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尚武精神”与武术机构和组织的涌现

“尚武精神”与武术机构和组织的涌现

时间:2022-03-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尚武精神”与武术机构和组织的涌现二 “尚武精神”与武术机构和组织的涌现在“强国强种”的军国民教育思潮影响下,体育普遍为人们所重视,社会在推崇兵操教育的同时,亦有很多人主张挖掘与整理民族传统体育,以证明“体育名词,本我固有,体育历史间见错出。远寻,源于儒家之游艺舞蹈,释、道之修养锻炼。其间力士侠客技击等事,史不绝书”。在这些机构和组织中,影响最大的是辛亥革命前成立的“精武体育会”。

“尚武精神”与武术机构和组织的涌现

二 “尚武精神”与武术机构和组织的涌现

在“强国强种”的军国民教育思潮影响下,体育普遍为人们所重视,社会在推崇兵操教育的同时,亦有很多人主张挖掘与整理民族传统体育,以证明“体育名词,本我固有,体育历史间见错出。远寻,源于儒家之游艺舞蹈,释、道之修养锻炼。其间力士侠客技击等事,史不绝书”。总之,“一切体操之术,概为释、道二家所发明”。1911年初,甚至有文称:“拳艺者,体育之最上乘也。……后之学者,倘能与前人所表者推讨之,张大之,使我国尚武之风复振于今日,庶几泱泱大风之中国,不与黑奴红种相灭绝。”(32)所以呼吁,应从民族传统体育中找出“在时间上、能力上、经济上都合算”的“适宜运动来”(33)。其中又特别提出对武术的研究、重视和推广。当时上海南洋公学的校长就以“日俄战争”为例,鼓励学生练习武术,声称:“提倡技击者,则正欲以吾国固有之体育良法,以使吾民族有发扬蹈厉之精神,勇敢振奋之气概,以求达其国内之安全,俾世界日臻和平者也。”(34)这些论述,把提倡武术抬升到谋求国家富强的地位。因此,辛亥革命后,学校“尚武”之风兴起,使武术成为学校体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相继创办了一些与体育、武术有关的学校(见表2‐1)。

表2‐1 主要武术会社创办一览

这些学校以本土的武术内容为主体,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教育部门重视武术师资的来源和培养,当时,各类学校直接从民间和武术社团聘请拳师(见表2‐2)。

表2‐2 主要武术名家受聘情况

1911—1925年,我国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武术机构和组织。它们是:1911年创办的“天津中华武士会”;1912年创办的“北京体育研究社”、“北京剑术研究会”和北京的“中华尚武学社”,以及成都的“四川武士会”;1914年创办的北京“行健会”;1918年创办的上海“中华武术会”、“武术学会”、“上海第一公共体育场国术部”,“北京武术体育会”;1919年创办的“重庆冀蜀国术馆”、“青岛中华武术会”、“山东武术传习所”;1920年创办的上海“中华国技研究会”;1922年创办的北京“中华国技武术研究社”;1923年创办的上海“武术研究会”,北京的“国强武术研究社”、“群武社”,天津的“天津武术学会”、“天津进德武术会”、“天津道德武术研究会”;1924年创办的北京“陶然武术团”、“四民武术研究社”,“安徽拳术研究会”;1925年创办的上海“致柔拳社”等。(35)这些机构和组织,一般都是将自己的宗旨定位在对武术的提倡、武术的研究和武术的推广上。以北京体育研究社为例,它的宗旨就是“以提倡尚武精神,养成健全国民,并专事研究中国旧有武术,使成系统”(36)。在这些机构和组织中,影响最大的是辛亥革命前成立的“精武体育会”。

精武体育会,亦称精武体操会,略称精武会。它的前身是精武体操学校,由霍元甲于1909年创办。霍元甲(1867—1910),河北沧州人,世代习武。弟兄数人均以拳勇闻名,而以元甲为最。他幼年身体孱弱,父兄练武时,他从旁细心观摩,尽得家传,并博采众家之长,创秘踪拳,亦称“迷踪艺”。1909年,应友人之邀,旅居上海,创办精武体操学校。1910年病逝于上海。霍的学生陈公哲等人因考虑到使用“学校”这一名称,会限制招生范围和有碍广泛地传播武术,故1910年在陈公哲等人的倡议下,遂将精武体操学校改名为精武体操会。所以《精武本纪十周年纪念》中有“霍元甲先生发大声于上海,创立精武体操会,在闸北之王家宅”的记载。1916年,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精武体操会又改名为精武体育会,并仍奉霍元甲为创始人。我们虽然在精武体育会的宗旨里看到了以下“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的一段说明。但事实上在1915年以前,它的活动仅限于推广武术。在中国近代史上,精武体育会是一个有相当影响的体育组织。孙中山先生曾为精武体育会写下了“尚武精神”的题词。(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