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王不出头谁作主

王不出头谁作主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不出头谁作主二 王不出头谁作主1. 八百壮士卫燕府的确如朱允炆所料,藩王们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这种情形,造成国家政局不稳定。一次,燕王写上联:“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道衍和尚立即对出:“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作主”。对仗工整,暗藏锋芒,他鼓动燕王尽早出头造反,做天下的主人。朱元璋去世时,遵照老皇帝的命令,藩王们不能来奔丧。这两人经过审问,供认朱棣准备谋反。燕王府护卫百户邓庸恰好到南京出差。

王不出头谁作主

二 王不出头谁作主

1. 八百壮士卫燕府

的确如朱允炆所料,藩王们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许多人想给自己戴上一顶“白帽子”,由王子变成皇上。这种情形,造成国家政局不稳定。

朱棣非常迷信天命,身边有很多术士,经常为他占卜,卦相上都说朱棣有天子之福。特别是长着三角眼的道衍和尚姚广孝,多次劝朱棣谋反。这个怪和尚平时住在庆寿寺,穿着袈裟,虽然不与外界接触,却知晓天下事,经常秘密地出入燕王府,为燕王出谋划策,智力远在方孝孺之上。

一次,燕王写上联:“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道衍和尚立即对出:“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作主”。对仗工整,暗藏锋芒,他鼓动燕王尽早出头造反,做天下的主人。燕王心里害怕,叫他不要乱说,心里却又十分欣喜。(www.guayunfan.com)姚广孝有个朋友也是相面高人,叫袁珙,曾经给上百名官员相面,无一不应验。姚广孝把袁珙引荐给朱棣,朱棣故意穿上士兵服装,和大家一起到酒馆喝酒。10个人混坐在一起。袁珙没见过朱棣,一进酒馆,就跪在朱棣面前,口称“殿下”。朱棣说我不是燕王,士兵们也起哄,笑话袁珙眼力不行。但袁珙就是认准朱棣,口口声声称“殿下”。朱棣带他回宫,袁珙相面说:“殿下走路,龙行虎步,有天子之相,40岁时,胡子长长,过了肚脐,一定可以当上皇帝。”朱棣心里欣喜,但还是把袁珙打发回去。

朱棣的周围布满特务。朱允炆的心腹谢贵任北平都指挥使,掌握军权;张文为北平布政使,掌握行政权,监视燕王的一举一动。

朱棣居住的燕王府里面非常大。他私下招募一批死士,姚广孝和尚做军事教练,把里面秘密地改造成练兵场,打造大量兵器。为掩盖宫廷里的惊天秘密,他们修建高大的围墙,上面修建房屋,下面则修建巨大的地下室,从事秘密活动。为防止声音传到外面,他们仔细研究隔音办法,在墙根上埋上许多瓮缸,并在宫里办鸡鸭场,掩盖操练的声音。谢贵和张文居然被蒙在鼓里。

为削弱朱棣的武力,建文帝将燕王府的精锐护卫,调往北京郊外的开平,命令宋忠领兵3万驻守开平,在山海关、临清皆部署有军队,防备朱棣有动作。表面上看起来,燕王已经如井底之蛙,坐着等死。

徐达的儿女们,因为燕王和皇帝的分歧,分化成两个阵营,家庭变得四分五裂。徐达的长女作燕王妃,一心辅助他,十分贤德。燕王妃的妹妹徐妙锦,朱棣对她垂涎三尺,想把她们姐妹都娶回家。可是徐妙锦拥护朱允炆,朱棣不能如愿。朱棣当了皇帝,徐妙锦还是不肯做他女人。朱棣撂下一句狠话:“皇帝你都不嫁,看你嫁给谁?”为摆脱朱棣的纠缠,徐妙锦只好遁入佛门,在南京出家做尼姑。徐达的长子徐辉祖世袭魏国公,死心塌地跟随朱允炆,领兵打仗,十分辛苦。而他的弟弟徐增寿,虽在朱允炆手下做官,却是朱棣安插在皇帝身边的内鬼。

徐辉祖经常去燕王府看燕王妃,因此和燕王来往密切,知道燕王图谋不轨,于是向朱允炆汇报朱棣的阴谋。

1399年二月,朱棣亲自来到南京朝觐建文帝,为消除皇帝的猜疑,顺便探听朝廷的虚实。

他很多年来没有回过南京。朱元璋去世时,遵照老皇帝的命令,藩王们不能来奔丧。这一次,朱棣昂首阔步从皇道走上金銮殿,见了新皇帝,居然不下跪。朝廷上一片哗然,监察御史曾凤韶斥责他大不敬:“在殿上你就是臣子,必须下跪!到了家里,再摆你叔叔的臭架子!”朱棣听了,冷冷一笑。朱允炆大度地摆摆手说:他是我亲叔叔,不用治罪。

朱棣在南京住了两个月,看看没什么事情,居然又叫他的3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也进京,参加朱元璋逝世1周年的祭祀活动。

这是一个十分冒险的举动,等于自投虎口。兵部尚书齐泰劝朱允炆将朱棣的3个儿子扣为人质。如果将朱棣父子扣押,或者将朱棣放回,3个儿子扣在南京做人质,北平的藩王之忧就可以解除。因为一旦朱棣谋反,他的儿子性命不保。

户部侍郎卓敬建议建文帝:将燕王的封地迁到江西南昌,让他脱离自己的老窝,这样方便收拾他。建文帝认为这个主意很好。

但是,朱允炆从小学习的是儒家“仁”的学说,性格跟沽名钓誉的楚霸王相似,不忍心这么做。

朱允炆说:“燕王和我是至亲骨肉,怎么能这么做呢?”卓敬说:“隋文帝和杨广难道不是父子吗?”隋代的晋王杨广是隋文帝的次子,非常善于伪装仁孝,讨得皇帝欢心,被立为太子。趁皇帝病重,强奸妃子未遂。就在隋文帝要废掉他时,杨广发动政变,将隋文帝打死,自己登上皇位。卓敬想以杨广弑父的残暴,提醒皇帝注意宫廷政治的残酷——那些觊觎皇位的人,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的。

