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二节贸易活动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第二节贸易活动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贸易活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时空调节作用贸易活动有利于减少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耽搁或停顿,并优化空间范围中的资源配置。这种日益脆弱的关系,时时刻刻成为各种“耽搁”的缘由。因此,减少耽搁或停顿是对贸易活动功能的天然的本质要求。

第二节 贸易活动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一、贸易活动的必要性

贸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必要性是由交换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的。19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流行的方法,是把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要素。在社会再生产中,四要素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生产是人们创造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等物质财富的过程,这是再生产的起点环节;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或生产需要使用和消耗社会产品的过程,是再生产的终点环节;分配是确定社会成员对社会产品所占有的份额或比例的过程;交换是人们通过劳动及产品的互换,获得自己生产或生活所需的具体产品的过程。就一个社会再生产流程来看,分配、交换属于再生产的中间环节。有社会分工,就会有交换;有社会化大生产,就会有贸易活动。交换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中介地位,也就决定了贸易活动在经济运行中的必要性。(www.guayunfan.com)

(一)贸易的媒介交换功能

贸易对社会分工发展有促进作用。没有贸易活动的联结,相互分离的专业生产者就失去了彼此协作的可能。而在需求多样化的硬性约束下,它们只能被迫返回到自给自足状态,使社会分工不再存在。由此可见,贸易是社会分工存在的前提条件。此外,贸易正是分工的发展条件。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贸易在上述两方面对社会分工的促进作用,构成了贸易媒介功能的理论依据。

(二)贸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利益实现功能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在分工的条件下,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利益。生产者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要求的产品,当产品经过在市场上的流通,最终进入消费后,产品的价值得到实现,生产者也就实现了自己的利益。作为贸易主体的经营者,是在低价购进商品、高价卖出商品的商业活动中补偿流通费用支出并获取贸易利润的。而消费者通过支付一定的货币,交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己的利益。

在均衡条件下,商品的供给等于需求,生产者生产出的商品刚好能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需要。作为中介的贸易主体,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媒介交换的活动,把产品从生产者手中顺畅地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并通过贱买贵卖获取经济利益。这样,所有商品都完成了价值实现,生产者获得货币补偿,消费者得到想要的商品,整个社会达到总福利的最大化。

(三)贸易活动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商品通过多次买卖,从生产者手中最后进入消费者手中,其实质就是通过或借助于转让和让渡实现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仅通过一次商品和货币的转让所发生的所有权更迭,商品不一定能够最终成为消费者所占有的对象,贸易活动的职能就难以实现,社会再生产也就难以顺利进行。正因如此,贸易活动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个别劳动求得社会承认而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

(四)贸易活动是社会再生产循环扩大的方式

社会再生产循环扩大是通过商品和要素贸易活动共同实现的。从商品贸易角度,商品由生产者、中间商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经过商品的消费,再生产出劳动力又可以供生产者、中间商使用。同时,消费者本身也可以作为投资者,他将暂时不用于消费的货币以储蓄或直接投资流通于经济循环过程的方式进入生产领域,为生产企业提供资金。在商品与要素贸易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从而形成社会经济的循环。

(五)贸易活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时空调节作用

贸易活动有利于减少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耽搁或停顿,并优化空间范围中的资源配置。这是从时间继起和空间并存两个视角所作出的最高概括。发达的商品贸易能打破生产和消费在时间、空间和集散的更大限制,可以在更长的时间、更远的地区、更集中或更分散的条件下进行商品交换,因而能够促进更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一方面,从时间继起角度看贸易功能。经济发展史显示,分工促使了效率的提高,但分工不断细化加深了社会化生产,特别是社会化现代大生产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极大增加了不同生产部门、行业和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联系及协调方面的困难,如搜寻、信用、谈判、购买和销售上的困难等,从而增加了交易成本,耗费了大量时间,造成形式多样的耽搁或停顿,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低效率。这种日益脆弱的关系,时时刻刻成为各种“耽搁”的缘由。

贸易活动存在的理由,并不在于这一过程能够增加物质产品、物质财富的数量,那是生产过程的功能。贸易活动之所以不可避免、之所以重要、之所以不可替代,就是因为它必须弥合并化解社会和产业分工导致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时空矛盾。考察生产的功能,是看其以尽可能少的资源、人力耗费(生产成本)提供出物美价廉、满足消费的有效产品;考察贸易功能则要看其以尽可能少的资源、人力耗费(流通成本),以最短的时间将产品送入消费领域或再生产领域。

因此,减少耽搁或停顿是对贸易活动功能的天然的本质要求。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尽可能减少一切耽搁和停顿,使尽可能多的稀缺资源处于实际发挥作用的最佳状态,从而减少直至消灭处于实际上的闲置状态,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懈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商品产销矛盾在时间上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储存。在没有贸易部门媒介商品交换的条件下,商品储存由生产者承担;在贸易部门媒介商品交换的条件下,则是由生产者和贸易企业共同承担的,以贸易企业为主。

