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的重要性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才的重要性翻看魏国的历史,它的末期是如此地平静,如同围困大梁的洪水一样,洪水过后,找不到一丝的痕迹。魏国传承的代次较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君主是出奇的高寿。实际上,在战国初年,魏国迅速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国,对原有的诸侯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大力变法的同时,魏文侯还有另外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启用当时出身卑微但是具有真才实学的新兴士层。这些人也为魏国的迅速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人才的重要性

翻看魏国的历史,它的末期是如此地平静,如同围困大梁的洪水一样,洪水过后,找不到一丝的痕迹。在现在能够找到的史料中,除了当时的魏王假,竟然找不到一个文臣武将的影子。在《史记·魏世家》中,司马迁对魏国最后3年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笔:“十五年,景湣王卒,子王假立。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就在这几句中,最长的一句话还是介绍当时的国际形势。

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魏国实在是没有值得一提的人物了。

在秦灭亡的山东六国中,魏国灭亡的原因可以说是最没有争议的,也最没有任何的戏剧冲突。魏国灭亡的必然性其实是最能确定的,只有教训可以借鉴,也没有多少价值可供研究。百余年后,西汉的司马迁到魏国的大梁遗迹勘求资料,在已经变成一片废墟的大梁遇到了前来凭吊的魏国遗民(墟中人)。遗民伤感地回顾了当年秦军水攻大梁的故事,“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也就是说,大部分民众都认定魏国衰亡的原因就是魏王不肯重用信陵君。而司马迁也对此有自己的独特评价,他说:“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不能苟同墟中人的评判,天命秦统一天下,在它大业未成的时候,魏国即便是得到了伊尹(其名阿衡)那样有名贤者的辅佐,又能有什么益处呢?”司马迁说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已经将魏国看作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了,此时已经回天乏术了。那在司马迁看来,魏国得的是一种什么病呢?这种病由来已久,就是长时间丢失人才。要想说明这个问题,还是要从魏国的历史开始讲起。(www.guayunfan.com)

魏氏也是周王室王族后裔,他的祖先是当初西周灭商时期重要的功臣之一姬高,后被分封到了周人的本土毕地,史称毕原。杜预曾注解道:“毕在长安县西北。”由此可知,毕原大体在当时镐京的东部,也可以算得上是拱卫京师的重量级诸侯。但是因为未知的事情,毕公这支部族沦落成了庶人,甚至还有一部分人逃到了夷狄。

时间过去数百年后,这一部族的中原后裔在晋献公时期出现。此时部族的首领叫作毕万,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将军。公元前661年,也就是晋献公十六年,晋国攻打霍、耿、魏这三个小诸侯国,毕万被任命为右军主将。在这场兼并战中,晋国取得了完胜,晋献公将魏地分封给了毕万。也正是由于这次的分封,毕万步入到了晋国的大夫阶层。

也许是当年部族命运坎坷,毕万对天命十分笃信。当年,毕万还在漂泊的时候,想要进入到晋国寻求根基,先请了一个叫辛廖的巫师占卜。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因为屯卦是阐述天地草创、万物萌发的蓬勃之象,对于寻求生路的人而言的的确确是一个吉卦。当毕万被分封到魏地的时候,毕万依然进行了一次占卜,解卦的卦象说:“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于是,毕万于是决断要整个部族以封地“魏”为姓氏,全力经营这方有着“万民诸侯”预兆的封地。至此,魏国的根基算是打了下来。

其后,晋国出现了晋献公末期的储君之争。而毕万的后人选准了公子重耳为拥戴的对象。当重耳成为晋文公后,魏氏才算得上真正成为有影响力的大族,而魏氏也开始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经过魏桓子一代,魏氏部族和韩赵部族秘密结成了同盟,共同瓜分了当时晋国最大的知氏部族。至此,韩、赵、魏、三家主宰了晋国。

在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公元前403年,魏国被周王室正式承认为诸侯国。而从等级上说,从这一年起,魏国成了战国初期新兴的诸侯国,魏国的开国首领就是魏文侯。

从魏文侯魏斯立国一直到魏王假灭亡,这期间大概有一百七八十年。但是在这将近两百年的大国只经历了八代的君主,可以算得上是权力传承最为稳定的原因了。根据《史记》中的推算,魏国君主平均在位的时间长达20多年。应该说,在战国这样一个剧烈竞争的时代里还能够有这样的传承是极为罕见的。君主传承正常,其实质的原因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这又不是完全绝对的。魏国传承的代次较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君主是出奇的高寿。其中魏国君主中最著名的当属:魏文侯在位50年,魏武侯在位26年,魏惠王在位51年,魏安釐王在位34年。这四代君主在位的时间便占去了魏国绝大部分的历史。

魏国政治传统的基本构架以及演变的过程可以透过这四代君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这也是破解魏国最终为何灭亡的重要钥匙。

