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孔子主张的治国方略是什么

孔子主张的治国方略是什么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谈如何合礼第六节 孔子谈如何合礼先看孔子对于礼有何要求?孔子的弟子有子也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为此问显示出孔子也有同感的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礼的根本精神。孔子认为,对于习礼乐者有野人与君子之分。

孔子谈如何合礼

第六节 孔子谈如何合礼

先看孔子对于礼有何要求?

(1)凡不合礼的行为不要做

论语·颜渊第十二》中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认为,克服私欲,恢复礼教,天下就能归于仁政。成仁在于自己,并不取决于天。如何做到呢?先从日常生活做起,视听言动,都要合礼,才是健康的生活,才能消弭人间的一切误会与争执。凡不合礼教的东西,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能乱作为。

《论语·泰伯》云:“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孔子认为,为人恭谦但不讲礼节,就会白费工夫;谨慎而无礼节,就会养成畏葸心理;勇敢而不讲礼节,就会胡来;心直口快而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

孔子的弟子有子也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一三》)是指恭敬、谨慎的态度接近礼,就不致遭受耻辱。“远”使之远离之意,可理解为避免。“耻”、“辱”二字同义,按《说文解字》同义互训的方法:耻即是辱,辱即是耻。

礼节是正当行为的规范,其功能可以调整人的行为,若是放纵,多少有些妨碍别人,所以要有礼节来规范,强制不得放纵,只要有礼,就不怕性情如何乖僻,也能适应环境,创造个人的前程,维持社会的优良秩序。

孟子也说:“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上》)。对别人有礼,别人却不回应,那就反过来检讨自己是否够恭敬。

(2)以礼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

读书求学也当如此,多求知识,并用礼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样就可以凡事合宜,而不背离道德。所以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3)礼应出自实际、节俭,不必浮奢

《论语·八佾四》:“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鲁国人林放问孔子,“礼”的依据是什么?林放问话,大概是心有所感,有感于当时的礼仪(礼的外表)已走向繁华、烦琐而内心却无真情。孔子听后,感叹地说“大哉问”。因为此问显示出孔子也有同感的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礼的根本精神。所以孔子认为:礼的根本,在内心的真情,礼的外在仪式是根据仁心的真情加以“文”而“化”成。如果内心没有真情,遇到喜事或庆典,排场虽盛大豪华,并无意义,与其如此,不如省俭一些。遇到丧事,与其烦琐,行礼如仪,而内心并无伤痛感,还不如免用礼仪,只要有哀痛感就可以了。

孔子认为,对于习礼乐者有野人与君子之分。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第十一》)

孔子的意思是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选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西周时期,人们因社会地位和居住地的不同,就有了贵族、平民和乡野之人的区分。孔子认为,那些先当官,即原来就有爵禄的人,在为官以前,没有接受礼乐知识的系统教育,还不知道怎样为官,便当上了官。这样的人是不可选用的。而那些本来没有爵禄的平民,他们在当官以前已经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礼乐知识,然后就知道怎样为官,怎样当一个好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