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桐庐县图书馆乡镇分馆建设案例分析

桐庐县图书馆乡镇分馆建设案例分析

时间:2022-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并通过制订了《桐庐县图书馆乡镇分馆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乡镇分馆的管理职责、资金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乡镇分馆服务与读者权益、绩效考评等。
桐庐县图书馆乡镇分馆建设案例分析_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

五、桐庐县图书馆乡镇分馆建设案例分析

桐庐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7个镇、4个乡,总人口40余万,百姓居住较分散。2009年,杭州市各县(市)GDP排行桐庐人均GDP 42902元,全市第3,属于杭州市二类地区,相对于萧山区、余杭区有一定差距,同时又优于淳安县,与建德、临安等县、市(区)相仿,其政治、经济综合状况在我市区、县(市)中属中游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从2007年开始,桐庐县图书馆着手在全县183个行政村(社区)建立图书流通服务点,至今覆盖率已达100%。并于2009年1月正式启动总分馆建设,至2010年底,实现了全县范围内乡镇图书馆分馆建设全覆盖,即全县13个乡镇街道建立了12个乡镇分馆(桐君街道除外),初步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图书服务网络。桐庐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实践,主要体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市馆为中心馆、县馆为总馆、乡镇馆为分馆的构建模式

以中心馆—总分馆制运营模式,整合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图书馆(室)资源,是桐庐县图书馆总分馆制试点工作开展的基础和核心。通过上述体系的构建,明确各级图书馆在体系中的角色和职能。杭州图书馆作为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中心馆,主要承担对区、县(市)公共图书馆业务的规划、指导、协调、评估考核等工作,整合区、县(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建立统一的技术平台、检索平台和服务标准。桐庐县图书馆为总馆,负责本辖区范围内各级图书馆的具体业务操作,根据总分馆体系的具体任务要求,组织落实统一采购、集中编目、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库建设、资源共享等工作任务,统筹管理乡镇分馆的购书经费、人员经费、资源建设和相关业务活动。乡镇图书馆作为桐庐县图书馆分馆,接受县总馆业务管理,其主要职责在于拓展乡镇分馆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采取多种服务方式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陶冶情操、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普及提供服务。

(二)县—乡总分馆建设的保障措施

1.政府主导,分级投入

2009年5月14日,桐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专门出台了桐政办关于《桐庐县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实施意见》(〔2009〕70号)的文件通知,确定了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和要求,明确了乡镇图书馆由县、镇(乡)两级政府共同投入(即镇(乡)政府每年必须确保人均1元以上的购书经费;县财政按1∶1落实配套经费,并交县图书馆(总馆)统一采购),桐庐县图书馆为管理主体的指导思想。并通过制订了《桐庐县图书馆乡镇分馆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乡镇分馆的管理职责、资金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乡镇分馆服务与读者权益、绩效考评等。桐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作为县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还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乡镇(街道)分馆合作共建协议书》,约定和明确了县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主体和管理责任,建立了合作共建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此外,县政府分配了13个人员指标,用于各分馆工作人员的配备,同时各乡镇根据分馆的规模和实际,配置1名以上工作人员,以确保乡镇分馆的正常工作。

2.实行人力资源集中管理的模式,奠定馆员队伍保障体系

根据“政府主导、分级投入、集中管理”的主导思想,颁布了《桐庐县图书馆乡镇分馆管理暂行办法》,为稳定馆员队伍,提升队伍的专业素质打下了基础。乡镇分馆建成后,由总馆派出工作人员,负责日常业务管理;乡镇负责配备一定数量具有相应资质的管理人员。乡镇配备的管理人员,原则上根据县总馆的要求向社会公开招聘。试用一定期限后,经县总馆考评能够胜任分馆工作的,由乡镇与其签订岗位合同;为保证基层图书馆业务开展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乡镇配备的管理人员,由总馆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统一管理。对表现优秀的管理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考核连续两年不合格的管理人员,乡镇政府不再续聘。

3.建立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的文献保障模式

县、乡镇两级政府投入的购书经费交予总馆即县图书馆,由总馆集中管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资源配置,总馆设立农村图书流通部,主要负责乡镇(街道)分馆文献资源的管理工作。集中管理购书经费优化了全县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和布局结构,实现了文献编目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了机构重复设置和人员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这种集中采购,集中编目,按时配送的文献运作模式,极大地保障了总分馆制内各级分馆文献的有序增长和书目数据的统一连贯,并且节约了资源、优化了馆藏,为通借通还和服务一体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通过通借通还、资源共享,建立读者服务保障体系

