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央国术馆对武术的国际传播

中央国术馆对武术的国际传播

时间:2022-03-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央国术馆对武术的国际传播二 中央国术馆对武术的国际传播中央国术馆在中国历史上曾为继承、发展和推动中国武术乃至传播武术文化等方面发挥过主要作用。据载,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的篮球队就曾经取得过辉煌战绩,为学校及国术馆扬了名,对武术传播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总之,中央国术馆虽然没有刻意对武术技术进行国际传播,但它通过表演让世界了解中国武术,可以说对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央国术馆对武术的国际传播

二 中央国术馆对武术的国际传播

中央国术馆在中国历史上曾为继承、发展和推动中国武术乃至传播武术文化等方面发挥过主要作用。如果说精武体育会作为民间组织为武术向国际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中央国术馆作为官方组织也曾在国际武术文化传播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中央国术馆传播中国武术的手段主要通过武术表演,以此让世界了解和认识武术。在这些活动中,最重要的有3次:1933年访日;1936年访东南亚;1936年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

(一)中国武术代表团访问日本

1933年,由张之江率领的中国武术代表团曾到日本各地表演访问,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好评,为武术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www.guayunfan.com)(二)南洋旅行团出访东南亚

1936年1月,为了募集资金扩建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宣传国术,切磋球艺,张之江率领由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组成的“南洋旅行团”赴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表演。国术队共10人,队长杨松山,队员有张文广、李锡恩、温敬铭等。这次出访共进行了国术表演65场,所到之处,受到了各国侨胞的热烈欢迎。特别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和胡文虎、胡文豹兄弟,他们特别支持国术队的组建和宣传。侨领陈嘉庚激动地说:“……这是一支传播中国国术的先锋队,它将会把中国国术传遍东南亚各国,乃至全世界。”(25)

旅行团武术队先后在新加坡大世界体育馆和神仙世界体育馆进行了表演,场场客满,座无虚席,且观众十分热情,欢呼雀跃,掌声雷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离开新加坡时,沿着铁路线,武术队还在金保、怡保进行了表演,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原怡保华侨黄济复先生就是受武术表演的影响矢志学习武术,后来在英国组建了“之江太极拳研究学院”,把武术传播到了英国。

新加坡之后,旅行团又到了吉隆坡、雪兰峨、霹雳、坛平、马六甲、槟榔屿等地。这些表演促进了东南亚武术馆、武术会、武术学校的建立。另外,由于这些地方都需要武术教师,从而也促进了武术的技术输出。中央国术馆后来还派人往新加坡、吉隆坡等地进行武术指导。

(三)中国武术队赴欧洲表演

1936年8月,第十一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为了让世界认识武术,促进武术走向世界,在张之江等人的建议下,组建了一支武术队参加奥运会表演。为此,同年的4月11、12日在上海举行了选拔赛。选拔的项目有拳术、器械和对练三项。经过初选和预选,共选出武林高手6名:张文广、温敬铭、郑怀贤、金石生、崔涟源、傅淑云,备取选手3名:张尔鼎、寇运兴、刘玉华。组队以后在南京国术馆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集训。6月26日中国代表团乘邮轮康特浮德号离沪启程,7月22日到达柏林。武术表演团炉火纯青的技艺,出神入化的表演,轰动了德国。欧美一些人向来认为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甚至认为当时的中国人还是女缠足,男留辫的,再加上我国运动员在这届奥运会的各项比赛中都一败涂地,所以刚开始对武术队也很冷漠。但表演几场后,观众的反应十分热烈。第十一届奥运会主席李德华博士说:“没想到中国武术这么高超,真了不起。”《德意志报》、《汉堡报》都发表了评论,盛赞中国武术功夫精湛卓绝,富有艺术性、舞蹈性,高超精妙。会后,法国、英国、德国一些城市都邀请中国队去表演。奥运会是国际性体育盛会,有世界各国的体育代表团,有范围更广的传播对象,因此此次赴德表演,可以说是中国武术真正向世界传播的开始。

除了进行表演传播武术,武术队还印好了三种小册子,如太极拳、少林拳和武术宣传刊物,在每次表演时都分赠给来宾和官员们。离开柏林时,将剩下的宣传品留在了中国大使馆,并留下刀、枪、剑、棍等器械在大使馆陈列,供德国人参观学习。

中央国术馆在传播中国武术的同时,并不排斥西方体育,这与精武体育会有共同之处,但方式不同。精武体育会在教授武术的同时开设了西方体育的内容,而中央国术馆则单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进行西方体育的传播。中西结合的传播方式,可以吸收更多的人参与到武术这个大系统中来,壮大武术的队伍,同时还可以为中央国术馆这一武术组织服务。据载,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的篮球队就曾经取得过辉煌战绩,为学校及国术馆扬了名,对武术传播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

总之,中央国术馆虽然没有刻意对武术技术进行国际传播,但它通过表演让世界了解中国武术,可以说对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利用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体育盛会奥运会来表演、宣传武术,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传播方式与策略。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对于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研究理论和成果还比较少,而本章节主要又是借助传播学的理论来探讨和研究民国时期的中国武术文化传播,因此对于武术文化传播理论本身的研究,还有待于广大有识之士加强重视和进一步研究。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方向已经明确,前途无限广阔。

【注释】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S.JBaranandD.KDavis:《大众传播理论》,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

(5)杨建营、王岗:《20世纪武术发展特征的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第2期。

(6)邱丕相:《中国武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7)罗尔纲:《晚清兵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

(8)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7页。

(9)罗时铭:《中国近代体育变迁的文化解读》,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10)郎净:《近代体育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页。

(11)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页。

(12)施鲜丽、蔡仲林:《民国时期的武术及其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搏击》,《武术科学》2005年第11期。

(13)刘学勃:《华夏近代传统武林采风》,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年版。

(14)吴蕴瑞:《我看今后的国民体育问题》,《体育周报》,1932年8月20日。

(15)王晓东,高航:《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历史溯源》,《首都体育报》2004年第16期。

(16)郎净著:《近代体育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页。

(17)杨建营、王刚:《20世纪武术发展总体走势的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7期。

(18)王晓东、高航:《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历史溯源》,《首都体育报》2004年第16期。

(19)蒋小丽:《传媒文化与媒介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20)华博:《中国世界武术文化》,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68-70页。

(21)杨立志:《武当道教文化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2)汪键:《习峨眉武功》,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39页。

(23)罗时铭:《中国近代体育变迁的文化解读》,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24)陈荫、陈安槐:《体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25)王俊奇:《中西文化冲突与武术发展之路》,《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