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旧唐书人物全传

旧唐书人物全传

时间:2022-04-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雕印书籍的滥觞第四节 雕印书籍的滥觞五代时期,官藏的流通,最具影响、也最有意义的是,自后唐开始,对其所藏进行整理,然后将整理后的经书,由国子监雕刻印刷,公开出售,后虽然有后晋、后汉、后周政权的更替,但这项工程却未终止,它们接力进行。监本群经的刊印,目的是统一经注文字,确立国家标准本,以利于文教事业的开展。

雕印书籍的滥觞

第四节 雕印书籍的滥觞

五代时期,官藏的流通,最具影响、也最有意义的是,自后唐开始,对其所藏进行整理,然后将整理后的经书,由国子监雕刻印刷,公开出售,后虽然有后晋、后汉、后周政权的更替,但这项工程却未终止,它们接力进行。通过此项事业的承传,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对典籍文献的尊敬,他们可以争天下、灭家族,但他们敬畏历史,尊崇书籍,由此我们也知晓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文献能够传承下来。在这过程中,后晋、后汉、后周又陆续刊印了一些其它图书,这些书籍在刊印之前,也都进行了雠校,就是说,五代除后梁外,其它四朝始终都在整理着自己的所藏。曹之先生在《中国出版通史(隋唐五代卷)》中对《九经》等书的整理刻印有一总结,道:“监本群经的刻印可分两个阶段:后唐长兴三年(932年)至后汉乾皊元年(948年)为第一阶段,刻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后汉乾皊元年(948年)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为第二阶段,刻有《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等。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历时四朝七帝二十二年,终于完成了监本群经的刻印工作。”

监本群经的刊印,目的是统一经注文字,确立国家标准本,以利于文教事业的开展。正如后唐明宗下令雕印《九经》时所说,“如诸色人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便杂本交错”[157]。《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九》注引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引《两朝国史》也道:“后唐方镂《九经》,悉收人间所有经史,以镂板为正。”这就更加巩固了监本《九经》的标准本地位。监本《九经》刊出后,倍受世人欢迎。《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广顺三年(953)六月记道:“初,唐明宗之世,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由是,虽乱世,《九经》传布甚广。”由于这项工程一开始就蕴涵了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其“传布甚广”、“后进赖之”等记录,并非虚夸。

在谈及此项工程时,不能不提冯道、李愚和田敏三人。冯道、李愚是此事的首倡者,田敏是具体负责者,并始终其事。《旧五代史·周书·冯道传》载:冯道(882—954)字可道,瀛洲景城(今属河北)人。其先为农为儒,少年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自称“长乐老”,“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于年。”他既是政治家,又是藏书家,也是一位学者,生前得志,卒后屡遭非议。关于他的政治人格,我们于此不加评论。就此事而言,他首倡之功是不可没的。李愚(?-935)字子晦,渤海无棣(今山东无棣西北)人。好学谨言,家世为儒,晚唐进士。《旧五代史·唐书》本传说他于后梁官任崇政院直学士。后唐庄宗时任翰林学士,明宗朝为相,兼集贤殿大学士,末帝时任弘文馆大学士,卒于位。田敏(880-971)乃一代儒宗,《宋史》本传记其是淄州邹平(今山东邹平西北)人,家富藏书,历仕五朝,多任主管书籍文教事务之职,刊刻《九经》,出力最多。他“孜孜刊正,援引证据,联为篇卷,先经奏定,而后雕刻”[158]。《九经》全部雕成后,他在给周太祖的《进书表》中说:“臣等自长兴三年较(校)勘、雕印《九经》书籍,经注繁多,年代殊邈,传写纰缪,渐失根源。臣守官胶庠,职司较(校)定,旁求援据,上备雕镌,幸遇圣朝,克终盛事。播文德于有载,传世教于无穷。谨具陈进。”[159]王国维于《五代监本考》[160]一文中评论说:“自开成石经出,而经文始有定本;自五代监本出,而注文始有定本虽文字不无差讹,然比之民间俗本,固有优无绌。田敏等校订之勤,与整齐划一之功,究未可尽非也。”王氏对田敏及其工作给予了客观适当的评价。

