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着眼大气科学发展

着眼大气科学发展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气象水文装备》的办刊实践,着眼大气科学发展,善于应用大气科学的深厚背景和学术资源,从源远流长的大气科学发展进程中汲取营养藉以充实期刊品牌的学科专业领域底蕴,进一步深化期刊内涵建设。大气科学发展的一个主流特征是突出多圈层及其相互问题,已被赋予新的概念。大气科学综合探测系统以向空基为主的方向发展。目前大气探测处于综合探测的发展阶段,天基、地基、空基观测相互协调,构建成综合的、一体化的观测体系。
着眼大气科学发展_论文集

着眼大气科学发展 深化期刊内涵建设
——《气象水文装备》深化内涵办刊的实践

游大鸣,施启龙,郭酉函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气象水文装备》编辑部,南京 211101)

摘 要:着眼大气科学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指出了办刊实践认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深化期刊内涵、进一步拓宽办刊思路的有益做法。

关键词:大气科学;气象水文装备;期刊内涵

Title: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 to Deepe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Journals

Abstract: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running journals,and explores the beneficial practices to deepen the journal content to further expand journal ideas.

Key Words:atmospheric science;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equipment;journal connotation

0 引言

《气象水文装备》的办刊实践具有大气科学领域发展的深厚背景,特别是我国在大气科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我国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取得的重大进步,为气象业务服务和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大气科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水平。《气象水文装备》的办刊实践,着眼大气科学发展,善于应用大气科学的深厚背景和学术资源,从源远流长的大气科学发展进程中汲取营养藉以充实期刊品牌的学科专业领域底蕴,进一步深化期刊内涵建设。

1 大气科学发展的概况及特点

1.1 发展概况

现代大气科学的理论基础建立于17世纪,成熟发展于近4个世纪,主要包括17世纪的气体研究和牛顿运动定律,19世纪后期的热力学和辐射理论、富兰克林对大尺度锋面过境、东海岸雷暴以及闪电与电学关系的气象学和气候研究,20世纪初观测资料的电报传送,航空、农业以及其他需求刺激的气象学研究和雷暴及锋面系统概念模型的发展。[1]这时期出现了短期天气预报的雏形。

现代大气科学在大气分析和预报中,应用了遥感卫星、测雨和测风雷达激光系统、数字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大气科学螺旋式发展,观测激发新理论,新理论催生新的观测以及认知能力。[1]大气科学在地球及地球生物系统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1.2 研究特点[2]

大气科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的各种现象,这些现象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大气科学的研究特点可以概况为以下四个方面:

(1)突出多圈层及其相互问题研究。

大气科学的研究已从大气圈拓展到水圈、生物圈、冰雪圈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来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大气科学发展的一个主流特征是突出多圈层及其相互问题,已被赋予新的概念。

(2)多源信息资料优化融合应用问题研究。

大气科学综合探测系统以向空基为主的方向发展。除了大气圈,还能获取水圈、地圈、冰雪圈、生物圈等多源遥感信息,并充分利用海量信息进行多源信息资料优化融合。

(3)大气探测新技术不断问世。

目前大气探测处于综合探测的发展阶段,天基、地基、空基观测相互协调,构建成综合的、一体化的观测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卫星、飞机、气球和地面各类平台的探测技术迅猛发展,形成了从全球、区域层面到中小尺度、微尺度层面的立体探测系统。

(4)大气科学从探索性理论研究,拓展成应用性技术体系。

应用气象领域越来越广阔,如农业气象、海洋气象、林业气象、交通气象、盐业气象与水产气象等,相继立足于相关服务行业。伴随着气象服务的社会需求与应用领域的拓展,20世纪中期,公共气象服务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一定意义上,公共气象服务或为引领气象科学发展的动力。

2 办刊实践认识中存在的问题

《气象水文装备》原名《气象仪器装备》,创刊于1990年,2005年改用现刊名。《气象水文装备》办刊实践中存在不少认识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稿源吸纳采用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僵化做法:

(1)一般气象水文装备是指气象仪器装备。缺乏按照大气科学学科专业领域背景来认识气象水文装备。

(2)一般气象水文装备是指地面气象仪器装备。缺乏按照大气海洋空间环境一体化“无缝隙”气象保障来认识气象水文装备。这是因为在《气象仪器装备》办刊时期大气探测主要是以地基探测手段为主。

