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茌平胡根县的捐纳制度是怎么样的?

茌平胡根县的捐纳制度是怎么样的?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捐纳制度捐纳制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此种捐纳在《儿女英雄传》中也有反映。由此可见文康中对捐纳制度的看法。可以说,文康对捐纳制度的描写虽不是很多,却要言不烦,其讽刺的并不仅仅是个人,从他特别指出胡太爷、绷僧额都是考捐纳而获得身份,可看出文康对捐纳制度的揶揄,可见他已经表现出对捐纳制度层面的不满。

捐纳制度

捐纳制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传统中国,国家推行捐纳的目的是为了在正规财政收入(例如,赋税、盐税)之外增加财政收入,其所采取的手段之一就是卖官鬻爵。具体地说就是政府根据相应的规定出卖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任官资格、封典虚衔以及各种官僚人事手续等等。它不仅关系到国家财政,也关系到官僚人事。”[24]

《儿女英雄传》中也不乏对捐纳制度的描写,比如《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中曾将捐纳之人分为三等:

凡是捐官出来做的人有三等:头一等是大员子弟,世受国恩,自己又有才干,不肯暴弃,总想着出来报效国家;而又屡试不售,不得正途,于是才走了这捐班一路。这是头一等。第二等是生意买卖人,或是当商,或是盐商,平时报效国家已经不少;奖叙得个把功名,出来阅历阅历,一来显亲扬名,二来也免受人家欺负,这种人也还可恕。第三等最是不堪的了,是自己一无本事,仗着老人家手里有几个臭钱,书既不读,文章亦不会做;写起字来,白字连篇。在老子任上当少爷的时候,一派的纨绔习气,老子死了,渐渐的把家业败完,没有事干了,然后出来做官,不是府,就是道。你们列位想想看,这种人出来做了官,这吏治怎么会有起色呢?[25]

实际上,这三等人在《儿女英雄传》中已经有所描绘。文康本人算是第一等的,他以世家子弟的身份,“以赀为理藩院郎中”。《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中写到的茌平胡知县算是第二等人。“这县官姓胡,原是个卖面茶的出身,到了正月节带卖卖元宵,不知怎的,无意中发了一注横财,忽然的官星发动,就捐了一个知县,选在茌平,地方上都叫他‘糊太爷’。”文康用调侃的笔调写这位糊涂太爷在能仁寺的断案过程:(www.guayunfan.com)这个当儿,听见喝道的声音,县官轿子早已到门。众人连忙跑出去,把上项事禀明。县官听了,打轿进门,下轿一看,心里纳闷说:“这可罢了我了!这一个和尚的脑袋好端端的在腔子上,那个脑袋可是那里来的呢?”旁边一个捕快班头跪倒回话,说:“回太老爷的话,这得拿凶手。”县官问道:“凶手是谁?”众人只得说道:“在庙里搜一搜就知道了。”县官说:“那么着,咱们就搜哇!”众人答应一声,便顺着那带灰棚搜去,搜到南头那间,见关着扇门,大家巴着窗户瞧了瞧,早瞧见草堆边露着两只脚,说:“得了,尸身有了!”连忙踹门进去,一看,又是两个尸身,肝花五脏都被人掏了去了,却都有脑袋不算外,脑袋上还带着两条辫子,大家又来禀过县官。县官说:“这事更糟了,怎么和尚脑袋上会长出辫子来呢?这不是野岔儿吗!”当下乱了一阵,便出了马圈门,从大殿配殿一路查去,只见都是些破落空房。一直乱着查到东院,进了角门,将转过拐角墙,一看,但见院子里横七竖八躺着一地和尚,也有有脑袋的,也有没脑袋的,也有囫囵的,也有两截儿的,里头还有个没脸的,却是个妇人。众人发声喊说:“了不得了!”把个县官唬得目瞪口呆,脸上青黄不定,疝气也唬回去了,口中只说:“这是回甚么事?”