另一方面,从空间并存角度看贸易活动效能。贸易活动在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商品产销矛盾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要求有贸易部门作为媒介促成商品交换。商品产销矛盾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就是产销距离,或此地生产、彼地销售。商品产销矛盾在空间形式上的加深就意味着生产越来越集中,消费越来越分散,产品的行销范围越来越广,有时不仅需要突破地方市场的限制向外埠提供商品,而且还需要走出国界进入国际市场,介入国际交换。这就需要贸易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集团承担经销商品的职责。如果把销售商品仍然作为生产者的附营业务,显然是不能解决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条件下的商品产销矛盾的。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中,生产的专业化与消费的细分化使得产销联系更加复杂,只有通过贸易及其主体才能增强产销关系的稳定性。贸易系统提供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产销联系实现的通道,特别是贸易部门与众多的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发生联系,通过数量、批次和品种的调剂形成一种产品稳定的产销联系,这些不稳定因素通过贸易部门的过滤,可使其相应抵消。相反,如果没有贸易部门的强化销售,就会出现积压和脱销并存的状况。

二、贸易活动的特殊性

(一)贸易在不同经济形式下所表现的特殊形式

按照经济形式划分,贸易包括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贸易活动、古典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贸易活动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贸易活动等。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贸易的对象——商品品种十分有限,进入商人之手所买卖的商品主要是供奴隶主享用的各种奢侈品和少量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同时,奴隶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奴隶主之间进行买卖。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贸易活动的空间范围比较有限,主要局限在城市市场进行。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贸易活动发展不稳定,十分脆弱,作用相对较小,贸易活动尚未成为生产的前提和依托,而是处于自然经济的附属地位。而进入到古典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时期,贸易的对象、空间范围及在经济中的作用均实现很大程度的扩大和提升。

(二)贸易在不同社会形态下所表现的特殊形式

按照社会形态划分,贸易包括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贸易以及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贸易活动等。贸易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普遍存在,但它在封建社会受到束缚,在资本主义社会受到扭曲。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贸易活动相区别,社会主义贸易活动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不同类型的贸易具有不同的特性

贸易作为不同范围买卖活动的总和,按交易对象可分为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按地区区分有城乡贸易、地区贸易和国际贸易;按毗邻关系分有邻区的边邻贸易、边境贸易等;按部门区分有工业品贸易、农产品贸易、重工业品贸易、轻工业品贸易等;按商品区分有粮食贸易、食品贸易、棉花贸易、皮毛贸易、钢铁贸易、石油贸易、百货贸易、纺织品贸易、机械贸易等;按交易时间区分有现货贸易、期货贸易等;按组织区分有自然人贸易、企业贸易(公司、企业集团在内)。不同类型的贸易本身具有不同的特性,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其特点。

第二节 贸易活动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一、贸易活动的必要性

贸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必要性是由交换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的。19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流行的方法,是把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要素。在社会再生产中,四要素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生产是人们创造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等物质财富的过程,这是再生产的起点环节;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或生产需要使用和消耗社会产品的过程,是再生产的终点环节;分配是确定社会成员对社会产品所占有的份额或比例的过程;交换是人们通过劳动及产品的互换,获得自己生产或生活所需的具体产品的过程。就一个社会再生产流程来看,分配、交换属于再生产的中间环节。有社会分工,就会有交换;有社会化大生产,就会有贸易活动。交换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中介地位,也就决定了贸易活动在经济运行中的必要性。(www.guayunfan.com)

(一)贸易的媒介交换功能

贸易对社会分工发展有促进作用。没有贸易活动的联结,相互分离的专业生产者就失去了彼此协作的可能。而在需求多样化的硬性约束下,它们只能被迫返回到自给自足状态,使社会分工不再存在。由此可见,贸易是社会分工存在的前提条件。此外,贸易正是分工的发展条件。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贸易在上述两方面对社会分工的促进作用,构成了贸易媒介功能的理论依据。

(二)贸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利益实现功能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在分工的条件下,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利益。生产者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要求的产品,当产品经过在市场上的流通,最终进入消费后,产品的价值得到实现,生产者也就实现了自己的利益。作为贸易主体的经营者,是在低价购进商品、高价卖出商品的商业活动中补偿流通费用支出并获取贸易利润的。而消费者通过支付一定的货币,交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己的利益。

在均衡条件下,商品的供给等于需求,生产者生产出的商品刚好能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需要。作为中介的贸易主体,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媒介交换的活动,把产品从生产者手中顺畅地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并通过贱买贵卖获取经济利益。这样,所有商品都完成了价值实现,生产者获得货币补偿,消费者得到想要的商品,整个社会达到总福利的最大化。

(三)贸易活动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商品通过多次买卖,从生产者手中最后进入消费者手中,其实质就是通过或借助于转让和让渡实现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仅通过一次商品和货币的转让所发生的所有权更迭,商品不一定能够最终成为消费者所占有的对象,贸易活动的职能就难以实现,社会再生产也就难以顺利进行。正因如此,贸易活动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个别劳动求得社会承认而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

