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会学校的出现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影响

教会学校的出现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影响

时间:2022-03-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教会学校的出现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影响二 教会学校的出现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影响教会学校的出现虽然稍后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但它却是随着传教士的来华传教而产生的。这些学堂与中国传统的学校截然不同,采取的是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外国教会传教士创办教会女子学校的目的是传教,是在中国发展教徒,传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侵略。特别是女子教会学校的创建,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

教会学校的出现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影响

二 教会学校的出现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影响

教会学校的出现虽然稍后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但它却是随着传教士的来华传教而产生的。开始的时候,传教士传教主要是通过家庭、教堂或街头布道,但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截然不同,中国人难以接受。于是他们改变策略,把传教的方向转向比较幼稚、单纯的少年儿童,并且通过办学的方式来吸引他们。最初入学的多为贫困家庭的子女或街头孤儿。后来学校办出成绩,受到社会的重视,入学的人数增多,逐渐收取高额学费,成为“贵族”学校。

(一)教会学校带来了西方的学校制度

中国的传统教育只分小学和大学,没有中学。小学大多是在家庭或私塾中进行。到了束冠的年龄,一般是15岁就入大学,正式学习“四书”、“五经”,然后参加科举考试。严格说来,中国没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学校教育体系。教会学校把西方学前教育直至高等教育的一套学校制度都搬过来了。首先开办的是小学,自1839年开办玛利逊小学开始,至1926年,据教育专刊《圣教杂志》第六期统计,全国有教会小学男校2048所,教内(即信教的)学生57877人,教外学生10356人;女子小学568所,教内学生22111人,教外学生5288人。

教会学校的兴起,激发了洋务派的办学热情。洋务运动原是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出来的。中国人最初对西学的认识就是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使用的坚船利炮。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向西方学习呼声的高涨,清廷中一些洋务派官僚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开展洋务,朝廷需要大批办理洋务的人才,于是清政府开始办起新式学堂。从1962年开始创办京师同文馆起,共办洋务学堂22所。这些学堂与中国传统的学校截然不同,采取的是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因此,可以说,这一批洋务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2)(www.guayunfan.com)(二)教会学校带来了西方近代学校的全新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早期的教会学校以小学为主,虽然人数极少,但采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制,与中国传统的学塾中的个别教学完全不同。开设的课程除“四书”、“五经”外,有外文、算术、代数、几何、生理学、地理、历史、化学等。到1900年,教会曾调查华南、华中、华北5所美国教会小学的课程,开设的全部课程有:体操、音乐、地理、生理、天文、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学、人文地理、历史—世界史、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英文、国文、道学、卫生。当然不是所有小学都全部开设这些课程。5所小学中4所小学开设的课程有体操、音乐、生理、天文;有3所小学开设英文、化学、物理。开设最少的课程是代数几何三角、人文地理。(3)这些课程对中国学生来讲是全新的,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教学工作强调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倡教师教育儿童要温和慈爱,要像父母对待子女那样对待学生,学校要充满家庭的气氛,实行家庭式教育。要频繁与学生接触,使学生关系密切,互相关心,互相了解。要欢迎学生发问,要乐于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待学生要耐心诚恳而没有怒色,应该鼓励学生发问,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学识和提高他们自信极为重要”(4)。

(三)开女子学校教育先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男轻女的文化,所以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女子教育,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教会学校打破了这种歧视,竭力吸收女童入学。最早的教会女校是1844年英国人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的女塾。开始的时候,中国人对这种洋人开办的西式学堂疑虑重重,不敢入学。爱尔德赛采取对贫苦家庭施衣施食、施医施药的办法,逐渐改变了中国人的看法,收了第一批贫苦家庭的女孩入学。第二年,学生增加到15人。七年后,即1851年,学生增加到40人,这便是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肇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的五个口岸被迫通商。教会女子学校在这几个通商口岸有了较大发展,1844年至1860年增加11所。其中,1850年美国传教士麦利和夫人斯佩里在福州创办女塾,1850年美国圣公会传教士裨治文夫人格兰德在上海西门白云观兴建裨文女塾,1851年美国圣公会传教士琼司女士在上海虹口创办文纪女塾,1854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民创办福州女书院,1864年美国圣公会传教士裨治文女士格兰德为纪念裨治文在北京创办贝满女学堂等。到1877年,在教会女校就读的学生已达2064人。

中国传统的女子教育主要学习“女儿经”,学习“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内容。教会女校则与男校学习的内容基本相似。其课程包括圣经、算术、地理、历史、天文等,也学习刺绣、家政等。20世纪初,随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教会女子高等学校也创办起来。如1904年开办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1908年成立于福州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15年创办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

外国教会传教士创办教会女子学校的目的是传教,是在中国发展教徒,传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侵略。但是在客观上却起到了冲击中国封建文化传统、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作用。特别是女子教会学校的创建,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