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儿女英雄传》的影响

《儿女英雄传》的影响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儿女英雄传》的影响《儿女英雄传》问世以后,得到人们的喜爱,迅速被改编成各种文艺样式。此后武进史长啸著《绘图四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二回,上海炼石斋书局石印本。续书的层出不穷,从一个侧面说明读者对《儿女英雄传》的喜爱之情。《儿女英雄传》对近现代小说产生了巨大影响,是近现代小说家学习的典范。模仿《儿女英雄传》进行创作,成为一时的风气。全书情节结构全仿《儿女英雄传》。孔厥与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显

《儿女英雄传》的影响

《儿女英雄传》问世以后,得到人们的喜爱,迅速被改编成各种文艺样式。蒙古车王府藏曲本中已经收有京剧剧本《儿女英雄传》,惜不知具体成书年代。编剧的民间艺人只采用了小说前面二十八回,而将后半部分删掉了。产生较大影响的是19世纪末,京剧剧作家李毓如[41]与演员胡鹤年和另一位剧作家史松泉一起,将小说《儿女英雄传》改编成为八本的京剧《儿女英雄传》。“剧作家们是为着余玉琴而改编这个剧的,目的是通过让余玉琴扮演十三妹这个人物,使他得以在舞台上充分显示他的武功,尤其是跷功。与小说不同的是,京剧《儿女英雄传》中的主要人物是十三妹,而不是安学海。剧情围绕着十三妹的经历展开,其中尤以《悦来店》和《能仁寺》最为精彩。最后一本《安乐府》中还增加了原著中没有的十三妹等奉旨击退外族入侵,捉拿仇人之子纪多文的情节。”[42]“据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考证,光绪十九年(1893年)就有余玉琴在堂会(纯一斋)演出《儿女英雄传》、《粉妆楼》记录。”[43]余玉琴主演的《儿女英雄传》曾引起轰动。继余玉琴之后,《儿女英雄传》又成了被誉为“通天教主”的王瑶卿的拿手戏,为了使自己的表演超过余玉琴,王瑶卿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改革中最重要的是以靴代跷:“原著中的十三妹是缠足的,由余玉琴建立起来的表演《儿女英雄传》的模式是踩跷的。这就使得王瑶卿的改革十分困难。……他认为穿旦角通常穿的彩鞋不合适,于是想到了武生穿的薄底靴,并据此设计了彩色绣花的薄底靴,又叫‘小蛮靴’,以它取代了跷,开始了京剧旦角穿靴的历史:这种花靴一直沿用至今。”[44]陈寅恪1952年作有《偶观十三妹新剧戏作》诗两首,其一云:“涂脂抹粉厚几许,欲改衰翁成姹女。满堂观众笑且怜,黄花一枝秋带雨。”其二云:“红柳村中怪事多,闲人燕北费描摹。周三狡计原因尔,邓九甘心可奈何。”[45]可见此类戏曲的经久不衰。1958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著名京剧演员赵桐珊收藏的京剧剧本《儿女英雄传》,又名《十三妹》。1975年台湾出版的《国剧大成》一书中刊有京剧剧本《弓砚缘》。1980年,刘秀荣主演的新编《十三妹》获得中央文化部文艺评比汇演多个奖项。

《儿女英雄传》还被迅速改编成鼓词[46]、弹词[47]、话剧[48]、评书[49]、扬州评话[50]等文艺形式,还成为绝佳的影视素材,被拍成多部影视剧[51]。

大凡佳篇名作,总会有续书紧随其后。《儿女英雄传》更是清代后期续书最多的五大系列通俗小说之一[52]。《儿女英雄传》续书极多,一续再续,长至十二续。计有《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二回,不题撰人,今存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北京宏文书局石印本,首有无名氏自序[53]。又有光绪二十三年(1907)上海炼石斋石印本,则称作者为赵子衡。今有徐振宗点校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据光绪戊戌石印本点校。杨茂义校注本,书海出版社,1999年版,据光绪二十四年北京宏文书局石印本和光绪二十五年文贤阁石印本点校。云阳杭余生著《绘图再续儿女英雄传》,该书为《续儿女英雄传》之续作,主要讲述安骥破案故事。宣统二年(1910)线装石印,一函四册,上海炼石斋书局出版。此后武进史长啸著《绘图四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二回,上海炼石斋书局石印本。束定邦著《绘图五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六回,上海炼石斋书局石印本。史长啸复著《绘图六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六回、《绘图七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二回、《绘图八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二回、《绘图九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二回、《绘图十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二回、《绘图十一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二回,均由上海炼石斋书局出版石印本。民国十六年(1927)尚有山石山人撰《绘图十二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二回,上海炼石斋书局石印本[54]。续书的层出不穷,从一个侧面说明读者对《儿女英雄传》的喜爱之情。