(四)贸易活动是社会再生产循环扩大的方式

社会再生产循环扩大是通过商品和要素贸易活动共同实现的。从商品贸易角度,商品由生产者、中间商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经过商品的消费,再生产出劳动力又可以供生产者、中间商使用。同时,消费者本身也可以作为投资者,他将暂时不用于消费的货币以储蓄或直接投资流通于经济循环过程的方式进入生产领域,为生产企业提供资金。在商品与要素贸易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从而形成社会经济的循环。

(五)贸易活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时空调节作用

贸易活动有利于减少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耽搁或停顿,并优化空间范围中的资源配置。这是从时间继起和空间并存两个视角所作出的最高概括。发达的商品贸易能打破生产和消费在时间、空间和集散的更大限制,可以在更长的时间、更远的地区、更集中或更分散的条件下进行商品交换,因而能够促进更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一方面,从时间继起角度看贸易功能。经济发展史显示,分工促使了效率的提高,但分工不断细化加深了社会化生产,特别是社会化现代大生产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极大增加了不同生产部门、行业和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联系及协调方面的困难,如搜寻、信用、谈判、购买和销售上的困难等,从而增加了交易成本,耗费了大量时间,造成形式多样的耽搁或停顿,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低效率。这种日益脆弱的关系,时时刻刻成为各种“耽搁”的缘由。

贸易活动存在的理由,并不在于这一过程能够增加物质产品、物质财富的数量,那是生产过程的功能。贸易活动之所以不可避免、之所以重要、之所以不可替代,就是因为它必须弥合并化解社会和产业分工导致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时空矛盾。考察生产的功能,是看其以尽可能少的资源、人力耗费(生产成本)提供出物美价廉、满足消费的有效产品;考察贸易功能则要看其以尽可能少的资源、人力耗费(流通成本),以最短的时间将产品送入消费领域或再生产领域。

因此,减少耽搁或停顿是对贸易活动功能的天然的本质要求。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尽可能减少一切耽搁和停顿,使尽可能多的稀缺资源处于实际发挥作用的最佳状态,从而减少直至消灭处于实际上的闲置状态,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懈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商品产销矛盾在时间上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储存。在没有贸易部门媒介商品交换的条件下,商品储存由生产者承担;在贸易部门媒介商品交换的条件下,则是由生产者和贸易企业共同承担的,以贸易企业为主。

另一方面,从空间并存角度看贸易活动效能。贸易活动在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商品产销矛盾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要求有贸易部门作为媒介促成商品交换。商品产销矛盾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就是产销距离,或此地生产、彼地销售。商品产销矛盾在空间形式上的加深就意味着生产越来越集中,消费越来越分散,产品的行销范围越来越广,有时不仅需要突破地方市场的限制向外埠提供商品,而且还需要走出国界进入国际市场,介入国际交换。这就需要贸易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集团承担经销商品的职责。如果把销售商品仍然作为生产者的附营业务,显然是不能解决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条件下的商品产销矛盾的。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中,生产的专业化与消费的细分化使得产销联系更加复杂,只有通过贸易及其主体才能增强产销关系的稳定性。贸易系统提供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产销联系实现的通道,特别是贸易部门与众多的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发生联系,通过数量、批次和品种的调剂形成一种产品稳定的产销联系,这些不稳定因素通过贸易部门的过滤,可使其相应抵消。相反,如果没有贸易部门的强化销售,就会出现积压和脱销并存的状况。

二、贸易活动的特殊性

(一)贸易在不同经济形式下所表现的特殊形式

按照经济形式划分,贸易包括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贸易活动、古典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贸易活动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贸易活动等。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贸易的对象——商品品种十分有限,进入商人之手所买卖的商品主要是供奴隶主享用的各种奢侈品和少量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同时,奴隶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奴隶主之间进行买卖。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贸易活动的空间范围比较有限,主要局限在城市市场进行。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贸易活动发展不稳定,十分脆弱,作用相对较小,贸易活动尚未成为生产的前提和依托,而是处于自然经济的附属地位。而进入到古典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时期,贸易的对象、空间范围及在经济中的作用均实现很大程度的扩大和提升。

(二)贸易在不同社会形态下所表现的特殊形式

按照社会形态划分,贸易包括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贸易以及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贸易活动等。贸易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普遍存在,但它在封建社会受到束缚,在资本主义社会受到扭曲。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贸易活动相区别,社会主义贸易活动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不同类型的贸易具有不同的特性

贸易作为不同范围买卖活动的总和,按交易对象可分为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按地区区分有城乡贸易、地区贸易和国际贸易;按毗邻关系分有邻区的边邻贸易、边境贸易等;按部门区分有工业品贸易、农产品贸易、重工业品贸易、轻工业品贸易等;按商品区分有粮食贸易、食品贸易、棉花贸易、皮毛贸易、钢铁贸易、石油贸易、百货贸易、纺织品贸易、机械贸易等;按交易时间区分有现货贸易、期货贸易等;按组织区分有自然人贸易、企业贸易(公司、企业集团在内)。不同类型的贸易本身具有不同的特性,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其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