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第的传奇

科第的传奇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第的传奇——延续千年之久的科举考试,演绎了一个国家人才选择的久远历史,投身于这一历史的每个文人学子都以创造科举考试的传奇为荣耀,而谷村的古代先贤们所创造的科举传奇,足以令人弥久仰望。自从隋朝首开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以来,以后历代朝廷都延用这一方式。一部《谷村仰承集》,鲜明地记录了谷村李氏科举考试的荣耀与辉煌。尤其是“李氏联芳图”,将他们的科举文化推崇到了极致的地位。

科第的传奇

——延续千年之久的科举考试,演绎了一个国家人才选择的久远历史,投身于这一历史的每个文人学子都以创造科举考试的传奇为荣耀,而谷村的古代先贤们所创造的科举传奇,足以令人弥久仰望。

自从隋朝首开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以来,以后历代朝廷都延用这一方式。这一以读书考试录用人才的方式,让许多出身底层的有志之士,通过读书求取功名,从而赢得参与国政、服务百姓的机会。

谷村人作为唐朝国姓的后裔,作为有着先祖荣耀历史的姓氏,更是把科举入仕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要途径。在宋明两朝以及清朝初期,谷村人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有着骄人的辉煌。正如李希朗先生在其《江西最大的古村——吉水谷村》一文中所言:科举考试的成功,使得“谷村声名鹊起,士宦官僚,代不乏人,名人雅士,互相唱和,族众一方面引以为荣,另一方面从先辈身上看到希望的曙光,各家子弟刻苦奋发,求取功名”。

一部《谷村仰承集》,鲜明地记录了谷村李氏科举考试的荣耀与辉煌。在其《卷之五》中,分别用“李氏联芳图”、“进士”、“乡举”、“贡士”等几个章节,记载了他们的科举盛况。尤其是“李氏联芳图”,将他们的科举文化推崇到了极致的地位。“父子兄弟进士”、“父子进士”、“兄弟进士”、“祖孙进士”、“一门同榜进士”、“父子乡举”、“兄弟乡举”、“一门同科乡举”等典故,让谷村人自古以来自豪不已。(www.guayunfan.com)“父子兄弟进士”,在谷村科举史上有过两次。

第一次,李炅与他的弟弟李晋之、晋之的两个儿子李可方、李允方,先后考中进士。李炅于宋嘉熙戊戌年(1238年)周垣榜考中进士,李晋之于宋咸淳戊辰年(1268年)陈文龙榜考中进士,李可方、李允方兄弟于宋咸淳甲戌年(1274年)王龙泽榜同榜考中进士;李炅与李晋之为兄弟,与李可方、李允方为伯侄,李可方、李允方是兄弟。

第二次,李淑与其两个儿子李维桢、李维标,李淑于明嘉靖庚戌年(1550年)邓汝楫榜考取进士,李维桢于明隆庆戊辰年(1568年)罗万化榜考取进士,李维标于明万历丙戌年(1586年)唐文献榜考取进士。

这种父与子、兄与弟,或先后考取进士,或同榜考取进士的现象,的确是一个村庄、一个宗族科举史上十分难得的盛况,因而谓之一门“父子兄弟进士”,极尽荣耀辉煌。

在全国范围内出现这类盛况的,还有江苏淮安,也出现两次“父子兄弟进士”现象:一是张姓的张耒与其子张秬、张秸、张和,父子四人先后于北宋神宗和哲宗时期考取进士,比谷村李氏的“父子兄弟进士”早了二百年左右;一是邱姓的邱俊孙与其子邱象升、邱象随,父子三人先后于明朝崇祯时期、清朝顺治和康熙时期考取进士,比谷村李氏的“父子兄弟进士”晚了二百多年近三百年。

