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韦昌辉族谱:宣城与金田文本比较考订

韦昌辉族谱:宣城与金田文本比较考订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韦昌辉族谱:宣城与金田文本比较考订一、《简谱》的来历1980年夏,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郭存孝等同志在安徽宣城发现了《太平天国韦昌辉家简谱》和《韦志俊墓碑》等太平天国文物。我们于当年11月初赴宣城调查。11月6日,我们向宣城县文化馆考古组同志了解《简谱》的来历,得知是县委统战部王景福同志发现的。他家四房弟兄,唯独韦昌辉未正式在谱上立后。

韦昌辉族谱:宣城与金田文本比较考订

一、《简谱》的来历

1980年夏,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郭存孝等同志在安徽宣城发现了《太平天国韦昌辉家简谱》(以下称《简谱》)和《韦志俊墓碑》等太平天国文物。我们于当年11月初赴宣城调查。

11月6日,我们向宣城县文化馆考古组同志了解《简谱》的来历,得知是县委统战部王景福同志发现的。接着,我们走访了王同志,原来,他母亲姓韦,是韦氏后裔,《简谱》收藏者韦子才是王的母舅。《简谱》藏于韦子才家,“文革”中被查没。1972年,王景福在县革委会清档时发现此谱,经有关领导同意,还给了韦子才。王景福认为,《简谱》很简约,不是原本,可能是后来转抄的,抄写时间,他不能确定。

11月7日,我们到孙埠公社玉粒大队韦子才家。韦61岁,讲宣城东乡方言(当地称“湖北话”)。我们看到了《简谱》全文和一些信函,并抄录了《简谱》。通过交谈,了解到《简谱》在他幼年时即被珍重保存,一直到“文革”开始。玉粒大队除了韦氏,还有萧、黄等姓,都是祖籍广西,自称太平天国萧朝贵、黄文金等人后裔。广西籍住户有共同的墓地,离玉粒数里之遥,当地人称“广西洼”,他们称“义山”。(www.guayunfan.com)据一个原孙埠中学的学生反映,他们于1974年夏到百亩塘钓鱼、游泳时,在塘底发现了《韦志俊墓碑》,并捞起放置岸上,墓碑上有“洪杨时代”字样,遂知为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物。

二、《简谱》之真伪考辨

《简谱》用毛笔写在毛边纸上,字体为一般流行的行书体。毛边纸是皖南土产,解放前民间书写多用,解放后渐不多见。全谱连封面、封底共四页,一气抄成,未加涂改增删,字迹清楚,但有别字、衍字与异体字,还有些语法错误。文字从右至左竖写,未加标点。谱长约28厘米,宽约16厘米,封面题曰“太平天国韦昌辉家简谱”,字迹与谱的正文相同,墨迹时间亦同,可见是同时书写的。封底里有一行蓝墨水钢笔字:“孙埠区正兴乡玉粒南仲村韦。”显然是解放后合作化时某人所写。

《简谱》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而文字不长,现全文抄录并标点如下:

韦氏一世祖籍由广东广州府发脉,至广西省平南,人丁兴旺,又分支迁至浔州府桂平县金田,又由金田迁居朱暂(盏)村。高、曾祖考妣坟墓俱在金田地方。因咸丰三年,有洪秀全拜天福会,祖父考妣皆同金田大家曾祖源玠、叔祖昌辉志政公等被乱下江南,至南京,数年皆安。不意咸丰六年十月间,洪斗(陡)起毒心,谋害为首者,将曾祖源玠、昌辉志政公遇害。在京韦姓,全家招结(遭劫),所亡者金骨皆无存。致余比(彼)比(衍字)时在母腹内,随母逃避在严姓外婆舅家度命。至同治三年,克覆(复)南京。五年,母去世。十三年,才蒙志俊叔祖出招字认回。至芜湖,才问清查(衍字)祖先名讳。云:余有兄弟二人,尔之大兄(前一个桔字系衍字),于同治三年随志俊公回浔洲金田祭祖。因里间无多丁照应,留四叔父与兄弟数人在家看守田园祖墓。叶落总要归根。本所(有)(夺有字)金田宗谱已失无存,只得在平南祭祀祠抄录上三代名讳,尔后子孙祭祀。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虔。维(惟)望子孙绵长,大吉大昌。

