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六国北朝整理与编目

十六国北朝整理与编目

时间:2022-04-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六国北朝整理与编目三、十六国北朝整理与编目为了便于利用,十六国北朝对其官藏均进行了整理,北魏、北齐、北周还编制了官藏目录。十六国中见于记录、整理过官藏的有后赵、后秦和北凉。后因政局扰乱,还乡不仕。其校书后没有编制目录,实为憾事。北魏末年,孝武帝朝有过一次整理天文书籍的活动。此次整理官藏的成果是“集甘、石二家《星经》及汉魏以来二十三家经占,集为五十五卷”。但未见编目记载。

十六国北朝整理与编目

三、十六国北朝整理与编目

为了便于利用,十六国北朝对其官藏均进行了整理,北魏、北齐、北周还编制了官藏目录。十六国中见于记录、整理过官藏的有后赵、后秦和北凉。据《晋书·石季龙传》记载:“季龙虽昏虐无道,而颇慕经学,遣国子博士诣洛阳写石经,校中经于秘书。”同书《姚兴载记上》称:姚兴崇佛,广邀众僧,讲经译经校经,“兴如逍遥园,引诸沙门于澄玄堂听鸠摩罗什演说佛经。罗什通辩夏言,寻览旧经,多有乖谬,不与胡本相应。兴与罗什及沙门僧略、僧迁、道树、僧睿、道坦、僧肇、昙顺等八百余人,更出大品,罗什持胡本,兴执旧经,以相考校,其新文异旧者皆会于理义。续出诸经并诸论三百余卷。”且编制了《大秦众经目录》[94]。又《魏书·阚鈒传》记载;“阚鈒字玄阴,敦煌人也……注王朗《易传》,学者藉以通经。撰《十三州志》,行于世。蒙逊甚重之……拜秘书考课郎中,给文吏三十人,典校经籍,刊定诸子三千余卷。”他们是否编制了书目,则湮没无闻。此外,前凉设有校书祭酒一职[95],其或许亦校过官藏。

北朝北魏,校书不辍。早在太祖道武帝天兴四年(401),北魏尚未统一北方之时,武帝即“集博士儒生,比众经文字,义类相从,凡四万余字,号曰《众文经》”[96],首先对经书进行了整理。统一北方后,文成帝接受秘书郎高谧建议,广访群书,大加缮写,经过整理,“由是代京图籍,莫不审正”[97]。高谧(428-472)字安平,渤海(今河北景县)人。有文武才干。文成帝时,入禁中除中散,专典秘阁。肃勤不倦,高宗深重之,拜秘书郎。献文帝时为侍讲,拜兰台御史,掌摄内外。其后,孝文帝太和(477—499)年间,在求天下遗书后,“敕(崔)光韶兼秘书郎,掌校华林御书”[98],崔光韶与秘书丞卢昶等校书后编成《甲乙新录》[99]官藏目录,该目具体所载不明。崔光韶(生卒年不详),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人。出身名门望族。历官青州从事、平东府长史、廷尉卿等。后因政局扰乱,还乡不仕。卢昶(?-516)字叔达,范阳涿(今河北涿州)人。孝文时,官员外散骑常侍,宣武景明初,任侍中兼吏部尚书,不善政事,卒于雍州刺史。