(3)稿源采用上重探测(采集、传输、处理)、轻预报。片面认为预报内容属天气学理论研究问题。

(4)稿源采用上重气象仪器装备研发、维修和管理,轻现代气象应用保障研究。

(5)稿源采用上重部队轻地方。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解,“装备”多用来指军队器材、物品的配备;“设备”多用来指民用器材、物品的配备[3]。实际上目前我国各省市气象局均设立了大气探测装备中心,其地方气象台站气象仪器设备也称气象仪器装备。

(6)稿源采用上重硬件轻软件。

(7)征稿形式以作者自由投稿为主。稿源不丰富,稿件学术质量难以提高。

3 深化期刊内涵,进一步拓宽办刊思路的实践

(1)深化期刊内涵,与大气科学发展及大气、海洋、空间环境为一体的综合化的学科专业体系相结合。

进入21世纪,大气科学获得新的发展。现代物理学、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特别是空基和地基遥感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大气探测新技术的问世提供了契机。目前大气探测处于综合观测的发展阶段,各种观测方法相互配合,天基、地基、空基观测相互协调,构建成综合的、一体化的观测体系。观测领域从大气圈拓展到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冰雪圈的整个地球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卫星遥感、飞机、气球探测和地面自动观测各类先进探测技术出现,形成了从全球范围到中小尺度、微尺度的三维立体探测[2]

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已初步形成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它们由大气观测、海洋气象观测、水文气象观测、冰雪冻土气象观测、农业与生态气象观测、卫星气象观测等系统组成。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与欧美等国气象卫星一起,形成了对地球大气、海洋和地表环境的全天候、立体、连续观测的卫星观测网,增强了对地球系统的综合观测能力。尤其是我国系列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的相继发射,获得了更大范围的气象和海洋信息[2]

大气科学从探索性理论研究,拓展成应用性技术体系。大气科学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为《气象水文装备》深化内涵建设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学科专业领域背景。

(2)深化期刊内涵,与学院大气科学学科建设相结合。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作为《气象水文装备》期刊的主办单位,对期刊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期刊发展与学院学科影响力紧密相连。目前,学院设有大气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气象学等×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办刊过程中,依靠学院大气科学学科品牌的学术影响力作支撑,将期刊发展融入学院学科发展,形成期刊发展与学院发展紧密互动的发展态势,为期刊发展创造良好学术环境,主要反映在以下两点:一是期刊创刊20余年,有悠久的办刊历史和经验;二是学院至今具有6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全军唯一一所培养军事气象、海洋和空间环境保障人才的理工科高等院校,其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力量为期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尤其是学院军事海洋环境实验室作为军队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军军事海洋环境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院发展跨进了崭新的时代,为期刊发展奠定了更高的起点。

(3)深化期刊内涵,应与选题锐意创新相结合。

选题创新是《气象水文装备》深化期刊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这种创新,需要充分认识大气科学发展的特点,密切关注大气科学发展的趋势,主动跟踪大气科学新技术、新装备的发展方向,重点探讨“十二五”期间大气科学发展中的大气探测、卫星气象、雷达气象、天气、数值预报、人工影响天气等对丰富期刊内涵的深刻影响,进一步拓宽办刊视野,明确办刊思路,更好地进行办刊栏目策划和约稿组稿。

尤其是2009年期刊栏目经调整以来,不断对《院士论坛》或《专家特稿》等重点栏目,《学术与技术研究》、《气象水文探测》等特色栏目进行精心打造。近年来,编辑部基于学院建立的学术交流网络,主动向军地气象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约稿,确保每期刊登一篇《院士论坛》或《专家特稿》栏目文章;确保每期刊登《学术与技术研究》、《气象水文探测》栏目文章内容分量占每期总页数一半。以上措施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效果。

(1)坚持立意新、观点新、思想新,增强创新性,突出院士、专家对大气科学领域前沿的创新领衔指导作用。

例1 2010年第6期《院士论坛》栏目刊发李崇银《正确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4]一文,论述了如何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出了应正确认识IPCC报告的不确定性,坚持“节能减排”国策,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国际上应力争正当排放权和发展权,在国内应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

例2 2011年第4期《专家特稿》栏目刊发黄思训《星载微波散射计资料反演海上气象要素研究》[5]一文,提出利用星载微波散射计进行风场反演,为研究大气、海洋和气候提供重要数据,通过加强对卫星遥感风场的应用研究提高未来海面风场的预报能力。