“父子进士”,谷村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六次,即有六对父子考中进士。

第一对是李蕡、李尚义父子。李蕡于宋元符庚辰年(1100年)李釜榜考取进士,李尚义于宋宣和癸卯年(1123年)沈晦榜考取进士。

第二对是李楙、李擢父子。李楙于宋元祐辛未年(1091年)马涓榜考取进士,李擢于宋宣和甲辰年(1124年)沈晦榜考取进士。

第三对是李孝谦、李榘父子。李孝谦于宋绍兴壬子年(1132年)张九成榜考取进士,李榘于宋嘉定庚辰年(1220年)八十多岁时刘渭榜考取进士。

第四对是李奥、李同卿父子。李奥于宋嘉定壬午年(1222年)被恩赐进士,李同卿于宋咸淳戊辰年(1268年)陈文龙榜考取进士。

第五对是李珪、李俨父子。李珪于明弘治丙辰年(1496年)朱希周榜考取进士,李俨于明正德甲戌年(1514年)唐皋榜考取进士。

第六对是李元鼎、李振裕父子。李元鼎于明天启壬戌年(1622年)刘必达榜考取进士,李振裕于清康熙庚戌年(1670年)蔡启僔榜考取进士。

实际上还有一对,李振裕、李景迪父子。李景迪清康熙癸未年(1703年)王式丹榜考取进士,因他过继给李振裕的兄长李振祺为嗣,因此没有计算在内。

“父子进士”的荣耀,是值得一个家庭永恒标榜的,难怪有人用“父进士,子进士,父子俱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的对联,来炫耀家庭门楣的自豪与骄傲,这是可以荣及万世的一种殊荣。

全国其他地方出现“父子进士”现象的,有广东梅州大埔的饶相、饶舆龄父子,分别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考取进士;安徽旌德县的江汉、江文敏父子,分别于明朝天顺、弘治年间考取进士;浙江宁波的刘洪、刘光父子,分别于明景泰、弘治年间考取进士;浙江上虞县的葛浩、葛木父子,分别于明朝弘治、正德年间考取进士;安徽肥东县的昂绍善、昂天父子,分别于清康熙丁未、乙丑年考取进士;山东沂水县的袁、袁振嬴父子,分别于清朝嘉庆辛未、道光己丑年考取进士。这种现象全国各地还有不少,但相比谷村李氏在北宋就出现“父子进士”,要晚几百年。

“兄弟进士”,谷村科举史上竟然多达七对,而且是同胞兄弟,他们或先后考取进士,或同榜考取进士,分别是:

李如圭、李如金兄弟。李如圭于宋绍熙癸丑年(1193年)陈亮榜考取进士,李如金于宋嘉定戊辰年(1208年)郑自成榜考取进士;

李炅、李晋之兄弟。李炅于宋嘉熙戊戌年(1238年)周垣榜考中进士,李晋之于宋咸淳戊辰年(1268年)陈文龙榜考中进士;

李应革、李应纲兄弟。李应革于宋宝祐丙辰年(1256年)文天祥榜考取进士,李应纲于宋咸淳甲戌年(1274年)王龙泽榜考取进士;

李可方、李允方兄弟。兄弟俩于宋咸淳甲戌年(1274年)同王龙泽榜考中进士;

李赞、李贡兄弟。兄弟俩于明成化甲辰年(1484年)同李旻榜考取进士;

李承绪、李承芳兄弟。李承绪于明嘉靖壬戌年(1562年)申时行榜考取进士,李承芳于明嘉靖丙辰年(1556年)储大绶榜考取进士;

李维桢、李维标兄弟。李维桢于明隆庆戊辰年(1568年)罗万化榜考取进士,维标于明万历丙戌年(1586年)唐文献榜考取进士。

这种“兄弟进士”的现象,全国其他地方也有。广西省武宣县博物馆保存的一块“兄弟进士”石牌坊匾,载明了清朝雍正癸丑年同科考取进士的陈仁、陈旭兄弟,比谷村李氏最早的“兄弟进士”现象晚了五百多年。浙江省松阳县城也有一座“兄弟进士”牌坊,建于明朝弘治九年,为成化丙戌科进士詹雨、弘治丙辰科进士詹宝兄弟所立,此时距离谷村李氏最早的“兄弟进士”也晚了三百二十多年。

“祖孙进士”,谷村科举史上有四组:

第一组是李擢与孙子李孝谦。李擢于北宋宣和甲辰年(1124年)沈晦榜考取进士,李孝谦于南宋绍兴壬子年(1132年)张九成榜考取进士。

第二组是李珪与孙子李承芳、李承绪。李珪于明弘治丙辰年(1496年)朱希周榜考取进士,李承绪于明嘉靖壬戌年(1562年)考取进士,李承芳于明嘉靖丙辰年(1556年)考取进士;

第三组是李元鼎与孙子李景迪。李元鼎于明天启壬戌年(1622年)考取进士,李景迪于清康熙癸未年(1703年)考取进士;