北魏最大一次整理官藏,是在宣武帝时期。据《魏书·孙惠蔚传》记载:秘书丞孙惠蔚“入东观,见典籍未周”,于是上疏,请求征集、整理。他在奏疏中首先讲述了图籍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斯实太平之枢宗,胜残之要道,有国之灵基,帝王之盛业”;接着追述了自汉以降历代政府搜求图籍的情况:“汉兴求访,典文载举,先王遗训,灿然复存。暨光武拨乱,日不暇给,而入洛之书二千余两。魏晋之世,尤重典坟,收亡集逸,九流咸备”;又陈述了当时官藏的混乱状况:“而观阁旧典,先无定目,新故杂糅,首尾不全。有者累帙数十,无者旷年不写。或篇第褫落,始末沦残;或文坏字误,谬烂相属。篇目虽多,全定者少”;继而提出整理方案:“臣今依前丞臣卢昶所撰《甲乙新录》,欲裨残补阙,损并有无,校练句读,以为定本,次第均写,永为常式。其省先无本者,广加推寻,搜求令足。”从其奏疏中看,孙惠蔚这次整理官藏的计划是相当完善的。当时官藏颇丰而谬误较多,亟需勘理而雠校乏人,“经籍浩博,诸子纷纶,部帙既多,章篇纰缪,当非一二校书,岁月可了”。为了加快进程,较早告竣,孙惠蔚提出“今求令四门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书省专精校考,参定字义”的要求,得到了宣武帝的同意。此次整理官藏,显然孙惠蔚是领军之人,孙惠蔚(452-518)字叔炳,武邑武遂(今河北武强北)人。世以儒学相传,家富藏书[100]。孙惠蔚长大后周流儒肆,有名冀方。孝文帝时,为太学博士,参与理定雅乐。宣武帝时,迁秘书丞。其校书后没有编制目录,实为憾事。

孝庄帝永安(528—530)年间,由于当时秘阁藏书出纳繁芜,致使散佚,为了加强管理,有所统计,庄帝命御史中尉高道穆编制官藏目录。据《魏书·高道穆传》记载:永安中,庄帝诏曰:“秘书,图籍所在,内典□书,又加缮写,缃素委积,盖有年载。出内繁芜,多致零落。可令御使中尉、兼给事黄门侍郎道穆总集帐目,并牒儒学之士,编比次第。”官目尚未编就,高道穆即被尔朱世隆所害。(www.guayunfan.com)北魏末年,孝武帝朝有过一次整理天文书籍的活动。据《魏书·张渊传》记载:“永熙中,诏通直散骑常侍孙僧化与太史令胡世容、张龙、赵洪庆及中书舍人孙子良等,在门下外省校比天文书。”此次整理官藏的成果是“集甘、石二家《星经》及汉魏以来二十三家经占,集为五十五卷”。

东魏孝静帝时,尽管庶事草创,但依然组织学者整理了官藏。据《隋书·李德林传》载;德林父敬族,“历太学博士、镇远将军。魏孝静帝时,命当世通人正定文籍,以为内校书,别在直阁省。”但未见编目记载。西魏初期,亦对通行文字作了整齐划一工作。《周书·赵文深传》载:“太祖以隶书纰缪,命文深与黎季明、沈遐等依《说文》及《字林》刊定六体,成一万余言,行于世。”

北齐、北周对其官藏也进行过整理。北齐天宝七年(556),因“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难以使用,所以文宣帝命以文著称的樊逊领导“校定群书”。据《北齐书·樊逊传》记载:“七年,诏令校定群书,供皇太子。逊与冀州秀才高乾和、瀛州秀才马敬德、许散愁、韩同宝、洛州秀才傅怀德、怀州秀才古道子、广平郡孝廉李汉子、渤海郡孝廉鲍长暄、阳平郡孝廉景孙、前梁州府主簿王九元、前开府水曹参军周子深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

樊逊(?-约565)字孝谦,河东北猗氏(今山西临猗)人。专心典籍,潜心学术。当时社会混乱,寓居邺中,为县主簿。武成帝时,官员外散骑侍郎。樊逊时任官职不高,但他的声望高,名气大。

高乾和(生卒年不详),在《北齐书》的《樊逊传》和《平秦王归彦传》中,仅透露出他是冀州秀才、与平秦王归彦不睦的信息。

马敬德(生卒年不详),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少好儒术,从大儒徐遵明学《诗》、《礼》。由州举送至京,擢授国子助教,迁太学博士。后主时,官国子博士,超拜国子祭酒。

许散愁(生卒年不详),在《北齐书》的《樊逊传》和《废帝纪》中,记述他是瀛州秀才,官国子助教,曾应答废帝所质[101]。

古道子(生卒年不详),河内(河南沁阳)人。有才干,为官以强济知名,历检校御史、司空田曹参军、司徒户曹参军。其他韩同宝、傅怀德、李汉子、鲍长暄、景孙、王九元、周子深诸人,因史无记载,故他们的事迹不可考。

