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的石油与天然气发展史概要

中国古代的石油与天然气发展史概要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的石油与天然气发展史概要我国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有着悠久的开采、使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历史。根据中国古代石油与天然气发展史大事记载:〔1〕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世纪,西周初年成书的《易经》中,有“泽中有火”的记载。而后在临邛(今邛崃)的盐井中发现了天然气,当时称之为“火井”。这是今日所见到的关于我国天然气井的最早文字记载。这是从大口径的浅井向小口径的深井发展的标志。

中国古代的石油与天然气发展史概要

我国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有着悠久的开采、使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历史。根据中国古代石油与天然气发展史大事记载:〔1〕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世纪,西周初年成书的《易经》中,有“泽中有火”的记载。不少学者认为它反映了在大自然中油气苗燃烧的现象,并被当时的人们赋予了浓厚的神秘色彩,用以占卜吉凶。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1世纪,战国时期的李冰在四川兴修水利、钻凿盐井。而后在临邛(今邛崃)的盐井中发现了天然气,当时称之为“火井”(《华阳国志》)。公元前61年,西汉宣帝即位时,在陕西鸿门(今神木县一带)发现天然气井,并立“火井祠”(《汉书·郊祀志》)。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西汉文人杨雄著《蜀都赋》,把火井列为蜀都的一大名胜。这是今日所见到的关于我国天然气井的最早文字记载。公元54—92年,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中,第一次记载了陕北三延(延安、延长、延川)地区的石油。公元1—2世纪,在1950年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中,有一幅“煮盐象”,生动地描绘出我国当时利用天然气熬盐的情景。公元2世纪,东汉顺帝在位期间,在四川陵州(今仁寿县一带)钻凿盐井时遇天然气(《太平广记》、《太平寰宇记》)。公元3世纪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曾亲自到临邛观看过天然气井。据《异苑》记载,这口井燃烧时间长达三四百年。公元3世纪,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中,第一次记载了酒泉、玉门一带油苗燃烧的“火泉”。史学家司马彪在《后汉书·地理志》中,则进一步描述了这里油苗的产状和性质。公元3—4世纪,西晋时期的一些文人曾写诗作赋,描绘火井壮观的气势(左思著《蜀都赋》、郭璞著《盐池赋》)。公元4世纪,东晋常璩著《华阳国志》,较详细地记载了自秦汉以来四川天然气熬盐的情况。公元4世纪,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给四川成都的朋友写信询问天然气井的情况,此信的墨迹汇辑在《王羲之临帖大观》中。

公元386—550年,魏收所著《魏书》中,第一次记载了新疆库车一带的石油产状。公元512—518年,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其中对玉门和延长的石油及其应用都有记述。公元557年,南北朝北周时期,把四川临邛命名为“火井镇”(《旧唐书》、《元和郡县志》)。公元578年,北周武帝宣政年间,突厥族进攻酒泉。酒泉人用石油焚烧了进攻者攻城的武器和工具,取得了胜利。这是把石油用于军事的最早战例(《元和郡县志》)。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四川临邛由“火井镇”改为“火井县”(《旧唐书》、《元和郡县志》)。公元958年,五代后梁贞明五年,吴越国对吴国的狼山水战中(今江苏南通附近),曾使用石油进行火攻。据《吴越备史》记载“火油得之海南大食国”,即今阿拉伯。这是外国石油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公元958年,占城国向中国皇帝周世宗进贡猛火油八十四瓶(《新五代史》)。公元971年,三佛齐国(即今印度尼西亚)向中国皇帝宋太祖进贡火油(《宋史》)。公元975年,据《南唐书》、《续资治通鉴》记载,北宋太祖开宝八年,朱令赟在一次援助南京的水战中,使用了石油进行火攻。