一段略带滑稽的描写,足见胡知县的“高明”,另外十三妹在能仁寺留下的碗口来大的两行字,他也倒有一大半子不认得,可见胸中墨水几何。所以他一切只能听书办的摆布,在书办的指挥下,“把一桩惊风骇浪的大案,办得来云过天空!”。而胡知县还因此保了卓异。虽然文康是以戏笔写之,对捐纳导致官品之滥的讽刺亦寓于其中。

第三十四回出现的参加乡试的绷僧额可以归到第三等人中。绷僧额一出场就颇具戏剧性:

正在吵不清,内中有个十八九岁的小爷,穿一件土黄布主腰儿,套一件青哦噔绸马褂子,搭包系在马褂子上头,挽着大壮的辫子,骑在那杉槁上,拿手里那根照入签,把那御史的帽子敲的拍拍的山响,嘴里还叫道:“老都喂,你把我那本儿先给我找出来呢!”那御史便是十年读书十年养气,也耐不住了。只见他放下笔,摘下眼镜来问道:“你是那旗的秀才?名字叫作甚么?”他道:“我不是秀才,我们太爷今年才给我捐的监,我叫绷僧额。我们大爷是世袭阿达哈哈番,九王爷新保的梅楞章京。我是官卷,你瞧罢,管保那卷面子上都有。”那御史果然觑着双近视眼给他查出来,看了看,便拿在手里合他道:“你有卷子却有了。国家明经取士,是何等大典!况且‘士先器识’,怎的这等不循礼法,不守‘卧碑’?难道你家里竟没些子家教的不成?你这本卷子不必领了,我要扣下,指名参办的!”这场吵,直吵到都老爷把个看家本事拿出来了,大家才得安静。

在文康的笔下,绷僧额的粗鲁无礼被描写得活灵活现,绷僧额仗的“大爷是世袭阿达哈哈番,九王爷新保的梅楞章京”,所以虽然不学无术,仍然可以通过捐纳成为监生,“国家明经取士,是何等大典!”,他竟然敢无理取闹,一方面写世家子弟的堕落,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捐纳制度不分良莠的弊病。

除以上三种外,不为做官,只为体面也可以捐纳虚衔,民国芝兰主人《都门新竹枝词·捐输》有云:“艳人俱是老爷称,唾手功名恐未能。肄业生和医吏目,居然金顶傲亲朋。”[26]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此种捐纳在《儿女英雄传》中也有反映。如第二十四回写邓九公去安家,褚一官也衣冠齐楚地跟在邓九公后面,“因到安老爷这局面地方来,也戴上了个金顶儿,却是那年黄河开口子,地方捐赈,邓九公给他上了二百银子议叙的个八品顶戴”。第二十九回“安老爷因家中办喜事,亲家老爷没个顶带,不好着石青褂子,虑到众亲友错敬了,非待亲戚之道。适逢其会,顺天府开着捐输例,便给他捐了个七缺后的候选未入流”。如果说此类捐纳尚无伤大雅,其他种类的捐纳则危害匪浅,第三十二回中邓九公曾对安学海说:“论愚兄的家计,不是给他(指褚一官)捐不起个白顶子蓝顶子,那花钱买来的官儿到底铜臭气,不气长久。”由此可见文康中对捐纳制度的看法。可以说,文康对捐纳制度的描写虽不是很多,却要言不烦,其讽刺的并不仅仅是个人,从他特别指出胡太爷、绷僧额都是考捐纳而获得身份,可看出文康对捐纳制度的揶揄,可见他已经表现出对捐纳制度层面的不满。

当然,纳捐制度并非一无是处,王胜国所论较为公允:

应看到清初的捐纳制度确实产生过积极作用,只是在乾隆中期以后,伴随着政治腐败之风,其固有的弊端才日渐严重,当时捐例的名目日多,官职日高,人员日众,与之配套的监控机制日渐失灵,各种限制制度流于形式,名存实亡,捐纳制度开始恶性发展,“乾嘉以后,纳赀之例大开,洎咸同而冗滥始甚”。其实早在康熙中期以后捐纳的弊害巳现端倪,康熙三十一年规定可捐免保举,从而为捐纳制度的消极作用滋长埋下了隐患。“中叶以后,名器不尊,登进乃滥,仕途因之淆难矣”,到后期其宿弊愈发明显,危害愈发严重,正如同治时冯桂芬所说:“近十年来,捐途多而吏治益坏……是以召乱之道也。”这时期称之“弊政”才恰如其分。[27]

《儿女英雄传》创作于道咸之际,可以说客观地触及了捐纳制度后期的宿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