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语》第四节:已矣公仁华曰正

《论语》第四节:已矣公仁华曰正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成仁第四节 如何成仁人要成就“仁”,有如下几方面:自觉接受社会规范的约束能够革除私欲,遵从社会规范,这就是“仁”。孔子对子贡的回答主要从如何实施“仁政”而言,这也是子贡个人的关注点。先要备尝困苦艰难而后有收获在《论语·雍也》一章,樊迟问如何做到仁时,孔子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孟子对于如何求仁也有他的论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如何成仁

第四节 如何成仁

人要成就“仁”,有如下几方面:

(1)自觉接受社会规范的约束

能够革除私欲,遵从社会规范,这就是“仁”。违背社会规范的约束,只能自取其辱。成就仁德,只能先从自己出发,然后向外推衍,让社会中人人都如此实行,这样就可以做到“天下归仁”。推衍的方式,可以从以下两段话中看到: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www.guayunfan.com)“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自己不想要的、不乐意的事情,就不要推到别人身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等于迈出了克制私欲的第一步。如果能将己所欲施于人,则说明已经成功地克制了私欲。所谓“为仁由己”、“能近取譬”,就是说要拥有仁德的方法,必须从自身做起,然后才能将恩惠遍及他人,帮助他们,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仁德最重要的是给他人带来恩惠,恩惠本质是一种激励,没有激励就难以调动他人的行动。孔子对子贡的回答主要从如何实施“仁政”而言,这也是子贡个人的关注点。虽然“为仁由己”,仁德的培养重在自我完善,但是外因的力量也不可忽视。

(2)成仁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

《论语·子张》云:“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在这里将培养仁德的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广博地学习,坚定志向,这是从内在的自我修养的角度来说。虚心向他人求教,然后独立反思,这是从如何进行外部学习的角度来讲。

(3)与仁者为友,以受仁德的熏陶

选择居所,要有仁者作邻居。孔子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如果不与仁者相处,怎么可以说是明智。孔子还认为,要与仁者交朋友。“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孔子认为,他人的贤才与仁德,可以成为自我完善的一种便利的工具,因此,他建议四处经商的子贡,每到一处,要向当地的贤人请教,要与当地的仁人为友。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孔子在仁德的培养上给他们提出不同的建议。《论语·阳货》亦云:“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曾子也承袭了孔子的思想,认为君子需要通过文学交流活动培养朋友关系,并以此辅导自己的仁德。在仁德的培养中,“友”的作用,一是自己学习的榜样,二是可以请益的老师,三是外界的监督力量。

(4)树立远大的志向

《论语·泰伯》云:“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个知识分子,不可不坚毅,因为他的责任重大而道路长远,必须要把仁的推广作为己任,死而后已。

一个人如果能够坚持不懈,那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圣人。孔子是这样的一位典范,但是他仍然很谦虚地说,他自己尚未达到这样的境界。《论语·述而》云:“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公西华之所以觉得不能如其师之“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正在于持之以恒的困难。 又《论语·宪问》云:“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即便是内在修养较好的道德君子也会有疏忽的时候,发生这样的疏忽正是君子不仁的时候。而道德修养差的小人根本不去做,那么也就不可能具有仁德。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能因为成仁之难就轻易放弃对仁德的追求和努力。点滴小事同样蕴涵着仁德的价值。即便每个人的秉赋、条件和环境不同,每个人也都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在日常生活中去履行仁义,随时发散自身的仁德之光,照亮别人,同时也照亮自己的心灵。

《论语·里仁》云:“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认为:世人都知道应当喜欢仁,憎恶不仁。但是依他看来,却没发现有喜好仁的、憎恶不仁的人。为何这样说呢?喜好仁的人并非等同于平常喜欢某事某物一般,而是真正了解仁的本意,喜爱到了极致,凡天下可以喜爱的事物,没有一样可以超过仁,这才是真正喜爱仁的人。憎恶不仁的人也绝非平常对某事某物的厌恶,而是唯恐不仁危害世人,对不仁的憎恶到达了极致,不让一丝一毫不仁的事情在自己身上出现,这才是真正憎恶不仁的人。虽然完美的道德不容易见到,但是每个人生来就具备这样的道德基础,只是不用力追求,才把成仁看做很难的事情。

明白了道理,就要努力去做,因为懒惰而无所作为,还是没有真正地明白道理。真正明白了,就会知道做的好处,不做的害处,自然不会有任何不做的借口。所以力行仁义,先要有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

(5)克服克、伐、怨、欲

《论语·宪问》云:“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克即好胜,伐即自夸,怨即怨恨,欲即贪欲,这四件极其难以避免的事都能避免,那一定是一个非凡而了不起的人。但是,这距离仁德的目标还有差距,戒除这些毛病后,还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普遍要求。

(6)先要备尝困苦艰难而后有收获

在《论语·雍也》一章,樊迟问如何做到仁时,孔子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意思是:困难在先而后有收获,就可以叫仁。如果先想得到多少利益,“仁”是不易办到的。

(7)孟子对于如何求仁也有他的论述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章句上》)意思是说:世间万事当然之理,都在我性分之内具备,反躬自问,性分内所具备的理都实实在在,便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凡事努力推行推己及人的恕道,那么,就没有比求得仁道更接近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