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家藏书家考述(隋代)

大家藏书家考述(隋代)

时间:2022-04-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隋代藏书家考述第一节 隋代藏书家考述开皇九年,隋文帝平陈,一统寰宇,下诏曰:“……代路既夷,群方无事,武力之子,俱可学文,人间甲仗,悉皆除毁。有功之臣,降情文艺,家门子侄,各守一经,令海内翕然,高山仰止。”姚氏藏书家风,造就了姚察、姚思廉父子的史学成就,其为藏用结合的典型代表。智海为资助贫穷士人的典型代表,他肯长期将己藏书,借与他人阅读,体现了其人文关爱之精神。

隋代藏书家考述

第一节 隋代藏书家考述

开皇九年(589),隋文帝平陈,一统寰宇,下诏曰:“……代路既夷,群方无事,武力之子,俱可学文,人间甲仗,悉皆除毁。有功之臣,降情文艺,家门子侄,各守一经,令海内翕然,高山仰止。”这是他倡导教育、强化文治的开始,因此举符合民意,旋使其文教事业蓬勃发展。据《隋书·儒林传序》记载:“顿天网以掩之,贲旌帛以礼之,设好爵以縻之,于是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焉。天子乃整万乘,率百僚,遵问道之仪,观释奠之礼。博士罄悬河之辩,侍中竭重席之奥,考正亡逸,研核异同,积滞群疑,涣然冰释。于是超擢奇隽,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由此可见其繁荣隆盛景况,这也促进了官、私藏书文化的发展。至其晚年,虽然一度“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但是,到了“炀帝即位,复开庠序,国子郡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征辟儒生,远近毕至,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纳言定其差次,一以闻奏焉。”国子学、地方之学重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在此背景下,隋朝官府藏书十分发达,至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其官藏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达三十七万卷,而私家藏书由于隋朝短祚,尽管社会上藏书家很多,但见于文献记载的却寥若晨星。现就书传所载,分考于下:

陆爽(539-591)字开明,魏郡临漳(今河北临漳西南)人。父亲陆概之,北齐时任霍州刺史。陆爽少时聪敏,九岁就学,日诵二千余言。年十七,清河王高岳召为主簿。后迁中书侍郎,以文学知名当世。《隋书》本传记载:北周灭北齐,陆爽与名士“阳休之、袁叔德等十余人俱征入关。诸人多将辎重,爽独载书数千卷。至长安,授宣纳上士。”隋朝建立,任太子洗马,与左庶子宇文恺等撰《东宫典记》七十卷。因“其博学,有口辩,陈人至境,常令迎劳”。陆爽舍财货而携书籍入关,不仅说明其嗜书好学,而且更延续了其学术家风,使其子陆法言在音韵学上享誉当时,著出在当时具有标志性的韵书《切韵》。

李德林(532-592)字公辅,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父亲李敬族,官历太学博士、镇远将军。魏孝静帝时,命当世通人整理书籍,以敬族为内校书,别在直阁省。德林少年聪慧,年十五,诵五经及古今文集,日数千言,该博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并善于属文。母多病而不仕,留心典籍,为日后入世做准备。北齐任城王高蔆赏其才学,推荐德林担任政府官员,然所任“非其所好”,乃谢病还乡,从此名声大振。后主天统、武平中,德林备受重用,典掌机密。后进入从事著作和校理典籍的文林馆,与学者颜之推同判馆事。北周代齐,武帝、宣帝大赏其才,委以重任。隋开皇元年(581),与太尉任国公于翼、高颎等同修律令。据《李敬族墓志》记载:“时燕、赵数乱,坟素无遗。公家有旧书,学又精博。”[1]德林博学,赖其家藏所致。(www.guayunfan.com)张盈(544-601),字子谦,范阳(今河北固安西南)方城人。祖父张弘策,曾助梁武帝夺取萧齐政权。父亲张绾,梁时官尚书左仆射。其伯父张缅、张缵,皆当时的藏书大家,藏书数万卷。张盈年十六,解褐秘书郎,侍皇太子讲《周易》,历官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廷尉卿等。隋开皇九年,追补学士,入讲皇太子。据《张盈墓志》记载:张盈“通石渠经史,侍金华讲诵,家有赐书,世传儒业。”[2]可见,喜好藏书是张氏家族的门风。

姚察(533-606)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历仕梁、陈、隋三朝。年少时就诵书万余言,勤苦厉精,夜以继日,十二岁便能属文,为儒者所称。《陈书》本传载:“父上开府僧垣,知名梁武代,二宫礼遇优厚,每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为游学之资,察并用聚蓄图书,由是闻见日博。”梁元帝即位江陵(今湖北荆沙),姚察任原乡令、著作佐郎。陈时历任中书侍郎、秘书监、吏部尚书等。“察在秘书省大加删正,又奏撰中书表集……察既博极坟素,尤善人物,至于姓氏所起,枝叶所分,官职姻娶,兴衰高下,举而论之,无所遗失。”陈灭入隋,官秘书丞,诏撰梁、陈二代史。姚察“终日恬静,唯以书记为乐,于坟籍无所不睹。每有制述,多用新奇,人所未见,咸重富博。且专志著书,白首不倦,手自抄撰,无时暂辍。尤好研核古今,是正文字,精采流赡,虽老不衰。”姚氏藏书家风,造就了姚察、姚思廉父子的史学成就,其为藏用结合的典型代表。