虔备银钱一袋奉 上

韦氏门中历代追远祖先神位

孝祀

于光绪九年,三房志俊公在芜居,临终时嘱示,云及:吾大房志能无嗣,要接支。四房志宾公管理家事,于光绪十年邀请族亲,将余承祧与志能公名下为孙。

于光绪二十三年,志俊公原配夫人林氏又云及:吾有志宾早承嗣三弟三子成美,今以(已)亡故,又无后,又在芜邀请广东会馆首事族亲,又将余次子镇祥与成美名下为孙。光绪三十一年,四房志宾公孙文柱云及,又无嗣,又要余将第三子镇德,邀请族亲,又承祧与文柱名下为长子。承嗣长于镇钰理不能承祧外房,是要升接本房志超公名下之重孙。四子镇桂理应接支嗣志能公名下为重孙。今所(有)(夺有字)余韦门在江南无宗谱考,只得将自太、高祖以下名讳抄录,尔子孙好祭祀绵长。

故亲林门陈氏姨婆,生于嘉庆二十一年九月初三日戊时,卒于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十二日未时,七十七岁也。广西浔州府桂平县人。今葬宁郡东乡东陵塘广西义山。

1.《简谱》之外部考证

据《简谱》记载: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投降清军升任副将的韦志俊,带了韦金桔(《简谱》作者之兄)回故乡广西浔州金田祭祖,发现“金田宗谱已失无存,只得在平南祭祠抄录上三代名讳”。1871年,韦昌辉族侄韦以琳曾去金田,由于没有族谱可查,乃重新修撰,则为以前史学界流传的《韦氏族谱》。《简谱》实际并未抄录太、高祖名讳,只记载了与作者有直接血统及继承关系的祖先名讳,交代了自己与诸子承祧他房的简况,严格地说,它不是正规的族谱。

作者自述1826年“天京事变”时,尚在母腹之中,可能生于1827年。直到1874年,他17岁时,由韦志俊“出招字认回”,至芜湖韦志俊家,才知道祖宗三代。

光绪三十一年(1902年)之后,作者已48岁,膝下四子。考虑到“今所(有)余韦门在江南无宗谱考,只得将自太、高祖以下名讳抄录”,供子孙祭祀。同时,将韦氏发脉迁徙、简略家史、本人遭遇及诸子的承祧关系简述清楚,再载入与自己有直接血统和继承关系的祖先名讳,看来,这些应是《简谱》初稿的全部内容。

《简谱》有两条记载不合作者“余”的身份,即“故先父考韦公讳金廷大人”,“故胞弟考韦公讳正祥”。“余”兄名金桔,应是金字辈,不可能称同辈的金廷为先父,亦不可能称下辈(自己的次子)正(镇)祥为“胞弟”。镇祥是作者的次子,其长子是镇钰,此条应系镇钰所写,只有他有资格称镇祥为“胞弟”,他还称金廷为“先父”,显然韦金廷即谱中之“余”,谱之主要作者也。据此,《简谱》应在韦镇祥去世之后,此时韦金廷也已故,长子韦镇钰所成,时间当在光绪三十一年以后。

《简谱》封面赫然写明《太平天国韦昌辉家简谱》,但内容恰恰没有写出韦昌辉的名讳,他被排除在祭祀之外,谱名与内容相矛盾。其实韦志俊等在世未尝不想给韦昌辉立后承祧,以继香火,延续血脉。他家四房弟兄,唯独韦昌辉未正式在谱上立后。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的严酷政策,韦昌辉是太平天国首义诸王之一,清政府对他深恶痛绝,韦志俊等当然不敢为他立后承祧,《简谱》乃留下空白。而且清朝污称太平天国为“粤匪”、“发逆”,谁也不敢公然称其“太平天国”,《简谱》只含糊曰韦氏“被乱下江南”。可见,韦金廷所记《简谱》时间是在辛亥革命之前,光绪三十一年之后,即1902—1911年之间。封面谱名则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写的,因为此时韦昌辉已作为反清革命的首义者名闻全国,《简谱》遂大书其名在封面上。而谱名笔迹、墨迹与正文相同,是一个人一气抄写的,因此,现在所藏《简谱》应是辛亥革命后的抄本。

王景福说,《简谱》不是原本,可能是后来转抄的,这种说法比较正确。

韦子才从他记事时就看到过《简谱》,而且一直保存身边。子才生于1919年,在此前后抄成《简谱》,完全可能。韦子才是韦镇德之子,韦金廷与其长子镇钰是《简谱》作者,其原本当在镇钰之手,其三弟镇德只能从大哥镇钰那里抄录,今天所见《简谱》抄本可能就是这次抄录的产物,而且没有抄录太、高祖等人名讳,题名《简谱》,也说明抄写时的简约。从谱的书写格式、语法结构、纸质、装订等情况分析乃是解放以前皖南农村读私塾的文人手笔。