第四组是李景迪与孙子李象井。李象井于清乾隆乙未年(1775年)吴锡龄榜考取进士。

就全国范围而言,“祖孙进士”也有几组。辽宁开原县的王廷才、王宗承祖孙二人,前者于清道光丁未科考取进士,后者于清光绪庚辰科考取进士,但他们比谷村李氏最早的“祖孙进士”晚了二百多年。湖南邵阳县周氏的“祖孙进士”却早于谷村李氏的“祖孙进士”,祖父周仪于北宋太宗雍熙二年考取进士,其孙周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考取进士,比谷村李氏的“祖孙进士”早四百多年。相比之下,谷村李氏更值得夸耀的是,这种现象比湖南多了二组,且有一组是一祖二孙,可以夸耀为“祖孙三进士”。山东省无棣县吴氏宗族,也有三组“祖孙进士”:其一为吴式芬与吴峋。前者于清道光乙未科考取进士,后者于清同治乙丑科考取进士;其二为吴象宽与吴坛。前者于清雍正癸卯恩科进士,后者于乾隆辛巳恩科进士;其三为吴坛与吴侍曾、吴熙曾。吴侍曾于清嘉庆年间考取进士,吴熙曾考取进士则不见资料记载。他们比谷村李氏最早的“祖孙进士”晚了二百多年近三百年。

“一门同榜进士”:所谓同榜,即指同一张皇榜,榜即是告示,就像我们今天说的“同一张光荣榜”,有时也叫“同科”或“同年”,“同科”即指同一次科举考试,“同年”即指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与“同榜”所指一致,说法上的区别而已。所谓一门,即指一户人家,同一个大门出入的一家人。同一户人家先后有人考取进士,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而在谷村李氏,竟然是同一户人家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同一张黄榜录取为进士,这就非常稀奇而且十分了不起了。

在谷村科举史上,“一门同榜进士”出现过七次:

第一次,李如圭、李骥,同登宋朝绍熙癸丑年(1193年)陈亮榜;

第二次,李埈、李炳翁、李寅孙,同登宋朝咸淳乙丑年(1265年)阮登炳榜;

第三次,李晋之、李同卿,同登宋朝咸淳戊辰年(1268年)陈文龙榜;

第四次,李应纲、李可方、李允方、李再芝,同登宋朝咸淳甲戌年(1274年)王龙泽榜;

第五次,李赞、李贡,同登明朝成化甲辰年(1484年)李旻榜;

第六次,李中、李湘、李俨,同登明朝正德甲戌年(1514年)唐乐榜;

第七次,李振裕、李次莲、李鹤鸣,同登清朝康熙庚戌年(1670年)蔡启僔榜。

这些同榜进士,有的是亲兄弟,有的是堂兄弟,有的是伯侄或叔侄,均为谷村李氏争得了无上荣誉。

福建省长乐县也有这一盛况,谓之“一门同榜四进士”:南宋宝祐丙辰年(1256年),长乐东渡的杨梦斗,与胞兄杨琦、胞弟杨叔济、胞侄杨次郑,一举同登进士榜,比谷村的“一门同榜四进士”还早了18年。贵州省贵阳何氏“一门同榜三进士”,何亮清、何庆恩、何鼎考取清咸丰庚申年(1860年)进士,但比谷村最迟一次“一门同榜三进士”晚了一百九十年。

“一门三进士”。这个传奇在吉水有几个版本,最著名的版本是解氏的“一门三进士”和曾氏的“一门三进士”。

解氏的“一门三进士”,指的是吉水县城东门解家的解纶、解缙兄弟与其妹夫黄金华,三人同榜考中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进士。曾氏的“一门三进士”,指的是盘谷上曾家村的曾存仁与曾同亨、曾乾亨父子三人。曾存仁考中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进士,曾同亨考中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进士,曾乾亨考中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进士,县城曾经建有“三曾祠”纪念他们。其实,在唐朝及南唐时期,解氏就已经有过三次“一门三进士”的现象,只是吉水人平时较少提及。

而在谷村李氏,“一门三进士”的现象竟然有六组:一是北宋末南宋初的李孝谦与子李榘、侄李午先后考取进士。李午是北宋重和戊戌年进士,“一门父子叔侄三进士”;二是南宋的李晋之与其子李可方、李允方,父子三人先后考取进士,“一门父子三进士”;三是宋朝的李埈、李炳翁、李寅孙,是堂叔侄三人同榜进士;四是明正德甲戌年的李中、李湘、李俨,堂兄弟三人同榜进士;五是明嘉靖、万历时期的李淑与其子李维桢、李维标先后考取进士,“一门父子三进士”;六是清朝的李次莲、李鹤鸣、李振裕堂祖孙三人,“一门同榜三进士”。

