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忠心的表达

忠心的表达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忠心的表达——古代臣子向帝王表达忠心,在于敢言、直谏,其方式多为呈送奏疏、书启、表札等文件,谷村李氏先贤通过这样的方式表明自己忠君的心迹,同时也表明自己下情上传、为民请命的良臣情怀。从文字上看,谷村先贤的忠心通过奏疏、表、启、上书和公呈等奉献出来。恳切的态度、殷切的期望跃然纸上,实为正直之臣、忠贞之士的表现。

忠心的表达

——古代臣子向帝王表达忠心,在于敢言、直谏,其方式多为呈送奏疏、书启、表札等文件,谷村李氏先贤通过这样的方式表明自己忠君的心迹,同时也表明自己下情上传、为民请命的良臣情怀。

谷村文献借其保存下来的文章,向世人呈献了其先贤对朝廷、皇室、国家的耿耿忠心,浩浩丹心。从文字上看,谷村先贤的忠心通过奏疏、表、启、上书和公呈等奉献出来。

“奏疏”,是向皇帝呈送的报告、请示之类的文章,指望皇帝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谷村仰承集》载录了19篇奏疏,其中李中一篇,李邦华九篇,李日宣三篇,李元鼎两篇,李振裕四篇,篇篇见其赤胆忠心、风骨气节,见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情怀。

李中的奏疏名曰《辟异端以正君心疏》,这是他刚刚授官三个月就向明武宗呈送的奏疏。当时,明武宗自号“大庆法王”,在西华门修建佛寺,延请番僧居住传佛,并让番僧随意进入皇宫禁地。年轻气盛、知书识礼、忠正耿直、以国家社稷为重的李中看不下去了,愤而上疏,所言直指武宗的种种过错:(www.guayunfan.com)可以复见。夫何今日大权未收,储位未建,义儿未革,纲纪日弛,风俗日坏,小人日进,君子日退,士气日靡,言路日闭,名器日轻,贿赂日行,礼乐日废,刑罚日滥,民财日殚,军政日弊,天变于上,地变于下……臣以为陛下大有为之君,当逆瑾(指刘瑾。——作者注)既诛之后,又大有为之时,而善治亦无可举者,道之不行也。道之不行者,道之不明也;道之不明者,陛下之心惑于异端也。西华门内,豹房之地,建立护国寺,延住番僧,日与亲处,异言日沃,忠言日远,人欲日炽,天理日微。此所以用舍颠倒,举措乘方,百尔戏玩……臣待罪刑官以来,朝夕兴思及此,惶惧靡宁,固未当献纳谏诤之任,恐犯僭越不韪之罪,欲言而阴者屡矣。切思幼学壮行,义在以孔子之道事君,故敢昧死为陛下言之,伏望陛下远鉴汉唐中主之失……精选道德之儒,朝夕劝讲,务诚意正心之学,明二帝三王之道,使人欲退听、天理昭明,一心既正,万事攸明。必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则所谓振纪纲、励风俗、进君子、退小人、作士气、开言路、慎名器、禁贿赂、明礼乐、清刑罚、足民财、修军政可以次第举矣……斯道幸甚,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真可谓义正辞严,直截了当,天下苍生,系于一己,忠肝义胆,天地可鉴。难怪明武宗看了之后勃然大怒,一气之下,险些将他杀头,幸得同道救援,才免一死,但也被贬到广东通衢做了个小小的驿丞。然而,李中并没有因为遭此厄运而改变初衷,后来依旧多次为国事民情而上疏奏请,表现出了一个忠贞之士的浩然正气。

李邦华的9篇奏疏,像李中这般耿直刚正、直言时弊的有《分别邪正疏》、《请法祖制用人疏》、《为邹元标请恤疏》等篇,字里行间同样透出一个忠贞之臣的忧国之心、济世之情。

如《分别邪正疏》,开篇即奔主题:“邪正久淆,歧路酿乱……国家之大治大乱,外不关寇盗之盛衰,内不系国讣之盈缩。惟是朝廷之上,君子小人之消长……治日少,乱日多,君子少,小人多,岂鸱鸮倍产于鸾凤,麟驺间值于豹虎,数使然哉?”真是一针见血,不留情面。全疏洋洋洒洒,根据朝廷上下君子小人之间的矛盾,生发议论,眷眷之心、殷殷之情,如江河奔涌,似海浪激荡,充满了爱国忧思。“今四海之内虽称乏才,岂无二三大贤舆?望共属正人固推为领袖,邪人亦尊为斗山者哉。”“起用先年触邪之人,乃以树今日正人之招,而欲潜变今日从邪之习端,不外当年秉正之人。”“臣为世道人心,耿耿有怀,辄效款愚,伏惟圣明俯赐采纳。”恳切的态度、殷切的期望跃然纸上,实为正直之臣、忠贞之士的表现。