据调研,桐庐县总分馆制依附于中心馆“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全杭州地区图书馆书目检索、数字资源的共享共用。乡镇分馆与县总馆进行网络系统整合,进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行“一证通”,图书在全县乡镇各总分馆内通借通还;分馆与总馆资源整合,包括纸质图书资源和数字信息资源,分馆图书报刊资料由总馆统一配置,书刊至少每两个月送书上门流通一次,数字资源与市中心馆共享。读者无论在总馆还是分馆,均可以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检索服务网络内全部的文献资源。与此同时通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读者在分馆可以享用县、市公共图书馆的电子图书、数据库等数字资源、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数据等,初步实现了面向乡镇读者的服务保障。

(三)县—乡总分馆制的实施成效

桐庐县图书馆总分馆制的试点工作实践证明,桐庐县实行总分馆制模式是合理配置图书馆资源、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拓展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有效方式。自2009年1月15日,桐庐县首个乡镇分馆——凤川镇图书馆正式挂牌成立,拉开了桐庐县总分馆制建设的序幕,同月18日,合村分馆也开馆启用,标志着桐庐县图书馆总分馆制模式正式启动。之后,合村、莪山畲族乡、江南、分水、横村、瑶琳、百江、富春江乡镇分馆相继启动,至目前全县100%的乡镇建立了分馆,真正实现了基层群众身边有图书馆。

乡镇分馆的设立,缩短了公共图书服务与老百姓的空间距离,扩大了服务面,基层群众读书逐渐形成氛围。阅读日渐成为大众的习惯,许多村民的兴趣从麻将桌转到了图书馆。2009年成立的瑶琳图书分馆在当年暑期中名副其实地成了人气最旺的地方,这里每天要接待160余人次的读者,不少学生都是常客,把分馆当成了自己的“第二课堂”。乡镇分馆的建设使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达到了最大化,有力地推进了县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居民“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在提升读者服务质量的同时,对各级图书馆内部管理也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县联合编目中心的快速建立与高效运作,调整和优化了包括总馆在内的全县图书资源,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在全县范围乃至杭州地区内实现了书刊借阅的“一证通”管理,促进了公共图书信息和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通过统筹配置,优化和拓展了县域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及服务资源,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实现了乡镇图书馆和村图书室的规范有序管理和运作。

此外,乡镇分馆的设立运行,促进了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也得到了他们的热心支持和帮助。如美国加州圣裕图书协会,近年来以每年一万元的额度支持桐庐县畲乡分馆的图书事业;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也投入6万元帮助改建畲乡图书分馆,并帮助该馆安装了立式空调。

(四)县—乡总分馆制的发展前景

为促进浙江省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浙江省出台了《关于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杭州市“一证通”工程的研究实施基础上,缓解杭州图书馆的总馆压力,将其担任的基层馆总馆的角色转交给区县图书馆,充分发挥区县图书馆积极性和作用,保证乡镇图书馆正常有序发展,保障基层广大读者能够得到全面平等服务。在此基础上,杭州市推行“中心馆—总分馆制”,以杭州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区县馆为总馆,并在桐庐县进行了区县图书馆总分馆制的试点实施,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根据“中心馆—总分馆制”实施设想,整合全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建立服务网络覆盖城乡、组织结构科学合理、文献资源统一调配、服务质量基本一致、运行高效节约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争取在“十二五”期末,建成规模适当、产权清晰、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乡镇(街道)分馆的全覆盖。

至2009年底,桐庐县实现了乡镇分馆全覆盖和全县183个行政村(社区)图书流通服务点全覆盖。桐庐县图书馆总馆、各乡镇分馆与杭州市图书馆数字资源完成共享,实现“一证通”,图书在全县总、分馆内通借通还,初步实现了桐庐县公共图书馆的普遍均等服务。桐庐县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初步成功实施,为在杭州市其他地区推行区县总分馆制构筑了有利条件,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县—乡总分馆制建设实践中碰到的困难

以桐庐县为代表的总分馆制建设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行政管理和专业管理的相互融合,并且代表着县—乡总分馆建设新的探索。在建设实践中也碰到了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分馆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职业素养偏低,开拓精神缺乏;第二,分馆专业基础较差,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升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第三,总馆在工作人员配置方面压力不断加大。由于总分馆制的实施,总馆在文献统一采编、业务辅导、财产浮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量随之增加,但相应工作人员并无同步增加。以上这些问题需要在完善制度、深化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得以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