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武汉地质学院的登山训练(一)

武汉地质学院的登山训练(一)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阿尼玛卿——武汉地质学院首次登山科考的回顾与感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梁定益 郭铁鹰 纪克诚武汉地质学院曾是20世纪70至80年代南北两地统一的校名。阿尼玛卿第三峰是人类足迹未染的处女峰,对它知晓甚微,比第二峰仅低200多米,但安全系数比较大。
阿尼玛卿_地大人

阿尼玛卿

——武汉地质学院首次登山科考的回顾与感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梁定益 郭铁鹰 纪克诚

武汉地质学院曾是20世纪70至80年代南北两地统一的校名。1983年3月,武汉地质学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基层登山协会,李武元任主席,纪克诚任副主席兼秘书长,何诲之任副秘书长。1984年3月初,协会聘请纪克诚、何诲之、郭铁鹰、梁定益等老将参加队员们的训练和选拔,并参加首次登山科考活动。20多位学生报名参加,南望山成了体能、技能训练场地,体育教师朱发荣、仲禹、董范为首批登山教练。

登山运动旨在培养人们坚忍不拔、不畏艰难险阻的奋斗精神。1984年5月初,位于青海省境内,曾被误传为“世界最高山”的阿尼玛卿,迎来了武汉地质学院4位登山队体能技能教练——朱发荣、仲禹、董范、艾顺奉,以及新一代登山队员——张泽民、熊昌建、宋玉玲(女)、王永峰、包德清、李致新、熊继平、刘强、佟露(女)、庄小莉(女)、段连秀(女)等15名2~4年级的学生,教练组成员是——何诲之、纪克诚、郭铁鹰、梁定益、朱发荣、艾顺奉、仲禹、董范及随队医生刘亚非。纪克诚和何诲之曾是我校资深登山健将,1960年,国家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过程中,纪克诚曾创8 200米登山记录;何诲之在1957年曾登上前苏联最高峰——列宁峰,他又在1960年与艾顺奉老师首登阿尼玛卿第二峰;郭铁鹰、梁定益曾是1974年国家珠峰登山科考队队长和队员。此次登山活动的目的是训练队员和选拔队员,为次年(1985年)中(武汉地质学院)日(神户大学)大学生联合登山活动作准备。

大本营设在二峰脚下(海拔约4 500米),训练的具体要求是:以冰裂缝最发育的二峰“粒雪盆”作为冰雪基本技能训练的重点区。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队员攀登1 000米高程,作耐力体能训练,不设登顶任务。

在朱发荣、仲禹、艾顺奉、董范等教练的指挥下,刚刚进行了2天的冰雪训练,突然传来气象预报:“未来第三天将有暴风雪降临阿尼玛卿”。为期7天的登山训练,只能缩短为4天。未来2天,试登第三峰。

阿尼玛卿第三峰(6 058米)是人类足迹未染的处女峰,对它知晓甚微,比第二峰(6 280米)仅低200多米,但安全系数比较大。

试登第三峰是此次训练的主题,强调登峰的过程,不在于登峰的结果。攀登第三峰是从第二峰主营地出发。当天清晨,掀蓬拔寨,全体队员负重行军7小时,在三峰脚下“粒雪盆”边建立一号营地,纪克诚、郭铁鹰、朱发荣、艾顺奉、仲禹留下,做现场指挥,并留下了6位学生做后勤服务工作。老将何诲之,教练员梁定益、董范,队医刘亚非,率李致新、佟露等男女学生9名马不停蹄,直奔三峰山脊。黄昏时刻,一道30米高的冰壁,挡住了去路,只见被誉为“冰雪雄鹰”的何诲之,不减当年神勇,手舞冰镐,左撑右顶,双脚轮番踩登,飞速登上了冰壁之顶,抛下登山绳索,协助8位队员逐一登上了山顶。

原来这里是一道“龟背脊”凹地,宽不足3尺,仅能紧紧挤进4顶小帐篷。此时,天色已晚,建立2号营地,别无选择。正当大家七手八脚撑起帐篷之时,一位好心的同学,不慎将唯一的“化雪煮水”的大铝锅掉下深渊。4顶帐篷只能各自为战,4人围着一盏小汽油炉,化雪饮水,啃着冻肉充饥。梁定益和李致新等4人的帐篷,后边是悬空的,4人只能背靠两侧蓬壁,坐等天明。次日清晨,同学们花了不少时间才能穿上冻得硬邦邦的铁爪冰靴。早餐与昨夜一样,吃不饱,喝不足。这时,何诲之要求大家迅速卷起帐篷,背上行装,探索前进,不再回2号营地。在何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踏过一个个厚雪坳地,攀越一座座陡峭冰雪坡,上到了约5 400米平台。这时,对讲机第一次传来指挥部的声音:“一夜杳无音信,令众人心焦。”接着又传来:“你们已经超过1号营地1 000米高程……”。此时已是中午时分,年过半百的何诲之老师自感体力不支,提出“临阵换将”方案,得到了指挥部的同意。经验丰富的何诲之老师让梁定益率包德清、王永峰、李志新、熊纪平等5名男生,轻装前进,尝试登顶,预计归来时天色已黑,人员也会筋疲力尽,所以,需要留下董范、队医刘亚非和佟露、庄小莉、段莲秀3名女生,养精蓄锐,作为接应,确保安全回营。