朱允炆沉默很久,终究心太软,宁愿使阳谋,也不愿意使阴谋,于是厉声对卓敬说:“你不要再说了,这样的事我做不出来。”

几天后,燕王被轻而易举放归北平。但3个儿子还留在南京。

徐辉祖看朱高煦是个无赖,随时可以闯祸,把他教训一通。徐辉祖对建文帝说:“尤其是朱高煦,又彪悍又勇敢,是个无赖之徒,不会忠于朝廷,也不会忠于他父亲,留着一定是个祸害。”皇帝不忍心杀,坚决不听。

朱高煦不知从哪里听到风声,赶紧从徐辉祖的马圈偷了一匹好马,扔下哥哥和弟弟,逃回老家。途经河北涿州时,还擅自杀掉一个邮政局长(驿臣)。

朱棣很重感情,顾及儿子的性命,比扔了老爹只顾自己逃命的刘邦好得多。还有两个扣在南京呢。怎么办?

他伪装成生命垂危的病人,请求建文帝放那两个儿子回北平照顾。徐增寿是朱棣的卧底,也蛊惑建文帝将朱棣的两个儿子放了。

等3个儿子都平安回到北平,朱棣没差点笑晕过去,造反越发大胆。

朱棣的两个部下为燕王招募士兵。六月,被燕山护卫百户倪谅告发。这两人经过审问,供认朱棣准备谋反。建文帝下诏严厉训斥朱棣,朱棣吓得疯掉了。

疯疯癫癫的燕王,在大庭广众之下乱跑、乱喊,累了就躺在北平的大街上昏睡。建文帝命北平布政使张文、都指挥使谢贵探听虚实。二人冒着酷暑来到燕王府,发现朱棣竟然披头散发,坐在火炉旁边烤火,浑身颤抖不止,牙齿咯咯作响,仿佛寒冬里的寒号鸟。朱棣手拄拐杖,走起路来跌跌撞撞,形同病入膏肓的老人。

张、谢把看到的情况报告朱允炆,皇帝以为朱棣真的吓疯了。一个强大的对手竟然这么不堪一击,哎,消灭藩王,小菜一碟啊!

燕王府护卫百户邓庸恰好到南京出差。齐泰还头脑清醒,将他秘密逮捕,审讯得知:燕王准备立即起兵。朱允炆大惊失色,密令张文、谢贵捉拿燕王府的人,伺机逮捕朱棣。

朱棣安插在朝廷的卧底立即向他通报密令内容。而北平守军应该严阵以待,竟然有一个醉鬼跑到大街上磨刀。一个老太婆问他磨刀做什么?他说:“磨刀!杀人!杀燕王府的人!”而这个老太婆,就是朱棣的眼线。

朱棣闻知,大事不妙!立即命猛士张玉、朱能,率仅有的八百壮士,保卫燕王府。

朱能向燕王献策,擒贼先擒王,抓住北平的负责人张文、谢贵,其他人就好办了。朱棣采纳他的建议,命人埋伏在端礼门两侧,然后派人请张、谢前来。张、谢也很聪明,不肯前往燕王府。朱棣又命人拿着朝廷要抓捕官属的名单前去,张、谢这次居然相信。他们带领大批人马赶到燕王府,随从被拦在大门外,两人昂首阔步走了进去。

一桌好菜,一桌好酒。朱棣拄着拐杖坐在上席,示意他们入座。朱棣拿起一块西瓜放在嘴边,对两人说:“现在平民百姓、兄弟宗族之间,都知道相互体恤。我身为天子近亲,却朝不保夕。既然这样,天下还有什么做不得呢?”

说完,他将西瓜狠狠地砸在地上。埋伏的勇士听到这个暗号,一拥而上,将张文、谢贵擒获。卫士们又将张文、谢贵派到燕王府的两个卧底,拉到他俩面前。朱棣气愤地说:“我哪有什么病,奸臣迫害我,我才不得不装疯卖傻!”随后,朱棣命士兵将张文、谢贵立即斩首。

朱能、张玉等人迅速出兵,击败城内的守军,控制北平。

2. 一代战神黯然隐退

在姚广孝等人游说下,1399年七月五日,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起事。

他把袁珙的好友、术士金忠叫来占卜吉凶。金忠占了一卦,显示是“大吉”。朱棣非常高兴,把他留下来,和姚广孝一起谋划军务。朱棣召开誓师大会,对部队发布慷慨激昂的战斗动员令:

“我是明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的亲儿子,是国家最亲的人。我被封为燕王以来,只知道安守本分,遵纪守法。现在幼主继位,信任奸臣,横遭大祸,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创业艰难,分封儿子,保卫天下,世代相传。奸臣残害我,天地神灵,都能作证。《祖训》说:‘朝廷没有正直的大臣,内有奸恶的大臣,必须发兵讨伐,以清除皇帝身边的那些恶人。’”

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也的确说过,如果朝廷没有正直的大臣,内有奸恶的大臣,亲王可以训练军队,随时待命。等拿到天子的密诏后,才可发兵讨伐清除皇帝身边的恶人。讨平奸贼,亲王必须回到封地去。

朱棣的话说得真真假假,没有天子的密诏就敢起兵,打下南京他也不想回到北平。但是,当时他的演说实在太感人,将士们听得流下眼泪。

忽然,平地刮起一阵大风,吹得昏天黑地。朱棣心里十分惊慌,担心又是什么不祥之兆。不一会,乌云散开,投下一缕阳光。将士们纷纷说:“燕王的诚心感动上天,这是打胜仗的好兆头。”

长达4年的“靖难之役”从此开始。

朱棣还向皇帝写了一份请求“清君侧”的申请,朱允炆看了,气愤不已,立即把朱棣从皇族名册中除名,意思是你永远不是朱家的人了。

宋忠将兵3万,驻军开平。宋忠不敢贸然进军,又怕被吃掉,移军怀来。朱棣很快夺取居庸关。宋忠这时候想出一个昏招,对燕王府投降过来的士兵谎称,你们的家属都被燕王杀害,你们要为妻子儿女报仇啊!

