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涵盖面广,门类众多,其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因而不可能是同步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萌芽于这一现代人看来极为遥远的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远古源头正是因此而被逻辑地确定的。总之,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期,其成就之辉煌可与古希腊罗马文化相媲美。(三)发展期战国以后,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一个由秦朝到晚清的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逐渐由成熟走向繁荣,又从繁荣走向衰微。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面广,门类众多,其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因而不可能是同步的。但从历史行程看,也有其一致性,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阶段。

(一)雏形期

历史学家习惯地把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称为远古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萌芽于这一现代人看来极为遥远的时期。我们常说自从有了人,就开始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也就有了人在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远古源头正是因此而被逻辑地确定的。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呈多元状态,不但黄河流域,而且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甚至东北地区等北方地区以及青藏高原,都有旧石器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广泛发现。从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到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再到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山顶洞人,在这样一个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萌生并发展起来。

与多元状态相联系,中国远古时期的文化也就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原始人不仅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而且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长了才智,不断有所创造发明。于是,创造了文字,出现了绘画、雕刻、音乐和舞蹈,出现了原始宗教。原始文化如黄河源头,她的每一片积雪、每一朵浪花,都直接孕育了华夏文化;正是由于原始文化的丰富,最终才流淌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在走过了远古的萌芽期之后,至夏、商、周三代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逐渐具备了雏形。关于夏代的文化,虽因文献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夏代文化为商、周两代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的珍贵的科学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

商代是我国历史进入青铜时代的兴盛时期。这时的文化取得了不少新成就。商代的历法继承夏历。在夏历的基础上把我国最早实行的阴阳合历逐步加以调整,使它逐渐趋于完备。商代文字记录材料主要是保存在甲骨、青铜器及其他器物里的刻辞,其中以甲骨上的刻辞为最多。这种刻辞书体非常美观,是一些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商代的雕塑艺术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在许多青铜器上面,装饰有绚丽的花纹,有些玉、石、陶、骨、牙的制品上也雕刻出精美的花纹。当时的音乐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已有成组的乐器,现在已发现的有陶埙、石磬、铜铃、铜铙、鼓等,都适于演奏乐曲。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西周的文化又有了新的进步。西周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就要教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号称为“六艺”。这种全面的教育,奠定了后代教育的基础。《诗经》中的《周颂》、《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周南》、《召南》等篇章,是西周时期的作品。他们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面貌,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

西周时期,诗歌与音乐是结合在一起的。十五国风是十五种地方性的民歌,各有不同特点、声调和风格。雅与颂也各有不同的格律,都能配乐歌唱,组成一定的乐章,这些乐章是国家制定的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相当广泛。在当时贵族教育中,对诗和音乐都非常重视,这对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西周音乐的发展还表现在乐器种类的增多和音乐理论的发展上。当时的乐器除编钟、编磬和大小不同的鼓铙等打击乐器外,还出现了琴瑟等弦乐器和笙竽等管乐器,金、石、丝、竹、革之音大都齐备,乐器的增多,需要注意演奏的和谐,音律的理论也随之有进一步的发展。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正因为有从远古到西周的宽广丰厚的文化铺垫,才有后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形成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不仅为当时知识分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想素材,而且也使他们“救世之弊”的社会责任感倍增。这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最重要的文化背景。按照西汉学者刘歆的说法,气象恢弘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有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百家之学大多是涵容并包的,而以哲学、伦理和社会政治思想最为突出。

这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文学方面,《诗经》、《楚辞》是其杰出代表,诸子散文被后世尊为典范;史学方面,其中以孔子整理的古史文献集《尚书》和因鲁史记而作的《春秋》最为著名。《春秋三传》和《国语》也是本时期的史学杰作;教育方面,孔子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上,摸索出一些有益的符合认识规律的东西,如“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科技方面,在天文学和医学上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如哈雷彗星的记录、十九年七闰的方法、《甘石星经》,并涌现了著名的医生医缓、医和、扁鹊等。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期,其成就之辉煌可与古希腊罗马文化相媲美。

(三)发展期

战国以后,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一个由秦朝到晚清的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逐渐由成熟走向繁荣,又从繁荣走向衰微。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统一帝国——秦王朝。但秦王朝统治不久,便因过于严酷的统治政策而被农民起义所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刘邦建立的大汉王朝。汉承秦制,为其后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上升为官学,文化上开始了经学时代。其后,各种学术都笼罩在经学之下或包括在经学之中。

哲学方面,经历了汉代天人之学、魏晋玄学、隋唐中国化的佛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儒学内部的自我批判之学等主要阶段,高潮迭起,名家辈出。其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之学和朱熹的理气性命之学是两个高峰。

宗教方面,中国古人宗教观念比较淡薄,西汉以前,没有统一的宗教。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中叶,道教创立。其后,佛、道二教各有发展。南北朝时佛教兴盛,唐朝时道教深受尊崇,形成儒、佛、道三教并行的局面。到宋朝,理学形成,佛教被排斥出官方意识形态,仅在民间继续流传,并逐渐与其他二教融合。

史学方面,汉代《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班固的《汉书》开创了皇朝史撰述的先河。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修史之风盛行。隋唐五代时期,官修史书取得了巨大成绩。宋元时代堪称盛世,通史撰述、当代史撰述和历史文献学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并且在民族史、学术史和史学批评方面也取得重要成果。清代学风以考据为盛,乾嘉时期是其黄金时代。

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也是成绩斐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领域都有世界级的大师,其名著佳作,名传遐迩,历久常新;书法、绘画等艺术也登峰造极;许多科学技术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也就在这一时期,随着传统文化走向顶峰,其背后已隐藏着文化衰落的危机。这个危机的根源除了日益加剧的文化专制政策外,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而论,更主要的还在于明清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政策。正当明清统治者闭关锁国,陶醉于唯我华夏独尊的优越感时,西方已在进行着引起世界面貌根本改变的工业革命。古老而庞大的农业古国——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眼中最好的产品倾销地和原料生产地。于是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终于使西方列强以其坚船和利炮把中国推向了衰落与耻辱的时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衰落、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