例3 2011年第2期《专家特稿》栏目刊发高太长《军事大气探测技术特点与展望》[6]一文,指出为满足未来多元化军事任务的保障需要,适应机动、快速、精确打击的作战要求,军事大气探测应重点发展全要素自动化探测、综合多基立体化探测、超级机动精细化探测技术。

例4 2011年第3期《专家特稿》栏目刊发冯径《网络化智能感知技术发展与应用》[7]一文,提出应当密切关注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对接与融合,研究网络化气象水文信息智能感知解决方案

(2)探讨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增强学术性,突出对大气科学国内外现代大气探测手段及气象水文装备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全面深刻展示。

例1 2011年第3期《学术与技术研究》栏目刊发陈凤贵等《临近空间天气及其探测装备与技术》[8]一文,指出临近空间的大气比较稀薄,处于临近空间的飞行器受到攻击的可能性较低,临近空间在军事上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并对临近空间探测装备和技术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

例2 2011年第3期《学术与技术研究》栏目刊发李济生《美军空间天气保障及其装备发展趋势分析》[9]一文,从空间天气监测系统、预报系统和保障应用方面,分析了美军空间天气保障现状和发展趋势。

例3 2011年第3期《学术与技术研究》栏目刊发刘建强等《南海温跃层特征量计算方法比较》[10]一文,利用美国国家海洋数据中心气候平均态的海洋温度资料,采用垂向梯度法、相结合方法对南海温跃层特征量进行计算,指出温跃层与海上活动、渔业生产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3)力求贴近一线,贴近官兵,贴近气象人,增强时效性,突出重大突发事件进行现代气象水文保障应用服务的研究。

例1 2011年第3期《技术保障》栏目刊发周毅等《影响亚丁湾护航的热带风暴过程分析》[11]一文,通过对亚丁湾护航任务中遇到的两次印度洋热带风暴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提高水文气象保障能力的对策和措施。

例2 2011年第4期《技术保障》栏目刊发李宁《抗震救灾陆航直升机气象保障的实施过程》[12]一文,介绍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某部执行直升机抗震救灾气象保障任务的做法,对今后的气象保障工作提出了建议。

例3 2011年第2期《技术保障》栏目刊发胡秋良等《青岛近海舰艇阅兵的水文气象保障》[13]一文,对潮流、风进行了精细化预报,完善了小尺度、高分辨率潮流预报系统,探讨了舰艇阅兵式中海上阅兵的水文气象保障方法。

例4 2011年第2期《技术保障》栏目刊发王新等《一次远洋出访水文气象保障的体会》[14]一文,介绍了出访欧洲四国,途径三大洋、六大海、四大海湾、十三个海峡进行水文气象保障的经历,总结了远洋保障工作经验。

例5 2010年第3期《技术保障》栏目刊发孙铁鹰等《国庆首都阅兵气象保障的特点与体会》[15]一文,介绍了建国60周年首都国庆阅兵陆军航空兵空中受阅梯队气象保障的特点和体会。

例6 2012年第2期《技术保障》栏目刊发潘立人等《世博安保期间气象保障工作的特点与主要做法》[16]一文,针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航空兵部队飞行任务的气象保障特点,介绍了气象保障工作的做法和体会。

例7 2012年第1期《气象水文探测》栏目刊发李淑君等《西沙永兴岛近海面风特征分析》[17]一文,选用西沙永兴岛1994年到1999年的水文气象月报表资料,通过引入风速不稳定指数概念,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对永兴岛的风向和风速记录资料进行分析,为实际水文气象预报保障提供依据。

(4)兼顾军民气象互动发展,民为军用,创新气象保障理念,增强可读性。一是突出部队气象台站训练与管理的研究;二是突出地方气象工作及各种专业气象保障服务的研究。

例1 2010年第4期《装备训练与管理》栏目刊发荣毅等《航天远洋测量船气象装备管理初探》[18]一文,针对航天远洋测量船气象装备的特殊性,提出利用气象装备信息管理系统解决技术保障的瓶颈问题,实现远程会诊,建立多系统协同、资源共享的立体保障机制。

例2 2010年第6期《装备训练与管理》栏目刊发熊建林等《军民一体化气象水文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建设探讨》[19]一文,根据气象水文装备维修保障体制建设要求,分析了现有气象水文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军民一体化气象水文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构想。

