首页 百科知识 养虎患神州起狼烟激兵变佞臣丢性命

养虎患神州起狼烟激兵变佞臣丢性命

时间:2022-05-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养虎患神州起狼烟 激兵变佞臣丢性命天灰云暗,山岭雾塞。李亨传令原地休息,并派出数路人马分头寻找渡河的船只,准备渡河。安禄山身兼四镇节度使,统领雄兵数十万,虎视河东,觊觎中原,攻城略地,扩军备战,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应尽早防之。如今安禄山撕破伪装,原形毕露,彻底背叛大唐朝廷。李泌字长源,关中人氏,年约四十岁。

养虎患神州起狼烟 激兵变佞臣丢性命

天灰云暗,山岭雾塞。一场春雨过后,大片的乌云自西向东跑马似的移动,预示着天空将要转晴。关中大地一片泥泞,沟壑溪水四处流淌。刚抽芽的柳条随风飘荡,返青的小麦享受着春天的沐浴。山川如洗,田野呈绿,世间万物显出了回春后的勃勃生机。严冬过后的大地啊,正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唐朝天宝六载。渭河南岸官道上,一队人马正向河边开来。走在前面的是一队骑兵,有五六十匹马,簇拥着一位中年将领。他四十八九岁,相貌端庄,神态沉稳,一部修饰整齐的胡须垂在颌下,紧锁眉头,注视着汹涌咆哮的河水。他身后飘着一面认军旗,红底白字,斗大的“李”字绣在旗的中间,随风抖动。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当今的太子李亨。“马嵬兵变”后,经周围老百姓哭谏,唐玄宗无奈,只得命他率领这支队伍向北方行进,去寻找和联络抵抗叛军的主力队伍。

他们到了渭河边,方才发现原本干涸的河床,经过这场雨水的汇集,已经波浪翻滚,水深数尺。这里原来有一座桥梁,早被洪水冲断,留下了断桥残迹。李亨传令原地休息,并派出数路人马分头寻找渡河的船只,准备渡河。

李亨从马上下来,用手按了下酸困的腰部,活动了一下腿脚,然后走到河边立定,注视着翻腾的河水出神。他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望着面前汹涌的河水,联想到当前的国家形势就如平静的水面突遇一场暴雨,搅乱了安逸宁静的渭河。他当年劝告父皇李隆基,安禄山生性狡诈,包藏祸心,恐为日后祸乱根源。安禄山身兼四镇节度使,统领雄兵数十万,虎视河东,觊觎中原,攻城略地,扩军备战,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应尽早防之。可叹他父皇李隆基根本听不进去,反而怪他多事。如今安禄山撕破伪装,原形毕露,彻底背叛大唐朝廷。山东、山西峰烟四起,河南、河北动起刀枪。国家千疮百孔,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赤地千里。唉!何日才能扫清阴霾,还我大唐河山!(www.guayunfan.com)风卷旗角,轻轻地抚着他的脸颊。他从沉思中回过神来,转身对护卫将军陆岩说道:“子松,去把先生请过来,咱们边休息边商量下一步的打算。”陆岩应了一声,转身向后边走去。一会儿工夫,一个颌下有须的中年人随陆岩到来。

李泌字长源,关中人氏,年约四十岁。他身着道装,手执拂尘,一身道家打扮。尽管他比李亨小几岁,李亨对他却很敬重。从不呼名道姓,亲切地称他为先生。他一生时俗时道,不民不官,和太子李亨相处最善。他们常在一块谈文论武,吟诗作赋,讲经论道,敲棋推枰,很得玄宗皇帝的赏识。去年秋天,他到外地游学,云游在江河湖泊间,前几天晚上,他又突然到了咸阳馆驿,夤夜会见太子。

太子一见到自己的好友,高兴异常,愁眉立时舒展开来,就像马上有了主心骨。二人在馆驿彻夜长谈,纵论天下形势。李泌将眼前的平叛局势作了一番分析,又为李亨筹划了平叛方略,制订了作战计划。

他们谈到今后朝廷的发展形势,李泌道:“自皇上继位后,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使国力大增。老百姓安居乐业,真正达到了开国以来的鼎盛时期。这里面既有皇上的清明政治之功,也有宰相及大臣们的忠心辅佐之劳。可惜这种局面没有延续下去,而是发生了逆转,此乃天意啊!当年李淳风在《推背图》中留下谶语:‘渔阳击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丧金环。’今已应验矣!皇上倦于政事,小人投机钻营,奸佞之辈终于爬上宰相高位,国运开始下滑矣!李林甫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六个宰相有五个是他们的同伙。那些忠正廉明之士遭排挤、受迫害,得不到朝廷重用。一些溜须拍马之辈、阿谀奉承之徒,反倒充斥朝堂,尸素其位,形成了恶人当道的局面。皇上逐渐滋生了骄奢之心,疏于政事,一切听信于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为表面盛世埋下了巨大隐患。加之朝廷的基本国策有严重缺陷,为安史之乱创造了条件——这就是‘藩镇节度使’制度。节度使既管军又管民,为一地方的封疆大吏,俨然就是一个小朝廷,一旦被野心家利用,暗中发展实力,与朝廷分庭抗礼,国家就会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眼下安史之乱就是例子。”

李泌停下来喝水。李亨接口道:“不错,先生一语中的,朝廷到了今天的这种局面,固然有多种因素,但与朝廷的国策制度有很大关系。藩镇节度使制度,使其尾大不掉,实为养虎为患啊!这种形势一定要改变。”

说到此处,李亨不禁苦笑着叹了口气:“唉!无奈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改变朝廷的国策制度,还得父皇说了算,别人想改也改不得啊!”李亨显得无可奈何,也显示出他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对目前形势认识不清。

李泌放下茶杯,顺手拨了一下油灯的捻子,起身活动活动坐累的腿脚,思索如何让李亨从束缚中解脱出来。

他对李亨知之甚深,知他为人敦厚善良,却缺乏谋略权变。虽做了几十年太子,却缺乏君临天下的气概。眼下的形势他如果看不明白,就会坐失良机,功亏一篑,不但失去担当大任的机会,反而会让其他皇子争抢皇位,发生内乱。如果走向那一步,大唐王朝就会遭受灭顶之灾,使天下更加混乱。

李泌停住脚步,严肃问道:“殿下,时至今日,您还是对当前的形势看不明白、分不清楚?国至今日,形同破瓯。谁来收拾破瓯,重整山河呢?唯有殿下!皇上年事已高,受奸人蛊惑,抛下京城,西狩四川,实为放弃皇位之举也!殿下要做一代中兴之主,就要抓住机会,当仁不让,这才能发挥您的才智与抱负,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殿下现在如同走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只要走出黑暗,光明就在前面。但眼下的重任是平息叛乱、重整山河,废除朝廷的弊病要待平叛大计完成后逐步实施。积重难返啊!有些事不可操之过急,过急则冷了各节度使的心,就如同一杆秤,砝码要压在朝廷这边,使这些节度使在平叛的紧要关头和朝廷保持一致,主动出兵平叛,咱们才有胜利的希望。”

李亨点头道:“先生说得很对。天下大事就如一盘棋,怎样才能走好每一步呢?”

“国之不国,民心离索。皇上扔下宗庙社稷不顾,西走四川避祸,此为危险之举也!国家没有了朝廷,如同人没有了头颅,如何能够生存呢?如今殿下独身于朝堂之外,不受皇上掣肘。又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有军权在手。应该顺乎天时民意,尽早登基称帝,方能号令天下,平息叛乱。殿下啊,你要从束缚中解脱出来,切不可心存疑虑。在人们心目中,大唐王朝就是天下正统朝廷,老百姓还是认可的。人们所以痛恨朝廷,就是痛恨奸臣当道、吏治不清、捐税繁多、刑狱不明。只要圣上英明,废除时弊,老百姓就会继续拥护朝廷。天黑还有日出时,雨住还有天晴时,殿下须得明白啊!”

李亨心里不禁一动,他明白李泌的意思。天下人民怨声载道,难道过错全在奸臣们身上吗?唉!当储君二十多年了,自己明白有何用呢?很多人劝他登基称帝,但他不敢。父皇健在,他能让位吗?没有父皇的传位诏书,他没有胆量登基做皇帝。

想到此处,他放低声音道:“先生所言,不无道理。但父皇健在,朝廷犹存。没有父皇的传位诏书,以前我大哥的教训就是例子,我岂敢越雷池一步?”

