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启迪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启迪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具有积极意义和恒久价值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应当深入开掘和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人格和道德修养的伦理精神和人生价值观念。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在有着多元文化悠久历史的中国,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与方法则有不同,如注重和谐的“和合”思想、“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和关于吸收异质文化的“会通”精神等等。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启迪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具有积极意义和恒久价值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应当深入开掘和发扬光大。

(一)开拓进取。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民为贵,君为轻”的重民贵民的民本思想;“自强不息”、不畏强暴、不怕困难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精神等。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应该具有方正、廉洁、正直、透明的品性。他主张无为,是为了实现无不为。庄子给世人讲的第一个故事,是由鲲化生的大鹏鸟扶摇直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徙于南溟。胸无大志的燕雀在树丛中跳跃,讥笑大鹏的高瞻远瞩、开拓进取。后世的农民领袖陈胜将之引为知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种开拓进取的思想,正是我们首先需要挖掘和阐发的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之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二)顺应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道,都要遵循自然,何况人类的行为举事?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正是顺应自然之理:小鱼肉嫩易碎,油烹时必须小心翼翼,切忌频繁翻动;大国人众,尾大难调,政策稳定为第一要务。一大一小,顺应自然的原则却一样。《庄子·养生主》是从养生角度讲顺应自然的好处。首先讲了一个厨师解剖牛的故事: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彼节气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正因为遵顺自然之理解剖牛,所以他手中那把牛刀,历时十九年解牛数千头,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的本意是顺应自然,此为养生的最高境界。庖丁解牛的现代意义不仅在养生之道,也在为人之道、为政之道。例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间的矛盾、摩擦难免发生。如果能从矛盾中找到化解矛盾的空间,全神贯注,以无厚入有间的方式予以解决,既维持了社会环境的和谐,又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相摩擦所引起的心理伤害。就工作、事业而言,顺应自然,游刃有余,是人人都企盼的理想状态。因此,当我们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的时候,理应优先选取庖丁解牛这一类顺应自然的文化元素,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改变观念。既要尊重鞠躬尽瘁的传统美德,更要注重顺应自然、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这是新时代的呼唤,也是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

(三)道德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人格和道德修养的伦理精神和人生价值观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人格正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天下为己任”的重气节和大公无私的人生价值观念;“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处世原则等等。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从《尚书》中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提出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到《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的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含义,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互助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四)和谐社会。和谐的本义是指不同音阶之间的协调。引申到人类社会,指人与人之间、阶层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关系的协调。在有着多元文化悠久历史的中国,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与方法则有不同,如注重和谐的“和合”思想、“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和关于吸收异质文化的“会通”精神等等。

以相濡以沫为价值取向的儒家所主张的和谐模式,是“仁、义、礼、智、信”为伦理基础的三纲五常社会结构。这种价值理念和社会结构,可以阐发并融入进今天的和谐社会理论之中。例如,孟子关于“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阶层关系分析;荀子关于“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等阶层利益分配中的损益警示,都是值得贫富差距日渐加大的当代社会参考的济世良言。

老子主张通过柔与后的途径和方法实现社会的和谐。他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方正而要自然,廉洁而不伤人,正直但不能无所顾忌,光明但要内敛。人的刚性有了柔性配合,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用柔的目的,不仅在协调关系,更在成就事业。例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他用至柔之水作譬:“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与世无争不是消极退避,而是追求和谐,也是厚德载物的一种表达。在国家之间关系的协调中,他主张通过“下”即谦下的途径实现和谐:大国对小国谦下,便可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对大国谦下,便可取得大国的信任。在大、小国关系中,主动权在大国,所以,“大者宜为下”。老子这种协调国际关系、营造和谐世界的理念和方法,在国际关系普遍紧张、少数大国强国任意干涉别国内政颠覆小国政权的今天,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墨家创立平民政治学说,提出过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及其运作方法:尚贤—节用—兼爱。对贤能之士,给予崇高的社会地位、丰厚的薪水报酬、处理政务的实际权力;节约资源、去除奢侈浪费,确保每个人必需的生活资料;如同关爱父母兄弟那样关爱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封建社会里,这样的和谐构想必然被视为异类,因而一时的“显学”很快就变成“绝学”。但是在今天,这一文化遗产理应受到重视,深度挖掘并加以必要的阐发,使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一处源头活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