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时期科技期刊审稿制度与评价体系的探讨

新时期科技期刊审稿制度与评价体系的探讨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时期科技期刊审稿制度与评价体系的探讨汪宏晨摘 要:对学术期刊来说,审稿人既是学术文章科学性的把关者、创新性的鉴定者,又是稿件取舍的决策者,更是刊物质量的支撑者。很多科技期刊编委会组成人员大部分年龄在50岁以上,年龄在40岁以下者仅占小部分。送审稿太多,势必使稿件评审质量下降,时间延长。2 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合理选择合适的审稿人是学术的质量保证与基础。从审回稿和已出版学报或其他科技期刊中收集审稿
新时期科技期刊审稿制度与评价体系的探讨_论文

新时期科技期刊审稿制度与评价体系的探讨

汪宏晨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编辑部,武汉 430079)

摘 要:对学术期刊来说,审稿人既是学术文章科学性的把关者、创新性的鉴定者,又是稿件取舍的决策者,更是刊物质量的支撑者。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高校科技期刊审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版审稿情况为例作了相应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合理选择科技期刊审稿人的相关途径,从补充和更新专家数据库、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栏目主审制度等三方面论述了专家审稿制度。

关键词:科技期刊;审稿;评价体系;审稿制度;主审制度

Title:Study on Journals Referee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Abstract:The reviewers of sci-tech journal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deciding the scientificity and novelty of the academic referees,they are not only decision-makers to choice manuscripts,but also supportors of the journals qual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peer reviewing of university sci-tech journals in current and the peer review states of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is discussed as an example.Meanwhile,it is discussed that how to chose suitable reviewer and how to fufill the specialist reading system.

Key Words:sci-tech journal;reviewing;evaluation system;referee system;presiding system

1 科技期刊审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审稿人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

编委会是期刊选审稿件及保证期刊质量的权威和决策机构。很多科技期刊编委会组成人员大部分年龄在50岁以上,年龄在40岁以下者仅占小部分。资深老教授、老专家经验丰富,但由于传统专业和年龄的关系,知识结构老化,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接触较少,了解不深,因此其对新知识的认识与接受能力有限,难以对新观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作出正确评价。

1.2 同一学科的专家,并不一定熟悉作者的研究内容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各学科迅速向前延伸,分支越来越细、越来越多,有些学科的分支已多达几十甚至上百个,各领域专家的研究基本上是沿一条细小的学科分支纵深发展,就是同一学科的专家对与自己不同的研究方向也不一定了解,有时很难对稿件的价值作出判断。

1.3 学科门类扩增,合适的审稿人难觅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设置越来越多,编辑部收到的稿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也就很多、很杂。有些稿件在本校很难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常常需要跨校、跨省、跨地区寻求相应的专家审稿,审稿的时间与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1.4 资深专家、学者并非最佳审稿人

资深专家、学者知名度高,担任的社会职务多,社会活动多,难以有足够的精力保证审稿的质量。有的审稿人还担任各级的行政领导职务或是学科带头人,日常工作繁忙,往往不能及时审阅稿件,编辑部催了,就笼统地写几句套话敷衍了事,审稿时间长且审稿质量差。笔者对《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年1月1日起收到的600篇连续审稿记录进行分析发现:稿件的审稿时间最短5天,最长150天,平均36天;审稿时间小于14天者占12.6%,在15~30天之间者占47.3%,大于30天者占40.1%。其中审稿质量较高的占55%,另外45%的审稿意见,不是照抄或泛泛而谈文中观点,要么就是评语寥寥无几且空洞无物,无针对性,不能提出可供编辑部作为参考依据的观点。有的干脆只写一句“不宜发表”、“无发表价值”、“暂不发表”或“修后可发”等字样,发挥的作用不大。

1.5 同单位人审稿,评审可能有失公正

以大学学报为例,其审稿人往往以本校的专家教授或学科带头人为主,而稿件作者大部分为本校的教职员工,审稿人和投稿人可能相互认识,或存在学术上的相互竞争,或存在恩怨亲疏关系。笔者针对《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份采用双盲法审稿的稿件进行了专家调查,结果显示,审稿专家中认为通过论文的内容基本可知道作者是谁的占85%,如此,双盲法审稿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评审难免有失公平、公正。这也是高校学报“人情稿”、“关系稿”难以杜绝的主要原因。甚至有的审稿人把个人恩怨带进审稿中,对与其有过节的同行的稿件不管质量如何,总以各种借口裁定其“不宜发表”,结果极大伤害了一部分作者对该刊的信任,改投他刊,导致一些优秀内稿外流。