李泌沉思了一下道:“也难怪,旁观者清,当道者迷。细想当初皇上离京西狩,说明他老人家已暮气消沉,无力驾驭朝廷,更懒于政事。《推背图》中谶语说道:‘江中鲤鱼三六子,重重源流泉渊起。子子孙孙二九人,三百年中少一纪。’说的就是大唐王朝有近三百年的基业,到今日也不过一百四十余年,天命正盛也!殿下重任在肩,需子子孙孙延续下去,该到了继位的时候了!待皇上到了四川安顿下来后,贫道即可派人到成都,拜见皇上身边那几个元老大臣,请他们出面说服皇上退位,去当太上皇,由殿下即位,名正言顺地继承大统。那时便可重新收拢民心,整治朝纲,平息叛乱,刷新政治,使国家逐步走向中兴之路,这就是殿下的重任所在啊!”李亨听得眼睛一亮,兴奋地点点头。

其实,李泌早已看清了天下形势:月满则亏,由盛转衰,这乃是历史的规律,谁也无法改变。但为了天下黎民百姓,为了大众苍生,国家不能再混乱下去,朝廷也不可一日无主。他要给李亨指出利害,让他鼓起劲来,充满信心地担当大任。只要朝廷稳定下来,则民心安矣!为君的发愤图强,为臣的忠于职守,剩下的事情只有看天意民心了。

李泌重新坐下来,继续为李亨筹划道:“天下大事,唯一君治耳!殿下应有心理准备。古人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诸事预作准备,从细处着手。军令政令应予统一,扭转全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安禄山发动叛乱,挑起战争,使广大民众陷入水深火热中,要尽快平息叛乱,解民倒悬。把全国的平叛力量统一起来,政令法令出自一人之口,才能调动全国人民的信心。全国平叛力量调动起来后,要组成一支主力大军,驰骋纵横,专务平叛。当然,由谁来做主军统帅,这也是关键所在,殿下要尽早考虑。以前各藩镇的军队不相统属,各自为战,根本形不成有效的抵抗,所以才让安禄山做大。贫道认为,主力大军重点在于破贼、剿贼,其他兵力作为偏师,策应主力队伍消灭敌人。朝廷只要做好平叛部署,保证供应军需物资就行。至于仗如何打,兵如何用,由将帅们自己决定,朝廷不要干涉。让将帅们安心踏实地去平叛,去用兵。这样一来,用不了三年时间,即可结束战争。”

李亨兴奋地道:“先生的设想好,办法得当。咱们应该吸取以前的教训,要有一支主力大军,才能有效地发挥朝廷的优势。”

李泌道:“殿下以为谁能做主军元帅,指挥朝廷的平叛战争呢?”

李亨思考了一下道:“郭子仪,只有郭子仪才是名副其实的帅才。”

“大唐自高祖始以来,历任大元帅都由皇太子担任。贫道以为殿下的长子李豫可充当此任,掌握大局。至于副元帅,要考虑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那李光弼呢?他也是朝野尽知的名将啊?”李泌对军中的将帅不甚了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李光弼虽说能征惯战,治军严谨,但气度上不如郭子仪,声望上也不及郭子仪。目前我军士气低落,统兵将帅须由声望极高的人来担任,才能使军队士气鼓舞,老百姓充满希望。”李亨对军中各将才比较了解,将郭子仪和李光弼作了对比。

李泌点头道:“殿下担任兵马大元帅多年,对部下知之甚深。贫道也常听人说,郭子仪光明磊落、公正无私,待同僚如兄弟,待部下如子弟。今日听殿下一说,方知此言不虚耳!正所谓‘臣择君事之,君择臣托之’。如今大唐正是多事之秋,只有君臣一心、上下不疑,才能挽救大唐的基业。殿下记住咱们君臣的谈话,以后事情的发展,就沿着今日的思路去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李亨连连点头。

二人又商谈了北上朔方镇的路线,李亨数日来的沉重心情才轻松下来。

天宝十四载,经过多年精心准备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狼子野心逐渐膨胀,准备发动叛乱。他先制造矛盾,寻找借口,与宰相杨国忠反目,遂以“清君侧,讨国忠”为名,联络史思明等人起兵。他们四处攻城略地,侵州占府。短短数月间,横扫山西、河北,连下青兖两州,接着兵锋指向中原大地。

安禄山叛乱后,大唐江山岌岌可危,国家战乱,民不聊生,到处是一片破败景象。可叹唐玄宗并不在意,听信杨国忠的鬼话,以为大唐兵马可以在两个月之内平息叛乱,贼首安禄山将被献俘阙下。所以他并没有作出积极反应,仍然整天和贵妃杨玉环寻欢作乐、醉生梦死,朝廷军务都交由杨国忠操持。

当初,河东节度使兼朔方镇节度使王忠嗣,通过种种迹象发现安禄山图谋不轨,便上书朝廷,揭发安禄山的狼子野心,提醒朝廷若不加以提防,日后必会发生叛乱,造成天下生灵涂炭。唐玄宗非但不听忠谏,反而责怪王忠嗣多事,危言耸听,并毫不怀疑地说道:“胡儿不会背叛朕,他是忠君爱国的楷模,天下谁人都可反,唯独安禄山不会反。”

王忠嗣明白,皇上已被安禄山糊弄昏了头,不辨忠奸、不分好坏,便心中愤懑,发泄了一些牢骚话。谁知他和别人闲聊的话,却被奸相李林甫得知。他正想扳倒王忠嗣,苦于没有把柄,这下有了机会,便借题发挥,在玄宗面前告黑状。可怜一代名将王忠嗣,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入狱。大将哥舒翰急忙上本,以全家人性命担保。皇上念王忠嗣为大唐立下无数战功,便下诏暂不治罪,贬到商州去做知州。不久,王忠嗣莫名其妙地死在了任上,天下人尽为其呼冤。

有道是:小人下手,下手小人,小人毁家国。君子上谏,上谏君子,君子匡社稷。

平叛战争打了一年以后,叛乱的战火非但没有扑灭,而且越烧越旺,有燎原之势。不久洛阳被攻破,中原大地被叛军占领。贼势一度猖獗,大唐王朝危在旦夕。官军如一盘散沙,各自为战,被叛军各个击破。黎民百姓流离失所,豪绅劣仕四处逃亡,中原大地满目疮痍!接着叛军挥师西进,步步逼近潼关,真是养虎为患啊!

唐玄宗指望杨国忠指挥平叛战争,谁知他却借军权在握,把和他有矛盾的大将统统排挤出朝廷。杨国忠根本无一点军事常识,却胡乱发号施令,错误指挥战争,还隐瞒军情,报喜不报忧,一味哄骗唐玄宗。玄宗乃古稀老人,老迈昏庸,不辨忠奸。他听信小人谗言,错认为坚守潼关的大将高仙芝、封常清指挥不力,有勾结叛匪、借机叛乱的可能,便下旨杀掉了二人。高、封二人的部下都是跟随他们多年的将士,眼见二人无罪被杀,怨愤之下便都四散离去,只剩下一千多人坚持守关。潼关一时无将把守,可叛军依旧步步紧逼、猛烈攻关,到这时李隆基才着了忙,紧急加派兵马去守潼关,可惜京城里只有三万兵马,不能调离。全国的兵力都掌握在各藩镇节度使手中,尤其是安禄山,他的兵马最多,军力最强。所以,他对发动叛乱毫无顾忌。这是唐玄宗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也是他根本就不相信的事情。李隆基只得下令临时征兵,凑足了五万人马,却没有统兵大将。

经李林甫、杨国忠两任宰相,朝中能统兵的大将都被排挤、陷害殆尽,有的放了外任,有的贬回了家,京城里只剩下卧病在床的老将哥舒翰。玄宗下令,命哥舒翰出马,半月之内要把潼关外的叛军打败。

哥舒翰倒是一员骁将,但却年老中风,行动不便,生活都不能自理,怎么能担此重任呢?能守住潼关都不错,哪有能力去消灭叛军呢?!没办法,唐玄宗实在无将可派,却又异想天开,还指望哥舒翰像当年那样英勇善战,打败安禄山,恢复太平天下呢!