韦子才夫妇回忆说,他们年轻时曾看到过一个黄绸封面的摺子,还盖了印,上面记载了很多祖先名讳,被藏在屋梁间,可惜以后失落了,可能,这是《简谱》的原本,那些祖先名讳可能是韦志俊1864年到平南抄录的。

2.《简谱》之内容考证

(1)《简谱》说韦氏祖籍为广东,后迁至广西平南,再转徙桂平金田村,韦金廷之祖则又迁入朱盏村,高、曾祖坟墓俱在金田。

韦以琳主修的《韦氏族谱》说他是金田韦氏的第九代,其高、曾祖显然居住、安葬在广西。他“曾到平南县木棉村韦氏族人处探亲”。[1]木棉村应是韦氏迁入广西的第一个居住点。朱盏村在紫荆山内,韦以琳说有一房迁入,“自予幼小,尝闻说由我始祖迁居……金田村,后分五房,各居一乡,土名黎垌江、紫荆山之黄鳝冲、朱盏村、洪利村各立一房”。[2]这就是韦金廷的祖父韦志荃等。两谱相互印证。

(2)韦源玠、昌辉举家加入拜上帝组织,金田、紫荆各房皆参加起义,下江南,数年过着权贵生活,直到“天京事变”,洪秀全下令杀韦昌辉并诛灭韦氏宗族,完全符合太平天国历史事实。韦志俊督师在外幸免于难。

(3)韦志俊退役之后,一直“侨居芜湖,隐蹈以终”,其后代现在还定居芜湖,曾孙辈鸿声、鹤声、林声仍在芜湖居住,曾与我们通信联系。因此,《简谱》关于韦志俊出招字认领韦金廷,到芜湖韦家,以及数次记载芜湖广东会馆决定宗族承祧之事都有事实根据。

(4)清“同治三年”(1864年)韦志俊“回浔洲金田祭祖”,确有其事。《重修蚂蝗桥碑记》记述了这件事:“金田韦某(即韦志俊)投诚归里,颇以金钱施舟梁悦人,购运径尺柳杉将易梁(指蚂蝗桥),里人拒弗受。”韦志俊见乡亲里邻不买他的账,自觉金田村已没有他立足之地,就再不回金田了。[3]

(2)“金田宗谱已失无存”确凿可信。1942年,简又文去金田,写道:起义后,“清官乃派员前去掘祖坟,烧房屋,封家产,捉余孽……我们曾亲履其祖居、韦氏祖祠遗址,今已成为荒芜的瓦砾场”。[4]韦志俊1864年去金田祭祖,当然没有族谱。1871年,韦以琳去也没有,就亲自主持重修《韦氏族谱》。

(6)《简谱》关于韦源玠、韦志俊、韦志能等妻子姓氏的记载与《韦氏族谱》完全相同,而且更加详细。

(7)《简谱》说的“宁郡东乡东陵塘广西义山”,在宣城县城东30余华里的孙埠公社张述大队与玉粒大队交界处,东陵塘现叫百亩塘,义山称“广西洼”,是广西人后裔的共同墓地。韦志俊之子韦以成就安葬此处,韦志俊墓不在此处,而在水东公社三天洞,现已兴建工厂,将其墓碑移至百亩塘,已被发现(见本文附录)。

(8)韦志俊曾孙韦鸿声听其婶母(韦师洛继室)说,韦金廷是韦志俊收养之仆人,生五子。显然是镇钰等。韦子才是其第三子镇德(小名德保)之子。他说韦金廷并非韦师洵,可是韦子才说,韦师洵是他祖父,镇德是父亲,金廷实即师洵,应当说,韦子才所述真确。

(9)《简谱》载明韦金廷过继给韦志能为孙,韦以德为子,他本人是朱盏村韦氏后裔,韦志荃孙,韦以长子。金廷生四子,继承关系是:长子镇钰过继给朱盏村韦氏长房韦志超为重孙;次子镇祥过继给韦志俊妻林氏娘家三弟为重孙,因为她三弟原过继的儿子系韦志宾第三子成美没有后嗣,镇祥遂转继林姓,为成美之孙,但镇祥年轻时即故;三子镇德过继给韦志宾之孙文柱为子;四子镇桂则过继给韦志能为重孙。

