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入选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5项成果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成果获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1项成果作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共有教师64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4名;主任孙正聿,副主任孙利天、贺来,主任助理张盾,行政副主任朱文君。此中心的主要学科为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社会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与当代趋势研究、全球化与公共性问题、后发理论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

2001—2010年,此中心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团队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均取得重大进展。先后承担“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项目,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4项,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共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3项。在此期间,此中心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2项,共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9项。主办国际学术会议4次,主办全国学术会议7次。以本中心为主体的哲学学科教学团队被评审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课程被评审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被聘为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人被聘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被聘为吉林大学资深教授,1人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被聘为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主办《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中国哲学教育通讯》,并主持撰写《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哲学卷)》。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主要成绩

在科学研究方面,10年间,此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18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项,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项,共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0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0项,共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7项;共出版学术著作149部,发表学术论文1461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上发表论文16篇,在《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上发表论文25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6篇。《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入选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5项成果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成果获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1项成果作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哲学通论》、《崇高的位置》、《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等著作先后被收入“中国文库”再版,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学科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在国内居前三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建设成绩斐然。哲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2008年教育部组织的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哲学一级学科名列第9名。社会学学科再次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并于2005年获得人口学博士授予权。在2008年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社会学一级学科名列第9名。

在人才培养方面,有2项教学成果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吉林大学哲学学科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评审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哲学通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先后于2004年和2010年被评审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002级社会学本科生参加国家发改委“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言献策活动,获得一等奖。

在学术交流方面,此中心共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16次,其中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世界哲学日在中国:哲学与公共政策问题”、与《哲学研究》杂志社和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中国台湾中华文化社会福利基金会合作主办的“海峡两岸四地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主办的“全球化与多元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产生重要影响。10年间,此基地有20多名教师分别到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等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弗莱堡大学、莱顿大学、杜克大学、弗雷泽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二)主要经验

此中心建设的主要经验:(1)注重将“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与“211工程”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结合起来,相互依托,相互促进。(2)充分利用吉林大学的学科资源优势,注意实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3)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注意凝聚锤炼研究队伍,以形成标志性研究成果为目标,切实提高基地的学术研究水平,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三、标志性成果

1.孙正聿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是其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其学科建设研究”的结项成果,经专家评审一致评为优秀,并被收入代表我国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水平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此项成果在论证作为“一整块钢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称谓与定位、学说与学科、整体与部分、经典与阐释、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学养、坚持与发展等前提性问题,针对当代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辩证法、科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和发展观,具体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并设专章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与《资本论》。

2.孙正聿主持完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的最终成果,已于2010年1月出版。该书由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合作完成,成员包括吉林大学的孙利天、贺来和张盾,以及北京大学丰子义、中国人民大学马俊峰、南开大学王南湜、北京师范大学杨耕、复旦大学吴晓明和武汉大学汪信砚。此书总结和概括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与逻辑,提出和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思考和展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趋势与走向。此书作者以其广博的学识梳理了相关论题的研究状况,以其丰厚的成果展开了相关论题的论证,并以其睿智的目光展望了相关论题的研究趋向,展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3.孙正聿的专著《思想中的时代——当代哲学的理论自觉》于200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中心“十二五”建设思路:集中学术资源,发挥综合优势,建设一流团队,创新哲学思想,形成重大研究成果,引领哲学理论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力”和“软实力”。未来五年,以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推进哲学基础理论在当代的发展,研究和回答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并以具有领先水平的哲学学术群体培养新世纪的哲学专门人才,将国际学术交流与建设国际学术平台结合起来,力争把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建设成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并使之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哲学学科。与此同时,争取社会学学科成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争取社会心理学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特别是争取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被评审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重点研究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