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贬褒不一的韩国教育

贬褒不一的韩国教育

时间:2022-03-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贬褒不一的韩国教育韩国与中国一样,同为深受儒教伦理影响的东方国家,有重视教育的传统。然而,每年由瑞士国际经营学院公布的《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中,韩国整体教育竞争力在发达国家中整体上处于中下游水平。应该说明的是,韩国实行教育平均化政策30多年以来,并不是各届政府都不折不扣地贯彻实行的。

贬褒不一的韩国教育

韩国与中国一样,同为深受儒教伦理影响的东方国家,有重视教育的传统。类似“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政策,韩国比中国贯彻执行得更好。“学历是门面、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等观念深入韩国国民的骨髓。

填鸭式教学、死记硬背式学习、复习考试时的题海战术、高考定终身、片面追求名校学历、重视英语教育(可高中毕业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英语),这些为我国家长、学生耳熟能详且深恶痛绝但又百般无奈的教育弊病,在韩国同样积重难返,甚至比我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1.国际上对韩国教育水平的评估

国际上对韩国的教育业绩贬褒不一,各种评价甚至有天渊之差。

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刚开始经济起飞时,也是一穷二白,人均GDP不过100美元,没有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经过20世纪后三四十年的“汉江经济奇迹”,韩国已经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目前,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十二三位,人均GDP刚超过2万美元。他们在1959年就实行了六年小学义务教育,到2004年则实现了初中义务教育。(www.guayunfan.com)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5年称,韩国与新加坡一样,堪称教育模范国。40年来,从教育水平偏低的国家发展成为教育高水平的国家。

2004年,素有富国俱乐部之称的经济合作组织(OECD)以全球41个国家(30个OECD成员国加11个非成员国)的15岁少年(高一学生)为对象,对学业成绩进行了评估。结果,韩国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排名首位,在阅读方面居第二位,数学科学(物理化学)分别居第三、四位。在此次评估中,中国和日本学生也排名非常靠前。韩国影响最大的报纸《朝鲜日报》不无得意地说,“韩、中、日这几个东亚国家的填鸭式教育展示了实力和优势”。

在每年举办的各种国际奥林匹克知识(诸如数学、物理、化学、信息、计算机等)竞赛中,总是由中、日、韩三个东亚国家的中学生轮流分享金、银、铜奖。

韩国的高中生考入大学的比率高达84%,即使在OECD30个成员中,也位居第四。

据韩国媒体报道,2007年,在美外国留学生中,韩国人为10.34万人,占在美外国留学生总数的14%。只是近两年才被中国和印度的留学生数略为超过。可是中国和印度人口总数是韩国的二三十倍啊。在美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外国人也以韩国人最多。

然而,每年由瑞士国际经营学院(IMD)公布的《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中,韩国整体教育竞争力在发达国家中整体上处于中下游水平。其排位情况是:2004年四十四位(60个国家参评);2005年四十位(60个国家);2006年四十二位(61个国家);2007年二十九位(55个国家);2008年三十五位。

在作为评估大学教育质量指标之一的“大学教育与竞争社会要求的符合度”方面,2007年,韩国在总数55个国家中排位五十三,属于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度之间表现很差的国家。与此相适应的是,韩国大学升学率虽然非常高,可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多年来在OECD成员国中位居倒数第二三位。

迄今,无论是哪种世界大学排名,在前200所名牌大学中,韩国至多有二三所能入选。

韩国学生的在校时间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学生都要长,支付的教育费用(占GDP的8%)最多,韩国学生用于课外的辅导费用是美国的两倍,但韩国的生产效率仅为美国的60%。

2.精英教育与均等教育之争

韩国的学制与我国相差不大,也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专科二至三年、大学本科四年、再就是研究生(硕士、博士)。也有很多中专或者职业高中。根据建校及运营出资情况,学校有公立、私立、教会之分。但一般来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政策(如学制长短、招生考试及录取方式、课程设置等)每种类型的学校大体都得遵循。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条儒教的古训在韩国社会贯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通过读书升学是实现社会流动、改变出身地位阶层,乃至出人头地的不二法门。无论哪个家庭,只要孩子上进,愿意读书,家长就是砸锅卖铁也会满足孩子升学的愿望。

韩国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弊病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务负担过重,为了取得好成绩,学生放学后还要去课外辅导班补课,补习班费用(在韩国称作私教育费)又高,导致很多家庭不堪重负。家境好的学生能够上得起补习班,成绩也往往优于家境贫寒的学生,这又导致教育的不均等引起的阶层分化现象。鉴于此,1974年,韩国推行了教育平均化政策,口号是“公共教育正常化,减少私教育费”。其初衷是要“教育让大多数人满意”,具体做法是:

教育统一化,强调整齐划一性。每个阶段所有的学生使用统一的教科书;在教学方面,取消“公、私立”学校之分,即“公立、私立学校”只有资金来源的差别,教学方面也要统一管理;取消初高中入学考试,废除重点学校、中小学生就近入学(学生可报志愿上居住地附近的几所学校,最后抽签决定,类似于我国一些大城市实行的电脑派位录取中小学生);一年一度的高考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划定录取分数线,各名牌高校再根据自己的实力,确定新生录取分数线了等等。

这种教育平均化严格实行“三不政策”,即“不允许高校自主举行入学考试、自主招生;不允许各高中学校按高考成绩划分重点非重点校;不允许私人捐款入学(类似我国交赞助费上学)”。

教育平均化政策推行几十年来,拥护者和批评者比例相当。拥护方认为,该政策对防止基于教育不平等导致的社会两极分化有积极的作用,与“不患寡患不均”的儒教伦理是相吻合的。批评一方认为,“教育平均化”政策剥夺了学生“选择教育的权利”,人为拉平学生天赋的优劣差距,是用“标准化教育扼杀学生个性化”。一定程度上导致“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习无用论”。进而认为,教育平均化政策与重视教育、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的韩国社会伦理是格格格不入的。

应该说明的是,韩国实行教育平均化政策30多年以来,并不是各届政府都不折不扣地贯彻实行的。大体来说,主张公平高于一切的进步派左翼政府执政期间,推行平均化政策更积极一些。而宣扬效率优先的保守派政府上台就会多少有点儿变通。

如2003—2008年卢武铉执政期间,卢就坚决反对所谓精英教育,尤其讨厌重点大学垄断优秀生源。说过“重点大学别要想选拔千里挑一的人才,能对百里挑一的英才加以培养就很好了”。卢甚至主张大学也要平均化。他的幕僚建议取消名牌大学原来的名称,改称国立第一大学、第二大学、第三大学等。大学生可以在多所大学选课,取得多所大学承认的学分,最后同时获取几所大学校长签名的毕业证书。目的就是淡化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之分。反对派批评卢武铉所以这样仇视名牌大学,是因为他自己从未上过大学。

2008年,李明博上台后,则主张大胆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建议从平均化的教育体系转变为“以自主和竞争,强调效率为基础教育先进化体系”。其核心是培养符合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型人才。重点是高考的正常化,高考应由各大学主导,政府只是提供协助。

但就是在推行教育平均化最严格的年代,韩国仍然有精英教育的领地。允许在全国建立一定数量的特殊目的的高中,比如英语高中、数学高中、科学(物理化学)高中;在一些经济开发区设立为外国专家孩子服务的国际中学(实际上也招收韩国的学生);还批准建立了一些“自立型私立中学”。这些英才教育基地师资水平高,学费贵,个别顶尖的学校除了韩语和韩国历史课外,都用英语直接授课。正是这些数量并不多的英才教育基地的存在,使平均化教育政策在现实贯彻中大大走样。

家长为了让自己孩子将来考上名牌大学,就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入这些特殊目的的高中。而学生在正规的学校接受的是平均化教育,不可能考进这些门槛很高的高中。增加竞争力的办法是课后进入辅导班补课,为此要付出昂贵的私教育费和精力。

有专家认为,光从减少私教育费一项来说,平均化教育政策政府就没达到初衷。因为实行教育平均化以来几十年,韩国接受私教育费的人数是有增无减:1980年,13%的小学生、20%的初中生、26%的高中生接受了课外教育,而到了2003年,这一数字分别上升到83%、75%和56%。现在接受课外教育的学生比例更高了。

韩国媒体称,只要存在进入名牌大学的竞争,私教育费就不可能降下来。为了釜底抽薪,根本起到学生减负、降低私教育费,各届政府多次设想过改革高考考试招生制度。如有不凭高考分数为录取唯一标准,还要根据特殊学生的才能和专长选择其一入学;为改变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制度,从2008年起实行高考“内申制”,即高校录取新生时,除高考成绩外,更多的要参考考生在高中时的学习成绩。结果是,每个高中为了让自己学生考进理想大学,都给自己学生高中成绩打出高分。自从1974年教育平均化以来,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就变化了15次。弄得老师和学生家长都无所适从,最后往往还退回到一张考卷定终身的老路来。

教育部是韩国政府机构中最费力不讨好的部门。金大中执政五年,头三年就换了六个教育部长;卢武铉当总统五年,换了四个主管教育的副总理

(2011.05.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