燕王很善于抓住破绽,一听就乐了,特意让那些士兵的亲属打前锋。原燕王府士兵在阵前看到家人没有死,怒骂宋忠是骗子,纷纷调转枪口。宋忠顿时大乱,燕王直扑过来,宋忠大败,逃回城内,躲进一间厕所,做了俘虏。他的数千名士兵战死,8000余匹战马和大量军械被缴获。

朱棣攻打怀来宋忠部之时,大宁兵马号称10万,在都督刘真、都督佥事陈亨、都指挥卜万率领下出松亭关(今河北迁安县西北),将要进攻遵化。朱棣亲自率兵增援。三员主将中,只有卜万英勇善战,是燕王的眼中钉。朱棣离间三人的办法,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反间计。

朱棣俘虏了两个大宁士兵。他亲自提笔给卜万写了一封信,夸他英勇善战,不胜仰慕,而对陈亨,在信里破口大骂。他命一个被俘的大宁士兵将信藏在衣领内,设酒席款待他,送一些银两,故意让另一个军卒看到。燕王将两人一起放归。没捞到好处的士兵忿忿不平,回去后将此事报告刘真。刘真果然在士卒身上搜出那封信,信以为真,将卜万投入狱中,将他抄家。卜万后来死在狱中。

八月,朱允炆命长兴侯耿炳文率兵13万,征讨燕王。由于朱元璋大杀功臣,朝廷中已经没有能征善战的武将,尽管耿炳文已经65岁,只能披挂出征。

耿炳文和朱元璋是老乡,安徽濠州人。他善于守,当年驻守长兴10年,抵御张士诚进攻,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朱元璋十分满意,建国后封他为长兴侯。

耿炳文驻军真定,前锋9000人据守雄县。

中秋之夜,越是好日子,敌人越麻痹大意。朱棣偏偏选择这个时候打仗,军队悄然来到雄县。守城士兵饮酒赏月,当发现燕兵时,朱棣的军队已经攀上城墙。守军仓促应战,这支部队是南军的精锐,战斗力很强。打了一整夜,朱棣才攻占县城,南军全部战死。

莫州离雄县50里,潘忠、杨松率军驻守。听说雄县遭到攻击,朱棣采取围点打援的办法,命千余勇士埋伏在必经之路月漾桥下的水中。潘忠果然带兵来援,见雄县已失,想退回莫州,不料燕兵突然从水中冒出来,占据月漾桥,前后夹击,南军大败,许多人掉进河里淹死,潘忠被俘。朱棣乘胜追击,招降莫州留守的万余人。一天之内,南军损失3万人马。

在莫州投降的南军中,有一人名叫张保。这时,南军尚有10万人马驻兵真定,分为两营,列于河两岸,互相声援。朱棣遂命张保回到耿炳文营中,宣扬燕军马上就要进攻。朱棣自有一番道理:耿炳文知道燕军来攻,担心燕军势盛,必然会移营合兵一处,这正是攻击的好时机。

事情正如朱棣所料,耿炳文命令移营合兵。正在移营之时,朱棣乘机率军猛攻,南军仓促应战。战斗十分惨烈,南军不敌燕军铁骑,退守真定城,不再出战。燕军主要是骑兵,擅长野战。而耿炳文长于固守,军队里步兵较多。朱棣围城三日,拿耿炳文一点办法都没有,退回北平。

真定一战,南军损失数万人马,但主力尚存。如果坚持乌龟策略,朱棣还真没地方下口。

朱允炆对战事很不满意,命李景隆接替耿炳文,从速歼灭朱棣。

临阵换将,以弱换强,兵家之大忌,建文帝真够心急的。当年秦赵长平之战,老将廉颇固守,赵王不理解,听信反间计,换上饱读兵书的赵括,结果40万赵军战败,统统被活埋。

耿炳文,一代战神,像廉颇一样黯然隐退。真定一战,是他在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亮相。

第二个赵括登台,葬送的军队数量比第一个赵括还多。

3. 南军主帅风语者

如果能把李景隆的故事写出来,一定是一部伟大的谍战剧,比麦家的《暗算》、《风语》不知要精彩多少倍。李景隆就是明代的一个风语者——一个向朱棣传递绝密情报的高级间谍,级别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他帮朱棣窃取的不是一座金山,而是整个国家。

这部谍战剧的故事梗概是:建文帝的军队主帅李景隆本是庸才,不仅轻易地获得军队大权,而且脚踏两只船,怀有二心,暗地向对手传送秋波,在节节败退之下,逐渐沦为朱棣的卧底,并在南京开门迎敌,最终导致倾覆社稷,江山易主。他靠卖主求荣,再次赢得高官厚禄。

要守江山,当然要靠人才。而朱允炆面临的棘手问题恰恰是人才奇缺。朱元璋把功臣都杀了,几乎没有杰出的将领能带兵对付朱棣。

没有现成的人才,那就要选拔人才。

选拔人才的最高境界是伯乐相马,知人善任。不过,这个前提必须是选人者自己必须是人才。自己不是人才,当然看不出谁是真人才。朱棣恰恰就是好伯乐,手下猛将如云。

而选拔人才的最差境界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瓦釜表面上磐磐大才,实际才智不高,但它有独特优势——叫得最响,到派上用场的时候现出原形,成为破罐烂坛子。而朱允炆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用人不当。因为他选拔人才使用的是假方法,不是真方法,选拔的是假人才,不是真人才。他自己年纪轻轻,要识别人才,谈何容易。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得到一只瓦釜的。

