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无用也是用

无用也是用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生避害是先秦道家的根本观点。庄子则认为人世繁杂,不论隐藏得多么好,总还是难以幸免。所以到了庄子则进入了大彻大悟,从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无用之用也含有这一意义。无用是全生的方法。无用虽可全身以为大用,但无用终只是手段,仅仅保持这种手段仍很难彻底应付各种变化。所以庄子以此引申出更进一步的意义,就在于必须从一个新的高度看待事物。

(明 王世昌 归去来兮图)

全生避害是先秦道家的根本观点。但对于“避”的方法不同,比如杨朱的避即为通常意义上的隐遁。庄子则认为人世繁杂,不论隐藏得多么好,总还是难以幸免。所以到了庄子则进入了大彻大悟,从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这样就能超越现实世界。无用之用也含有这一意义。《人世间》中讲到一棵很大的栎社树,是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所以匠人不砍它。栎社树于是托梦对匠人说:“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最后总结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是全生的方法。善于全生的人,不能多为恶,也不能多为善,须处乎善恶之间,力求无用,到头来反是对他大用。他在《山木》篇具体分析了这个道理: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傍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问,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无用虽可全身以为大用,但无用终只是手段,仅仅保持这种手段仍很难彻底应付各种变化。所以庄子以此引申出更进一步的意义,就在于必须从一个新的高度看待事物。这就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否定一切,死生一也,那样自然就没有任何物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