张业(525-610)字兰晖,南阳(今河南南阳)白水人。北齐武成帝时任玉州湘阴县令,卒于洛阳。据《张业暨妻路氏墓志》记载:“惟君名实高瞻,物望茂归,非唯书尽八千,抑亦兴敦三雅。”[3]

许善心(558-618)字务本,高阳北新城(今河北高阳)人。父亲许亨,梁、陈时著名学者,曾任陈朝领大著作,掌修梁史,著有《齐书》和《梁史》。《隋书》本传载:善心少孤,“为母范氏所鞠养。幼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诵记,多闻默识,为当世所称。家有旧书万余卷,皆遍通涉。”有神童之称。仕陈,任补撰史学士,后加通直散骑常侍。陈亡入隋,除秘书丞,“于时秘藏图籍尚多淆乱,善心放阮孝绪《七录》更制《七林》,各为总叙,冠于篇首。又于部录之下,明作者之意,区分其类例焉。又奏追李文博、陆从典等学者十许人,正定经史错谬。”后历任太常少卿、礼部侍郎、给事郎等。善心家藏万卷,多为其父所积,其能够较早知名当事,应与之有关。

刘智海(生卒年不详),武强(今河北武强西)交津桥人,平民藏书家。隋朝两大学者刘焯、刘炫尝借其家书,诵读十载。《隋书·刘焯传》载:“武强交津桥刘智海家素多坟籍,焯与炫就之读书,向经十载,虽衣食不继,晏如也。”智海为资助贫穷士人的典型代表,他肯长期将己藏书,借与他人阅读,体现了其人文关爱之精神。

张文诩(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属山西)人。《隋书》本传载:其“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恃其家藏,“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每好郑玄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后游太学,太学诸生多“请质凝滞,文诩辄博引证据,辨说无穷,唯其所择”。文诩不愿为官,灌园事母,以孝著称。

张希文(生卒年不详),中山义丰(今河北安国)人。曾任定州主簿。据《唐故尚书吏部郎中张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希文“门多长者,家有异书,得茂先之博物,同孝威之高尚。”[4]可见其家所藏,有许多珍贵或罕见之书。

隋代肯定不止这几位藏书家,前面我们讲过,当时社会上喜好藏书的大有人在。《隋志·总序》记载:“隋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在此政策诱导下,社会上的藏书爱好者纷纷将家藏献出,“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同书《刘炫传》记载:“时牛弘奏请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可见当时献书之夥之热,“一二年间,篇籍稍备”。炀帝时期的三十七万卷藏书,除继承北周的,加上副本,还有灭陈所得和隋人新著外,其中许多是征自民间的,可见私藏对补充官藏之贡献。

炀帝时,还曾大规模焚烧民间所藏谶纬书籍。《隋志·谶纬序》记道:“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当时民间所藏,除传统经史、谶纬书籍外,尤以佛经为多。据同书《道佛序》记载:“开皇元年,高祖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而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佛典浩繁,不仅说明当时佛教兴盛,同时也说明出版业非常兴旺,这就为私家藏书提供了来源。

社会上的鸿生巨儒肯定有藏书,如著名学者明克让,其父明山宾是萧梁时的大儒,志用稽古,参修“五礼”,主讲太学。明克让亦“博涉书史,所览将万卷”。进入隋朝后,“于时东宫盛征天下才学之士,至于博物洽闻,皆出其下。诏与太常牛弘等修礼议乐,当朝典故多所裁正”。山宾、克让父子皆因读书多、著述富而博学名高,享誉当时,其家定有藏书。再如柳,曾祖世隆,为南齐时之藏书家。《隋书》本传载:“少聪敏,解属文,好读书,所览将万卷……以其好内典,(文帝)令撰《法华玄宗》,为二十卷,奏之。”炀帝时,官拜秘书监,主修了官藏目录《大业正御书目》。一个读过近万卷书并好佛典的“才学之士”,一个祖上拥有藏书的好学之人,如无藏书,不可想象。另有公孙景茂,《隋书》本传说他“少好学,博涉经史……时人称为书库”。既称“书库”,不只说他满腹经纶,恐怕也指他家有藏书。还有那些负笈追师的士人,他们多少也有些藏书。《隋书·何妥传》记载:“时有负笈游学者,妥皆为讲说教授之。”同书《房晖远传》也载:晖远“恒以教授为务,远方负笈而从者,动以千计。”《马光传》又载:光“教授瀛、博间,门徒千数,至是多负笈从入长安。”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隋朝藏书者不在少数。一般来讲,聚书是一个持续关注、淘求的过程,有的家族几代人聚书,有的藏书家为此付出毕生精力。可以这样讲,唐朝前期的藏书家,大多在隋朝就有了藏书,隋朝因其统治时间短,一些藏书家在隋尚未著名就进入了唐朝,普通藏书者又不被记载,所以觉得较少。这是一个过渡时期,随着隋、唐政权的更替,随着唐朝教育的普及、学术的繁荣和科举考试学子对书籍的大量需求,唐朝的藏书家和私人藏书文化,在持续快速地向前发展,其藏书文化也愈加丰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