李景隆的出身、长相、门第等,全部100分。他是“官二代”,是太祖手下名将、曹国公李文忠的长子。如果有文凭的话,李景隆至少也是克莱登大学博士。他喜欢读书,但是读书不长脑子。他和朱允炆是表兄弟,很得皇帝宠信,加上样子长得特别像元帅,所以世袭父亲的功劳,掌管左军都督府,甚至还真当了元帅。尽管掌管军队的最高权力,其实他并没有真实的才能,和赵括一样,纸上谈兵是强项,一到真打仗,纸上的就完全忘记了。因为他是用世袭的假方法选拔出来的将军。

周王朱橚想造反,朱允炆命李景隆去抓周王。人是抓住了,而李景隆暗地接受周王的贿赂。

朱棣起兵后,建文帝并没有任用李景隆领兵,而任用耿炳文。耿炳文在真定之战中遇挫,建文帝临阵换将。

谁来接替耿炳文呢?齐泰、黄子澄等人闭着眼睛推荐李景隆。建文帝病急乱投医,就让他当大将军,率领50万军队北伐朱棣。

朱棣听到李景隆领兵,而且领兵50万,真比自己当上皇帝还要高兴。朱棣对部下说,李景隆,只不过是公侯之家豢养出来的纨绔少年,胸无谋略,骄傲自大,色厉内荏,对人忌妒刻薄,一身臭毛病。汉高祖重用英雄,虽然是顶尖高手,也不过将兵10万。李景隆没什么能耐,居然领兵50万,他的结果会像赵括一样——一败涂地。

朱棣还分析了李景隆要失败的几个弱点:一、将领政令不通,军队纪律不严,上下离心;二、北方天气严寒,南军穿的衣服太少,手脚冻伤,甚至有人手指冻掉了,人和马粮食不足,后勤跟不上;三、不考虑艰难险阻,贪图胜利,盲目孤军深入;四、指挥官贪婪,刚愎自用,没有仁爱和大智大勇,指使不了军队;五、部下喧哗,乱打金鼓,军队里拍马屁风气盛行,领导喜欢听阿谀之词,专门任用一些奸佞小人。这种军队,肯定失败。

局势完全如朱棣所预测的那样发展,因为只有朱棣看出李景隆是一头蠢猪。

4. 蒙古骑兵勇无敌

李景隆贪功心切,放弃耿炳文稳健的策略,率军闪击北平,力求速战速决。朱棣想出一招妙计。

他将主力主动撤出北平,命令儿子朱高炽坚守,绝对不要出战。朱棣自己带军队救援河北永平(今卢龙),接着进攻北边军事重镇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目的是将李景隆军队引到北平城下,然后从大宁搬到救兵后,立即回师,两面夹击。

朱棣很快攻下大宁。这里是宁王的封地。宁王和朱棣是铁哥们,老谋深算,非常有计谋。朱棣起兵后,宁王立即被皇帝废除藩号,3个护卫队被削掉,在当地没事干了。宁王手下的3个护卫队,有8万盔甲、6000辆战车,尤其是投降过来的蒙古骑兵部队——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3个卫,英勇善战,几乎无人能挡。大宁总共有20卫,全部是西北精锐部队。

朱棣单骑入城,去见宁王,兄弟相见,抱头痛哭,都说让不孝的侄子害惨了。朱棣在宁王府住了几天,好吃好喝好款待,兄弟俩有说不完的家常话。几天后,燕王要走,宁王出来送别,在郊外饯行。

送别仪式搞完,宁王要回城。谁知,朱棣的士兵们一拥而上,把宁王拉住,推推搡搡,拉拉扯扯,非要他到北平去做客。实际上等于绑架宁王。宁王一看没办法,只好把家眷都带到北平。

朱棣绑架宁王,不是要他这个人,而是要得到他的军队。宁王所部全部归附朱棣,真是如虎添翼。每逢打仗,朵颜三卫骑兵带头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蒙古骑兵,就是他的秘密武器,跟今天的导弹一样厉害。可以说,朱棣夺取天下,是从收服朵颜三卫骑兵开始的。

李景隆大军没遇到什么抵抗,直抵北平城下。李景隆分兵三处:一路攻打北平九门;一路攻打通州;自己则驻扎在郑村坝(北平东20里)。

北平守备空虚,由燕王世子朱高炽负责守城。北平城内只有老弱残兵,人数很少,面对李景隆数十万大军攻击,居然岿然不动。

攻打北平的战斗十分激烈,正阳门岌岌可危。燕王妃、徐达的女儿徐氏亲率妇女登城,投掷石块,帮助守卫城门。

可是李景隆妄自尊大,将许多久经沙场的将军排挤在外,军队上下离心。主攻张掖门的都督瞿能父子,骁勇善战,率领精骑攻破城门,一度攻入城内。如果后续部队立即进城,拿下北平不是不可能。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景隆怕瞿能得首功,下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命令——停止进攻,等大军到来后再进城!

战机稍纵即逝,失去不再来!这就是战争的奥妙,生死就在一念之间。

等大队人马赶到,城门又关上了。北平守军以水泼城墙,很快形成厚厚的冰墙,南军攀爬不上去,刀枪扎不进,久攻不下,徒唤奈何!南军在冰天雪地中苦斗,严寒的天气将很多人冻死冻伤。守军在夜里不断派遣小股部队骚扰,弄得南军精疲力竭。

十一月,朱棣率领能征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回击北平。李景隆派陈晖率1万骑兵,迎击燕军。先是陈晖发现燕军,从后面尾随而来,准备前后夹击。

哪知蒙古骑兵有万夫不挡之勇。朱棣察觉后,命蒙古骑兵回头迎击,一举击溃南军,陈晖只身逃回军中。燕王派朵颜三卫猛冲南军,锐不可当,疾风暴雨般连破南军七营。

燕军乘势大举进攻李景隆军,在北平城外的郑村坝,决一死战。

这场战斗,数十万军马从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朱棣趁着天黑,充分发挥蒙古骑兵的威力,左冲右杀,搅乱南军的阵营,然后正面猛攻,占据上风。当日未分胜负,双方各自收兵回寨。

