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万里长城的秘密

万里长城的秘密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万里长城的秘密万里长城是一项被誉为世界奇迹的特大型工程,这个工程在世界军事工程史上可谓首屈一指的。由此看来,大规模修筑长城已经成为当时诸侯国一种非常常见的军事防御举措。简单来说,长城是由关隘、城台、城墙、烽燧等构成的。长城的修筑主要依靠的是强制性的兵役和徭役劳动而建成的。修筑长城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心理负担可见一斑。再者,长城可以说是一项改扩建工程,其总体的负担相对来说也是较小的。

万里长城的秘密

万里长城是一项被誉为世界奇迹的特大型工程,这个工程在世界军事工程史上可谓首屈一指的。提到长城,人们首先想到就是秦始皇;一提到秦始皇,人们也要以修筑长城来评价始皇的功过。

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城池就被视为文明程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一个城最初以城墙为标志,城墙和城池最初就是为军事防御而修建的。先是城和城墙的拓展,再就是一个个城池的扩散,最后才是城池化的国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秦始皇修筑的古代城墙其实就是具有防御性质的大城墙。

秦朝的军事工程体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不是由秦始皇一人完成的。它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春秋以前,由于国力有限,除了国都和一些关键城池以外,一般的城邑和关隘也不设防。春秋时期,各国开始在边界修建一些关塞,但通常的驻军的数量并不多,因此,他国之兵往来其境依然如入空虚之地。进入战国时期,各国为了自身的安全,便开始在大小城邑和关塞要津普遍设防。随着骑兵和步兵野战成为邦国战场的主要方式,对险要地区的争夺也往往决定战事的胜负。其中这当属秦国的函谷关最为有名。(www.guayunfan.com)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完善了整个帝国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实际上就是扩大的城堡,它是利用地形构筑而成的。

在中国,现存的最早的长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最初楚国将一些城池相连,加高加固,筑成了一道军事工程,号为“方城”。这类军事防御工程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这种工程的最大功效就是提高了军事防御。秦昭襄王时期已经在陇西、北地、上郡等地修筑长城以防御匈奴。这种长城一般都是依山傍水,多为土石结构。

除了秦和楚以外,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国也都修建有长城,只是规模有所不同。齐国长城的规模据说很大,根据《史记》中的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魏国地处中原,没有天然的关隘屏障,只能筑长城以为屏障。燕国的长城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南边的易水长城,目的主要是防御秦国、赵国和齐国的入侵。另外一部分就是北方长城,主要是防御东胡和匈奴,由上谷一直到辽阳,蜿蜒长达2000多公里。此外,赵国和韩国也都修筑了长城来保卫国家的安全。由此看来,大规模修筑长城已经成为当时诸侯国一种非常常见的军事防御举措。

当秦军队收复和攻占河套一带后,匈奴势力开始北移,但是这对内地来说依然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为了阻止匈奴骑兵南下,秦始皇决定修筑一条横亘于匈奴南进中原的人工屏障,那就是将筑长城。于是,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之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阴山,逶蛇而北”。有一点是必须要澄清的,秦始皇修筑长城,并不是从头开始,而是在各国旧的长城的基础上修葺和扩建而成。这条长城贯通东西,是秦王朝北方最重要的屏障。

长城并不是一道单纯的城墙,它是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简单来说,长城是由关隘、城台、城墙、烽燧等构成的。城墙依山傍水,可以阻隔交通,目的是防止匈奴骑兵的长驱而入。城墙上大约每隔500米就设有城台和城楼,这是能够屯兵的地方。

修筑长城还和拆城同步进行,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前文里我们说过,东方六国为了各自防御的需要,大多数国家都在各自的边境修建了城郭以及沟堑等防御工事。秦始皇一统中国后,为了便利交通,也便于军队的迅速调动,防止这些旧的军事工程被叛乱者所利用,所以秦始皇在北方修筑长城的同时,中原以往诸侯国的拆迁工作也在进行着。这事在《碣石刻石》中说得已经很明白了:“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威抚。”

史书记载,蒙恬完成这一历史性的工程只用了4年的时间。这在世界军事工程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奇迹。那蒙恬凭借着什么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呢?