据韦子才、韦鸿声说:韦镇德系韦昌辉重孙,这与《简谱》所载矛盾。可能,韦志俊不敢公然为韦昌辉立嗣,暗嘱其弟韦志宾过继一子给昌辉为嗣,文柱则为韦昌辉过继之孙,他无后,乃让镇德承祧。清朝灭亡,民国建立以后,韦镇德就正式恢复本来暗中实行的继承关系,被称韦昌辉重孙,或者迳自称作韦昌辉的重孙,以享有韦昌辉首义的荣誉。韦子才还说,韦金廷除了上述四子之外,还有一子韦镇亮,很可能继承韦志荃本房,因此没有载入,因为,金廷系韦志荃之孙,他必须将一个儿子继承亲生祖父的族系。

《简谱》上述各条记载的真实与正确,证实它尽管是本世纪早年的摘抄本,但仍然朴实无华地记录了太平天国失败以后,居住在皖南的韦氏宗族的继承情况,它与金田《韦氏族潜》互相印证、补充,是研究韦氏谱系的重要史料。

三、《简谱》与《韦氏族谱》之比较研究

简又文、罗尔纲早在1942年就发现了金田的《韦氏族谱》,分别写出了考证和研究文章,他们的科学成果为我们考察研究《简谱》并对二谱加以比较、鉴别提供了重要的论证基础。

1.《简谱》与《族谱》可以互相补充

《简谱》记载韦源玠一房与朱盏村较多,《族谱》则记载韦源珖一房较翔实,因韦以琳是源珖孙子,对该房情况熟悉。

2.韦氏祖籍和民族成分

罗尔纲根据《族谱》记载:韦以琳是金田韦氏九世孙,又以宣城韦氏后代说客家方言为旁证,肯定韦氏不是广西壮族人,而是外地迁入广西的客家人。1924年广西太平天国文史调查团则根据口碑断言韦氏为壮族,于是韦氏祖籍与民族成分发生混乱和分歧。《简谱》证实了罗老的论断,说明韦氏祖籍广东省广州府,后迁入广西平南,再徙至桂平,显然是客家人,为汉族。但韦子才、韦鸿声皆说韦氏是壮族,显然受广西调查团结论的影响。

3.关于洪秀全创立的宗教组织名称的新说法

洪秀全创立的宗教组织的名称叫什么?过去,根据一些地主、官僚的奏报和记载,通常都称之为“拜上帝会”,而《简谱》则称之为“洪秀全拜天福会”。太平天国《天条书》规定:“不犯天条者准上天堂享福。”《天条书》又说:“真道岂与世道相同,能救人灵,享福无穷。”[5]林大椿《粤寇纪事诗》有《拜天福》诗一首,其诗序云:“贼于月之初一日设供祭天,谓之拜天福。”其诗曰:“天父天母暨天兄,种种名号皆不经,天书天诏涂耳目,到羊宰猪拜天福。”[6]可见,“拜天福会”,或系拜上帝教众对其所参加的宗教组织的俗称。

4.“天京事变”的新材料

在研究“天京事变”时,人们往往谴责韦昌辉滥杀,但洪秀全诛韦情况记叙较少。韦氏一族在事变中的结局不得而知。《幼主诏旨》曾封韦源玠为王,称“天朝九门御林开朝王伯,爵同南(王)赐天府称殿”。[7]据此,简又文说:“天京内讧后,韦氏被削籍,独源玠生存,仍受不次荣典。”[8]罗尔纲提出两个可能:(1)“与韦昌辉同时骈诛”;(2)“出走依韦志俊,终老死葬宁国”。罗老声明:“文献无征,姑记所疑于此。”[9]《简谱》对罗老的第一个推测提供了史料依据,而否定了简又文的说法。它说:“洪(秀全)斗(陡)起毒心,谋害为首者,将曾祖源玠、叔祖昌辉志政公遇害。在京韦姓,全家招结(遭劫),所亡者金骨皆无存。”甚至在母腹中的韦金廷也险送性命。这是他和韦志俊等人的惨痛遭遇,当然确凿可信。简又文没有看清《幼主诏旨》上的“追封”二字,附会为生前的荣典,显然错误。《韦氏族谱》注明韦源玠墓葬宁国亦不确实,宣城并无此墓,源玠后裔皆茫无所知,但却清楚乃祖被杀一事,可为旁证。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洪秀全出自“谋害为首者”的需要,在诛韦时手段很残忍,采取了族诛的苛法,这当然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自身的力量。