1.6 受审稿人的数量和质量限制,很难达到理想的审稿要求

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师资力量强、科研水平高,有许多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他们在各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具备前瞻眼光),可供遴选的专家较多,这方面问题不大。而对大多数普通院校、地方性院校而言,其师资力量和科研力量一般都比较薄弱,编辑部可选择的审稿人范围很小。《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每年来稿1600篇左右,来稿的时间、学科分布又不均衡,有的专家每年需审稿70余篇,个别专家一个月内接受送审稿件多达20篇以上。送审稿太多,势必使稿件评审质量下降,时间延长。

2 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合理选择

合适的审稿人是学术的质量保证与基础。如何准确地选择审稿人,不少学者已作了深入的探讨,其具体途径有如下几条。

(1)从编委会中寻找。编委与编辑部的联系较多,发现了问题及时反馈,有利于提高审稿质量与效率。

(2)从审回稿和已出版学报或其他科技期刊中收集审稿人名单。审回稿的审稿单中记录了审稿人的单位、通信地址、邮编及审稿人的职称,审稿人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掌握程度、学术作风、学术水平及其对事业的奉献精神等情况,可以据此选择以后的审稿人。

(3)从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的负责人中选择审稿人。编辑应关注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与其负责人保持密切联系,经常深入科研第一线,了解研究进展,并注意观察课题组的组成及配合运作情况,在组稿同时若发现课题负责人研究能力和组织能力强,且乐于为学报审稿,即可大胆启用为审稿人。

(4)公开招聘,鼓励中青年教师、科研工作者自荐。青年学者知识结构新颖,不保守,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还有较充裕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来评审稿件,并且计算机操作熟练、熟悉审稿标准。尤其是应选用那些站在各学科领域前沿,且正在全力投入该领域研究的人。

3 专家审稿制度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渗透到科技期刊编辑部工作的各个方面。那些办刊已有一定时间和规模的科技期刊编辑部都已建立起审稿专家数据库,但这些审稿人数量有限、涉及学科残缺不全的小数据库,难以满足科技期刊审稿要求。建立一个质量高(审稿人的质量)、人数多(学科门类齐全,水平层次配套)、数据全、使用方便(检索功能齐全、快捷)、更新及时的审稿网络,对解决高校学报审稿人缺乏问题,杜绝“人情稿”、“关系稿”,防止学术腐败,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缩短审稿周期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各编辑部的工作效率,确保科技期刊的用稿质量,使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推行一稿多审制,即稿件特别是有问题的稿件要送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稿专家评审,从而加强对稿件的评审力度。对审稿专家实行回避制,坚持外稿内审和内稿外审制。

3.1 补充和更新专家数据库信息

由于科学的发展,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新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许多以学科划分方法建立的审稿专家数据库,由于学科、专业划分太粗,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难以体现出来,很难适应当今的审稿要求。例如许多科技期刊的审稿专家库中只记录了专家所从事的学科和专业,如果对专家没有更多了解,仅根据数据库中的记录是很难找到合适的审稿专家的。因此,及时补充和更新审稿专家的有关信息,保证专家数据库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是提高审稿的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补充专家库信息的重点是增加新的审稿专家。一个审稿人除了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全面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且正在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因此,因特网、专业会议、文后参考文献、相关期刊等有助于找到理想的审稿专家。

专家库更新的内容包括增加数据记录字段,将专家的专业和学科进行细化。为方便审稿,应增加已有专家的电子邮箱信息,更新由于专家流动、科研方向改变而改变的通信地址以及研究方向等。

3.2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审稿人是通过为文稿提出建设性意见而对期刊质量产生影响的,因此,可以根据编辑部的实际情况,建立评价体系,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审稿专家评审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影响审稿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选择对稿件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评价因素。这些评价因素一般是:

(1)对材料提出的补充意见;

(2)对试验条件提出的补充意见;

(3)对试验设计提出的修改意见;

(4)对参考文献引用多少,是否合适提出的意见;

(5)对统计方法、检验方法提出的意见;

(6)对试验结果提出的补充意见;

(7)对讨论部分提出的修改意见;

(8)评审时间长短等。

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出专家评审论文质量的分值。

在实际操作中评审时间的权重应适当大一些。尽管该因素不是决定评审质量的直接因素,但是限制论文刊出周期的主要因素,关系到优质稿件的数量、期刊质量,关系到编辑部的诚信度和声誉,也关系到办刊的经济效益。在不降低审稿标准、不降低质量要求的前提下,缩短刊出周期是赢得作者和读者、争取优质稿件的根本性举措。

通过审稿质量评价,对审稿质量高的专家应采取多种合适的方式予以感谢和鼓励。对审稿专家没有提出实质性修改意见的情况,要分析原因:是专家对送审稿件内容不熟悉,还是送审稿量过大,编辑又催促尽快审回,因此无法认真评审?如果是前者应避免再送类似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稿件请该专家评审;如果是后者,则应减少送稿量,或送稿前与专家取得联系,确定其有时间审稿时才送审。对那些确实工作太忙、审稿时间太长的专家,可考虑寻找新的代替者。对那些知名度还不大,但学术水平较高、审稿速度又很快、其他社会活动相对较少的专家,应积极培养,使之成为期刊主要的审稿力量。

