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投清重用,屡立奇功

投清重用,屡立奇功

时间:2022-04-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投清重用,屡立奇功2.投清重用,屡立奇功施琅投清后,改原名郎为琅。郑成功逝世之后,其统治集团内部,产生了权位之争。清靖南王耿继茂等,竟同意荷兰殖民军插手作战,十月间分三路进攻厦门。由于大批将领率军投清,郑军精锐,损失殆尽。清军占领沿海岛屿后,施琅以功升右都督,挂靖海将军印,统领原郑军投诚各将领,向台湾进攻。

投清重用,屡立奇功

2.投清重用,屡立奇功

施琅投清后,改原名郎为琅。一度曾去广奉尚可喜部与南明军作战,不久又返泉州闲住。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入闽时,因施琅“习海上情形,命为前部”进攻厦门。这次进攻虽被郑成功击败,但施琅却为闽浙总督李率泰所赏识,被任为同安副将,并利用他在郑军中的旧日影响,招降郑军近万人,不久升为同安总兵。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郑成功由南京败归后,清安南将军达素再次组织进攻厦门,施琅率水军主力随达素由同安港进攻。由于他了解厦门岛周围的水文地理情况,多用小型战船,选浅水处为登陆点,并先与郑军右虎卫镇将陈鹏联系,令其在岛上策应。因而战斗开始时进展较为顺利,郑军大舰无法阻止,曾有一部兵力登陆厦门。但在郑成功水陆军的顽强抗击下,最终仍然失败。通过两次海上作战,清统治集团对施琅熟悉敌情及善于海战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施琅升为福建水师提督,成为福建水军的最高军事长官。

郑成功逝世之后,其统治集团内部,产生了权位之争。黄昭等在台湾拥戴郑成功之弟郑世袭为护理,谋继成功王位;洪旭等在厦门拥郑成功长子郑经继位,率五千人赴台。在争位战斗中,黄昭等战败被杀,郑经继袭王位后仍回厦门。但经过这次内讧,郑军内部“人心解体,镇营多叛”。施琅认为进攻厦门的时机已经成熟,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五月上疏说:郑军“情形,今非昔比,郑成功已死,而郑锦(经)乃一顽童,难于成事……伪官兵等各怀二心,未必顺从……自臣抵海澄之后,已整饬各地兵备,隘卡星罗棋布,并昼夜派船袭扰贼巢,致使奸贼力竭穷蹙,每闻风声,慌乱不堪,惊魂不定。……若不趁此良机而取之,致失机缘,必将贻误谋略非浅。”清统治集团决策人物同意施琅的建议,令福建清军“作速准备,以期相机进剿”。当年九月间,荷兰远征舰队司令波特率战舰十三艘,士兵二千六百余人侵入泉州港。清靖南王耿继茂等,竟同意荷兰殖民军插手作战,十月间分三路进攻厦门。施琅率水军出海澄,激战终日,郑军船只多被击毁,郑经放弃金、厦、退守铜山(福建东山岛),施琅进驻厦门。由于大批将领率军投清,郑军精锐,损失殆尽。郑经被迫于次年三月,再弃铜山及沿海诸岛,率残部撤至台湾。

清军占领沿海岛屿后,施琅以功升右都督,挂靖海将军印,统领原郑军投诚各将领,向台湾进攻。当年十一月,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三月和五月,施琅三次进军,皆因途遇飓风而退回厦门。清统治集团怀疑施琅等与郑经集团有勾结,惟恐双方联合起来危害其在东南沿海的统治,另一方面又考虑不用施琅及原郑军将领,清军本身缺乏有海战经验的将兵,于是以“风涛莫测,难必制胜”的理由,决定暂时放弃对台湾的军事进攻,裁撤福建水军,于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调施琅入京改援内大臣。施琅官阶虽高,但实为闲职,他身居北京,对东南沿海情况及郑氏政权动向仍极为关注,并用心研究“风潮信候,生崖断港”等海洋的天文、地理学知识,以便将来一旦被起用时,能迅速掌握情况、指挥作战。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末,爆发了“三藩之乱”,郑经为扩大实力,乘机率军进占厦门,并占领了东南沿海岛屿及沿海一些州县。随着三藩的灭亡,郑经在沿海的军队,也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初先后被歼,郑经仅率残部千余人逃回台湾。此时郑经彻底放弃了郑成功统一全国的政治目的和在台的许多政策,“荒于佚乐,嬖幸盈前,不恤政事”,认为“我远处海岛,可无忧”。他在台湾的集团,已发展为封建割据政权。(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