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校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实践

我校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实践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几年来,中山大学也积极开展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相关的制度和环境建设,在设立研究机构、组建研究队伍、设立科研项目等方面,都采取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开展和实施。从2008年7月开始,我校专门设立“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重点培育项目”,培育跨学科团队和跨学科方向。
我校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实践_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三、我校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实践

在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发展进程中,各高校不仅日益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而且逐步加快跨学科研究相关的制度建设。近几年来,中山大学也积极开展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相关的制度和环境建设,在设立研究机构、组建研究队伍、设立科研项目等方面,都采取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开展和实施。

1.通过制度建设,为跨学科团队提供制度和环境保障

在鼓励教师个体自由研究的同时,学校通过制订各类有利于跨学科团队研究的制度和措施,通过行政协调和行政服务等多种手段培育和扶持跨学科团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2003年颁布的《中山大学教师编制核定、岗位设置和职务聘任规程》中,学校专门设立了B系列教学、研究人员聘用办法。B系列人员实行定期聘用,在受聘期间参加社会保障,但与其他教师一样,可以使用学校的公共资源和申请课题。B系列制度的实行,既搞活了学校的人事制度,也为教师申请和完成重大课题创造了条件。因为教师可以通过自有经费或院系资助或学校补贴的方式,聘请人员以助理研究员、研究员等不同身份专职参加研究课题。这一制度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专职的研究团队,从而避免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科研任务日益繁重,但科研时间精力投入有限、人手严重不足的局面,还为发现研究型人才提供了途径。

2004年3月,针对文科科研实际,我校又出台了《关于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重要负责人申请减免教学工作量的规定(试行)》。该办法规定减免的教学工作量,不是专门针对某一个人,而是给课题组成员;由课题负责人根据研究团队的具体情况,将这些工作量有差别地分配给团队中有需要的成员。这一制度对于形成和凝聚团队,尤其对调动中青年教师参加研究团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7年12月,学校颁布《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职科研编制管理实施细则》,规定专职科研编制适用于科研团队,实行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用人办法。学校重点支持的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科研课题组项目、科研团队和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固定编制或流动编制,其他以配备流动编制为主。这为科研团队,尤其是跨学科团队或跨学科研究机构,提供了人事上的制度保证。

从2008年7月开始,我校专门设立“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重点培育项目”,培育跨学科团队和跨学科方向。该项目每年申报两次,只接受跨学科团队的申请,团队至少跨文科的三个学科,也鼓励文、理、医科的合作。该项目的选题要求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鲜明的问题意识,应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或实践问题。该项目为申报国家重大招标课题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预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将这一要求作为项目结项的依据之一。同时,该项目也为学校研究突发性的、应急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组建跨学科研究队伍提供了经费支持和制度保证。

最近,学校正在筹划设立“文科青年学者论坛”,其主要的意图是搭建一个开放式的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之间(同时鼓励和欢迎自然科学青年学者加入)相互联系与交流的平台,培育跨学科研究团队,为青年学者的成长创造学术氛围。

2.通过项目研究,有意识地培育跨学科方向和队伍

科研项目是培育、发展跨学科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在申报国家和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时,通过必要的行政协调组建起跨学科团队进行申报,其作用不仅在于获得重大招标课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申报和承担这些大的跨学科课题,积累跨学科项目组织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科研体制改革。我校根据自身特色和现状,有意识地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组建成几条主线串联的网状组织,整合不同学科的人员开展研究,通过“985工程”、“211工程”、“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重点培育项目”等经费给予支撑。

此外,组建跨学科队伍,加强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服务的意识,也是近几年学校重点抓的工作之一。学校文科积极组织跨学科研究团队参与了广州、湛江肇庆、惠州、潮州等与学校签署的“市校合作计划”;积极参与到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与中山大学的战略合作计划之中,承担了大量的亚组委委托项目。2007年,梁庆寅教授和蔡禾教授分别主持《广东改革开放30年实践系列研究丛书》(包括10个一级学科)和《广东村落与专业镇发展——改革开放30年案例研究》项目,研究人员来自文科、理科的多个领域;这两个项目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批准立项,列入省社科基金项目,目前已进入出版阶段。2008年3月,湛江市委托中山大学制定《湛江市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规划》,中山大学成立任剑涛教授为执行组长、成员包括文理科6个学院教师的课题组,课题已于5月下旬结项,受到湛江市高度评价。2008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与中山大学的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署,双方的合作开创了中山大学与广东省大型金融企业深入合作的先例。这些大型的为社会服务课题,一方面推动了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为社会服务,更重要的是培育了跨学科研究队伍和研究方向,也为学校层面如何组织和协调大型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经验。

3.通过组建跨学科机构,促进跨学科研究

学校在审批校级文科研究机构时,重点扶植和设立问题意识鲜明、跨学科力量较大的研究机构,尤其鼓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校级文科科研机构为更好地开展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平台和条件。

对于教育部和省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培育和建设,我校坚持多学科交叉或多学科方法论介入,着力培育跨学科机构和队伍,以此来突出特色和优势。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在申报时,将逻辑学科与计算机认知科学密切结合起来,有力推动了我国逻辑学科的转向和发展。近几年,在保持逻辑学与认知科学相结合的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了逻辑学与法学、语言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利用不同学科研究方法开展跨学科研究,组建了有特色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很好地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参与体验”的方法与历史学的文献训诂、考据、文本解读等方法结合起来,并努力参照国际上跨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运作模式开展研究。中心的学科带头人和主要学术骨干,经过近20年共同的学术研究实践,已经形成有共同志趣且能相互契合的学术共同体,被海外学界称为“华南研究”的学术群体。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充分发挥了学校多学科的优势,长期以来关注港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形成了一支应用对策性强、涉及面广的跨学科队伍,积极参与中央和广东省各级政府的港澳问题咨询决策,成为国内研究港澳问题有影响力的“思想库”。

为进一步整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资源,创新科研机制,在科学研究上突破现有的学科和专业壁垒,推动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建立跨学科的科研团队,2008年6月正式成立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将更好地发挥出体制外的优势,绕开学科的壁垒,寻找跨学科研究合作的新模式。

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是一个新生事物,我校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将来的建设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新的问题。然而,我们坚信跨学科研究是下一阶段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主要动力,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革和理顺科研管理体制,必将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