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孟子的智力

孟子的智力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智的本义与引申义第一节 智的本义与引申义什么是智?

智的本义与引申义

第一节 智的本义与引申义

什么是智?“智“的古字为“知”。东周时代,还未出现“智”这个词。《论语》里的“智”,都写作“知”字。但《论语》中也有的“知”是知道、知晓、知识的意思。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这是知道而不是“智”的意思。因为“知”的意义转用为知晓,为区别起见,另造“智”字以代替原来的先知意思。

《论语》中的“知”有两层意义:一是知识,二是才智、智慧。知是一种认知方式,内容广泛,可粗分为“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知”来源于“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孔子主张通过“多见”、“多闻”、“多习”、“多行”等方式“学而知之”。“知”是为了获取一种“智”的生命智慧,为了培养一种“仁智”双修的理想人格。

孟子认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这种是非的判断能力,即是智的发端。

孟子还讲到孔子与子贡论述什么是智:“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www.guayunfan.com)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贡认为孔子是圣人,但孔子说,他不能说是圣,只不过是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而已。子贡说,学不厌,这就是智,教而不倦,就是仁。仁而且智,即是圣者。”可见,智的一层意思便是不断地学习,扩充知识面

其实,圣的本义,是无事不通者,繁体字的上面,从耳从口。《尚书·洪谟》云:“聪作谋,睿作圣。”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 所以后世称所谓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为圣。圣者即有智之义。“圣”并非高不可攀,通过修身齐家等方面努力,人人都可以成圣成贤,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梁惠王上》)的道理。

智,由知识引申而来,儒家更指的是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引申为聪明、智慧、明智、智力等义。《论语·宪问》云:“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真正聪明的人因仁受益,在平静的心态中,思维更加清晰,所以不会迷惑糊涂。这里要说明的是,儒家学说中的所谓智,并非指的军事上的智谋,而是思辨判断能力,即别同异,明是非。与“理智”一词意义相近,即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或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相传是孔子后裔子思所作的《中庸·第二十章》中有一段话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说:学习要广博,要详细审视学问,彻底搞懂,要慎重思考,辨别明白,切实力行。慎思明辨这一过程,即是智。《礼记·大学》中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以致知,致知则能诚其意,致知即是增智之方。

古人对智的论述很多。《老子》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晋王弼注:“圣,才之善也。”这个“智”字是智慧的意义。当时开始出现智慧一词,《墨子·尚贤》云:“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意思是说,如果让不智慧者治理国家,国家必乱。又《韩非子·解老》云:“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听,思虑过则智识乱……智识乱则不能审得失之地。”思虑过度则使智识混乱。智识,是一种明辨能力。

知识必须合于客观世界的规律,这便有了明智的意思。《荀子·正名》中说:“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注:“知有所合,谓所知能合于物也。”《易·蹇》中说:“见险而能止,知矣哉。”全句的意思是:“看到危险而能止步,明智啊。”不能鲁莽行事,这就是明智的意思。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中说:“凡人之言曰,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知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智员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员同圆。“智圆”就是什么都知道,广博周备。圆:圆满,周全;行事要方正不苟。方:端正,不苟且。

在刘安《淮南子·俶真训》中还有大量关于智的论述,如说:“神者智之渊也,渊清则明矣;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矣。”智是知识之渊薮,知识多而明智,智是知的最上层次。智者乃心神之枢府,明智公正则心平气和。而且,在《淮南子》中,与智相反的是嗜欲,嗜欲则扰乱智慧。

现代词汇中,还有智力、智商等。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与经验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是用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