监本《九经》刊出后,倍受世人欢迎。《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广顺三年(953)六月记道:“初,唐明宗之世,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由是,虽乱世,《九经》传布甚广。”在中国历史上,由政府出资,系统雕印儒家群经,进行售卖,它的意义远超出流通范围,可以说,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是一次伟大的壮举。(www.guayunfan.com)总之,隋唐五代时期,官藏的利用和流通,较以往既多样又广泛,充分体现了文化的繁荣和国家的自信,造就了官藏事业的辉煌篇章。

【注释】

[1]《隋书》卷一《高祖纪上》,第19页。

[2]《隋书》卷三二《经籍志总序》,第908页。

[3]《隋书》卷四九《牛弘传》,第1300页。

[4]《隋书》卷三二《经籍志总序》,第908页。

[5]《隋书》卷三二《经籍志总序》,第908页。

[6]《隋书》卷四九《牛弘传》,第1300页。

[7]《经籍会通》(外四种),第48页。

[8]《旧唐书》卷六三《裴矩传》,第2406页。

[9](唐)杜宝撰,辛德勇辑校:《大业杂记辑校》,第46页,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下引此书,版本皆同,不再注明。

[10]《隋书》卷三二《经籍志》,第941页。

[11](宋)王明清撰:《挥尘录》,第137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12](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一《高祖纪》,第5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下引此书,版本皆同,不再注明。

[13]《旧唐书》卷二《太宗纪》,第28页。

[14]《新唐书》卷五七《艺文志序》,第1422页。

[15]《旧唐书》卷一八九上《儒学上》,第4941页。

[16]《新唐书》卷五七《艺文志序》,第1422页。

[17]《旧唐书》卷七《中宗纪》,第147页。

[18]《旧唐书》卷七《睿宗纪》,第155页。

[19]《旧唐书》卷七《睿宗纪》,第157页。

[20](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五《经籍》,第644页,中华书局1955年版。下引此书,版本皆同,不再注明。

[21]《新唐书》卷一九八《儒学上》,第5637页。

[22]《全唐文》卷三三《命陈希烈兼领秘书诏》,第221页。

[23]《全唐文》卷三三《命陈希烈兼领秘书诏》,第221页。

[24]《旧唐书》卷一○二《马怀素传》,第3164页。

[25]《旧唐书》卷一○二《褚无量传》,第3167页。

[26]《新唐书》卷二○○《褚无量传》,第5689页。

[27]《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序》,第1962页。

[28]《新唐书》卷二○○《褚无量传》,第5689页。

[29]《旧唐书》卷一○二《马怀素传》,第3164页。

[30]《旧唐书》卷一○二《褚无量传》,第3167页。

[31]《旧唐书》卷一○二《褚无量传》,第3167页。

[32]《旧唐书》卷一○二《褚无量传》,第3183页。

[33]《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序》,第1962页。

[34]《新唐书》卷五七《艺文志序》,第1422页。

[35]《新唐书》卷一九八《儒学上序》,第5637页。

[36]《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序》,第1962页。

[37]《旧唐书》卷一○二《褚无量传》,第3167页。

[38]《旧唐书》卷四七《经籍志后序》,第2082页。

[39]《旧唐书》卷四三《职官二》,第1852页。

[40]《旧唐书》卷一○二《马怀素传》,第3178页。

[41](唐)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第23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下引此书,版本皆同,不再注明。

[42]《历代名画记》,第22页。

[43]《唐会要》卷三五《经籍》,第645页。

[44](宋)王应麟编辑:《玉海》卷五二《艺文》,广陵书社2003年影印光绪九年浙江书局本,第991页。下引此书,版本皆同,不再注明。

[45]《唐会要》卷三五《经籍》,第645页。

[46]《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序》,第1962页。

[47]《新唐书》卷五七《艺文志序》,第1423页。

[48]《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序》,第1962页。

[49]《新唐书》卷一○《哀帝纪》,第305页。

[50](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卷四二《梁书·王师范传》,第453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51]参见陈德弟撰:《五代时期后唐官府藏书事业考述》,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期。

[52](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帝王部·崇儒术二》,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564页。下引此书,版本皆同,不再注明。