简析其中原因,不仅有赖于设计者和建筑者过人的才华,最重要的就是必须集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事实上,修筑长城的劳动力主要有三个来源:首先就是蒙恬率领的30万常驻军队和从全国各地征发而来的戍卒;其次就是征发附近地区服徭役的民众;最后就是那些发配到边疆的罪犯。

长城的修筑主要依靠的是强制性的兵役和徭役劳动而建成的。秦法严苛,对各种劳役的强度、工程的期限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由于长城工程多建于偏僻险要之地,劳动条件恶劣,军民伤亡病死的情况也很是严重。秦人为此留下了一首《长城歌》: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这首民歌的大概意思就是说:“生了男孩子千万不要养活,生了女孩一定要给她吃最好的食物。你难道没有看到长城之下都是由无数尸骨堆积而成的吗?”

中国民众素来有“重男轻女”的想法,那为什么在这首民歌里却是“重女轻男”呢?其中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当时参与修筑长城的人主要是男性,而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也都因筑长城而亡,所以,这首民歌才出现了“重女轻男”的现象。修筑长城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心理负担可见一斑。

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的故事,虽然是后世文人杜撰出来的故事,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代人民对修筑长城的一种态度。这一故事的的确确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封建官府不爱惜民力的愤怒,但是抛开民间传说,又该如何评价这一历史性的工程呢?

修筑长城工程浩大,的确是导致秦王朝短命的一个原因。在刚刚结束战乱的时候,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期,好大喜功的秦始皇轻用民力,这是政治中的大忌。但如果就此认为秦始皇修长城是暴政则是一种太过简单化的判断。

首先,修筑长城并不是一个简单而孤立的事情。它是秦始皇灭掉山东六国之后进一步统一中国的必要举措。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指出,秦始皇在对北方匈奴用兵之前,就曾大规模出兵百越。所以秦始皇修筑长城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秦始皇统一全国战争的一种延续,也是巩固统治的关键一步。

其次,修筑长城也是经过仔细核算的。对于当时已经完成统一的秦始皇而言,阻止正在崛起的匈奴侵扰是当务之急。长城不能不建,否则因抗击匈奴所消耗的军费、劳役的损失将会更大。再者,长城可以说是一项改扩建工程,其总体的负担相对来说也是较小的。最后从收益上来讲,长城建成以后,在抵御匈奴方面可以节省开支。长城修筑完成以后,秦朝与匈奴之间有长达10年的时间可以不动干戈,这个工程的总体收益可以说是十分合算的。

说起长城,还有一种说法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有的学者认为修筑长城是中国封建社会闭关自守的一个象征,久之,长城就成了闭关锁国的一个象征。

探索中国发展趋势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绝不是一座2000多年前修筑的长城所能够承担的。事实上,建设长城完全是出于一种军事目的,并不是为了阻断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也没有把外来的文化排斥在长城以外。不可否认,在冷兵器时代,长城具有出色的军事防御作用,但也绝不能因此就认定修筑长城是一种封闭和怯懦的表现。纵观历史,历代长城的修建并不都是国势衰微的闭关退守政策,相反在武力强大的时候,很多国君都把修筑长城作为保障社会安定的重要举措。甚至还有一个极端的例子,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封闭性,而在如何团结北方各民族康熙皇帝反而不主张修筑长城。这也很清晰地证明了一点:长城和所谓的民族时,封闭性是毫不相关的事情。

长城可以说在很长时间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做出过重大的历史性的贡献。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长城已经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价值,现在已经成为供人们游览和观赏的历史文化遗迹,但它仍旧以苍茫的气势、威武的姿态矗立在那里,成为我国民族性标志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