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礼仪培训之介绍礼仪

礼仪培训之介绍礼仪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历代礼仪在发展变化中第九节 历代礼仪在发展变化中各时代都有各时代的礼仪,是社会大众必须共同遵守的。历代礼仪有变有不变,随着社会的变更、时代的进步,其外在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有一些基本的内涵不会变。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这些礼仪相应发生一些变化,并非一成不变。没有礼,被视为缺乏教养,粗野。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节从中周旋的力量。

历代礼仪在发展变化中

第九节 历代礼仪在发展变化中

各时代都有各时代的礼仪,是社会大众必须共同遵守的。历代礼仪有变有不变,随着社会的变更、时代的进步,其外在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有一些基本的内涵不会变。礼的本质在于规范人的行为,培养人的情操。

唐宋时期,大量日本人、韩国人,中亚人来访中国,对中原的繁华很是羡慕,对中国文人的优雅很是欣赏,对老百姓在礼规的约束下安分守己很是佩服,所以称中国为礼仪之邦。

明清时期,儒家制定的礼仪规定愈发严格,到了近乎变态的地步,如女人缠足等。

到了现代,虽然外强内乱,但大多数人因从小受族人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还是遵守前人留下的礼仪。这也正是我们现在农村办红白事时那么多烦琐而又不实用的规矩的原因。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这些礼仪相应发生一些变化,并非一成不变。比如丧礼,古人守丧三年于墓旁,今天则无此必要,但殡葬仪式还是有一套程序的。(www.guayunfan.com)又比如,古代祭祀天地的礼仪,随着帝制的推翻,早已不存在了。今天有新制定的一些仪式,如升降国旗仪式,有庆祝仪式,有会议仪式;接待外宾有礼仪司,专门负责礼仪事项。还有,古代有祭孔仪式,今天虽然偶有此仪式,但不再有古代普遍存在的形式。今天有祭拜黄帝陵的仪式,各地有清明祭扫先烈的仪式。礼仪能使人产生敬重、肃穆的心理,不同层次的礼仪用于不同的场合。

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道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是待人接物的表现,所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之“礼貌”;用来处理人际关系,谓之“礼让”。这些已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示和直观展现。“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当今社会,赋予礼以新的含义,更多的是指广义的礼,即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礼是文明社会的表现,人与人相处,要有礼貌,所谓彬彬有礼。没有礼,被视为缺乏教养,粗野。要尊师重道,尊长爱幼。不同地方的人相交往,不同等级的人交往,乃至国与国的外交,都要有一些规定的礼节,必要时有礼仪形式的表演。日常生活中,包括起立、鞠躬、着装、服饰,也都有些相应的区别与要求。这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要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说不文明、不合礼仪的话,不做不文明、不合礼仪的事,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十年浩劫时,破四旧,派性斗争,武斗和抄家,道德践踏在地,社会公共礼仪缺失,跟长期的“阶级斗争教育”密切相关。把所有的人都视为假想敌,把所有的日常生活事件都视为阶级斗争的一部分。对于敌人,不必讲礼貌,不能温良恭俭让,这种革命伦理学在21世纪并未消失,也就是“斗争教育”的过度。

综观今日,讲礼、识礼者少,故社会秩序乱象常见,各种摩擦、冲突频繁发生,人们相处不仅缺少安全感,甚至有举目皆敌的危机感。个体,有礼节, 守礼则文明,隆礼则相安而致治。群体,无礼节,无礼则暴乱,悖礼则相争而致乱。

“礼貌的本质是对人的体贴和尊重。”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节从中周旋的力量。

在交际场合结识朋友,如何介绍,依什么次序都须留意。古人相见下拜、叩头,今人相见握手。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

握手还是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如对方取得某些成绩与进步时,对方赠送礼品时以及发放奖品、奖状、发表祝词讲话后等,均可以握手来表示祝贺、感谢、鼓励等。

应邀出席某项活动时,包括守时、问好,都是对主人的尊重。

一个人的举止是自身素养在生活和行为方面的反映,是反映现代人涵养的一面镜子。

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为人处世的通行证,须要践履而知礼。由自己本身做起,家庭做起,社会更加和谐、有礼。这也是古人所说的“修身齐家”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