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1949―1957年的吉化――康纳同志的回忆

1949―1957年的吉化――康纳同志的回忆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49—1957年的吉化——康纳同志的回忆康纳,男,汉族,1918年5月21日出生,1937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中文化。1954年3月至1955年1月,任吉林化工区建设公司经理;1955年7月至1956年5月,任吉林染料厂厂长;1958年1月至11月,任吉化公司副经理;同年调离吉化公司。到1956年底,吉林染料厂10号、7号、中央化验室、15号车间相继落成。1957年10月25日,吉林化工区开工投产典礼大会召开。

1949—1957年的吉化——康纳同志的回忆

康纳(曾用名陈康纳、陈金柱、陈津殊),男,汉族,1918年5月21日出生,1937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中文化。1954年1月到吉林化工区建厂筹备处工作。1954年3月至1955年1月,任吉林化工区建设公司经理;1955年7月至1956年5月,任吉林染料厂厂长;1958年1月至11月,任吉化公司副经理;同年调离吉化公司。

1953年底,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4周年,朝鲜战争刚刚平息,党中央就决定在全国建设156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在吉林市建设的染料厂、肥料厂和电石厂三项重点工程。当时,党组织决定派我去吉林参加这三项重点工程建设。参加这么大的工程建设,我既感到光荣和自豪,又感到任务艰巨和责任重大,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1954年1月,我满怀激情,从上海登上了北去的列车……这时我给自己定了三条原则:一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二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完成任务;三要时刻牢记延安精神,自勉自律。

初到时,中央重工业部党组决定由我担任染料厂副厂长。当时,建厂筹备处和工程指挥部刚刚成立,基建还没有动工,展现在眼前的仍是一片空场地。时逢严寒的冬季,冰天雪地,北风呼啸,条件十分艰苦。但是,我们的血是热的,心是暖的。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为加强工程指挥,加快工程进度,筹备处组建了吉林化工建设公司。重工业部决定由我担任建设公司副经理,负责全区各厂的基本建设。(www.guayunfan.com)1954年4月,在冰雪消融的初春,我和建设公司副经理马国治同志一起,在这块荒凉的土地上,铲开了我国第一个化工基地建设工程的第一锹土。随即,由几十家单位、几万人组成的建设大军,陆续开进吉林“三大化”施工现场,开始了紧张的基建施工。

1955年9月,吉林染料厂破土动工。当时,那里只有一个由日伪合成橡胶厂的旧厂房改建的苯胺车间。除此之外,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涝洼塘,里边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蒿草,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全体建设者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其中多数人来自南方,很不适应东北寒冷的气候。但是,为了化工区的早日建成,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坚持战斗在施工现场。那时松花江上没有桥梁,有的人住在江南,需乘木船过江;有的人住在几十里外的团山子,需绕道来工地上班;有的人住在几十里远的农村,需徒步几个小时来工地上班。一些家中有小孩的女同志就更辛苦了,上班时孩子放在家中没人照看,她们就用绳子把小孩拴在靠近火炕的窗户拉手上。尽管如此,大家也不肯耽误工作。这样的例子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随着工程的不断进展,参加施工的人越来越多,吃住成了最大问题,有时工作紧张,吃饭经常晚几个小时。虽然建设者们盖的是高楼大厦,而自己住的却是席棚马架。然而,面对眼前的困难,工人们却乐观地说:共产党领导我们把“三座大山”都推翻了,这点困难不算啥。在工地党委的领导下,广大共产党员带头干,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当时工地有个口号:“抢晴天,战雨天,月亮底下当白天。”为了保证工期,同志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谁也不叫一声苦,谁也不喊一声累。

至今我还记得,在硫酸车间焙烧工段机械炉的施工中,时间要求紧,任务十分繁重。为抢工期,建设公司领导亲自给工人送水、送饭到现场,并和工人一道起早贪黑抢任务。由于干群团结奋战,项项任务都提前完成。为此,苏联专家翘起大拇指称赞说:“中国的领导干部和工人都是好样的。”

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们国家底子薄,科学技术落后,既没有工业基础,又缺少机械设备,给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再大的困难也吓不倒、难不住“三大化”的建设者们。工人们说:“在党的领导下,流血牺牲的战场都过来了,出力流汗还能算困难吗!建设自己的新国家,再苦再累心也甜。”

盖厂房没有吊车运料,工人们就自己动手搭起马道人挑肩扛往上搬。20多米高的厂房,马道来回往返有七八十米长,不用说挑运砖瓦砂浆,就是空手上下走一趟都要气喘流汗。而工人们却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地比着干。挑砖的不断加码,挑砂浆的桶越换越大。各级政工人员一边和大家一起干,一边开展现场宣传,在地冻天寒的工地上到处都呈现出一派火热的繁忙景象。很多同志的肩膀压肿了,腿累酸了,手上磨起了水泡,可没人叫苦,强忍疼痛,继续挑砖运石。大家的心里只装着两个字——大干。就这样,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使这片原本荒凉的吉林江北大地,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

安装设备没有吊车,全靠立抱杆,用卷扬机起吊,有的甚至只能用“斤不落”一点一点地移动就位。每个车间要安装几十台、上百台设备和上千米管线,工作量相当大。工地党组织动员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在施工中,领导干部事事走在前,党员骨干处处抢在先。就这样,一台台大型设备顺利安装就位,一个个车间如期建成。到1956年底,吉林染料厂10号、7号、中央化验室、15号车间相继落成。这时,三大化工厂已初具规模,昔日荒凉的景象不见了。人们骄傲地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速度。我们党不但能领导我们砸碎一个旧世界,还能领导我们建设一个新中国。”

1957年10月25日,吉林化工区开工投产典礼大会召开。我和其他领导主持了染料厂的开工剪彩仪式。吉林染料厂,从1955年破土动工,到1957年10月开车生产,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全厂共完成89个工程项目、1.4万吨设备安装,在建国初期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我们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优质高效地完成了这样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建设,并且创造了一次开车投产成功的佳绩,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在工程紧张施工的日子里,我天天守在现场,和工人同劳动,与工人交朋友,工人有话愿意对我讲,有事愿意找我办,我和工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正是这种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铸成了无坚不摧的力量,又好又快地完成了吉林染料厂的建设任务。在装置正式开车生产后,染料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各地,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高级染料的历史。大家都为我们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而骄傲和自豪。

吉林染料厂提前建成投产,充分说明一个真理,那就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广大工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才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