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让孔子也看走眼的子羽_冷历史

让孔子也看走眼的子羽_冷历史

时间:2022-04-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让孔子也看走眼的子羽_冷历史子羽是澹台灭明的字,澹台为复姓。在子游的推荐下,早就想拜孔子为师的子羽得偿所愿,成为孔门弟子。然而事与愿违,或许因他长得过于丑陋,也或许因为其不善表达,相处后孔子觉得子羽不是可堪造就之才,对其态度颇为冷淡疏远。孔子得知子羽的成就,感慨地说:“我以相貌判断人,失去了子羽这样优秀的学生啊!”

孔子也看走眼的子羽_冷历史

子羽是澹台灭明的字,澹台为复姓。他是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子的弟子之一,比孔子小39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他“状貌甚恶”,也就是长得十分难看。史载子游(亦为孔子的弟子)做武城地方长官时,孔子曾问他治下有没有贤达才俊,子游便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事从不选择捷径小道投机取巧,若没有公事也从不到我的屋里来,表明他是个不趋炎附势的刚正之人。在子游的推荐下,早就想拜孔子为师的子羽得偿所愿,成为孔门弟子。然而事与愿违,或许因他长得过于丑陋,也或许因为其不善表达,相处后孔子觉得子羽不是可堪造就之才,对其态度颇为冷淡疏远。子羽性格宁折不弯,于是毅然从孔门出走,辗转于江淮间,愈加发奋向学、严持己身,终于有所成就。他游历楚国各地,后来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选择在百花洲(今南昌市东湖一带)结草为堂,授徒讲学,跟从的弟子有300多人。难能可贵的是,子羽并不计前嫌,仍以孔子为宗,专释春秋大义及孔学“修齐治平”之理,同时教导学生读《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八卦之说)、《九丘》(九州之志)等古书,兼习“六艺”。在传授中他以“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教学态度,提倡“学而不厌”“奋而忘食”的学风,“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精神,可以说全部是孔子思想的精粹,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弟子,因而贤名远扬,其才干和德行传遍春秋诸国。孔子得知子羽的成就,感慨地说:“我以相貌判断人,失去了子羽这样优秀的学生啊!”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内头戴十二旒之冕、身着十二章之服、手执镇圭的孔子塑像。

关于子羽和孔子的这段公案,《孔子家语》中却有恰好相反的版本,里面说子羽具“君子之貌”,孔子以为他贤达而列入门墙,不料子羽的品行根本及不上他的好长相,所以孔子才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在《韩非子·显学》中,也有几乎与这雷同的一段话。那么究竟《史记》《孔子家语》和《韩非子》中,对子羽的哪段记述是真实的呢?据后人考证,《韩非子》中讲的一些故事,均取材于民间传说。至于《孔子家语》,基本已经可以肯定是曹魏时人王肃根据《礼记》《大戴礼记》和《左传》《国语》《孟子》《荀子》等典籍内容托名伪作。从两段记载的相似程度看,王肃关于子羽的说法应得自韩非,相较之下,作为正史的《史记》真实性应该更高。从后世对子羽的推崇来看,他也不该是欺世盗名之辈: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贤,子羽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其为“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为“金乡侯”,从祀孔子。

谈到子羽对后世的影响,明人张岱在其百科全书类著作《夜航船》的序言中,也讲了一则逸事,说昔时有个老僧和一个读书人同宿夜航船,读书人高谈阔议、口沫横飞,老僧听得又敬又惧,不由得蜷起手足,躲在角落里不敢吭声。时间一长老僧听出读书人言谈中的破绽,便试探地问:“公子,您说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说:“是两个人。”老僧又问:“那么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又说:“自然是一个人。”老僧听罢笑道:“这么说来,且让小僧伸伸脚。”读书人不知澹台是复姓,认为是两个人,老僧才知道原来他不过是虚张声势、大言欺人而已。现代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先生曾在他的代表作《萍踪侠影录》中塑造了一个豪迈过人的枭雄形象,亦名其为澹台灭明。(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