樊逊领导这次整理群籍工作,完全依刘向校雠之规进行,他先广集众本,然后比勘异同,可当时官藏不丰,难于进行,于是樊逊建议秘书省向私人藏书家借书,以“参校得失”,秘书省接受了他的建议。樊逊议道:“‘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长水校尉臣参书、太史公、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今所雠校,供拟极重,出自兰台,御诸甲馆。向之故事,见存府阁,即欲刊定,必藉众本。太常卿邢子才、太子少傅魏收、吏部尚书辛术、司农少卿穆子容、前黄门郎司马子瑞、故国子祭酒李业兴并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秘书监尉瑾移尚书都坐,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这次整理官藏,规模较大,时间也较长,直至天统、武平(565—575)年间,仍是“校写不辍”[102]。这期间,还不时增加校书人员。据《隋书·郎茂传》记载:“郎茂字蔚之……仕齐,解褐司空府行参军。会陈使傅郿来聘,令茂接对之。后奉诏于秘书省刊定载籍。”北齐编有官藏目录[103],可能价值不高,而未保存下来。

北周整理官藏,主要在明帝(557—560)时期。明帝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崇文好儒。据《周书·明帝纪》记载:明帝幼而好学,博览群书,“及即位,集公卿已下有文学者八十余人于麟趾殿,刊校经史”[104]。为了加速进程,不久,明帝又延请了一些学者“参定经籍”[105]。前后参加校书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宗懔、王褒、萧、杨宽、姚最、韦孝宽、元伟诸人。这次整理官藏后,未闻有编目之事,不过,北周编有官藏目录[106],只是没有记录下来。

宗懔(约500-约563)字元懔,原籍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州东北),后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年少聪敏好学。梁武帝时,为湘东王萧绎兼记室,后历临汝、建成、广晋等县令。萧绎即位,以为尚书令。江陵陷落,宗懔归顺北周,官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其参与校书活动,《周书》本传载:“世宗即位,又与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群书。数蒙宴赐。”

王褒(生卒年不详)字子渊,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博览史传,善属文。仕梁起家秘书郎,元帝时拜侍中,累迁吏部尚书、左仆射。入北周,为内史中大夫。明帝、武帝重其才而特亲待。其参与校书活动,据《周书·宗懔传》记载:“世宗即位,又与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群书。”

萧(515-573)字智遐,梁宗室,南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十二入国学,博览经史,雅好属文。侯景作乱,萧纪称帝,萧担任益州刺史,后降西魏。入周,为上州刺史,为政仁恕。后官至少傅。善草隶,精通算数医方。其参与校书活动,《周书》本传载:“武成中,世宗令诸文儒于麟趾殿校定经史,仍撰《世谱》,亦预焉。”

杨宽(?-561)字景仁,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人。北魏时为华州大中正。后从孝武帝入关,兼吏部尚书。入北周,官御正中大夫。其参与校书活动,《周书》本传载:“武成二年,诏宽与麟趾学士参定经籍。”

姚最(约536-约602)字士会,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家世好学。姚最博通经史,尤好著述。仕北周,为学士。精通医术。其参与校书活动,《北史》本传载:“明帝盛聚学徒,校书于麟趾殿,最亦预为学士。”

韦孝宽(509-580)名叔裕,以字行。北魏末未统军,后从宇文泰。入周,官大司空、上柱国。才兼文武,善用兵,多计谋。其参与校书活动,《周书》本传载:“明帝初,参麟趾殿学士,考校图籍。”

元伟(生卒年不详)字猷道,一作子猷,北魏宗室,河南洛阳(河南洛阳)人。年少好学,有文雅。弱冠,授员外散骑侍郎。西魏文帝时,官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入周,官襄州刺史。性温柔,好虚静。居家不治生业。笃学爱文,政事之暇,未尝弃书。其参与校书活动,《周书》本传载:“世宗初,拜师氏中大夫。受诏于麟趾殿刊正经籍。”

十六国北朝无论在战乱之际,还是在安定时期,也无论明君庸主,都非常重视藏书文化建设,尽管他们在官藏整理、编目方面成就平平,逊于南朝,但其倡导并践行这一文化活动,为使中国藏书文化薪火相传,做出了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随着全国的统一,随着科举制的诞生和发展,我国的官藏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