例3 2012年第2期《技术保障》栏目刊发黄玉凤等《分析旅游气候资源,优化旅游气象服务》[20]一文,以1970—2009年安徽和县40年的气候资料为基础,运用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和县的旅游气候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例4 2012年第3期《学术与技术研究》栏目刊发高瑞泉等《深圳气象应急移动监测系统综述》[21]一文,介绍了深圳气象应急移动观测系统,针对重大灾害性事件(如台风、暴雨、污染气体泄漏等)进行现场气象监测和服务,针对重要区域(如大城市、高速公路、交通枢纽等)遭遇影响严重的突发性气象事件(如洪水、浓雾等)进行现场气象观测和快速应急服务,针对重大活动(如重大工程的关键性作业、重大科学实验、大型运动会等)进行现场气象观测和气象保障服务,展示了一种具有全新理念的气象服务方法。

例5 2012年第3期《气象水文探测》栏目刊发金平《双套自动气象站数据的分析与评估》[22]一文,介绍了中国气象局在安徽大别山建立的高山无人自动气象站(双套)的运行情况,对双套站两套数据的完整性、差异性及相关性进行分析评估。

4 结束语

实践表明,着眼大气科学发展,《气象水文装备》才能具有丰富的专业背景资源,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深化期刊内涵不是简单回溯大气科学学科专业领域背景资源;彰显期刊特色必须不断创新,才能成为提升期刊品牌价值、推进期刊持续发展取之不尽的生动源泉。《气象水文装备》期刊越来越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主要体现在期刊品牌具有很强的学科优势和专家优势,具有促进大气科学学科交流与发展的特质,受到广大气象水文装备科技人员的充分认可,取得了有益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美国大气科学和气候专业委员会,美国地球科学、环境和资源委员会,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进入21世纪的大气科学[M].郑国光,陈洪宾,卞建春,等,译.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9-10.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学会.2009—2010大气科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43.

[3]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

[4]李崇银.正确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J].气象水文装备,2010,(6):1-5.

[5]黄思训.星载微波散射计资料反演海上气象要素研究[J].气象水文装备,2011,(4):1-8.

[6]高太长.军事大气探测技术特点与展望[J].气象水文装备,2011,(2):1-4.

[7]冯径.网络化智能感知技术发展与应用[J].气象水文装备,2011,(3):1-5.

[8]陈凤贵,王庆东,陈光明,李羿霏.临近空间天气及其探测装备与技术[J].气象水文装备,2011,(3):6-11.

[9]李济生.美军空间天气保障及其装备发展趋势分析[J].气象水文装备,2011,(3):11-14.

[10]刘建强,蒋国荣,李利洋,等.南海温跃层特征量计算方法比较[J].气象水文装备,2011,(3):15-20.

[11]周毅,余帆.影响亚丁湾护航的热带风暴过程分析[J].气象水文装备,2011,(3):58-59.

[12]李宁.抗震救灾陆航直升机气象保障的实施过程[J].气象水文装备,2011,(4):63-64.

[13]胡秋良,咸晨,郭群,王朋.青岛近海舰艇阅兵的水文气象保障[J].气象水文装备,2011,(2):53-55.

[14]王新,黄司保,龚立新.一次远洋出访水文气象保障的体会[J].气象水文装备,2011,(2):56-58.

[15]孙铁鹰,邬青松,徐明,周云峰.国庆首都阅兵气象保障的特点与体会[J].气象水文装备,2010,(3):60-62.

[16]潘立人,卢龙.世博安保期间气象保障工作的特点与主要做法[J].气象水文装备,2012,(2):60-61.

[17]李淑君,程远方.西沙永兴岛近海面风特征分析[J].气象水文装备,2012,(1):39-43.

[18]荣毅,史卫.航天远洋测量船气象装备管理初探[J].气象水文装备,2010,(4):51-52.

[19]熊建林,刘彬,王晓蕾.军民一体化气象水文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建设探讨[J].气象水文装备,2010,(6):36-37.

[20]黄玉凤,洪杰.分析旅游气候资源,优化旅游气象服务[J].气象水文装备,2012,(2):66-68.

[21]高瑞泉,庄红波,饶华炎,潘国盛.深圳气象应急移动监测系统综述[J].气象水文装备,2012,(3):38-40.

[22]金平.双套自动气象站数据的分析与评估[J].气象水文装备,2012,(3):48-50.

作者简介

游大鸣(1958—),男,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气象水文装备》编辑部,副研究馆员、副主编,主要从事信息管理、编辑学研究。通信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双龙街60号(邮编:211101)。电话:13338605871,025-80830137。电子邮箱:youdaming@163.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