《儿女英雄传》对近现代小说产生了巨大影响,是近现代小说家学习的典范。模仿《儿女英雄传》进行创作,成为一时的风气。如“香梦词人”著《新儿女英雄传》二编八回[55],存宣统元年(1909)六月上海小说进步社铅印本。全书情节结构全仿《儿女英雄传》。章回体长篇小说《闽都别记》从112回起,亦明显有模仿《儿女英雄传》的痕迹[56]。黄世仲的小说《镜中影》“第十一回写李翠花在玄坛庙的义侠之举,先是入地穴杀死恶道士,后又在地上杀死恶道士手下的凶徒,从而救得赵良子、李佩兰等人出离火海,就极像《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十三妹‘探地穴辛勤救弱女’的情节,其受有《儿女英雄传》影响之迹甚明”[57]。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小说,“第4、19回等多处讲到文康的《儿女英雄传》,实际上《啼笑因缘》在人物安排上也与《儿女英雄传》大体相似:樊家树大体相当于安公子,关秀姑像十三妹,而何丽娜干脆与何玉风同姓;关秀姑也像十三妹一样是为樊家树与何小姐做媒;安公子中了状元,樊家树则是考上了大学,在续集里还到德国留学去了……由此可见张恨水小说的母题与原型”[58]。赵焕亭著《大侠殷一官轶事》中写翟先生逛龙王庙,“显然是模仿《儿女英雄传》中的安老爷逛天齐庙”[59]。徐文滢在《民国以来的章回小说》一文中,曾说赵氏小说“中的人物个个有《儿女英雄传》的口才”[60]。1915年花奴的短篇武侠小说《殷小娟》,“显然受《儿女英雄传》的影响,写了一个丐女报仇的故事,结尾亦步亦趋,写丐女殷小鹃嫁于恩公陶君且‘事姑孝,待夫有礼’之类”[61]。蘧园所著《负曝闲谈》第七回、第八回、第十一回多处笔墨明显模仿《儿女英雄传》[62]。朱贞木《七杀碑》第二十八章中提出的“英雄肝胆、*儿女心肠”观[63],徐枕亚《玉梨魂》第二十九章提出“无儿女情,必非真英雄;有英雄气,斯为好儿女”[64],显然都从《儿女英雄传》“最怜儿女又英雄,才是人中龙凤”处得来。日本武田泰淳所写的小说《十三妹》,“就将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中的女主人公十三妹,和也曾在清末流行一时的武侠小说《三侠五义》中的男主人公白玉堂结合在一起,讲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故事,值得一读”[65]。孔厥与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显然是由《儿女英雄传》创‘新’而来”[66],“是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的新发展。这本小说自1950年发行以来成为畅销书的事实,与在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的华侨中,至今,女侠情节的影片仍具有广大的观众群这一事实似乎形成了对照。可以认为《新儿女英雄传》中的女主人公杨小梅,在解放后的中国人中印象最深的不是‘具有阶级觉悟’的农村姑娘,而是勇毅的女侠,即十三妹式的形象。因为群众的好恶不会随着政治思想体系的改变而轻易起变化”[67]。(www.guayunfan.com)孙楷第先生曾言钱玄同先生喜读《儿女英雄传》,他说:“吾师钱玄同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人。他曾在《京报》投稿,冒允青年,列此书为个人爱读书之一。钱先生对于此书能成诵,谈话之际,动不动征引,几乎成了他的类书。”[68]弥松颐先生指出:“博淹上下古今中外的钱锺书先生,对《儿女英雄传》亦曾云,有如龚定庵的所谓‘别好’,而且,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管锥编增订》以及近年出版的《七缀集》中,几引原书。”[69]孙犁先生在粉碎“四人帮”后,想重温《儿女英雄传》,因难以找到,遂请人民文学出版社季涤尘先生代为寻找,最后,季先生在书库里找到一本,送给孙犁,孙先生非常高兴。他在给季涤尘的信中说:“寄来的《儿女英雄传》,又看了一些。过去,此书我不太重视,近感还是很好的一部作品,从中可以学习到不少东西。”[70]与孙犁类似,任访秋先生晚年对《儿女英雄传》也是好评颇多[71]。刘叶秋先生在《忆刘云若》一文中提到,刘云若小说的一大源头就是《儿女英雄传》[72]。戎马一生的彭雪枫将军也对《儿女英雄传》爱不释手,在家书中还不忘推荐给妻子阅读[73]。