5.矫正了《韦氏族谱》的若干错误

《族谱》的最主要错误是对韦源玠一房记载失实。它说:源玠诸子的排行是昌辉(志政)、志俊、志滨、志先、志能。简又文、罗尔纲先生对此迷惑不解。简认为:“《族谱》所列次序为不确,想是后人追录时,以昌辉名位最显,故列为第一以示敬也。”[10]罗老未作解释。张德坚记:“韦滨,韦昌辉之兄。”[11]杜文澜亦持此说,并声称韦志滨早死(杜文澜:《平定粤匪纪略附记一·贼名》)。但《族谱》则将韦志滨排在第三,因此引起简又文的议论。其实,张德坚、杜文澜都是依据太平天国官书《太平礼制》立论的。《太平礼制》说:“仁正兄、仁宾称国宗兄,元清、辅清、四福、韦滨辈一体同称国宗兄。”张、杜以为“国宗兄”就是韦昌辉之兄,其实不然。上述所列六人唯洪仁正是洪秀全族兄,特别系一“兄”字外,其他五人直书其名,实是诸王弟辈,“国宗兄”是一尊称,并不一定就是诸王兄长。杜、张望文生义,显然不够严肃,简氏未考遽信,当然上当。

《简谱》明确记载韦源玠诸子排行是:志能、昌辉、志俊、志滨。志滨则是昌辉弟弟,看来,他在“天京事变”中幸存,随三哥志俊活动,直到1883年,志俊临终时,他还管理韦氏家族事务。谱上说他至少有三个儿子,杜文渊说他早死,纯系讹传。

《族谱》说韦志能是韦源玠的幼子实为一大讹错。《族谱》本身也揭露出这一错误。它载明韦志能有五个儿子。长子韦以德“伪国宗提督军务,乃韦昌辉之侄,年约二十。十月官兵克复田家镇,在半壁山为官兵所歼”。[12]其三叔韦志俊与其年龄相差不大,当时叔侄皆在西征前线作战,并将韦以德牺牲情况向杨秀清作了禀报。

《韦志俊碑文》(见附录)载:他“生于道光七年十月,卒于光绪九年四月初二日”。比韦以德年长7岁。时,韦昌辉29岁。(见《贼情汇纂》载北王府联句:“廿九春秋绵冀北,六千岁月颂贤王。”)他们都只比侄子韦以德年长不到10岁。韦志能儿子20岁,他年龄当在40岁左右,显然不可能是韦昌辉、韦志俊的幼弟,而只能是他们兄长。《简谱》所载真确,纠正了《族谱》之错讹。

附录

《韦志俊碑文》

(墓碑背面)

公字义堂,粤西桂平金田村人。幼读书,素具韬略。洪杨时代任右军主将,领兵数十万,威震江南。入清后,官至总兵,战功卓著,性豪迈,志趣高尚,不治家人产。生平事迹详载国史。生于道光七年十月初七日,卒于光绪九年四月初二日,时年五十有七,侨居芜湖,隐蹈以终,固一世之人豪也。

一等嘉禾章国务院参议清翰林院编修姻再侄张国溶拜撰

(墓碑正面)

清封振威将军祖考韦公志俊太府君墓

兼子午

孝孙光照、鼎元、师洛、曾孙鹤声、鸿声、鸾声、鹄声、鹓声奉祀

中华民国十二年夏历癸亥冬十月 敬立

(标点系笔者所加)

(原载《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

【注释】

[1]简又文:《金田之游及其他》,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38页。

[2]罗尔纲:《金田采访记》,《太平天国史迹调查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28年,第333页。

[3]参看桂平县历史学会:《有关金田起义的一些调查资料》,广西太平天国史研究会编:《太平天国史研究文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97—298页。

[4]简又文:《金田之游及其他》,第39页。

[5]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印书》,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6、31页。

[6]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六),中华书局,1963年,第422页。

[7]《幼主诏旨》,金毓黻等编:《太平天国史料》,中华书局,1929年,第108—109页。

[8]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上),香港猛进书屋,1962年,第138页。

[9]罗尔纲:《金田采访记》,《太平天国史迹调查表》,第334页。

[10]简又文:《金田之游及其他》,第32页。

[11]张德坚:《贼情汇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27年,第26页。

[12]张德坚:《贼情汇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三),第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