哥舒翰正卧病在床,无奈被家将扶出来抱上马背,率兵奔守潼关。老将军虽然身体残疾,头脑却很清楚。他下令坚守潼关,不可与叛军交战,等到天下勤王大军一到,前后夹击,方能打败敌人,这样才能保得京城安稳。

哪料想此时此刻,国家已危在旦夕,杨国忠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以前跟哥舒翰有矛盾,现在哥舒翰军权在握,他怕哥舒翰得胜还朝,揭露自己的处处劣行,威胁到他的相位。他便派了三千兵马驻扎在灞桥上,防备哥舒翰回京,断了哥舒翰的归路。并派宦官边令诚到军中做监军,时刻提防哥舒翰。

宦官边令诚天天催促哥舒翰出兵破敌,要他执行杨国忠的军令。哥舒翰不予理睬,按照自己的方略守关。边令诚连夜给杨国忠写了一封密信,状告哥舒翰贪生怕死,不肯攻击叛军,并且有贪污军饷的行为。杨国忠得到密报后,马上向玄宗奏了一本。昏聩的玄宗看到杨国忠的本章,龙颜大怒,下旨切责哥舒翰,命他在三天内必须打退叛军,不得有误。

没奈何,哥舒翰只得扶病上马,准备出战。他流着眼泪,下令打开关门,率军向叛军攻去。可怜一个中了风的老人,带着数万没受过训练的乌合之众,进攻十万叛军的劲旅,无疑是飞蛾扑火,驱羊入狼口,顷刻间便灰飞烟灭,兵败关破!

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奸相杨国忠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全然不顾大唐江山和京城百姓的死活,奏请玄宗逃往成都。玄宗犹如牵线木偶,毫无主张,只得下令西走四川,躲避安禄山。

文武官员数百名,一起跪在含元殿门前哭谏,要求玄宗留下。皇帝是天下人民的主心骨,只要皇帝带领全城百姓共同守城,等待各地勤王大军到来,定可保得长安城的安全。

杨国忠极力撺掇玄宗西逃成都,那里的刺史、知府都是他的人,属于他的势力范围,到了成都,他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杨国忠便假传圣旨,命左金吾大将军陈玄礼准备三千名内卫军,说是皇上要御驾亲征,亲自去平定叛乱。文武百官满怀希望地等候皇上的差遣,谁想到了夜里,杨国忠下令开长安西门,带着皇上和部分皇室宗亲,还有数十名大臣,加上杨贵妃和她的几个姐姐、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三千内卫军,仓皇向成都逃去。众将士牢骚满腹,一路怨声载道。行了一天一夜,只走到了兴平县境内的马嵬坡。

内卫军都是关中人,现在要到千里之外的四川去,远离家乡,丢下亲人,谁愿意啊!国家遭难,大唐危亡!这都是奸相杨国忠造成的,是他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局面,把大唐朝廷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当日宿营后,一部分武将齐聚在太子李亨的帐中。大家群情激奋,议论纷纷,敦促他早下决断,除掉奸贼杨国忠。

马嵬馆驿是通往汉中、四川的必经之路。朝廷在这里设立驿馆,一来是方便来往官员的接待住宿,二来是便于信使在此换马传送急件。

玄宗和一群后宫嫔妃住进了驿馆的后院,前院住了杨国忠和部分朝廷大员,三千内卫军都露宿在驿馆外面。

另外,还有一群特殊身份的人。他们是吐蕃国、回纥国、鄯善国、高昌国、楼兰国、大宛国等西域各国的使臣。他们走得匆忙,像逃难一样,既无马骑,又无车坐,早已饥肠辘辘,身疲体倦。

他们躺在地上,看到有些将士在吃饭,有些将士在埋锅,准备做饭。他们一伙却无粮无米,无人问津,看着干着急。吐蕃国的使臣扎西德勒不满地大声嚷道:“大唐发生了叛乱,反了安禄山,皇上干吗带着我们逃难?这是他们国家的事,我们逃什么难?不行,咱们要去找他们的皇帝,让他派兵送我们回国去。”

高昌国的大胡子使臣道:“饥肠辘辘,饿得难受。咱们去向他们要些吃的东西,填饱肚子再说吧!”这些人便都起身前往驿馆,找皇帝要饭吃。

进了驿馆大门,后面院子的门口守着卫尉寺的人,说什么都不让他们进去。有人提议去找宰相杨国忠,他是这支队伍的统领,这些事该他管。说着话,人们拥向杨国忠住的西厢房。

杨国忠五十多岁,正是这个队伍的总管。他养尊处优,保养得白白胖胖。发迹前是并州永济城街道上的一个小混混,后来流落到成都街头,靠行骗打卦、赌博讹诈维持生计。后来,他的堂妹杨玉环嫁给了唐玄宗的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不久唐玄宗又将儿媳霸占,把杨玉环封为贵妃。随之杨家便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富贵。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的那样:“……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杨国忠没用几年时间,便扳倒了连任十九年宰相的李林甫,自己爬到了宰相的高位。他溜须拍马、献媚使诈,一人身兼四十八个官职,头衔多得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他呼风唤雨,大权独揽,陷害忠良,提拔小人。短短的三五年时间,就把一个大唐盛世,搅得乌七八糟,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的安禄山已经羽翼丰满,准备起事。杨国忠却向他发号施令,要去掉他的节度使头衔。这岂不是老虎头上拍苍蝇——撩拨大虫吗?安禄山正愁找不到出兵的借口,这下正中下怀。于是,安禄山便以“讨国忠,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唐朝以来最大的叛乱,逼得唐玄宗仓皇离京,西逃四川。

这时的杨国忠,虽在逃难中,仍不忘养尊处优。他一人独占了三间屋,已经酒足饭饱,正饮茶消食。有两个侍女给他洗脚,洗完脚,又给他周身按摩一番,正在很惬意地哼着曲儿。他听到了门口的嘈杂声,便翻身下床,走出房门察看。

这群使者看到杨国忠,便都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有的要求供给他们马匹或轿子;有的要求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水喝;有的要求派兵护送他们回国。

杨国忠乜斜着眼睛,用一根柴棍剔着牙,皮笑肉不笑地说道:“你们嚷嚷什么呀?你们以为这里是京城,要什么有什么?这里是荒郊野外,是皇上西狩,懂吗?现在是非常时期,一切将就着,明白吗?回去,回去。”

大胡子使臣往前凑了凑道:“杨大人,我们一天没吃饭,没喝水。你就给我们安排些饭食,压压饥,行吗?”

杨国忠把脸一仰说道:“不行,三军的口粮都是自备,你们西域人也是同样。你们各国使臣有的是金银财宝,自己想办法吧!本阁可管不了那么多。”有几个使臣实在受不了,又累又饿,竟呜呜地哭起来。

旁边有个年轻的内卫军校尉浑咸,手里正提着一袋干粮路过。他实在看不下去,便把那袋干粮递给了这帮可怜的使臣:“你们先拿去分着吃,压压饥,明天再想办法吧!”这群使臣赶忙接过干粮袋,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杨国忠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切,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帮胡人对他怒目而视,鄙视不屑的神色使他脸上感到发烧。相反对那个校尉既打躬又作揖,像是救命恩人。他冷笑了一声,强词夺理地指着那个浑校尉喝道:“本阁早有军令,三军各部的口粮都是自行解决,不得乱了规矩。你倒好啊,竟敢违抗本阁军令,私自将粮食给予他人,你该当何罪?”

浑校尉向杨国忠躬身施礼道:“宰相大人,各国使臣到我大唐来,为的是处理外交事务。他们这次随皇上西狩,走得太匆忙,没有作准备,行了一天路还饿着肚子。再说,他们也不谙筹粮之道啊!大人应给予他们照顾才对。”

杨国忠一听此话有些教训的味道。自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堂堂宰相,竟显得如此不通情达理,反倒让一个小军教训。他顿时恼羞成怒,喝道:“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贼子,竟敢藐视本阁军令?你受何人指使?来人,给我拉下去狠狠地打。”

顿时从杨国忠的身旁窜出五六个人,把浑校尉捆了起来。他们都是杨国忠的亲信卫兵,听惯了杨国忠的吆喝。杨国忠将手一挥:“拖到外面去,不要惊了圣驾。把这小子绑在树上,让他招出是受何人指使?为什么不服从本阁军令?”他心想借机再整倒几个大臣。

这帮西域使臣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暗暗地咒骂着杨国忠:这个阴险卑鄙的小人,为这么一件小事,竟然小题大做,施逞淫威,还想要构陷他人。上帝不会饶恕他,他的死期快要到了。

太子李亨的大帐中,众人情绪激愤,纷纷劝说李亨要当机立断,为国家除掉杨国忠这个祸害。护卫将军柏良器道:“太子殿下,刚才宿营时,发现有五六个士兵开了小差。他们都不愿意扔下亲人西走四川。照此下去,到不了汉中,内卫军就会跑光,他们最憎恨的人就是杨国忠。末将以为,应趁此机会杀掉这个奸贼。一来可以给将士们出口恶气,稳定军心;二来也可告慰死难的将士们,咱们为他们报了仇。殿下,您要拿主意啊!”