李景隆没有经历过这样惨烈的战斗,吓得魂飞魄散。他逃跑时顾头不顾腚,竟然没有吹集结号。他连夜一路狂奔,一直逃到山东德州才停止。围攻北平九门的将士始终没有听到集结号,不能撤退,还在傻乎乎地攻打,两天后,被朱棣击败,北平之围土崩瓦解。

这一战役,李景隆数万人战死,100多万石粮食没有烧掉,全部落入燕军之手。

战场上吃了败仗,李景隆与朝廷上的黄子澄唱双簧戏,报告上只说大捷,不是屡败屡战,而是屡战屡胜,蒙骗皇帝。朱允炆也乐得做傻瓜,越听越高兴,给败军之将一次又一次加官晋爵。

这时,锐意削藩的建文帝又想讲和,希望燕王停战,并罢免齐泰、黄子澄的职务。你不是要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吗?我现在已经把他们解职,你总该退兵吧?1400年二月,李景隆也致信朱棣,请求息兵。朱棣兵强马壮,他的目的本来就不是“清君侧”,这只是嘴上说着玩儿的,真实目的是“清皇帝”,一口拒绝朱允炆的小把戏。

5. 朱棣差点被活捉

1400年四月一日,李景隆在山东德州誓师北伐,和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等进军真定,合军60万,在白沟河会师。

白沟河战役打得惊心动魄,险象环生。

南军中的平安、瞿能父子,骁勇异常,率军猛冲燕军,所向披靡。朱棣的坐骑接连被射杀,他的宝剑砍折。眼看瞿能父子冲到燕王附近,要活捉朱棣。朱棣吓出一身冷汗,拨马便逃,一直跑到河堤上,而南军在后面紧追不放,黑压压的大军潮水般地涌来!

朱棣立马站在堤上,假意用马鞭招呼后面的部属快来,使南军相信——燕军就在堤下,马上就会冲上来护卫他。其实堤下一个人也没有。南军上当,竟然没敢继续追击。

双方杀得难解难分,互有胜负。又是天助朱棣,忽然平地刮起一阵大风,霎时间天黑地暗,将南军的大旗刮倒。南军一看,完了!大旗都倒了,老天都向着朱棣,肯定输了!阵营乱成一团,士兵无心恋战。朱棣立即指挥部队猛打猛冲。

李景隆又一次发挥腿长胆小的长处,一路逃到山东济南,当缩头乌龟。可怜其部下数十万人群龙无首,大多战死,60万人仅剩下10万人。

朱允炆的家底被李景隆消耗得差不多了,被迫转入战略防御,而朱棣转守为攻。

再这样玩下去还有意思吗?气急败坏的建文帝将李景隆诏回。黄子澄看隐瞒不下去了,又羞又气,在朝廷上抓住李景隆,指责他出师观望,怀有二心。自己眼睛真是瞎了,推荐李景隆这样的人,实在是误国,请求皇帝杀掉他以谢天下。

吏部左侍郎练子宁在朝廷上大哭求死:此贼坏了陛下大事,臣不能为国除掉这卖国奸贼,死有余辜。许多大臣纷纷指责李景隆丧师失地,怀有二心,必须杀掉。郑公瑾等人围住李景隆,一阵拳打脚踢,差点把他打成脑震荡。

朱允炆心软,想硬起来那是太难为他,看到李景隆死狗一样的可怜相,于是赦免不杀。李景隆在朝廷上受到侮辱,心想:哪一天我一定彻底收拾你们,以报今日之辱。他自己没本事收拾他们,但他有一个绝招——彻彻底底投靠朱棣。

6. 铁铉盛庸谋燕王

朱棣准备取道山东,直扑南京。然而在济南,遇到两位猛将——铁铉和盛庸。

铁铉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马其诺防线”,坚决阻击。朱棣大举进攻,一点成效都没有。他绞尽脑汁,想了一个办法——把城外的河道堵住,要水淹济南城。

城里的人非常害怕。铁铉命令守城的士兵昼夜啼哭,派出1000多名士兵向朱棣请降,说:“请大王退兵十里,单骑入城,我们一定准备好酒迎接,接受改编。”朱棣非常高兴。

约定接收城池的日子到了。朱棣跨上骏马,带上随从,渡过护城河桥,缓缓向济南城门走去。城门果然大开,城头上欢声雷动,士兵齐声高呼“千岁”,朱棣越发得意。

刚进入城门,忽然,一块铁板从天而降,只听一声巨响,朱棣胯下的战马立即倒地,脑浆四处迸裂。朱棣一头栽倒在地上。说时迟,那时快,朱棣一跃而起,夺过随从的战马,回身就逃。埋伏在护城河边的士兵们急忙猛拉吊桥,谁知,那吊桥怎么拉都拉不动,眼睁睁看着朱棣——骑着战马,跨桥而过!

朱棣气得差点吐血:这铁铉,也太缺德了!哪有这么诈降的?差点要了我的命!命令部下昼夜疯狂进攻,用大炮猛轰城门。

眼看城门将破,铁铉又想了一招更损的。攻城的士兵们看见城门上挂出很多东西——一看原来是朱元璋的神主牌位!朱棣一看傻了,再也不敢放炮攻城!

