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后汉书蔡邕列传阅读答案

后汉书蔡邕列传阅读答案

时间:2022-04-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汉私藏考述二、东汉私藏考述两汉之际,有一批士人,他们既是学者,也是藏书者,不愿与王莽合作,携带图书,藏匿山林。除上述人员外,刘宣也是其中之一。东汉时期,私学规模越办越大,条件好的经师自建精舍,招收生徒成千上万,并亲临授业。东汉初年,因其博学,光武帝命他为议郎给事中,因反对谶纬神学,几遭极刑。

东汉私藏考述

二、东汉私藏考述

两汉之际,有一批士人,他们既是学者,也是藏书者,不愿与王莽合作,携带图书,藏匿山林。待光武帝刘秀成势后,他们纷纷出山,负帙归附。《后汉书·儒林传序》记道:“昔王莽、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徒,继踵而集。”除上述人员外,刘宣也是其中之一。同书《卓茂传》记载:“刘宣字子高,安众侯崇之从弟,知王莽当篡,乃变名姓,抱经书隐避林薮。建武初乃出,光武以宣袭封安众侯。”从上述记载看,这些人都有数量不等的藏书。

东汉时期,私学规模越办越大,条件好的经师自建精舍,招收生徒成千上万,并亲临授业。《后汉书·牟长传》记载:“长自为博士及在河内,诸生讲学者常有千余人,著录前后万人。”同书《张兴传》又载:“显宗数访问经术。既而声称著闻,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为梁丘家宗。”《蔡玄传》亦载:蔡玄“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征辟并不就。”此类记述,在时人所撰史籍《东观汉记》中频繁出现。诚如《后汉书·儒林传》所论:“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

教育和书籍相伴而行,相辅为用,社会需要使书籍进一步商品化,买卖图书的场所遍布各大城市,尤其京城洛阳的书肆,所售书籍,更是种类齐全,供人自由阅览选购,有史为证,《后汉书·刘梁传》载述:刘梁“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资。”同书《王充传》又道:“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可以说,王充是利用书肆增广知识、著书立说的大思想家,另一学者荀悦也是通过在书摊上阅读书籍而博学成才的。据司马彪《续汉书》记载:“荀悦十二能读《春秋》。贫无书,每至市间阅篇牍,一见多能诵记。”[25]所谓“市间”,就是市场间的书肆。此外,市场上还有专门为人抄书赚钱的人,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后汉》中记载:安帝时,王溥“家贫不得仕,乃挟竹简插笔于洛阳市佣书。美于形貌,又多文辞,来僦其书者,丈夫赠其衣冠,妇人遗其珠玉,一日之中,衣宝盈车而归。”[26]抛开其中夸张部分,东汉洛阳出现了以佣书为职业的人应是事实[27]。当时在市场上,还有出售书写工具的摊贩。《后汉书·刘皊传》注引谢承《后汉书》云:“皊,宗室胤绪,代有名位。少修操行,学《严氏春秋》、《小戴礼》、《古文尚书》,仕郡为主簿。郡将小子尝出钱付之,令市买果实,皊悉以买笔书具与之,因白郡将,言‘郎君年可入小学,而但傲,远近谓明府无过庭之教,请出授书。’”两汉通经取仕的政策,官、私学校的兴旺,书肆的出现,所有这些,都直接促进了私人藏书的发展。

东汉时期,历时近二百年,产生了比西汉人数更多的藏书家,有贵族、官员、学者、普通士人,并在正史中出现了明标藏书近万卷的大藏书家。现择其要者考述于下:(www.guayunfan.com)班彪(3-54)字书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固之父。东汉初,历任徐令、司徒掾、望都长。为当时名儒,尤专心史学,博采史料,续写《史记》。又撰文叙述历代修史情况,议其得失。其家学渊源甚深,二伯父班籠博学有才,曾与刘向雠校官藏,“每奏事,籠以选受诏进读群书。上器其能,赐以秘书之副”[28]。这些图书,后传与班彪和班固。《汉书·序传》云:“彪字叔皮,幼与从兄嗣共游学,家有赐书,内足于财。”班固继承父业,利用家中所藏,著出了不朽的《汉书》。