李亨也是万分痛恨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但是他又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他心想父皇尚在,大权独揽。倘若背着父皇杀了他的亲信大臣,岂不是有夺宫之嫌,犯了欺君之罪吗?惹父皇生气不说,还要背上不孝的罪名,自己还能保住太子之位吗?倘若禀告父皇,明令杀掉杨国忠行不行?不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就算父皇答应了,那杨贵妃能善罢甘休吗?她若总是在父皇面前进谗言,说自己的坏话,自己太子的位置还是保不住。

想到此,他心情很无奈地说道:“诸位将军,本宫何尝不想杀掉这个奸贼!但本宫有不得已的苦衷,无能为力啊!本宫一无军权,二无兵马,靠你们数十个人,如何能成事啊?”

李亨的身边集合了一批青年将领,有他的长子李豫,三子李倓,四子李直,太子府护卫将军陆岩,内卫将军李晟、马遂、柏良器等人。这些青年将领各个武功高强,胆识过人。他们都是李亨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时选拔出来的俊杰。

这时,一位相貌英俊的年青将领站起身说道:“殿下,末将说说自己的看法,请殿下斟酌。”这位青年将领叫陆岩,字子松,是太子府果毅将军。“刚才殿下说到自己没有军权,缺少兵马,其实不然。杨国忠虽说统领全国兵马,握有军权,但天下兵马有几个他能指挥得动?殿下如今是皇家内卫军总管,负责皇上和大臣们的安全,就连左武卫大将军陈玄礼,也属殿下管辖。再说,陈老将军对杨国忠的所作所为,早就深恶痛绝,只是隐忍不发。殿下何不派人请来陈老将军,一同商量办法,用明枪还是用暗箭,反正一定得让他死。”

李亨仍旧踌躇不语,另一位将军李晟慷慨激昂道:“殿下,该下决心了。您怕杀了杨国忠,杨贵妃不会善罢甘休?并害怕日后遭她谗言陷害?末将认为,应斩草除根,杜绝后患。连贵妃和她的几个姐姐一并除去,这样众人才能安心。”李亨还是有些犹豫,说道:“你们所言,不无道理,只是杀杨国忠容易,杀贵妃难哪!贵妃乃皇上最宠爱之人,皇上能坐视不管吗?”

太子府詹事崔漪说道:“三千内卫军都是关中人,大家对抛下关中、西狩四川,都有怨言。杀了杨国忠后,咱们鼓动三军不发,迫使皇上忍痛割爱,赐死杨贵妃。”众人都同声赞好。

李亨思考了一下,终于下了决心。他站起身说道:“好,今日先杀了杨国忠,看情况再议。”

正在此时,外面传来嘈杂的声音,并夹杂着皮鞭抽打的响声。李亨感到诧异,忙同其他人一起走出帐外查看。就见驿馆门外大树上,绑着一名内卫军校尉。旁边站着两个打手,正挥舞着皮鞭,狠命地抽打那位校尉。挨打的校尉已经皮开肉绽,鲜血飞溅。杨国忠叉手站在门口,仰面阴笑着。

李亨明白,又是杨国忠耍淫威,迫害对他不满的人,便上前几步,大声喝道:“住手,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如此虐待士兵?他犯了什么罪,竟如此毒打?”两个打手停住了手,擦着汗水道:“太子殿下,这小子不遵从我家杨大人的军令,所以教训一下他,顺便找出他的幕后主使人。”

李亨皱了皱眉头,看了一眼杨国忠。杨国忠满不在乎地说道:“太子爷,此事你莫管。本阁今天就是要教训这些不服管教的兵油子。给我狠狠地打!”

四周站满了内卫军的士兵,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脸上尽是愤愤不平之色。李亨问一个什长:“究竟是怎么回事?你来告诉本宫。”这位什长气愤地大声说道:“太子殿下,西域各国的使臣一天都没吃上饭,他们去找杨大人要饭吃。杨大人说是六部三军都是自己解决吃饭,西域人有的是金银财宝,让他们自己解决。浑校尉看这些西域人饿得可怜,就把咱们的干粮送给了西域人。岂料杨大人觉得自己没面子,诬赖浑校尉违抗了他的军令,不听他的话,就把浑校尉捆在树上拷打。并且他还要无中生有,严刑逼浑校尉交出幕后指使人。”

老将军陈玄礼就站在人群中,他不明白浑校尉挨打是怎么回事,只是干瞪着眼睛生气,听到说是为了给西域使臣一袋干粮,逆了杨国忠的意,就拷打士兵,并且还要追查后台。这个浑校尉是他的部下,那岂不是要追查他?

想到此处,他已忍无可忍,大声吼道:“后台就是陈某人,陈某人就是他的后台,老夫倒要看看,哪个狗贼能把本将军怎么样?放开他。”马上过来几个内卫军士兵,给浑校尉解开了绳子。

杨国忠皮笑肉不笑地走到陈玄礼跟前,打量了一下陈玄礼,阴笑道:“本阁还以为谁是他的后台呢,原来是陈大将军。好啊,皇上要西狩,这是非常时期,本阁的军令大于一切,谁敢不从?你陈大将军也不例外,难道你敢违抗本阁的军令吗?”

陈玄礼气得白眉一耸,颌下的一部雪白胡须飘动起来。他扫了一眼群情激奋的将士们,手指着杨国忠吼道:“杨国忠,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市侩小人。大唐的江山已经断送在你的手上,你还要怎样?多少忠臣义士被你送上了断头台,多少沙场战将被你这卑鄙小人陷害。你一纸军令,渔阳鼙鼓敲响,范阳逼反了安禄山;你二纸军令,逼封常清出城决战,丢了洛阳城;你三纸军令,冤杀了高、封二员大将,坏了大唐‘长城’;你四纸军令,逼哥舒翰出关,将潼关拱手让给了安禄山;你五纸军令,扔下长安城,迫皇上西行。你今日又想用军令逼反三千内卫军吗?你这个嫉贤妒能的小人,老夫倒要看看你能横行到几时!”

李亨目睹眼前的形势,新仇旧恨一起喷发出来,而且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便高声喝彩道:“说得好,老将军,你一番话说出了多年没人敢说的心声啊!”又转脸对杨国忠怒目道:“你这个不学无术的奸佞小人,嫉贤妒能、陷害忠良、卖官鬻爵、造谣生事、以权肥私、欺上瞒下,你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人神共愤啊!这一切今日该结束了!”

杨国忠此时才感觉事情不妙,心中有些害怕。转脸对着陈玄礼说道:“陈玄礼,你今日的话过头了。本应治你个污蔑大臣之罪,不过本阁念你老迈年高,保护皇上有功,本阁可以奏请皇上,免你的罪,好好保皇上西行。”

他多次在皇上面前诽谤太子,想要废了他的储君地位。此时他不敢再招惹太子,拿话搪塞着找台阶下。说完话,他急忙扭头想离开,到皇上身边去避难,岂知三军将士早已将他围住,各个怒目而视,人人刀剑出鞘,慢慢向他围来。陆岩用手碰了下李亨,低声说道:“殿下,机不可失。”

李亨向他递了个眼色,陆岩拔剑在手,高声说道:“内卫军的弟兄们,今日到了该向杨国忠清算总账的时候了!”四周的士兵高声喊道:“杀了他,杀了他!”