《请法祖制用人疏》,文法上与前疏如出一辙,也是开门见山:“乞遵祖制,辨官方,以收真才,以杜幸门。事臣惟国家急务,莫先于用人。夫用人之法,如大冶之铸器。然器诚巨,则用物不得不宏也;器诚美,则炉锤不得不备也;器欲精,则取材不嫌于择也;器欲利,则淬砥不嫌于久也。”这篇长达四千多字的奏疏,回顾了明朝先帝在用人上的长处,对比了用人之制遵循与废弃的利弊,指出了当时在用人上的不足,“弹章无据而奸邪之胆不落,陈谟罔稽而朝政之失不闻,讦辨两亡而是非得失之林时渐远而益淆,圣明广厉耳目之司研,竟且成聋瞽之弊,则于国非福。”他希望崇祯皇帝能够重振纲常,恢复祖制,“臣甚惧焉,故敢于用人疏,末复毕其款款,仰乞皇上……以作敢言之风,而收用人之效,岂不休哉?”言辞恳切,丹心昭日。

至于其他几篇奏疏,都关涉到朝政与国事,那份欲解天下于倒悬、拯救生民于水火的赤子之心,都倾泻在每个文字的一笔一画之中。

李日宣的三篇奏疏,分别是《请宗室圣裔加额开科疏》、《请谥先贤疏略》、《请会试加额疏》,两篇是关于科举考试增加录取名额的,一篇是为先贤请求谥号的。

前者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窃惟人才之消长,阁国运之兴替,而贤路之宽隘,系世道之污隆,故虞由五人以治,周得八士而昌。圣人作而万物睹,云龙风虎之所以相从也;人文观而天下化,凤仪麟舞之所以相召也”,文字之中充满殷殷之情,要求明熹宗增加进士的录用名额,“以上佐天子开万年有道之长,而下率普海内振一代斯文之盛,使新进者乘风破浪,少宽龙门高峻之愁,久郁者轻车周行,不兴河水清涟之叹吁,以拯拔淹滞,广罗真才,风励儒术,翼扶泰运,所关不小”,到了开考之日,“殿上衮龙争夸日月之光耀,砚中笔影坐看龙蛇之飞腾,使真儒硕彦并得”,其求才心切之态,赫然可见。

后者则为解缙、罗洪先二人请求谥号。解缙“遭祸之酷”,居然沉冤二百五十多年未能昭雪,其后裔大都沦落为贫民;罗洪先虽有一个“文恭”的谥号,但他所受封赏还比不上他身后的学生,其后裔同样沦落为贫民,生活无依。如果给他们二人加封谥号,使他们的后裔能够重新焕发生机,则于国于民都是好事,“所请原合四方之公,极一时之选,万口无二。今兹之举犹当,从其远者,真者,俾人心允服,盛典重辉”。用意在于使正派人士能够得到正确而恰当的任用,为当世树立一种以国为重、以民为要、以德为先的良好风气。

李元鼎两疏为《酌陈事例蠹铨疏》和《敬循职守疏》,是上奏给明朝崇祯皇帝的。

前疏讲裁减冗员、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之事,出发点是为国家考量。“国用日黜,军储告匮,朝廷不得已悬鬻爵之令,启输纳之门,然其始也……比至今日,而事例蜂生,资援鹜走,不但如滥伤之不可遏,亦且乱丝之不可理”,花钱买官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泛滥成灾,“恐内以滋铨法之蠹,而外以教吏治之贪”。为此,他请求“升任之加纳宜停也”,“三考全纳之例宜停也”,“即选径选之例宜停也”,“州同州判之例宜停也”,因为这四个方面是买官最多、情形最乱的。这篇奏疏是他在明朝为官时的杰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明朝帝国,靠卖官鬻爵是稳定不了政权的,因此它的垮台已成势所必然。

后疏所言,为官吏职守。明朝末年,盗贼四起,而各地官军却养寇自重,以图私利,职责、操守都被抛到九霄云外,“民之苦兵也,更甚于贼。良由盗寇藏匿山谷,兵将视为奇货,根株易尽,姑为存留。一闻窃发,则按兵徐进,迨其遁归而后,所过村庄,任意戕杀,妇女牲畜,洗掠一空,反报擒获”,富有正义感的李元鼎请求皇帝严督各地官员忠于职守,为此拟六条建议,讲明了具体施行的办法,重点在于规范军官的行为,违者予以严惩;其中最后一条是直接给皇帝提的:“近者充军人犯已荷,旷恩释归原籍,独流徙关外人民未得沾一视之仁……倘蒙皇仁广布,咸与赦宥,则大造无复向隅,湛露等于覆载矣。”