[53]《册府元龟》卷五○《帝王部·崇儒术二》,第564页。

[54]《全唐文》卷一一一《令道路置碑晓谕路人敕》,第682页。

[55]《全唐文》卷一一一《诏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敕》,第684页。

[56]《全唐文》卷一一一《诏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敕》,第684页。

[57]《册府元龟》卷五○《帝王部·崇儒术二》,第564页。

[58]后唐立国前不用后梁年号,仍然沿用唐哀帝年号,以示尊唐。

[59]《册府元龟》卷五四七《谏诤部·直谏一四》,第6568~6571页。

[60](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卷四一《前蜀七·王锴传》,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5页。下引此书,版本皆同,不再注明。

[61]《册府元龟》卷六○四《学校部·奏议三》,第7257页。

[62](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四二《唐书·明宗纪八》,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78页。下引此书,版本皆同,不再注明。

[63](宋)王溥撰:《五代会要》卷一五《职方》,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95~196页。下引此书,版本皆同,不再注明。

[64]《五代会要》卷一八《诸司送史馆事例》,第227页。

[65]《旧五代史》卷四三《唐书·明宗纪第九》,第595~596页。

[66](宋)何薳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4页。

[67]《册府元龟》卷五五七《国史部·采撰三》,第6697页。

[68](宋)马令撰:《南唐书》卷一三《儒者传上序》,第5347页,载《五代史书汇编》(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下引此书,版本皆同,不再注明。

[69](宋)江少虞编辑:《宋朝事实类苑》卷三一《词翰书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94页。下引此书,版本皆同,不再注明。

[70]《宋朝事实类苑》卷三一《词翰书籍》,第393页。

[71]《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第796页。

[72]《隋书》卷五八《柳巧言传》,第1423页。

[73]《旧唐书》卷四三《职官二》,第1855页。

[74]《新唐书》卷四七《百官二》作“十人”,第1215页。

[75]《新唐书》卷四七《百官二》,第1215页。

[76]上述秘书省各类管理人员,载于《旧唐书·职官二》,又见《唐六典·秘书省》。

[77]《全唐文》卷四《授颜师古秘书监制》,第28页。

[78]《新唐书》卷四七《百官二》,第1214页。又见中华书局校点本《隋书》附录《宋天圣二年<隋书>刊本原跋》。

[79]《大业杂记辑校》,第46页。

[80](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八《门下省》“弘文馆学士”条,第255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81]《旧唐书》卷四四《职官三》,第1847~1848页。另参见《新唐书》卷四九上《百官四上》,第1294页;《唐六典》卷二六《崇文馆》,第665页。

[82]参见《旧唐书》卷四四《职官三》,第1908页。参见《唐六典》卷二六《司经局》,第666页。

[83]《新唐书》卷一九六《王友贞传》,第5600页。

[84]《旧唐书》卷一四九《于休烈传》,第4008页。

[85]可参见《唐会要》卷六三《史馆上》和卷六四《史馆下》,第1089~1114页。

[86]参见《旧唐书》卷四三《职官二》,第1852~1853页。

[87]《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纪》,第118页。

[88]《旧唐书》卷四三《职官二》,第1851~1852页。

[89]《新唐书》卷四六《百官一》,第1183页。另,参见《旧唐书》卷四三《职官二》,第1853~1854页;还可参见《唐会要》卷五七《翰林院》,第977~984页。

[90]参见《五代会要》卷一八《史馆杂录》,第234页。

[91]《十国春秋》卷三六《前蜀二》,第524页。

[92]马令撰:《南唐书》卷六《女宪传》附《后主保仪黄氏传》,第5305页,载于《五代史书汇编》(玖)。

[93]《玉海》卷五二《艺文》引《集贤注记》,第989页。

[94]《旧唐书》卷一九○上《崔行功传》,第4996页。

[95]《旧唐书》卷一九○上《崔行功传》,第4996页。

[96]《唐六典》卷九《集贤殿书院》“书直”注,第280页。

[97]《隋书》卷五八,第1423页。

[98]《玉海》卷五二引《北史》,第958页。

[99]《释氏稽古略》卷二《炀帝》,大正藏第49册。

[100]《旧唐书》卷七二《虞世南传》,第2570页。

[101]周绍良主编、赵超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第8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下引此书,版本皆同,不再注明。