其实,玄宗在后院里早就听到前边的吵闹声。他派总管宦官高力士出去查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赶快回去向他禀告。

高力士站在人群外面,什么都看得清楚,什么都听得明白,心里暗暗解气。眼见杨国忠已惹下大祸,激起兵变,众人马上要向杨国忠发难。他乐得装作什么也没看见,转向一边溜达去了。

义愤填膺的陆岩高喊一声:“被杨国忠陷害致死的英灵们,内卫军的将士们今日要为你们报仇了!”说罢,狠狠地将宝剑刺入杨国忠的肚子,一股鲜血喷出很远。他又把剑锋向上一挑,杨国忠的“狼心狗肺”全都流落在地上。

杨国忠还没有断气,他低头看了一眼自己流出来的肚肠,惊吓得五官都移了位,不甘心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御史大夫魏方进是杨国忠的门人,见杨国忠被杀,惊恐地喊道:“你们这帮下人,竟然敢杀宰相杨大人?”旁边站的李倓,一挥手中宝剑,魏方进的脑袋便离了他的脖子掉到地上。

这正是:阴险狡诈无赖汉,天理难容此混蛋。

    可怜基业百年多,一朝国破家何在?养虎患神州起狼烟 激兵变佞臣丢性命

天灰云暗,山岭雾塞。一场春雨过后,大片的乌云自西向东跑马似的移动,预示着天空将要转晴。关中大地一片泥泞,沟壑溪水四处流淌。刚抽芽的柳条随风飘荡,返青的小麦享受着春天的沐浴。山川如洗,田野呈绿,世间万物显出了回春后的勃勃生机。严冬过后的大地啊,正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唐朝天宝六载。渭河南岸官道上,一队人马正向河边开来。走在前面的是一队骑兵,有五六十匹马,簇拥着一位中年将领。他四十八九岁,相貌端庄,神态沉稳,一部修饰整齐的胡须垂在颌下,紧锁眉头,注视着汹涌咆哮的河水。他身后飘着一面认军旗,红底白字,斗大的“李”字绣在旗的中间,随风抖动。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当今的太子李亨。“马嵬兵变”后,经周围老百姓哭谏,唐玄宗无奈,只得命他率领这支队伍向北方行进,去寻找和联络抵抗叛军的主力队伍。

他们到了渭河边,方才发现原本干涸的河床,经过这场雨水的汇集,已经波浪翻滚,水深数尺。这里原来有一座桥梁,早被洪水冲断,留下了断桥残迹。李亨传令原地休息,并派出数路人马分头寻找渡河的船只,准备渡河。

李亨从马上下来,用手按了下酸困的腰部,活动了一下腿脚,然后走到河边立定,注视着翻腾的河水出神。他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望着面前汹涌的河水,联想到当前的国家形势就如平静的水面突遇一场暴雨,搅乱了安逸宁静的渭河。他当年劝告父皇李隆基,安禄山生性狡诈,包藏祸心,恐为日后祸乱根源。安禄山身兼四镇节度使,统领雄兵数十万,虎视河东,觊觎中原,攻城略地,扩军备战,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应尽早防之。可叹他父皇李隆基根本听不进去,反而怪他多事。如今安禄山撕破伪装,原形毕露,彻底背叛大唐朝廷。山东、山西峰烟四起,河南、河北动起刀枪。国家千疮百孔,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赤地千里。唉!何日才能扫清阴霾,还我大唐河山!(www.guayunfan.com)风卷旗角,轻轻地抚着他的脸颊。他从沉思中回过神来,转身对护卫将军陆岩说道:“子松,去把先生请过来,咱们边休息边商量下一步的打算。”陆岩应了一声,转身向后边走去。一会儿工夫,一个颌下有须的中年人随陆岩到来。

李泌字长源,关中人氏,年约四十岁。他身着道装,手执拂尘,一身道家打扮。尽管他比李亨小几岁,李亨对他却很敬重。从不呼名道姓,亲切地称他为先生。他一生时俗时道,不民不官,和太子李亨相处最善。他们常在一块谈文论武,吟诗作赋,讲经论道,敲棋推枰,很得玄宗皇帝的赏识。去年秋天,他到外地游学,云游在江河湖泊间,前几天晚上,他又突然到了咸阳馆驿,夤夜会见太子。

太子一见到自己的好友,高兴异常,愁眉立时舒展开来,就像马上有了主心骨。二人在馆驿彻夜长谈,纵论天下形势。李泌将眼前的平叛局势作了一番分析,又为李亨筹划了平叛方略,制订了作战计划。

他们谈到今后朝廷的发展形势,李泌道:“自皇上继位后,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使国力大增。老百姓安居乐业,真正达到了开国以来的鼎盛时期。这里面既有皇上的清明政治之功,也有宰相及大臣们的忠心辅佐之劳。可惜这种局面没有延续下去,而是发生了逆转,此乃天意啊!当年李淳风在《推背图》中留下谶语:‘渔阳击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丧金环。’今已应验矣!皇上倦于政事,小人投机钻营,奸佞之辈终于爬上宰相高位,国运开始下滑矣!李林甫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六个宰相有五个是他们的同伙。那些忠正廉明之士遭排挤、受迫害,得不到朝廷重用。一些溜须拍马之辈、阿谀奉承之徒,反倒充斥朝堂,尸素其位,形成了恶人当道的局面。皇上逐渐滋生了骄奢之心,疏于政事,一切听信于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为表面盛世埋下了巨大隐患。加之朝廷的基本国策有严重缺陷,为安史之乱创造了条件——这就是‘藩镇节度使’制度。节度使既管军又管民,为一地方的封疆大吏,俨然就是一个小朝廷,一旦被野心家利用,暗中发展实力,与朝廷分庭抗礼,国家就会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眼下安史之乱就是例子。”

李泌停下来喝水。李亨接口道:“不错,先生一语中的,朝廷到了今天的这种局面,固然有多种因素,但与朝廷的国策制度有很大关系。藩镇节度使制度,使其尾大不掉,实为养虎为患啊!这种形势一定要改变。”

说到此处,李亨不禁苦笑着叹了口气:“唉!无奈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改变朝廷的国策制度,还得父皇说了算,别人想改也改不得啊!”李亨显得无可奈何,也显示出他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对目前形势认识不清。

李泌放下茶杯,顺手拨了一下油灯的捻子,起身活动活动坐累的腿脚,思索如何让李亨从束缚中解脱出来。

他对李亨知之甚深,知他为人敦厚善良,却缺乏谋略权变。虽做了几十年太子,却缺乏君临天下的气概。眼下的形势他如果看不明白,就会坐失良机,功亏一篑,不但失去担当大任的机会,反而会让其他皇子争抢皇位,发生内乱。如果走向那一步,大唐王朝就会遭受灭顶之灾,使天下更加混乱。

李泌停住脚步,严肃问道:“殿下,时至今日,您还是对当前的形势看不明白、分不清楚?国至今日,形同破瓯。谁来收拾破瓯,重整山河呢?唯有殿下!皇上年事已高,受奸人蛊惑,抛下京城,西狩四川,实为放弃皇位之举也!殿下要做一代中兴之主,就要抓住机会,当仁不让,这才能发挥您的才智与抱负,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殿下现在如同走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只要走出黑暗,光明就在前面。但眼下的重任是平息叛乱、重整山河,废除朝廷的弊病要待平叛大计完成后逐步实施。积重难返啊!有些事不可操之过急,过急则冷了各节度使的心,就如同一杆秤,砝码要压在朝廷这边,使这些节度使在平叛的紧要关头和朝廷保持一致,主动出兵平叛,咱们才有胜利的希望。”

李亨点头道:“先生说得很对。天下大事就如一盘棋,怎样才能走好每一步呢?”

“国之不国,民心离索。皇上扔下宗庙社稷不顾,西走四川避祸,此为危险之举也!国家没有了朝廷,如同人没有了头颅,如何能够生存呢?如今殿下独身于朝堂之外,不受皇上掣肘。又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有军权在手。应该顺乎天时民意,尽早登基称帝,方能号令天下,平息叛乱。殿下啊,你要从束缚中解脱出来,切不可心存疑虑。在人们心目中,大唐王朝就是天下正统朝廷,老百姓还是认可的。人们所以痛恨朝廷,就是痛恨奸臣当道、吏治不清、捐税繁多、刑狱不明。只要圣上英明,废除时弊,老百姓就会继续拥护朝廷。天黑还有日出时,雨住还有天晴时,殿下须得明白啊!”

李亨心里不禁一动,他明白李泌的意思。天下人民怨声载道,难道过错全在奸臣们身上吗?唉!当储君二十多年了,自己明白有何用呢?很多人劝他登基称帝,但他不敢。父皇健在,他能让位吗?没有父皇的传位诏书,他没有胆量登基做皇帝。

想到此处,他放低声音道:“先生所言,不无道理。但父皇健在,朝廷犹存。没有父皇的传位诏书,以前我大哥的教训就是例子,我岂敢越雷池一步?”