双方激战3个月,济南城照样固若金汤。姚广孝一看不行,请求燕王班师,回到北平。

在北平休整后,朱棣再次南下。在东昌,朱棣再次遇险。

1401年一月九日,盛庸、铁铉听说燕军将至,宰牛杀羊犒劳将士,准备充足的火器和毒箭,决一死战。

燕军士气高昂,遇到南军即呐喊冲锋。南军火器、毒弩齐发,火器实在太猛,打死燕军数万士兵和几名将领,死伤惨重。平安杀到,与盛庸夹击朱棣。

燕王朱棣善于野战,是运用骑兵的罕见高手。但是,这一次,他失算了。他以精骑冲击南军左翼,突入南军中坚。南军人数众多,立即将朱棣重重包围。朱棣左冲右杀,就是突围不出去。燕将朱能、周长等人率蒙古骑兵轮番攻击南军阵地的东北角,终于杀进阵中,与朱棣会合。朱能奋死力战,保护朱棣冲出重围。

燕将张玉不知燕王已经救出,拼死突入南军阵中营救朱棣,虽然英勇过人,但是寡不敌众,最终战死。

盛庸乘胜进击,斩杀燕兵1万余人。燕兵大败,仓皇北逃,死者不计其数,精锐部队丧失殆尽。

朱棣得知大将张玉战死,哭得稀里哗啦,泣不成声地说:“胜败是兵家常事,不值得我们忧虑。可是在这么艰难的时候,我失去张玉这么好的大将!”他亲自为张玉等阵亡将士撰写祭文,祭奠他们,并脱下身上的战袍为死者焚烧,愿战袍能为他们御寒。朱棣做这些事的时候都流着眼泪,将士们看了无不感动流涕。

7. 天助燕王挫强敌

1401年,朱棣决定先攻打河北。进军途中,遇到一只猛虎。不知谁张弓搭箭,一箭射死老虎,朱棣激励将士说:“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征兆。”

三月十二日,朱棣和盛庸再次在河北夹河遭遇。

两强相遇勇者胜!

打了一天,不分胜负。朱棣的一员猛将叫谭渊,迎头率众力搏敌人,但是南军有一员更猛的人,叫庄得。两人杀得天昏地暗,但是最后谭渊还是技不如人,被庄得杀死。朱棣对他的死十分悲痛,命令士兵报仇雪恨。庄得杀得性起,对周围的危险毫无觉察,突入燕军阵中,挥刀砍杀。周围的燕兵拼死力战,庄得杀死敌人无数,尸体如山,最后力竭而亡,死得好不壮烈!

当晚,朱棣就在腥风扑鼻的阵地上露营,身边只有几十名骑兵守卫。天亮一看,四周全是南军。部下劝他赶快逃走。朱棣一点都不惊慌,对他们说:“敌人不认识我。我们轻视敌人,敌人就会很沮丧。”等到天边露出一轮红日,朱棣等人突然跨上战马,吹响号角,穿营而去,看得南军目瞪口呆。

三月二十三日,双方再次大战,一直打到下午两点,呈现胶着状态。士兵们打得太疲劳,就不约而同地坐下来歇一会,然后继续打。

这时,突然刮起沙尘暴,吹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士兵们拿着刀剑砍杀,都分不清楚对方是谁。燕军处于顺风,而南军正好逆风,风吹得人眼睛睁不开,腿脚站不住。燕军乘风大呼杀敌,指挥骑兵纵横冲击,南军大败。

风渐渐停了,每个人都满身灰尘。可是,大家找不到朱棣了。大家回到营中,只见一个泥猴走过来,听声音是朱棣的声音,大家这才纷纷来见。

朱棣得知南京守备空虚,决定绕过山东的铁铉,率军直取南京。

在江苏睢宁,遇到南军悍将何福和平安的阻击。平安是朱元璋的养子,原是朱棣的部下,有文韬武略,成为朱棣的主要对手,多次击败过他,还斩杀过他的几个大将。

四月十五日,两军再次决战。何福指挥步兵,抢占渡桥,并斩杀朱棣的都督陈文。而平安军队,团团包围朱棣。平安挥动利剑,狠狠地向朱棣刺去,没有刺中。南军向朱棣狂射,朱棣的战马中箭倒地,朱棣跌落马下。南军继续蜂拥而来,情势十分危急。骑兵指挥再现常山赵子龙的神威,跃马进入阵中,把朱棣救上马,杀出一条血路,救朱棣脱险。朱棣的都指挥韩贵英勇战死。双方的士兵死得太多,河水为之断流,形成堰塞湖。

四月的安徽已是盛夏,阴雨连绵,天气湿热,朱棣的很多士兵病倒,许多将领请求撤军。撤还是不撤?朱棣很为难,一连几日冥思苦想,铠甲不离身。只有大将朱能和郑亨,劝他继续南下。朱能说:“项羽百战百胜,最后灭亡,而刘邦屡战屡败,最后终于胜利。殿下起兵以来,打的多是胜仗,遇到一点小挫折何必放在心上呢?当以宗庙国家为重,继续整兵前进!”朱棣和大家统一思想,继续南下。

南军总兵何福是防御的主要力量,移军安徽灵璧。他每到一地,挖沟筑垒,修建大量工事,刚修好又要走,士兵们苦不堪言。现在龟缩在灵璧城内,凭借高墙深沟,固守待援。

而朱棣倚仗骑兵,一个营垒都不筑。双方在灵璧再次大战,打成平手,可惜朱棣的勇将李斌坐骑被射死,坠于马下,被南军杀死。朱棣想与何福决战,何福偏偏固守不出。

朱棣截断他的粮草供给,将其包围,想把他困死饿死。平安率6万步兵,护送5万石军粮进城。朱棣指挥万余士兵和骑兵发动攻击。平安率部下万箭齐射,杀死数千人。朱棣稳住阵脚,将平安军截为两段。何福在高墙远远看到,见势不妙,率军杀出。朱棣的儿子朱高煦在树林间埋伏,眼见南军疲惫,率军冲出。朱棣回师掩杀,何福大败,数万人被杀,粮草尽失。何福退入城内,准备突围,约定三声炮响作为突围信号。

戏剧性的一幕又发生了。四月二十九日,燕军三声炮响,进攻灵璧城,朱高煦率勇士攀上城头。南军把这三声炮响当成是突围命令,大开城门,纷乱涌出,结果大败,灵璧城很快失陷。何福骑着一匹快马逃走。而左副总兵陈晖、右副总兵平安被俘。朱棣的将士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活捉平安,我们平安了!”