桓谭(约前24-后56)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人。《后汉书》本传记述桓谭好音律,博学多识,善于属文,尤好古学。西汉哀、平间为郎官。东汉初年,因其博学,光武帝命他为议郎给事中,因反对谶纬神学,几遭极刑。终生不得志,郁郁寡欢,著有《新论》一书,颇具影响。其家富藏书,时有谚语:“玩扬子云之篇,乐于居千乘之官;挟桓君山之书,富于积猗顿之财。”[29]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经籍会通一》云:“累朝中秘所蓄外,缙绅文献、名藏书家代有其人,汉则刘向、桓谭……皆灼灼者。”清人王岩曾以诗记述桓谭藏书之处[30]。

窦融(前16-后62)字周公,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世代仕宦河西。先后任职于王莽、更始。更始败,割据河西。建武初,归附光武帝,历任要职,备受宠遇。《后汉书》本传谓:光武帝为了笼络并安抚他,“乃赐融以外属图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传》。”此官藏流入私家,与政治有密切关系。

刘苍(?-83),光武帝之子。少好经书,雅有智思。后封东平王。明、章之时,恩礼有加,备受重用。《后汉书》本传称:章帝因其好书,“赐以秘书、列仙图、道术秘方。”明帝“以所作《光武本纪》示苍,苍因上《光武受命中兴颂》。帝甚善之,以其文典雅,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可见刘苍不仅喜藏书,而且还善属文。

贾逵(30-101)字景伯,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贾谊之后。《后汉书》本传云:贾逵之父贾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又从涂恽受《古文尚书》、谢曼卿受《毛诗》,著有《左氏条例》。贾逵少传父业,好学深思,著《左氏解诂》、《国语解诂》,奏献明帝,帝“重其书,写藏秘馆。”拜郎官,与班固并校秘书。章帝时,奉诏讲学于皇宫,撰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与古文同异,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作《周官解故》,章帝嘉之,迁为卫士令,命以古文经教授诸生。贾逵精通天文、历学。和帝时,复为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领秘书近署。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余万言,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一代通儒,长期典校秘书,著述百余万言,藏书当富,否则,不能有此成就。

曹曾(生卒年不详)字伯山,济阴(今山东定陶)人。光武时从欧阳歙受《尚书》。《后汉书》本传记:“济阴曹曾字伯山,从歙受《尚书》,门徒三千人,位至谏议大夫。”王先谦《后汉书集解·曹曾传》中云:“惠栋曰:《拾遗记》云:‘曾家财巨亿,学徒贫者皆给食。天下名书,上古以来,文篆讹落者,曾皆刊正,垂万余卷。及国难既夷,收天下遗书于曾家,连车继轨,输于王府……及世乱﹐家家焚庐﹐曾虑先文湮没,乃积石为仓以藏书﹐故谓曹氏为书仓。’”曹曾有书垂万卷,可谓东汉前期的大藏书家。

王景(生卒年不详)字仲通,琅邪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人。少学《易经》,博览群书,精通天文、术数,尤精于水利。主修浚仪渠,治理河患,因功迁侍御史。《后汉书》本传讲:明帝因其“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后任庐江太守,修治芍陂水利,教民牛耕、铁犁及养蚕织帛。王景所藏,多《六经》、水利、天文、术数之书,他参考诸家术数著作,集为《大衍玄基》。

马融(79-166)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少有俊才,博通经籍。《后汉书》本传记道:安帝时拜校书郎,于东观典校秘书,长达十年之久。两次开罪外戚,先被禁锢,后遭髡徙。遇赦而还,又拜议郎,在东观著述。马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授诸生,常有千数。著述极丰,有《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家中藏书是其教学著述之基础。

景鸾(生卒年不详)字汉伯,广汉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少时随师学经,涉七州之地。《后汉书》本传说:景鸾著《易说》、《诗解》、《礼略》、《月令章句》等,凡五十余万言。又抄风角杂书,列其占验,作《兴道》一篇。数上书陈救灾变之术。州郡辟命不就,潜心著述。可见景鸾是位谶纬学家,其藏书当多图纬、占验之类。