但是,再好的建议,对于日益走向衰亡的大明王朝来说,已经不起作用。不过,他的奏疏,还是体现了一个忠贞之臣对国家社稷的拯救之情,尽管以一己之力已乏回天之术,但其耿直刚正的性格与风骨,昭然可见。

李振裕的四份奏疏,从礼仪的角度品读,更有意味,《拟陈情疏》、《奏进先人遗集疏》侧重于“孝”,《请厘正学宫从祀位次疏》侧重于“礼”,《请汰冒滥疏》体现出“忠”。

《拟陈情疏》写得言辞恳切,感情深沉,催人泪下。开篇即达主旨,“父病垂危可虑,君恩罔极难酬,仰叩睿慈,俯久回籍,以彰孝道,以遂子情”,入情入理的表达,“五内寸裂,一恸仆地不起。切念臣父今年七十六岁,日薄西山,奄奄气息。虽勉臣移孝作忠,臣岂忍慕禄而忘父?况臣虽庸惊,而年未及壮,是区区犬马报主之心,政自为日甚长,臣父以衰年遘重疾,则事父之日甚短”,“伏乞皇上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获星驰还里,俾臣父子生得相见,臣陨身有余幸矣”,孝父之情急切而深厚,向皇帝、也向世人表达了一份至真至诚、感天动地的孝道。

《请厘正学宫从祀位次疏》奏请的,是关于官方学宫里古代先贤大儒们的位次排列问题。学宫中的排列将古代先贤大儒所处时代的先后都搞错了,“以致西庑之儒躐出东庑贤儒之上,紊乱失次,不唯列之学宫先儒之灵既有不安,亦且载之会典、传之千秋而有此草率之文,实非所以昭示大典也”,作为教化人伦礼仪的地方,乃斯文所在的神圣殿堂,竟然如此颠倒先后,实在有违礼仪,因此应该立即加以厘正,请求“两庑对叙,逐位递迁,而于先儒左丘明以下,皆详考其世,儒同则论代,代同则论年,依次定位,缮成图式”,作为定规,使各个学宫永志遵守照办。阅读这篇奏疏,犹如上了一堂生动的礼仪课,令人信服。

《请汰冒滥疏》。“冒滥”,意思为不合格而滥予任用,借指不合格而被滥予任用的官员。“汰冒滥”,就是淘汰、革除、裁减不合格而被滥予任用的官员。他历数“冒滥”的种种劣迹,“唯有一等素无文学之人,假借赞礼孔社各项名色,登户籍则竟称生员,遇公事则居然衣顶,然而姓名不窐于学册,生世不知有考试,护身之符可以长保终身,以是毫无忌惮,任意横行,出入衙门,包揽讼词,有司征比则代应卯期,乡典交关则动行武断,游手好事,无所不为,败类之徒,多出于此”,这样的官员实“为地方之蠹而贻学校之羞者”,建议大力革除,“永行禁止,申饬凛遵……一体查革,为朝廷重名器,为学校立堤防,为地方除稂莠,澄清整饬”,真是在为朝廷、为国家、为社稷大声疾呼了。这份奏疏不知道要得罪多少“冒滥”呢,没有忠贞为国、丹心系民的胸襟,是难以做到如此忠言直谏的。

历史的事实是,李振裕也确实以体察民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处世通明练达、办事公平公正、躬行节俭、操守廉洁、性格刚直、秉公进言而闻名于当时,这几篇奏疏恰好印证了他的这些可贵品格。

“上书”也是臣子向皇帝进言的一种文件,谷村文献中仅存一篇,作者为布衣贤士李景春,是南宋绍兴戊寅年上高宗皇帝的万言书。

这篇上书令人感动,一介布衣之士,凭一己之微躯,竭三生之智慧,冒九死之风险,上万言之谏书,“徒步千里,归于陛下,昧死上荛八议:一曰议礼制,二曰议国体,三曰议命令,四曰议官吏,五曰议货财,六曰议国本,七曰议学校,八曰议刑辟”,八件大事,没有一件关乎自己个人与家庭、家族,全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真正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

南宋末年,文天祥看到这篇上书,颇有感触,作了一篇“藁附”,盛赞他“累累万言,尽疏闾阎隐微之故,可谓知无不言矣”。

明朝,永乐进士刘球读了这篇上书,不仅感动万分,而且疑心它没有送到宋高宗手上,可能被朝中奸邪小人中途拦下,所以史册之中没有这篇上书的有关记载。为此,他特地作了一篇“后附”,发表自己的评述:“爱其词直,真有裨于时政而疑其不著史册。”“嗟乎!为人臣而食君之禄,遇事默不言者,有矣。景春以布衣而能尽疏一时民瘼于上,诚足以愧居官食禄两苟容者也。使遭其时,得行其所言,则名当不在董贾诸公下。惜乎,时之不遇而遂使忠直之言冺而无闻焉,犹幸获表章于丞相,足以发舒其忠君忧时之微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