李泌沉思了一下道:“也难怪,旁观者清,当道者迷。细想当初皇上离京西狩,说明他老人家已暮气消沉,无力驾驭朝廷,更懒于政事。《推背图》中谶语说道:‘江中鲤鱼三六子,重重源流泉渊起。子子孙孙二九人,三百年中少一纪。’说的就是大唐王朝有近三百年的基业,到今日也不过一百四十余年,天命正盛也!殿下重任在肩,需子子孙孙延续下去,该到了继位的时候了!待皇上到了四川安顿下来后,贫道即可派人到成都,拜见皇上身边那几个元老大臣,请他们出面说服皇上退位,去当太上皇,由殿下即位,名正言顺地继承大统。那时便可重新收拢民心,整治朝纲,平息叛乱,刷新政治,使国家逐步走向中兴之路,这就是殿下的重任所在啊!”李亨听得眼睛一亮,兴奋地点点头。

其实,李泌早已看清了天下形势:月满则亏,由盛转衰,这乃是历史的规律,谁也无法改变。但为了天下黎民百姓,为了大众苍生,国家不能再混乱下去,朝廷也不可一日无主。他要给李亨指出利害,让他鼓起劲来,充满信心地担当大任。只要朝廷稳定下来,则民心安矣!为君的发愤图强,为臣的忠于职守,剩下的事情只有看天意民心了。

李泌重新坐下来,继续为李亨筹划道:“天下大事,唯一君治耳!殿下应有心理准备。古人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诸事预作准备,从细处着手。军令政令应予统一,扭转全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安禄山发动叛乱,挑起战争,使广大民众陷入水深火热中,要尽快平息叛乱,解民倒悬。把全国的平叛力量统一起来,政令法令出自一人之口,才能调动全国人民的信心。全国平叛力量调动起来后,要组成一支主力大军,驰骋纵横,专务平叛。当然,由谁来做主军统帅,这也是关键所在,殿下要尽早考虑。以前各藩镇的军队不相统属,各自为战,根本形不成有效的抵抗,所以才让安禄山做大。贫道认为,主力大军重点在于破贼、剿贼,其他兵力作为偏师,策应主力队伍消灭敌人。朝廷只要做好平叛部署,保证供应军需物资就行。至于仗如何打,兵如何用,由将帅们自己决定,朝廷不要干涉。让将帅们安心踏实地去平叛,去用兵。这样一来,用不了三年时间,即可结束战争。”

李亨兴奋地道:“先生的设想好,办法得当。咱们应该吸取以前的教训,要有一支主力大军,才能有效地发挥朝廷的优势。”

李泌道:“殿下以为谁能做主军元帅,指挥朝廷的平叛战争呢?”

李亨思考了一下道:“郭子仪,只有郭子仪才是名副其实的帅才。”

“大唐自高祖始以来,历任大元帅都由皇太子担任。贫道以为殿下的长子李豫可充当此任,掌握大局。至于副元帅,要考虑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那李光弼呢?他也是朝野尽知的名将啊?”李泌对军中的将帅不甚了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李光弼虽说能征惯战,治军严谨,但气度上不如郭子仪,声望上也不及郭子仪。目前我军士气低落,统兵将帅须由声望极高的人来担任,才能使军队士气鼓舞,老百姓充满希望。”李亨对军中各将才比较了解,将郭子仪和李光弼作了对比。

李泌点头道:“殿下担任兵马大元帅多年,对部下知之甚深。贫道也常听人说,郭子仪光明磊落、公正无私,待同僚如兄弟,待部下如子弟。今日听殿下一说,方知此言不虚耳!正所谓‘臣择君事之,君择臣托之’。如今大唐正是多事之秋,只有君臣一心、上下不疑,才能挽救大唐的基业。殿下记住咱们君臣的谈话,以后事情的发展,就沿着今日的思路去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李亨连连点头。

二人又商谈了北上朔方镇的路线,李亨数日来的沉重心情才轻松下来。

天宝十四载,经过多年精心准备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狼子野心逐渐膨胀,准备发动叛乱。他先制造矛盾,寻找借口,与宰相杨国忠反目,遂以“清君侧,讨国忠”为名,联络史思明等人起兵。他们四处攻城略地,侵州占府。短短数月间,横扫山西、河北,连下青兖两州,接着兵锋指向中原大地。

安禄山叛乱后,大唐江山岌岌可危,国家战乱,民不聊生,到处是一片破败景象。可叹唐玄宗并不在意,听信杨国忠的鬼话,以为大唐兵马可以在两个月之内平息叛乱,贼首安禄山将被献俘阙下。所以他并没有作出积极反应,仍然整天和贵妃杨玉环寻欢作乐、醉生梦死,朝廷军务都交由杨国忠操持。

当初,河东节度使兼朔方镇节度使王忠嗣,通过种种迹象发现安禄山图谋不轨,便上书朝廷,揭发安禄山的狼子野心,提醒朝廷若不加以提防,日后必会发生叛乱,造成天下生灵涂炭。唐玄宗非但不听忠谏,反而责怪王忠嗣多事,危言耸听,并毫不怀疑地说道:“胡儿不会背叛朕,他是忠君爱国的楷模,天下谁人都可反,唯独安禄山不会反。”

王忠嗣明白,皇上已被安禄山糊弄昏了头,不辨忠奸、不分好坏,便心中愤懑,发泄了一些牢骚话。谁知他和别人闲聊的话,却被奸相李林甫得知。他正想扳倒王忠嗣,苦于没有把柄,这下有了机会,便借题发挥,在玄宗面前告黑状。可怜一代名将王忠嗣,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入狱。大将哥舒翰急忙上本,以全家人性命担保。皇上念王忠嗣为大唐立下无数战功,便下诏暂不治罪,贬到商州去做知州。不久,王忠嗣莫名其妙地死在了任上,天下人尽为其呼冤。

有道是:小人下手,下手小人,小人毁家国。君子上谏,上谏君子,君子匡社稷。

平叛战争打了一年以后,叛乱的战火非但没有扑灭,而且越烧越旺,有燎原之势。不久洛阳被攻破,中原大地被叛军占领。贼势一度猖獗,大唐王朝危在旦夕。官军如一盘散沙,各自为战,被叛军各个击破。黎民百姓流离失所,豪绅劣仕四处逃亡,中原大地满目疮痍!接着叛军挥师西进,步步逼近潼关,真是养虎为患啊!

唐玄宗指望杨国忠指挥平叛战争,谁知他却借军权在握,把和他有矛盾的大将统统排挤出朝廷。杨国忠根本无一点军事常识,却胡乱发号施令,错误指挥战争,还隐瞒军情,报喜不报忧,一味哄骗唐玄宗。玄宗乃古稀老人,老迈昏庸,不辨忠奸。他听信小人谗言,错认为坚守潼关的大将高仙芝、封常清指挥不力,有勾结叛匪、借机叛乱的可能,便下旨杀掉了二人。高、封二人的部下都是跟随他们多年的将士,眼见二人无罪被杀,怨愤之下便都四散离去,只剩下一千多人坚持守关。潼关一时无将把守,可叛军依旧步步紧逼、猛烈攻关,到这时李隆基才着了忙,紧急加派兵马去守潼关,可惜京城里只有三万兵马,不能调离。全国的兵力都掌握在各藩镇节度使手中,尤其是安禄山,他的兵马最多,军力最强。所以,他对发动叛乱毫无顾忌。这是唐玄宗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也是他根本就不相信的事情。李隆基只得下令临时征兵,凑足了五万人马,却没有统兵大将。

经李林甫、杨国忠两任宰相,朝中能统兵的大将都被排挤、陷害殆尽,有的放了外任,有的贬回了家,京城里只剩下卧病在床的老将哥舒翰。玄宗下令,命哥舒翰出马,半月之内要把潼关外的叛军打败。

哥舒翰倒是一员骁将,但却年老中风,行动不便,生活都不能自理,怎么能担此重任呢?能守住潼关都不错,哪有能力去消灭叛军呢?!没办法,唐玄宗实在无将可派,却又异想天开,还指望哥舒翰像当年那样英勇善战,打败安禄山,恢复太平天下呢!