此时,“蜀中无大将”,甘做“廖化当先锋”。曾被李致新戏言“干巴瘦老头”的梁定益,与包德清两人“结组”,走在李致新等4位男生2个“结组”的最前面。这是一条直通三峰典型的“龟背脊”,两侧是悬崖峭壁,队员们在上面的一举一动,都呈现在指挥官们的望远镜中。在这段“龟背脊”漫长的缓坡上,只见梁定益和包德清专心致志,越走越快,逐渐和李致新、王永峰等2个“结组”拉开了距离。大约下午5~6点钟,在海拔5 800米左右,有的同学显得有些疲惫,抬腿显得很沉重,有的同学体力和精力下降,有的同学干脆趴下了,郭铁鹰老师担心会出问题,下令王永峰等2个“结组”原地休息,等候接应梁定益、包德清“结组”返回。将近下午7点,梁定益、包德清爬过一道冰裂缝,艰难越过最后一道坚冰陡坎,上到预定的6 058米山顶。山顶实际上是几平方米的圆形冰雪山头。梁定益尚未站定,传来纪克诚老师的声音:“你们已经登上第三峰顶了!”郭铁鹰老师接着命令:“天色已黑,迅速返回!”梁定益老师将相机镜头对准包德清脚下的山包,拍下了唯一一张珍贵的照片。6名队员下山的脚步越走越快,伐步越迈越大。梁定益、包德清原本是先锋,现在变成了后卫。此时,李致新、王永峰、熊纪平、刘强打前锋,回到了5 400米平台。幸亏何老师、董老师预先侦查好一条下山之路,11员“天兵天将”躺在厚厚的白雪之上,快速地向山下滑去,宛如从天而降。此时,山下无数手电筒的光束指引着11名将士进入了1号帐篷营地,他们毫发无损。当他们喝下一碗碗温暖的糖水,还来不及被其他队员脱下铁爪冰靴时,便睡着了,睡得那么香甜、那么深沉。第二天破晓,晴空万里,纪克诚、郭铁鹰、梁定益、何诲之4位地质系老师,带领包德清、李致新、庄小莉、段连秀4位三年级同学向花石峡方向撤离。一位同学说:“哪来的大暴雪?让我们少了两天时间。”非常幸运,纪克诚、何诲之老师意外发现一段冰川末端剖面,两位老师现场给同学们讲解冰川的基本知识、固态变性特征,还演示了做素描剖面的方法,并研究冰川变形过程。与此同时,梁定益、郭铁鹰老师发现了一块难得的二叠系露头,与同学们一起采集了大量完整的长身贝化石,并给同学们讲解了长身贝的特征和时代意义。登山与教学、科研相结合,提前两天在这里作了初步尝试。

深夜里,我们的帐篷被暴雪压塌了,早晨,我们一个个从大雪中钻了出来。又有同学说:“要不是我们提前撤离,我们将‘永睡’在阿尼玛卿了。”

之后,何诲之等4位老师率领包德清、李致新、庄小莉、段连秀4位三年级的同学,在雪山周边花石峡、果洛地区,进行了为期15天的教学-生产实习与科研活动。回校后,经过一年多的室内研究之后,纪克诚、何誨之等撰写了《阿尼玛卿登山与科学考查》专著一部,并荣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武汉地质学院的这次登山科考活动十分低调,没有宣传报道,鲜为人知。但它却是我校乃至全国登山史上一个新起点,标志着我校、我国登山科考新时代的开始。

1985—2008年,李致新、王永峰创造了辉煌的登山业绩:中日登山,旗开得胜纳尼峰;北京亚运,双向攀登越过珠峰;国际登山,傲立五大洲最高峰;北京奥运,传递火炬上珠峰。

作为李致新、王永峰登山的启蒙教练——董范老师,是首次攀登阿尼玛卿教练中最年轻的一员。通过这次活动,使他迅速成长为知名的登山教练。他曾组织和主导我校多次登顶珠峰。2012年5月17号,他亲自率领我校学生陈晨、德庆欧珠、次仁旦塔,登顶珠峰,成为我国汉族体育教员登顶珠峰第一人。

正当我们欢庆我校师生登顶珠峰的时候,传来尼泊尔“创造”南坡登顶人数、伤亡、污染环境的三项“纪录”。我们有感:“单纯追求海拔高程、过分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登山,不是人类的需求,人类需要的是科学、安全的登山,与产、学、研相结合的登山经验是值得发扬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