《儿女英雄传》在京味小说发展史上也影响深远,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誉之为“京味小说的滥觞”[74]。林薇也认为:“《儿女英雄传》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风格:北京味儿的市民文学。”[75]吕智敏认为:“《儿女英雄传》对后世京味小说或者说对‘京味’的形成最具特殊意义之处,一者在于它对北京民俗文化的发掘展示,一者在于它对北京方言的纯熟运用。”[76]止庵甚至说:“以北京方言写作的书也爱读,老舍并不纯粹,杂有不少文人腔,古往今来,还当以文康之《儿女英雄传》最为登峰造极。”[77]

《儿女英雄传》对武侠小说创作也影响深远。王恒展认为:“《儿女英雄传》较为成功地集英雄传奇、武侠公案、男女爱情于一体,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当代武侠小说多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武侠公案、男女爱情于一体,显然受《儿女英雄传》的影响。”[78]刘立民指出:“《儿女英雄传》武侠小说史上占据一席之地,首先是它创立了‘儿女侠情’的新文风,在自《水浒传》以来一贯以男性为主角的武侠世界里,较早地塑造出十三妹这一侠女形象。他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写实,英雄与佳人间的缠绵情愫描画得也很细腻感人。这对原本阳刚味十足的武侠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武侠中的爱情元素被逐步加强。民国‘北派五大家’之一的王度庐就直接传承了文康的衣钵,开创了所谓的‘悲剧侠情派’。”[79]曹正文认为:“尽管《儿女英雄传》全书的武打场面不及《三侠五义》多,但文康却另开了一条武侠小说新路。后来王度庐形成凄绝哀婉的情侠风格,无疑与受《儿女英雄传》的影响有关。”[80]戈革指出:“其第十五、十六两回追溯十三妹的生平,并涉及绿林人物‘海马周三’找镖头邓九公寻仇比武的情节,开了后世许多武侠小说中各种寻仇报复的故事的先河。”[81]蔡翔认为:“书中最精彩的打斗场面是恶斗能仁寺和大闹褚家庄。同那些‘口吐飞剑’的剑侠相比这些武打场面则比较写实,偏重技击,开了后来白羽、郑证因等技击小说的先河。”[82]陈洪指出:“清代出来个文康发愿要写一部书,既有《水浒》的侠烈故事,又有《红楼梦》的悱恻情缘,于是女侠十三妹便在《儿女英雄传》中出台了。这一‘恋爱加武侠’的变局对后来的武侠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的武侠小说包括目今风靡海内外华人文化圈的新派武侠小说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蕙质兰心、魅力足以倾倒众生的女侠形象,描画英雄侠骨的同时讲说起缠绵故事,让现代读者大过其瘾。”[83]

儿女英雄传还可谓是一部晚清小百科全书,举凡研究服饰、饮食、建筑、民俗、科举、官吏制度,甚至研究清代的大鼓史料[84]、邮政系统[85]、洗涤用品[86]、取火用具[87],该书都极具参考价值。

《儿女英雄传》在国外广泛流传。*它已被译成日、法、德、马来文等多国文字。据王丽娜编著《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介绍[88],德译本有1954年苏黎世马内斯出版社出版的《文康:黑暗中的豪杰》(Wen K’ang:Die Schwarze Reiterin),此本是《儿女英雄传》的节译本,译者库恩(F.Kuhn)。该书共“955页,发行10000册,列入‘马内斯世界文学书目’。1962年版,发行6000册。1980年出版新的再版本。此译本曾被转译为西班牙文,影响颇广,从1953年起迄今,有书评四十余篇”[89]。库恩译本还曾于1955年3月26日“在纽约广播电台‘德国文学小时’节目中播出”[90]。法译本《黑暗中的豪杰》(La Cavalière noire),欧仁·贝斯托(Eugéne Bestaux)据库恩德文节译本转译,1956年巴黎卡尔曼—勒维出版社出版。日译本有猪俣庄八译《儿女英雄传》,1946年出版。奥野信太郎等译《儿女英雄传》,1960年东京平凡社出版。立间祥介译《儿女英雄传》,1971年东京平凡社出版,共504页,列入《中国古典文学大系(47)》。据《汉籍外译史》介绍,《儿女英雄传》尚有马来文译本[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