平安被押到朱棣面前,面不改色心不跳,从容自若。朱棣说:“以前你追得我好苦,现在怎么成我的阶下囚了呢?”平安轻蔑地说:“杀你还不简单?就像摧枯拉朽一样容易!”朱棣的将士又气又惊,纷纷要求杀掉平安,为死去的大将报仇。朱棣感叹地说:“我高祖皇帝真是好养壮士!我怎么忍心杀他?”命令一名都指挥将平安、陈晖押回北平。

建文帝的礼部侍郎陈性善也做了俘虏,被朱棣放了。陈性善羞愧地说:“我们奉命歼敌,辱没使命,实在罪大恶极!哪还有面目再见君王!”他穿上朝服,骑上快马,向着河边冲去,坠入水中自杀而死,气节十分感人。

8. 南京树倒猢狲散

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棣军队浩浩荡荡地渡过长江防线,方孝孺再次请求杀掉李景隆,朱允炆还是心太软,不杀。方孝孺又出主意:“四面派人募兵勤王,一面与朱棣谈判求和,拖延时间,等待援兵到来。凭借长江天堑,北兵不习水战,在长江决战,或许可以获胜。”

朱允炆先后派出庆成公主、李景隆、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谷王等人和燕王谈判,想以土地换和平。

与虎谋皮,老虎哪里舍得?朱棣胜利在握,严词拒绝:“你们这是奸臣之计!我起兵只是为除掉奸贼,别无他求!”

谈判代表李景隆更加动摇,为自己谋求出路。得知谈判失败,朝廷上下乱作一团,建文帝当着大臣的面,失声痛哭。有人建议赶快撤到浙江,或者撤到湖南。方孝孺说:“不可仓促撤走,我们最好固守待援,万一不行,再向四川方向撤退。”建文帝点头称是,命令徐辉祖和常升加强防守,并发很多密封诏书,要各地赶快进京勤王。密封诏书刚发出,都被朱棣截获。

南京城内还有20万军队,朱棣拿下南京并不容易。

可是,建文帝的部队不断叛变。他命令长江水师陈瑄增援盛庸,刚走一半,陈瑄叛变。部将金都督将兵部侍郎陈植杀死,投降燕王。燕王最看不起这种无耻小人,一刀把金都督杀了,反而厚葬陈植。

皇宫里一片混乱。徐辉祖的弟弟、左都督徐增寿,长期以来向朱棣送情报,暗中策划投降,大理寺丞邹瑾等人在殿下截住他,一阵痛殴。建文帝厉声问他:“你究竟是不是朱棣的间谍?”徐增寿咬紧牙关,沉默不语。朱允炆大怒,终于做了一把男人,亲自提剑,把他杀了。

李景隆与谷王朱橞防守金川门,当燕兵进攻时,他们立即撕下内鬼的面具,大开城门,迎接朱棣进城,轻易接收南京。

徐辉祖率军抵挡,无济于事,逃到自己府里,闭门不出。朱棣劝降,他拿出父亲徐达的免死铁券说:我是功臣之后,有老皇帝的免死招牌,绝不投降,你也不能整死我!朱棣只好把他软禁在府中。

这时,朱允炆已经彻底绝望,意志完全崩溃。他一把火烧掉朱元璋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巍峨皇宫,再在火堆里留下几具烧焦的尸体,让他朱棣自己辨认去吧。

就因为李景隆有个好爹,脸皮厚,有暗中帮助朱棣捣鬼(默相事机)的功劳,成为朱棣夺取天下的第一大功臣,被封为光禄大夫、左柱国、曹国公等一大堆乌烟瘴气的头衔。朝廷每议论大事,李景隆以大臣之首,出谋划策,大臣们嘴上不说,但心里没一个服气。

1404年,一些人的怒气终于发作。周王率先揭发李景隆,在他家接受贿赂。刑部尚书郑赐等人,弹劾李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之徒,想谋反。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与文武群臣,纷纷弹劾李景隆和他弟弟李增枝的谋反罪状。礼部尚书李至刚还揭发,李景隆在家里接受阉人的跪拜,礼节居然和拜皇帝一样,实为大逆不道;李增枝占有庄田,蓄养上百成千的奴仆。

朱棣剥夺李景隆兄弟的爵位和财产,将数十人软禁在家。李景隆起初闹了几天绝食,看没人理他,再闹也没好处,就这样被软禁至死,在永乐末年结束可耻的一生。

赵括为纸上谈兵付出惨重代价,尽管全军战死,毕竟他以身殉国,还算是个爷们。而李景隆,使朱允炆损失70万军队,丢了江山社稷,不但没以身殉国,反而卖身求荣。这样卑鄙的小人,一只雷鸣的瓦釜,怎么能跟赵括相比呢?

9. 建文失踪永成谜

建文帝落得如此下场,只能怪他用人不当。其下落至今是个谜,在宫内烧死还是从地道逃跑了,都没有确凿证据。

1402年六月十三日,建文帝得知金川门失守,情势十分危急,长吁短叹,东奔西走,急得要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说:“皇上,不如出去流亡吧。”少监王钺跪下劝道:“以前高皇帝升天时,留下1个箱子,并叮嘱说:‘大难临头时,可以开启。’这个箱子还好好地藏在奉先殿左边。”群臣立即叫道:“赶快拿来啊!”不一会儿,抬来1个红色箱子,四周全部用铁皮固定,两把锁里灌着铁,一时打不开。

皇帝很绝望,悲伤至极,急忙命令烧毁宫殿。皇后马氏也绝望至极,冲进火里烧死。

恰在这时,程济打碎箱子,拿出里面的3张度牒,分别叫应文、应能、应贤。袈裟、帽子、鞋子、剃刀齐全,还有10锭白银。还有一张朱砂写的小贴士:“应文从鬼门出,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走,黄昏时,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原来,朱元璋让他们当和尚逃难,逃跑路线都设计好了,真当是神人!