[102]《旧唐书》卷一九○上《崔行功传》,第4996页。

[103]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2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下引此书,版本皆同,不再注明。

[104]《全唐文》卷二九一《大唐故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赠太子少保东海徐文公神道碑铭并序》,第1758页。

[105]《新唐书》卷一二四《马怀素传》,第5682页。

[106]《旧唐书》卷一○六《李林甫传》,第3237页。

[107]《全唐文》卷五九一《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第3532页。

[108](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六三《张昭传》,第9090页,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

[109]《宋史》卷二六三《张昭传》,第9087页。

[110]《隋书》卷三二《经籍志序》,第908页。

[111]《玉海》卷五十二引《北史》,第985页。

[112]姚振宗撰《隋书经籍志考证》,第353页,载于《二十五史补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11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目录类》“《崇文总目》”条,第112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114]《玉海》卷五二引《会要》,第990页。

[115]《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第1964页。

[116]《古典目录学》,第181页。

[117]《玉海》卷五二《艺文》,第992页。

[118]《宋史》卷二○四《艺文三》,第5146页。

[119]智升撰:《开元释教录》,第543页,载《佛藏要籍选刊》(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20]姚名达撰:《中国目录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77~299页。

[121]《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第1965页。

[122]《隋书》卷一《高祖纪上》,第19页。

[123]《隋书》卷二《高祖纪下》,第33页。

[124]《隋书》卷七五《儒林传序》,第1706~1707页。

[125](唐)吴兢编撰《贞观政要》卷六《慎所好第二十一》,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05页。

[126]《旧唐书》卷八《玄宗纪上》,第199页。

[127]《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下》,第230页。

[128](唐)刘輖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页。

[129]《郡斋读书志校证》卷第一四《北堂书钞》,第649页。

[130]《唐六典》卷九《中书省》,第280页。

[131]《新唐书》卷一九四《阳城传》,第5569页。

[132]《旧唐书》卷一○二《徐坚传》,第3176页。

[133](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秦克诚点校:《日知录集释》卷一八《秘书国史》,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40页。

[134]请参考王勇、大庭修主编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9](典籍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35]《隋书》卷二《高祖纪下》,第38页。

[136]以上所列之书,均见《隋书·经籍志》。

[137]《旧唐书》卷七三《令狐德盞传》,第2597页。

[138]《册府元龟》卷五五四《国史部·恩奖》,第6658页。

[139]《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第2561页。

[140]《隋书》卷三三《艺文志二》,第966页。

[141]《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二》,第1472页。

[142]例如,各种史学史著作,还有徐连达著的《唐朝文化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英)杜希德著,黄宝华译的《唐代官修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瞿林东的《唐代史学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等。

[143]《大业杂记辑校》,第23页。

[144]《太平御览》卷六○二《文部一八·著书下》,第2711页。

[145](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前言”,第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下引此书,版本皆同,不再注明。

[146]《艺文类聚》,第27页。

[147]《艺文类聚》,第27页。

[148](宋)陈振孙编撰:《直斋书录解题》,第4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49]《新唐书》卷一九八《萧德言传》,第5653页。

[150]《全唐文》卷一三四《文思博要序》,第816页。

[151]《旧唐书》卷四《高宗纪上》,第84页。又《唐会要》卷三六《修撰》,第657页。

[152]《旧唐书·姚璹传》记述:“累补太子宫门郎,与司议郎孟利贞等奉令撰《瑶山玉彩》书,书成,迁秘书郎。”同书《高智周传》亦道:“寻授秘书郎、弘文馆直学士,预撰《瑶山玉彩》、《文馆辞林》等,三迁兰台大夫。”

[153]《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下,第1773页。

[154]关于唐代编撰类书,请参考曹之所著《中国古籍编辑史》相关章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5]杜文玉撰:《五代十国制度研究》,第335~3416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6]例如,北宋王钦若等奉敕所编千卷《册府元龟》和司马光等编著近三百卷《资治通鉴》,两书的唐五代部分史料极其珍贵,这部分原始资料今大多亡佚了。

[157]《五代会要》卷八《经籍》,第96页。

[158]《册府元龟》卷六○八《学校部·刊校》,第7305页。

[159]《册府元龟》卷六○八《学校部·刊校》,第7304页。

[160]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一卷一期(19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