3.3 建立栏目主审制度

专家对稿件的评阅质量关系到期刊的质量,因此,对审稿专家进行评估是编辑部和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

编辑部应将经两审专家评阅后的稿件连同评审意见一并再送栏目主审评阅。栏目主审从学术水平、责任心、公正性等方面对两名审稿专家进行评定。编辑部应根据栏目主审专家的意见作出相应调整:如有专家不了解本领域情况,要在专家数据库中注明相关信息;对有压制作者倾向的专家,编辑部可决定是否在这一研究方向继续使用此专家。

学术期刊论文没有同行专家的评价和认可是难以想象的。审稿专家在促进期刊学术水平的提高、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外对审稿专家非常尊重和重视,认为经常参与审稿的专家的学术水平较高,这样就有利于专家申请到课题,受聘到更高的职位和获得更丰厚的报酬,因此,许多专家都非常热心于审稿工作,而且审稿效率很高、审稿质量好。而我国缺乏对审稿专家高智力劳动的承认和绩效的评价。因此,编辑部不仅要从技术层面上加强审稿专家队伍动态管理,以提高审稿质量和效率,还要制定新的政策,鼓励专家参与学术期刊的审稿。同时,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正式承认审稿专家为我国期刊学术水平的提高、为增强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作出的贡献。例如:国家可明文规定为哪一级期刊审稿可作为评定职称、晋级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激励机制,对审稿质量较好的专家予以奖励等等。此外,还应广泛宣传创造性审稿的价值,肯定创造性审稿是专家学术水平的展示,是专家学术水平得到社会承认的体现,使更多的专家会因为能够替高档次期刊审稿而感到荣幸与自豪,从而提高我国期刊的学术水平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编辑部也要为专家审稿创造方便条件。有的专家拖延审稿时间是由于通信中出现了问题,例如由于出差等原因未能及时收到送审稿件,或由于邮寄太慢,待收到稿件时往往已过编辑部要求返回的时间。应尽量利用电子邮件等现代通信工具送审稿件,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4 科技期刊审稿的国际化

在国内,科技期刊除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一贯支持外,近年来有一大批海外优秀年轻科学家学成归国,由于他们具备很强的学术水平以及国际合作研究的背景,具备对来稿论文敏锐的评判和鉴赏力,成为科技期刊审稿新生力量。在国外,一方面要依靠和发挥国外编委和地区编辑的作用,同时更多地要依赖因特网,利用国际检索系统及时、丰富的网上资源,使国际范围的同行专家审稿逐步展开。目前,国际同行间的审稿和交流不再受国家和区域的限制。由于国内外同行共同参与审稿,对于客观、准确地评判论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减少误审、缩短审稿周期均很有帮助。

对学术期刊来说,审稿人既是学术文章科学性的把关者、创新性的鉴定者,又是稿件取舍的决策者,更是刊物质量的支撑者,因此,学术期刊审稿人的选择对于刊物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审稿人的作用,保证文章质量的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应是需不断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志宏.科技期刊约稿的原则[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92-94.

[2]赵贤芳.论学报编辑的选题组稿[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0-72.

[3]钟紫红.要重视科技书评的组稿与写作[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3):183-184.

[4]王青.科技期刊稿源的优化控制[J].编辑学报,2004,16(1):22-23.

[5]李金丽,林清华.编辑如何严把科技期刊质量关[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4-26.

[6]张宇明.略论科技期刊编辑的创造性劳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1):37-39.

[7]关文祯.再论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J].科技编辑研究,2003(4):134-136.

[8]范并思.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科学计量学分析[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3):136-142.

[9]朱夜明.浅析如何提高高校学报的审稿效率[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35-138.

[10]王珏.科普期刊也应重视外审工作[J].编辑学报,2003,15(4):15-16.

[11]金顺爱.学术期刊专家审稿意见的利用与管理[J].编辑学报,2005,17(6):440-441.

[12]蒋巧媛.学术期刊编者如何把好期刊的学术质量关[J].编辑学报,2006,18(5):357-359.

[13]方卿.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现状分析[J].中国编辑,2006(6):146-148.

[14]于洪,张引,刘燕玲.浅谈完善医学期刊审稿机制的几点思考[J].包头医学,2002(3):156.

[15]周红兵,方秀菊.影响高校学报审稿期限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4):235-237.

作者简介

汪宏晨(1974—),男,硕士,《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编辑部,编辑,副编审,现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学研究,已发表论文20余篇。通信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29号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编辑部(邮编:430079)。电话:13307129960。电子邮箱:whc93161@yahoo.com.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