公元1031—1095年,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所著《梦溪笔谈》中第一次提出“石油”这一名称。同时,对延长石油的产状和用途,作了详细的论述。公元1044年,北宋曾公亮在《武经总要》一书中,第一次记载了含有石油沥青火药配方和火攻武器——猛火油柜,以及当时设在京都开封的原油粗炼加工车间——猛火油作。公元1041—1053年,在北宋仁宗庆历、皇佑年间,中国的钻井工艺技术有了一次大的革新,出现了“卓筒井”。这是从大口径的浅井向小口径的深井发展的标志。当时在世界上,中国的钻井技术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并传到西方各国(英人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公元1068—1085年北宋神宗时期,在都城汴京(今开封)设有军器监,下属十一个作坊中有猛火油作(《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公元11—12世纪,据《本草衍义》记载,北宋时期用石油制药。公元12—13世纪,在我国西北边防出现了为战备需要而挖掘的土油池(《昨梦录》)。公元12—13世纪,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在延安用石油制蜡烛的情形。嘉泰壬戌年(1202年),陆游为四川天然气井作“跋火井碑”(《渭南文集》)。公元13世纪南宋时期,用沥青做粘合剂补缸(《志雅堂杂抄》)。公元1253年,宝袥元年,以畜力(牛)代替人工进行钻井和提升汲筒等繁重劳动(《元一统志》)。公元1303年,元成宗大德七年成书的《元一统志》中,记载了陕西延长、永坪、宜君等地的石油井,有的井年产量约400斤,所得之油均存入延安的“延丰油库”。这是关于我国油库的最早记载。公元14世纪明洪武年间,在延安对石油进行粗加工,提炼成灯油(《格古要论》)。公元1461年,《大明一统志》第一次记载了广东南雄地区的油苗“南雄府油山,在府城东一百二十里,高数千仞,其势突屹,傍有一穴出油,人多取以为利。”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年间,在四川的嘉州(今乐山)、眉州(今眉山)、青神、井研、洪雅、犍为等县,已有一批采油井(《蜀中广记》《益部谈资》《丹铅总录》)。公元1578年,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详细地记载了石油的性质、功能、医药用途和产地。公元16—17世纪,明代学者曹学佺著《蜀中广记》,在卷六十六有“井法”一章,记载了自宋代以来钻“卓筒井”的工作程序。公元1637年明崇祯十年,宋应星写成《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钻井、天然气熬盐等技术都作了详细记载,并绘制出精美的钻井图和火井煮盐图。公元17世纪清康熙三十二年,在今台湾省嘉义关子岭地区,发现了油气苗。据《台湾府志》载:“从山石隙缝中如泉涌出,点之即燃,火出水中,水火同源,蔚为奇观。”公元18世纪清高宗(年号乾隆,1711—1799年)曾写火井诗一首:“羲之广异闻,火井欲具示……凿井如置产,恒引供烹饲。亦可用煮盐,盐井则别异……”(《四川盐法志》)。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在四川自流井构造钻老双盛井,井深达530米,遇天然气,日产量约160米(《四川盆地自流井构造天然气开采的研究》)。公元1815年,自流井构造的井已钻穿侏罗纪地层,达到三叠纪的顶部。在此之前,桂炶井的井深已达797.8米(《四川盆地自流井构造天然气开采的研究》)。公元1817年清嘉庆二十二年,台湾省苗栗出磺坑的居民吴琳芳,在当地后龙溪岸之石隙中,发现有油苗渗出。公元1835年,我国钻井深度超过1000米,自流井构造的兴海井井深达到1001.4米,据《川鹾概略》记载,这样的井需钻三年。公元1840年前后,自流井构造磨子井井深达到1200米以下,钻穿了嘉陵江石灰岩的主气层。由于气势凶猛,发生了大火,从井口喷出几十丈高的火舌,像座火山,史称“自贡古今第一大火井——火井王”。据考证,当时在自流井气田上日产万方的气井约有十口(《四川盆地自流井构造天然气开采的研究》)。

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充满智慧的创造发明,在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及利用的实践中,在世界石油化工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