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语中的仁者智者慧者解读

论语中的仁者智者慧者解读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是智者第二节 如何是智者与仁者为邻,是智的选择《论语·子罕》云:“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智能造就仁,仁智二者,不可分割,浑然一体。这段话揭示了孔子对待鬼神的科学态度,是智者的方式。大智若愚,能闻一知十颜回,是大智若愚者。

如何是智者

第二节 如何是智者

(1)与仁者为邻,是智的选择

论语·子罕》云:“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处:居住。这里的“知”同智。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2)智者知人

《论语·颜渊》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www.guayunfan.com)孔子说,智就是知人。在樊迟仍然不解的情况下,孔子又补充道,要将正直的人推举上去,而将不正直的人弃置到一边,这样不正直的人也会变得正直。孔子此语,实际上是就仁智合一而言。因此,当樊迟再次向子夏求教时,子夏举出舜和汤作为具体的例子。舜选举皋陶,汤选举伊尹,这表现出来的首先是识人,即“智”。仁人在位,让不仁者走开,人民就能得到实惠,即“仁”。智能造就仁,仁智二者,不可分割,浑然一体。“仁”的实质,就是通过为他人创造价值,带来自我价值的实现。仁者,能够从仁德中安心;智者,能够从仁德中获益。这就是《论语·里仁》中所说的:“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智者勤奋并快乐生活着

孔子认为,智者勤奋,智者快乐:“知者勤,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因为智者无奢望,则知足常乐;勤奋学习,则明白事理;仁者随遇而安,则心宽而平静,而乐在其中,自然长寿

(4)智者应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第二》)的态度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这就是智,即实事求是的态度。上面的“知之”与“不知”,是知道的意思。“是知也”之“知”,是智的意思。

(5)智者应力求使民众趋义、敬鬼神而远之

当樊迟问什么是智时,孔子说:务必使百姓趋向于义,敬奉鬼神而远离他们,也就可说是智了。即:“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上古时,民众相信鬼神的存在。但孔子保持理智的态度,既主张让百姓敬奉鬼神,但又要保留一定的距离。“敬鬼神而远之”,说明相信鬼神的存在。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二程的话说:“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智)矣。”认为不可过于迷惑鬼神,如果有人不相信鬼神,则又缺乏敬意,所以应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段话揭示了孔子对待鬼神的科学态度,是智者的方式。

(6)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孔子认为人的性情大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有最上等的聪明人与极下等的愚人才是不可改变的。《论语·阳货十九》云:“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等聪明人是正确的,通常不易改变其看法;愚昧的人不知改过,固执己见,也是不可改变的。

(7)大智若愚,能闻一知十

颜回,是大智若愚者。《论语·为政》云:“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的其他同门也持相同看法,并认为颜回能闻一而知十。《论语·公冶长》云:“子谓子贡曰:‘女(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贡自知其智慧不如颜回,颜回听其一而知其十,而他听其一仅知道其二。

(8)智者善于反思

孟子说:“治人不治,反其智。”(《孟子·离娄上》)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能管理好下面的人,那就得反过来检讨自己是否够明智。

(9)智者全力以赴办好事,专心致志学好艺

孟子说:“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孟子·尽心上》)这里的知,即智的意思。孟子认为,智者本应无所不知,但必须急于处理好当前第一位的工作,其实这也就是一种智慧。孟子还举了弈棋的例子,说明智者专心致志学习。有一个下棋的国手名弈秋,教二人下棋,一人在专心听讲,另一人虽然也在听讲,但是三心二意,老是在想着有鸿鹄飞来,用弓箭射击,所以棋艺大不如前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