哥舒翰正卧病在床,无奈被家将扶出来抱上马背,率兵奔守潼关。老将军虽然身体残疾,头脑却很清楚。他下令坚守潼关,不可与叛军交战,等到天下勤王大军一到,前后夹击,方能打败敌人,这样才能保得京城安稳。

哪料想此时此刻,国家已危在旦夕,杨国忠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以前跟哥舒翰有矛盾,现在哥舒翰军权在握,他怕哥舒翰得胜还朝,揭露自己的处处劣行,威胁到他的相位。他便派了三千兵马驻扎在灞桥上,防备哥舒翰回京,断了哥舒翰的归路。并派宦官边令诚到军中做监军,时刻提防哥舒翰。

宦官边令诚天天催促哥舒翰出兵破敌,要他执行杨国忠的军令。哥舒翰不予理睬,按照自己的方略守关。边令诚连夜给杨国忠写了一封密信,状告哥舒翰贪生怕死,不肯攻击叛军,并且有贪污军饷的行为。杨国忠得到密报后,马上向玄宗奏了一本。昏聩的玄宗看到杨国忠的本章,龙颜大怒,下旨切责哥舒翰,命他在三天内必须打退叛军,不得有误。

没奈何,哥舒翰只得扶病上马,准备出战。他流着眼泪,下令打开关门,率军向叛军攻去。可怜一个中了风的老人,带着数万没受过训练的乌合之众,进攻十万叛军的劲旅,无疑是飞蛾扑火,驱羊入狼口,顷刻间便灰飞烟灭,兵败关破!

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奸相杨国忠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全然不顾大唐江山和京城百姓的死活,奏请玄宗逃往成都。玄宗犹如牵线木偶,毫无主张,只得下令西走四川,躲避安禄山。

文武官员数百名,一起跪在含元殿门前哭谏,要求玄宗留下。皇帝是天下人民的主心骨,只要皇帝带领全城百姓共同守城,等待各地勤王大军到来,定可保得长安城的安全。

杨国忠极力撺掇玄宗西逃成都,那里的刺史、知府都是他的人,属于他的势力范围,到了成都,他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杨国忠便假传圣旨,命左金吾大将军陈玄礼准备三千名内卫军,说是皇上要御驾亲征,亲自去平定叛乱。文武百官满怀希望地等候皇上的差遣,谁想到了夜里,杨国忠下令开长安西门,带着皇上和部分皇室宗亲,还有数十名大臣,加上杨贵妃和她的几个姐姐、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三千内卫军,仓皇向成都逃去。众将士牢骚满腹,一路怨声载道。行了一天一夜,只走到了兴平县境内的马嵬坡。

内卫军都是关中人,现在要到千里之外的四川去,远离家乡,丢下亲人,谁愿意啊!国家遭难,大唐危亡!这都是奸相杨国忠造成的,是他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局面,把大唐朝廷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当日宿营后,一部分武将齐聚在太子李亨的帐中。大家群情激奋,议论纷纷,敦促他早下决断,除掉奸贼杨国忠。

马嵬馆驿是通往汉中、四川的必经之路。朝廷在这里设立驿馆,一来是方便来往官员的接待住宿,二来是便于信使在此换马传送急件。

玄宗和一群后宫嫔妃住进了驿馆的后院,前院住了杨国忠和部分朝廷大员,三千内卫军都露宿在驿馆外面。

另外,还有一群特殊身份的人。他们是吐蕃国、回纥国、鄯善国、高昌国、楼兰国、大宛国等西域各国的使臣。他们走得匆忙,像逃难一样,既无马骑,又无车坐,早已饥肠辘辘,身疲体倦。

他们躺在地上,看到有些将士在吃饭,有些将士在埋锅,准备做饭。他们一伙却无粮无米,无人问津,看着干着急。吐蕃国的使臣扎西德勒不满地大声嚷道:“大唐发生了叛乱,反了安禄山,皇上干吗带着我们逃难?这是他们国家的事,我们逃什么难?不行,咱们要去找他们的皇帝,让他派兵送我们回国去。”

高昌国的大胡子使臣道:“饥肠辘辘,饿得难受。咱们去向他们要些吃的东西,填饱肚子再说吧!”这些人便都起身前往驿馆,找皇帝要饭吃。

进了驿馆大门,后面院子的门口守着卫尉寺的人,说什么都不让他们进去。有人提议去找宰相杨国忠,他是这支队伍的统领,这些事该他管。说着话,人们拥向杨国忠住的西厢房。

杨国忠五十多岁,正是这个队伍的总管。他养尊处优,保养得白白胖胖。发迹前是并州永济城街道上的一个小混混,后来流落到成都街头,靠行骗打卦、赌博讹诈维持生计。后来,他的堂妹杨玉环嫁给了唐玄宗的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不久唐玄宗又将儿媳霸占,把杨玉环封为贵妃。随之杨家便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富贵。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的那样:“……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杨国忠没用几年时间,便扳倒了连任十九年宰相的李林甫,自己爬到了宰相的高位。他溜须拍马、献媚使诈,一人身兼四十八个官职,头衔多得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他呼风唤雨,大权独揽,陷害忠良,提拔小人。短短的三五年时间,就把一个大唐盛世,搅得乌七八糟,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的安禄山已经羽翼丰满,准备起事。杨国忠却向他发号施令,要去掉他的节度使头衔。这岂不是老虎头上拍苍蝇——撩拨大虫吗?安禄山正愁找不到出兵的借口,这下正中下怀。于是,安禄山便以“讨国忠,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唐朝以来最大的叛乱,逼得唐玄宗仓皇离京,西逃四川。

这时的杨国忠,虽在逃难中,仍不忘养尊处优。他一人独占了三间屋,已经酒足饭饱,正饮茶消食。有两个侍女给他洗脚,洗完脚,又给他周身按摩一番,正在很惬意地哼着曲儿。他听到了门口的嘈杂声,便翻身下床,走出房门察看。

这群使者看到杨国忠,便都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有的要求供给他们马匹或轿子;有的要求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水喝;有的要求派兵护送他们回国。

杨国忠乜斜着眼睛,用一根柴棍剔着牙,皮笑肉不笑地说道:“你们嚷嚷什么呀?你们以为这里是京城,要什么有什么?这里是荒郊野外,是皇上西狩,懂吗?现在是非常时期,一切将就着,明白吗?回去,回去。”

大胡子使臣往前凑了凑道:“杨大人,我们一天没吃饭,没喝水。你就给我们安排些饭食,压压饥,行吗?”

杨国忠把脸一仰说道:“不行,三军的口粮都是自备,你们西域人也是同样。你们各国使臣有的是金银财宝,自己想办法吧!本阁可管不了那么多。”有几个使臣实在受不了,又累又饿,竟呜呜地哭起来。

旁边有个年轻的内卫军校尉浑咸,手里正提着一袋干粮路过。他实在看不下去,便把那袋干粮递给了这帮可怜的使臣:“你们先拿去分着吃,压压饥,明天再想办法吧!”这群使臣赶忙接过干粮袋,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杨国忠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切,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帮胡人对他怒目而视,鄙视不屑的神色使他脸上感到发烧。相反对那个校尉既打躬又作揖,像是救命恩人。他冷笑了一声,强词夺理地指着那个浑校尉喝道:“本阁早有军令,三军各部的口粮都是自行解决,不得乱了规矩。你倒好啊,竟敢违抗本阁军令,私自将粮食给予他人,你该当何罪?”

浑校尉向杨国忠躬身施礼道:“宰相大人,各国使臣到我大唐来,为的是处理外交事务。他们这次随皇上西狩,走得太匆忙,没有作准备,行了一天路还饿着肚子。再说,他们也不谙筹粮之道啊!大人应给予他们照顾才对。”

杨国忠一听此话有些教训的味道。自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堂堂宰相,竟显得如此不通情达理,反倒让一个小军教训。他顿时恼羞成怒,喝道:“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贼子,竟敢藐视本阁军令?你受何人指使?来人,给我拉下去狠狠地打。”

顿时从杨国忠的身旁窜出五六个人,把浑校尉捆了起来。他们都是杨国忠的亲信卫兵,听惯了杨国忠的吆喝。杨国忠将手一挥:“拖到外面去,不要惊了圣驾。把这小子绑在树上,让他招出是受何人指使?为什么不服从本阁军令?”他心想借机再整倒几个大臣。

这帮西域使臣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暗暗地咒骂着杨国忠:这个阴险卑鄙的小人,为这么一件小事,竟然小题大做,施逞淫威,还想要构陷他人。上帝不会饶恕他,他的死期快要到了。

太子李亨的大帐中,众人情绪激愤,纷纷劝说李亨要当机立断,为国家除掉杨国忠这个祸害。护卫将军柏良器道:“太子殿下,刚才宿营时,发现有五六个士兵开了小差。他们都不愿意扔下亲人西走四川。照此下去,到不了汉中,内卫军就会跑光,他们最憎恨的人就是杨国忠。末将以为,应趁此机会杀掉这个奸贼。一来可以给将士们出口恶气,稳定军心;二来也可告慰死难的将士们,咱们为他们报了仇。殿下,您要拿主意啊!”