朱允炆说:“这都是命啊!”程济为他剃发。吴王教授杨应能愿意剃发,随他逃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决然地说:“我的名字叫贤,无疑就是上面说的应贤。”随即也剃发。应文、应能、应贤全有了,换好和尚衣服,拿上度牒。

在殿里有五六十人,痛哭仆地,都对天发誓,愿意随皇帝流亡。朱允炆说:“人多了反而不方便,会生出得失。你们都是重臣,一定会反复遭到盘问。有的人还有妻子儿女在家,你们很挂念他们,最好各自请便吧!”御史曾凤韶坚定地说:“我愿意以死报答陛下!”朱允炆听了悲痛不已,将他们好不容易打发走。

9人跟随朱允炆,来到鬼门,一条船已经靠岸,原来是神乐观道士王升来接应。王升叩头称万岁,说:“我知道陛下会来。高皇帝托梦给我,令臣到这里接你!”大家乘舟抵达太平门,在王升的引导下到达神乐观,已经天黑。不久,杨应能、叶希贤等13人也到了。

朱允炆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一道,隐姓埋名,云游天下,先后流亡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

朱棣自述说:等我进入金川门,建文帝想出来迎接我,然而又自叹道:“我哪有脸去见他?”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我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抢救,可惜一点都来不及。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烧焦的尸体,我抚尸痛哭流涕地说:我只是来帮助皇帝学习善行,你又何必要自寻死路呢?我厚葬建文帝,派官员隆重纪念他,悲伤得3天没有上朝。

当然,这是口是心非的谎话。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跑了,当和尚去了。

《太宗实录》记载:建文帝自焚死了。一听就是朱棣的口吻。

《明史·恭闵帝本纪》记载:宫中火起,皇帝下落不明。

城破时,没有发现建文帝的长子——7岁的朱文奎,只抓住次子朱文圭,才两岁。朱棣没有杀他,而将他囚禁在广安宫,一关就是50多年,让他生不如死。朱文圭出狱时已是57岁的白发老头,连牛马都分不清,成为彻底的白痴。朱棣一生都没放他出来,放他出来的是英宗。对一个孩子都这么残忍,这就是政治。

朱允炆究竟是死是逃,除他自己说得清真相外,还有另外一个神秘的人物知道。

这个神秘人物名叫溥洽,是为朱允炆主持佛事的大和尚。《明史·姚广孝传》记载,朱棣进南京后,听到朱允炆化装成和尚逃跑了。溥洽和尚知道详情,有人还说朱允炆曾在溥洽处躲藏过。

朱棣将溥洽囚禁16年之久。溥洽至死都没交代朱允炆如何逃跑。

到1418年,道衍和尚姚广孝已经84岁,临死之前只有一个请求,那就是请朱棣赦免溥洽。这样,溥洽才得以走出监狱。

明末清初钱谦益考证,朱允炆化装成和尚逃跑,恰是溥洽散布的烟幕弹。这种论调危害社会稳定,难怪朱棣把他抓进监狱。

很多人称自己是建文帝,虚荣心还没得到一点满足,就被朱棣送进监狱。《明史·恭闵帝》记载,1440年,一个90多岁的老僧,从云南云游到广西,自称建文皇帝。思恩知府岑瑛向朝廷报告,审问老和尚,竟然是钧州人杨行祥冒充。老杨在监狱中呆了4个月就死了,12个和尚同谋发配辽东充军。在云南、贵州、巴蜀地区,也有建文帝假扮和尚东躲西藏的传闻。

朱棣做皇帝后,怀疑朱允炆并没有死,真的是逃跑了。他派户科给事中胡分巡全国,打着颁布御制图书和寻访道士张邋遢的名义,走遍天下,遍访城市和乡村,侦查朱允炆的踪迹。胡在外奔波16年,到处寻找“张邋遢”,即使母亲去世,也不能回家守孝。

张邋遢就是张三丰,成名于武当山。他不修边幅,云游四方,飘忽不定,据说能一日千里。

图11 永乐青花云龙纹扁瓶(藏南京博物院,是永乐朝的官窑瓷,带有异国色彩,造型有伊斯兰教器物的特征,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1423年,胡赶回北京,恰巧朱棣北征,驻军宣府。胡深夜赶到宣府时,朱棣已经入睡。听说胡回来了,朱棣马上接见,一直谈到四更天。胡应该打听到朱允炆的确切消息,大概朱允炆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朱棣心上的这块石头才落了地。

朱棣还怀疑朱允炆流亡海外,派三保太监郑和六下西洋(宣德年间第七次下西洋),寻找朱允炆的踪迹,并在外国炫耀武力、建立贸易站点,显示中国强大。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回族,本姓马,长得又高又帅,深得女人欢心。可惜,1382年,云南梁王政权被朱元璋的军队消灭,郑和成为俘虏,被阉割为奴。他被分配到燕王府当宦官,在朱棣身边长大,成为亲信。随朱棣起兵后,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很有战功。朱棣当皇帝后,提拔他做内官监太监,并赐姓“郑”,这样才有一个堂堂正正的名字——郑和。

1405年六月,郑和率领2.7万多名将士,带了很多金币、丝绸和景德镇瓷器等,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出使南海以西诸国,最远到达印度半岛的古里国,1407年才返回。船队里有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大概没有找到朱允炆的踪迹。

随后,郑和分别在1407年、1409年、1413年、1417年、1421年,以及宣德六年出使西洋,到达过今天的越南、柬埔寨、泰国、马六甲、马来西亚、印度、马尔代夫等南亚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的一些国家。

郑和下西洋,花费的白银实在太多,前3次就花去白银600万两,遭到大臣们激烈批评。郑和虽然没找到朱允炆,但总算安定了南方诸国,以便朱棣腾出手来讨伐北边的蒙元残余势力。郑和给许多岛屿命名,这些岛屿成了中国领海的一部分。这样算起来,不管花多少银子都是值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