郭泰(128-169)字林宗,太原介休(今山西介休东南)人。家世贫贱,而郭泰博通坟籍。游于洛阳,与李膺等友善,太学生推为领袖,名震京师。党锢事后,闭门教授,生徒千人。隋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百一《藏书二四》注引《郭林宗传》云:林宗“家有书五千余卷。”郭泰博闻多识,能够成为太学生的领袖,是与他藏书、读书分不开的。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西南)人。博学多才。灵帝时校书东观。熹平间,奉命与堂溪典等人勘正《六经》文字,亲书于碑,使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历职祭酒、尚书、左中郎将。他是东汉末年大学者和藏书大家,《三国志·魏书·钟会传》附《王弼传》载称:“蔡邕有书近万卷,末年载数车与粲。”张华《博物志》卷六《人名考》亦道:“蔡邕有书万卷,汉末年,载数车与王粲。”再证之《后汉书·董祀妻传》所记:“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蔡邕女)文姬诣曹操请之……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

蔡邕仅送其女书籍就达四千许卷,他藏书万卷是可信的。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少年志学,不乐为吏,先入太学,后游学周秦之都,师从经学家马融,兼通经今古文。返乡后传授经学,生徒众多。舌耕笔耘,遍注群经,遂集汉代经学之大成,世称“郑学”。郑玄著作号称“百余万言”,对整理古文献有很大贡献,影响至巨(后有详述其校书、注经情况)。郑玄有大量藏书,《后汉书》本传载称:郑玄晚年,与其子信中道:“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范晔也论道:“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窥知郑玄藏书之梗概。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属山东)人。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粲少有异才,为名士蔡邕所赏识。建安初,因战乱避难荆州,依刘表十五年,未被重用。后归曹操,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转迁军谋祭酒。魏国建,官拜侍中。博学多识,善属文,有诗名,为建安七子之一。其藏书事迹,据《三国志》本传载:“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同书《钟会传附王弼传》注引《博物记》曰:“蔡邕有书近万卷,末年载数车与粲。”可见粲之藏书,来源于蔡邕所赠,这些书籍一直在王氏家族传承。

王和平(生卒年不详),北海(今属山东)人。汉灵帝时好道术,有书百余卷。《三国志·魏书·华佗传》注引曹丕《典论》云:“光和中,北海王和平亦好道术,自以当仙。济南孙邕少事之,从至京师。会和平病死,邕因葬之东陶,有书百余卷,药数囊,悉以送之。”

从地域分布看,上述藏书家基本上都是北方人,尤以山东人士居多,这说明秦汉时期北方文化发达,典籍文献中心在北方,而山东作为孔子的诞生地,作为“学在私门”的发源地,作为政府“通经取仕”政策的受益地,私藏家多于其他地方,诚在情理之中。

在任继愈主编的《中国藏书楼》中编《中国藏书楼发展史》第二章《秦汉时期的藏书》中讲:“汉代的私人藏书家,可考者委实不多,但我们确信,其时藏书家人数甚众,以‘成千上万’状之毫不为过。”作者根据《后汉书》中的《儒林传序》所云“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和《蔡邕传》“熹平石经”刊刻后,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的记载,说从中“可感受到当时民间藏书风气之炽狂”;又根据“众多的官府藏书管理者、校勘者有便利条件拥有藏书”、“众多的学者研究、著述需要大量的参考文献”、“众多的博学之士多应拥有藏书”、“众多的佣书人得以藉抄书谋生甚至收入颇丰,可知购书者甚众”、“众多的图书交易者与旺火的交易活动,说明当时卖书、买书者数量极多”、“部分官府藏书的散佚可能流落民间,充实私藏”这些情况,推论出汉代“藏书人数众多,数以万计;藏书规模普遍较小,盖因书源匮乏所致;个别藏书大家崭露头角,若刘德、刘安、蔡邕等因种种便利搜罗甚富,远超前代私藏。”[31]168这一结论,基本符合两汉私藏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