李亨也是万分痛恨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但是他又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他心想父皇尚在,大权独揽。倘若背着父皇杀了他的亲信大臣,岂不是有夺宫之嫌,犯了欺君之罪吗?惹父皇生气不说,还要背上不孝的罪名,自己还能保住太子之位吗?倘若禀告父皇,明令杀掉杨国忠行不行?不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就算父皇答应了,那杨贵妃能善罢甘休吗?她若总是在父皇面前进谗言,说自己的坏话,自己太子的位置还是保不住。

想到此,他心情很无奈地说道:“诸位将军,本宫何尝不想杀掉这个奸贼!但本宫有不得已的苦衷,无能为力啊!本宫一无军权,二无兵马,靠你们数十个人,如何能成事啊?”

李亨的身边集合了一批青年将领,有他的长子李豫,三子李倓,四子李直,太子府护卫将军陆岩,内卫将军李晟、马遂、柏良器等人。这些青年将领各个武功高强,胆识过人。他们都是李亨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时选拔出来的俊杰。

这时,一位相貌英俊的年青将领站起身说道:“殿下,末将说说自己的看法,请殿下斟酌。”这位青年将领叫陆岩,字子松,是太子府果毅将军。“刚才殿下说到自己没有军权,缺少兵马,其实不然。杨国忠虽说统领全国兵马,握有军权,但天下兵马有几个他能指挥得动?殿下如今是皇家内卫军总管,负责皇上和大臣们的安全,就连左武卫大将军陈玄礼,也属殿下管辖。再说,陈老将军对杨国忠的所作所为,早就深恶痛绝,只是隐忍不发。殿下何不派人请来陈老将军,一同商量办法,用明枪还是用暗箭,反正一定得让他死。”

李亨仍旧踌躇不语,另一位将军李晟慷慨激昂道:“殿下,该下决心了。您怕杀了杨国忠,杨贵妃不会善罢甘休?并害怕日后遭她谗言陷害?末将认为,应斩草除根,杜绝后患。连贵妃和她的几个姐姐一并除去,这样众人才能安心。”李亨还是有些犹豫,说道:“你们所言,不无道理,只是杀杨国忠容易,杀贵妃难哪!贵妃乃皇上最宠爱之人,皇上能坐视不管吗?”

太子府詹事崔漪说道:“三千内卫军都是关中人,大家对抛下关中、西狩四川,都有怨言。杀了杨国忠后,咱们鼓动三军不发,迫使皇上忍痛割爱,赐死杨贵妃。”众人都同声赞好。

李亨思考了一下,终于下了决心。他站起身说道:“好,今日先杀了杨国忠,看情况再议。”

正在此时,外面传来嘈杂的声音,并夹杂着皮鞭抽打的响声。李亨感到诧异,忙同其他人一起走出帐外查看。就见驿馆门外大树上,绑着一名内卫军校尉。旁边站着两个打手,正挥舞着皮鞭,狠命地抽打那位校尉。挨打的校尉已经皮开肉绽,鲜血飞溅。杨国忠叉手站在门口,仰面阴笑着。

李亨明白,又是杨国忠耍淫威,迫害对他不满的人,便上前几步,大声喝道:“住手,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如此虐待士兵?他犯了什么罪,竟如此毒打?”两个打手停住了手,擦着汗水道:“太子殿下,这小子不遵从我家杨大人的军令,所以教训一下他,顺便找出他的幕后主使人。”

李亨皱了皱眉头,看了一眼杨国忠。杨国忠满不在乎地说道:“太子爷,此事你莫管。本阁今天就是要教训这些不服管教的兵油子。给我狠狠地打!”

四周站满了内卫军的士兵,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脸上尽是愤愤不平之色。李亨问一个什长:“究竟是怎么回事?你来告诉本宫。”这位什长气愤地大声说道:“太子殿下,西域各国的使臣一天都没吃上饭,他们去找杨大人要饭吃。杨大人说是六部三军都是自己解决吃饭,西域人有的是金银财宝,让他们自己解决。浑校尉看这些西域人饿得可怜,就把咱们的干粮送给了西域人。岂料杨大人觉得自己没面子,诬赖浑校尉违抗了他的军令,不听他的话,就把浑校尉捆在树上拷打。并且他还要无中生有,严刑逼浑校尉交出幕后指使人。”

老将军陈玄礼就站在人群中,他不明白浑校尉挨打是怎么回事,只是干瞪着眼睛生气,听到说是为了给西域使臣一袋干粮,逆了杨国忠的意,就拷打士兵,并且还要追查后台。这个浑校尉是他的部下,那岂不是要追查他?

想到此处,他已忍无可忍,大声吼道:“后台就是陈某人,陈某人就是他的后台,老夫倒要看看,哪个狗贼能把本将军怎么样?放开他。”马上过来几个内卫军士兵,给浑校尉解开了绳子。

杨国忠皮笑肉不笑地走到陈玄礼跟前,打量了一下陈玄礼,阴笑道:“本阁还以为谁是他的后台呢,原来是陈大将军。好啊,皇上要西狩,这是非常时期,本阁的军令大于一切,谁敢不从?你陈大将军也不例外,难道你敢违抗本阁的军令吗?”

陈玄礼气得白眉一耸,颌下的一部雪白胡须飘动起来。他扫了一眼群情激奋的将士们,手指着杨国忠吼道:“杨国忠,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市侩小人。大唐的江山已经断送在你的手上,你还要怎样?多少忠臣义士被你送上了断头台,多少沙场战将被你这卑鄙小人陷害。你一纸军令,渔阳鼙鼓敲响,范阳逼反了安禄山;你二纸军令,逼封常清出城决战,丢了洛阳城;你三纸军令,冤杀了高、封二员大将,坏了大唐‘长城’;你四纸军令,逼哥舒翰出关,将潼关拱手让给了安禄山;你五纸军令,扔下长安城,迫皇上西行。你今日又想用军令逼反三千内卫军吗?你这个嫉贤妒能的小人,老夫倒要看看你能横行到几时!”

李亨目睹眼前的形势,新仇旧恨一起喷发出来,而且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便高声喝彩道:“说得好,老将军,你一番话说出了多年没人敢说的心声啊!”又转脸对杨国忠怒目道:“你这个不学无术的奸佞小人,嫉贤妒能、陷害忠良、卖官鬻爵、造谣生事、以权肥私、欺上瞒下,你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人神共愤啊!这一切今日该结束了!”

杨国忠此时才感觉事情不妙,心中有些害怕。转脸对着陈玄礼说道:“陈玄礼,你今日的话过头了。本应治你个污蔑大臣之罪,不过本阁念你老迈年高,保护皇上有功,本阁可以奏请皇上,免你的罪,好好保皇上西行。”

他多次在皇上面前诽谤太子,想要废了他的储君地位。此时他不敢再招惹太子,拿话搪塞着找台阶下。说完话,他急忙扭头想离开,到皇上身边去避难,岂知三军将士早已将他围住,各个怒目而视,人人刀剑出鞘,慢慢向他围来。陆岩用手碰了下李亨,低声说道:“殿下,机不可失。”

李亨向他递了个眼色,陆岩拔剑在手,高声说道:“内卫军的弟兄们,今日到了该向杨国忠清算总账的时候了!”四周的士兵高声喊道:“杀了他,杀了他!”

其实,玄宗在后院里早就听到前边的吵闹声。他派总管宦官高力士出去查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赶快回去向他禀告。

高力士站在人群外面,什么都看得清楚,什么都听得明白,心里暗暗解气。眼见杨国忠已惹下大祸,激起兵变,众人马上要向杨国忠发难。他乐得装作什么也没看见,转向一边溜达去了。

义愤填膺的陆岩高喊一声:“被杨国忠陷害致死的英灵们,内卫军的将士们今日要为你们报仇了!”说罢,狠狠地将宝剑刺入杨国忠的肚子,一股鲜血喷出很远。他又把剑锋向上一挑,杨国忠的“狼心狗肺”全都流落在地上。

杨国忠还没有断气,他低头看了一眼自己流出来的肚肠,惊吓得五官都移了位,不甘心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御史大夫魏方进是杨国忠的门人,见杨国忠被杀,惊恐地喊道:“你们这帮下人,竟然敢杀宰相杨大人?”旁边站的李倓,一挥手中宝剑,魏方进的脑袋便离了他的脖子掉到地上。

这正是:阴险狡诈无赖汉,天理难容此混蛋。

    可怜基业百年多,一朝国破家何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