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语》第三节礼与仁义

《论语》第三节礼与仁义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礼与仁义第三节 礼与仁义“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之所以得到重视,是因为尊重义之所在。礼仪形式与其意义的关系便自然提出来了。但是礼仪形式又是“义”必不可少的载体和表现手段,所以儒家经典,特别是礼经,着重阐发礼仪形式与其意义的关系。

礼与仁义

第三节 礼与仁义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德是第一位的,是出自内心的。有了仁德,礼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孔子认为仁者懂得礼:“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礼是秩序的表现,乐是和协的表现。如果没有仁德,则礼乐也就失去了作用。只有仁德才会有礼貌,守秩序,只有爱人的人,才能乐与人相处,乐与人相善。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奴隶社会的礼已逐渐废除。孟子把仁 、义 、礼 、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第二八章)他认为,君子以心居仁,以礼存于心,仁爱的人会慈爱别人,有礼的人知道尊敬别人。

礼植根于义,《礼记·礼运篇》说:“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政治家、思想家重视礼,是看到了礼的深层意义,是植根于义。《礼记·郊特牲》说:“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礼之所以得到重视,是因为尊重义之所在。如果失去了义,那不过是祝史之为。礼仪形式与其意义的关系便自然提出来了。但是礼仪形式又是“义”必不可少的载体和表现手段,所以儒家经典,特别是礼经,着重阐发礼仪形式与其意义的关系。

儒家学者强调道德践履,通过“礼”而掌握“义”。郑玄在《礼记》注序中说:“礼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儒家因为有了六经,从而有《诗》教、《书》教、《礼》教、《乐》教、《易》教、《春秋》教之说。因为“礼教”有更突出的地位、更深广的含义,所以“礼教”也就成为儒学、儒教的代名词。“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认为“礼”的本质是要修身践行言道。

《礼记·曲礼上》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显然是儒教的根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