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

时间:2022-04-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戚继光出生之时,其父已经56岁了。戚景通晚年得子,自然对戚继光格外钟爱,并对戚继光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戚景通这位爱国老将希望儿子将来能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事业,自然对戚继光的要求十分严格。年幼的戚继光欢欢喜喜地向戚景通转告了工匠们的话语。这一首五言律诗,更加明确地表达了青年戚继光为自己所立定的保卫祖国海疆安全的爱国志向。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

二十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年号孟诸。明朝嘉靖七年(1528)闰十月初一,诞生于山东省一个世代担任武职的将门之家。其父戚景通能文能武,品学兼优,曾在山东、大宁、京师等地历任军职,官至神机营副将。当时的明朝官场弥漫着贪污贿赂的恶浊之气,正直的戚景通不愿同流合污,于嘉靖十七年(1538),以奉养老母为由,辞官还乡。虽然如此,戚景通仍心系天下,对当时不断重兵犯境的鞑靼人密切注意,他摈弃一切俗务,总结自己的军事经验,潜心研究对付鞑靼入侵的方策。

戚继光出生之时,其父已经56岁了。戚景通晚年得子,自然对戚继光格外钟爱,并对戚继光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戚继光少年之时,戚景通就常给他讲,武将必须有舍身报国的气节,打起仗来应当有身先士卒的勇猛精神。戚景通这位爱国老将希望儿子将来能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事业,自然对戚继光的要求十分严格。

当戚景通告老还乡时,祖居的房屋已经近200年,很是破旧,戚景通打算将其修缮一下。于是,戚家请来了工匠,让他们安装四扇镂花门户。当时,戚继光年仅12岁,工匠们私下里对戚继光说:“公子家是世代将门,应该气派一些,就安装十二扇镂花吧!”年幼的戚继光欢欢喜喜地向戚景通转告了工匠们的话语。不料,戚景通听后非常不悦,并严厉地斥责了戚继光,教育他做人不能贪图虚荣、讲排场。戚继光默默地接受了父亲的批评。

戚继光13岁时就订了婚,外祖家为了表示庆贺,送他一双十分考究的丝鞋。戚继光穿着外祖家送的礼物,心里自然十分高兴。但当戚继光穿着丝鞋走过庭前时,被戚景通看见了,他十分生气地斥责戚继光:“小孩子穿这么漂亮的丝履干什么!现在想穿丝履,将来就要着锦衣、吃肉食。你父亲为了清白一世,一定不会满足你的要求。你就势必要侵占士卒的粮饷,贪污国家的公物,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说到这里,戚景通竟然十分伤心,非常感慨地说:“你如果这样下去,就难以继承我的事业了!”戚景通虽然后来弄清了丝履是外祖家所送,又是母亲叫继光穿的,但还是将丝履毁裂,不让戚继光从小养成奢侈享受的坏习惯。(www.guayunfan.com)戚景通不仅竭力制止儿子沾染坏习气,还十分注意把儿子往正路上引导。一次,父亲问继光:“儿呀,你的志向何在?”戚继光答道:“志在读书。”父亲告诉继光:“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清忠孝廉洁四个字。否则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并命人把忠孝廉洁四个大字书写在新刷的墙壁上,让戚继光时时省览。从此,戚继光每天看着墙上刷写的忠孝廉洁四个大字,想着父亲偌大年纪还关心国家大事,苦心研究备边方策,决心不再追求享受,以天下大事为己任。他一面学习武艺,一面立志发愤读书,以继承父亲的业绩。三年之后,通过戚继光的刻苦努力,博览群书,学业大有长进。15岁时,戚继光就以深通经术出名于家乡一带。年迈的戚景通看着儿子的长进,内心自然十分欣慰。戚继光的嫡母张氏,一次和戚景通议论家里之事,忧虑地说:“家里日后缺吃少穿怎么办呢?”戚景通十分骄傲地指着戚继光说:“这不就是我们家里最大的财富吗?”

戚景通晚年一意埋头写作有关边事的论著,无心过问家事,弄得经济颇为窘困。一些浅薄的人在背后议论说:“孝廉,孝廉,你拿什么东西留给后人啊!”戚景通闻听此语,把年仅16岁的戚继光叫到面前,指着自己所写的大量备边军事论著说:“继光呀,你真的以为我什么也没留给你而感到遗憾吗?要知道我留给你的这些遗产十分丰富,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你将来把这些遗产贡献给国家,贮存于朝廷吧。”戚继光叩头说:“父亲大人留给我的遗产如此崇高博大,儿将来还怕什么盗寇呢?”