谷村的“一门三进士”,不仅县里的有关历史资料与文献不太提起,就是谷村李氏本身也很少向外人提起。只是《谷村仰承集》关于“创建”一节中,提到了“一门三进士坊”,载明为清朝时期为旌表李次莲、李鹤鸣和李振裕三位进士而建。

至于“父子乡举”、“兄弟乡举”、“一门同科乡举”的现象就更多了。

所谓乡举,就是“乡试举人”的简称。过去省一级的考试,一般称作“乡试”,有时也叫“省试”或“解试”,考取者称作“举人”,即乡试举人,简称“乡举”,意思是“乡试考取了举人”。因为乡试考取第一名的,被称为“解元”,故而也将乡试称作解试。中学课文《范进中举》,指的就是乡试考中举人。

在科举时代,考中了举人,即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可以直接做官),也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有机会考取进士,取得更大发展,有的可能被直接选送到国子监或国子学、太学去学习,成为一名“国学生”或“太学生”,同时取得朝廷给予的俸禄。乡试,能够让普通的学子在一夜之间由寒门而变成豪门,所以它就成为诸多学子一生追求的目标。

在谷村,考取乡举虽然也是光耀门庭的荣事,但与考取进士相比,乡举要差上一些。《谷村仰承集》“李氏联芳图”中记载了乡举的盛况:“父子乡举”有九次,其中一父四子一次、一父五子一次;“兄弟乡举”至少有十七次;“一门同科乡举”竟然达到三十六次之多。

此外,还有未曾载入《谷村仰承集》的县试、府试和院试盛况。这三个层级的考试,也是官府举办的初级考试,都是学子一生中的重要考试,是他们晋身的必由之路。

县试,一般被称为童子试,或童试,是县官衙门组织的统一考试。所有学子不论年龄大小,从未参加过县衙考试的,均称为童生,首先必须参加这一考试,通过了就有资格参加府试,未通过的仍称童生,等待参加下一次县试,有的童生因为参加考试而未通过的次数多,便被称为“老童生”。童生的来源渠道较多,有的来自里塾(乡一级机构主办的学校),有的来自私塾(有村塾、家塾之分。村塾是同一村庄或几个村庄民众集资开办的学校;家塾是大户人家个人出资开办的学校)。考试合格的童生,集体入县衙举办的学校集中学习,称之为“庠生”、“邑庠生”或“县学生”;名列前茅者可以获得朝廷给予的官粮补贴,即“廪米”,获得廪米的县学生被称为“廪生”或“邑廪生”,算是吃上了“皇粮”,很有面子。

府试,有时候称为州试、郡试(这与不同朝代行政机构设置和叫法上的不同有关,相当于如今的地区、设区市一级),是比县衙高一级的官府组织的考试,通过了县试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府试合格的考生,取得了参加院试的资格,并集体进入府衙举办的学校集中学习,也被称为“庠生”、“郡(府、州)庠生”或“府学生”,有时也称“序生”或“郡序生”;名列前茅者获得朝廷“廪米”,叫作“府廪生”或“郡廪生”。

院试,即学政考试,是由省一级的学政衙门组织的考试,相当于如今省教育厅组织的考试,府试合格者才能参加。这次考试的优秀者,可以被推荐直接进入国子学、太学或贡院集中学习,成为其他学子羡慕的“国学生”、“太学生”或“贡生”。

县、府、院三级考试都合格的考生,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也叫“相公”。秀才不仅可以在科举、仕途上有进一步上升的机会,而且在地方上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权益:封建时代规定,秀才可以免除差役、徭役,见到知县可以不下跪,地方官员不能随意对其用刑,等等。因为秀才“知书识礼”、“博学多闻”,成为民间活跃的特殊阶层,在普通老百姓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受到相当的尊重,因此他们在老百姓与官府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很多秀才虽然一生都未能考取功名,只能以开私塾教书或给官员们做幕僚等方法为生,但他们往往因为性格耿直、敢于为民说话而受到百姓的拥戴与赞誉。

翻开《谷村李氏族谱》,能够看到许多以醒目标识凸显出来的“邑庠生”、“郡庠生”、“邑廪生”、“郡廪生”、“太学生”、“国学生”等。粗略计算,有二百六十多人。他们,也是谷村科举盛况的一个重要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