当时,戚景通关于抗击鞑靼的备边军事方策,已写成数百篇了,都还没有奏上朝廷。他一则是想再待一段时间,以便使自己的作战方策考虑得更加成熟些;再则大约也想找个机会由戚继光代为奏上。嘉靖二十三年(1544)夏,已经72岁的戚景通身患重病,自知不起。他想趁自己在世,安排好戚继光的前程,便催促继光赶快到北京办理袭职手续,并将自己备边的军事方策也带去上奏朝廷。临别时,戚景通握住继光的手,谆谆嘱咐说:“我留给你的遗产,你可要慎重,不能轻易使用呀!”戚继光肃然回答说:“做儿子的当力求光大您老人家所遗的‘财富’,哪里敢轻易使用呢?”戚继光拜别双亲,北上而去,这是戚继光同父亲的最后一次话别。

嘉靖二十三年(1544)八月,戚景通病逝。十月,戚继光办妥袭职手续,回到家乡,对着亡父的坟头放声痛哭。他追忆父亲往昔的教诲,决心照着父亲的要求为人处世,以实现老人家生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

戚继光17岁时,就担任了登州卫指挥佥事。但他做了官,仍然不忘刻苦学习。戚继光年少时由于家贫,请不起家庭教师,便在梁蚧开设的外塾学习。戚继光为官之后,按当时政府的规定,就不能再徒步走到外塾去上学了;要到外塾读书就必须准备车辆侍从,这对于戚继光的家庭来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梁蚧被戚继光当了官仍不废学习的刻苦精神所感动,自愿到戚继光家中教他读书。梁老先生是一位文章造诣很深,品德高尚的学者,在他的悉心指教下,戚继光的文章武略,更加精熟。历史上英贤人物的光辉业绩,深深地激励着戚继光,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报国之心。于是,戚继光在自家堂前的柱子上刻写了一副对联:“功名双鬓黑,书剑一身轻”,借以抒发自己的壮志。这副对联表达了戚继光要以自己的文才武略,报效国家建立功名的爱国之心。后来,戚继光又写了一首《韬钤深处》的五言律诗:

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一首五言律诗,更加明确地表达了青年戚继光为自己所立定的保卫祖国海疆安全的爱国志向。

嘉靖二十五年(1546),19岁的戚继光被任命在登州卫管理屯务。这是一个要同银粮打交道的官职,但戚继光为官极为清廉,丝毫不染当时弥漫朝野的贪污贿赂的恶习。他到任以后,竭力整顿屯政,因此屯务为之一清。明朝官员的俸禄甚低,当时戚继光的生活还比较清贫,他对自己经手的钱粮为什么能毫不动心呢?戚继光一次对自己的同僚说:读书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圣贤,但必须经得住处境困难时决不沉沦这一关。假如没有这一关,那就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了。正因为有这一关,有的人能够抑制自己的私欲而从困境中脱出,就成为君子;另一些人,则屈从于自己低下的私欲而放纵地追求物利,就成为小人。戚继光还非常感慨地说,做小人是容易的,所以世界上“乱日常多”。

为了防御鞑靼诸部内犯,明朝政府命令河南、山东等地,每年必须派遣军官率领士兵轮番守边。从嘉靖二十七年(1548)戚继光21岁时开始,连续五年,他都被推为中军指挥官,率山东六郡卫所戍卒远守蓟门。每年一度,春去秋回。年轻的戚继光发挥了自己的军事组织才能,将自己所率领的军队训练得井然有序,获得了部众的信服。戚继光在“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戎马生涯中,意气风发,高吟着“每经霜露候,报国眼常明”的爱国诗篇,抒发自己胸中的激荡豪情。一次,戚继光率军抵达水平府,路过一个叫太平寨的地方,登高遥望,北山古刹,林木森森。面对眼前一派宁静悠远的幽谧景色,有人劝戚继光访求长生之术。年轻的戚继光断然回答说:“我身为武将,当战死杀场。舍身报国,以鼓舞士兵斗志,怎么能跟人学习长生道术呢?倘若能鞠躬尽瘁,捐躯报国,即使今天就战死,又有何憾!为国家而死的人是永生的,这就是我等将门的长生之术。”

年轻的戚继光不仅一身浩然正气,而且注重研究实事。他调查了蓟门一带的防务状况后,心想:保卫疆土,是武臣应尽的义务。蓟门和都城唇齿相依,形势重要,但却缺少精兵,一旦有事,关系非同小可。应趁现在边境暂时安宁,预先作好应敌准备。戚继光考虑成熟以后,决定把自己的见解写出来。他运笔疾书,文采飞扬,滔滔不绝,很快写成了《备俺答策》。《备俺答策》写成之后,戚继光便立即上奏朝廷,当政大臣虽没有采纳他的献策,但对他在策文中显示出的军事才能十分惊奇。

嘉靖二十八年(1549)十月,戚继光参加山东乡试,得中武举。第二年秋天,戚继光又赴北京参加会试。戚继光进入北京不久,俺答拥重兵自古北口攻进密云、顺义、通州等地,兵临北京城郊,京师宣布戒严。朝廷调集大同、河南、山东等地兵马火速入援,并命令会试武举也参加守城。戚继光被命名为总旗牌,督防九门。他又向朝廷奏进御敌方策,所提十几件措施,都是克敌取胜的切实良法,被兵部采纳后,奏请朝廷刊布出来,供将士学习,用以退敌制胜。这位23岁的有为青年,品德出众,才华横溢,当时已被人们誉为“国士”,由朝廷纪录为“将才”。许多朝臣上疏推荐戚继光,称赞他“才猷出众,骑射兼人”,“韬略素明”,“志向坚定”,可当国家“干城之寄”,期待他为国家建功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