实际上,在战国初年,魏国迅速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国,对原有的诸侯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对秦国尤其深刻,当年的魏国就是凭借着自己强大的实力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和秦川东部,极大压缩了秦的生存空间。这种令天下诸侯刮目相看的崛起,根源就在于魏文侯开创了两条后来一再被证明具有强大威力的强国之路:第一就是变法;第二就是任用贤能之人。

首先说一下变法。魏国可以说是开创了整个战国的变法之风。魏文侯重用当时的法家士子李悝。李悝在魏国开始了以变更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变法。史料中对魏国李悝变法的种种细节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从后世对李悝的评价和借鉴来看,李悝变法至少涉及了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就是围绕传统的土地制度的变法,基本内容包括废除隶农、重新分配土地等;第二就是颁布新的法令,以法治替代流传许久的人治和礼治。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得知,李悝变法所涉及的很多方面,商鞅在后来的秦国都有所借鉴,只是深度和广度上无法与后来的商鞅所比较。但是即便如此,李悝变法可谓开创了战国变法的序幕,所带来的冲击也是实实在在的,而意义也是值得史书铭记的。

在大力变法的同时,魏文侯还有另外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启用当时出身卑微但是具有真才实学的新兴士层。除了李悝之外,还拥有乐羊、吴起、西门豹等人。这些人也为魏国的迅速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魏文侯所开创的那种生机勃勃的政治传统,到了魏武侯时期就发生了变化。魏武侯不仅没有很好地继承传统,反而距离传统越来越远了。究其原因,就在于魏氏的贵族心态在作祟,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史料证明的。

魏文侯十七年(前429),此时魏击也就是后来的魏武侯在乐羊打下了中山国之后,魏击奉命做了中山国的留守大臣。一日,魏击不期遇到了魏文侯待以师礼的田子方。魏击下车拜见了田子方,但是田子方并没有还礼。魏击很不高兴,并且讽刺道:“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这两句话其实流露出来的就是魏击的贵族心态——田子方虽然贵为魏文侯的老师,但在魏击眼中依然是贫贱者,并且贫贱者是没有对人骄傲的资格的。这种心态注定了魏武侯不可能做到真正地礼贤下士。

对于魏国来说,失去吴起可以说是魏王所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之一。吴起是魏国最重要的人才,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政治军事天才之一。后来证明,吴起被魏文侯重用,是魏国扩张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如果说李悝的变法激发并凝聚起了强盛的国力,而乐羊和吴起则将这种国力变成魏国领土的实际延伸。在魏文侯期间,乐羊攻灭了中山国,吴起攻取了整个河西高原,这是魏国最大的两次战略性胜利。当李悝和乐羊相继死去的时候,兼具有政治家才华的军事天才吴起实际上已经成了魏国最重要的支柱。

但是吴起并没有得到魏武侯应有的重视。在魏击即位后,吴起依然担任的是河西将军。一次,魏武侯与吴起一同乘坐战船从河西高原的大河南下,魏武侯看着两岸山河壮美,大为感叹:“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而吴起已经隐约感到有些不好的气息在这位君主身上,吴起立即正色说道:“邦国之固,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结果,魏武侯只是用一个“善”字结束了吴起的劝谏。当一个国君不把人才当作“国宝”时,这件事已经足以说明,魏武侯已经没有了自己父辈的那种开创君主的雄浑气度,无论对人还是对事,他都已经沦落为以个人的好恶为最后的评判标准了。

但这并不是吴起最终出走魏国的原因。事实上,吴起有功,并且立有大功,即位后的魏武侯早就对吴起心存戒心了。而正在这时,魏国新相公叔忌惮吴起的才能和功劳,他的亲信特意谋划了一个连环套式的阴谋——以稳固贤人为目的,建议魏武侯用下嫁公主的方式来试探吴起,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就一定会迎娶公主;如果没有,就一定会推辞。布置完这一切后,然后公叔找了个机会请吴起到家里来做客,在宴会中故意惹公主发怒,让其当面羞辱自己。吴起看到公主这样羞辱公叔,拒绝了公主婚嫁的请求。这就导致了魏武侯对吴起因怀疑而疏远。而吴起看到在魏国已经很难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便离开魏国到了楚国,后来辗转到了秦国,成为秦开疆拓土的重要将领。

吴起的离开,可以说是魏国失去的第一个乾坤大才。

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可以说是第一个开文明风气的国家,有识之士纷纷到魏国进行求学、游历。而当时魏国的首都安邑和正在营建的大梁是当时天下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如果说魏王要是渴求人才,魏国则拥有着其他六国所不及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是,在魏惠王即位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那些在其他国家呼风唤雨、身怀大能的人才纷纷流失,魏国没有留住一个。在这不计其数的人才流失中,有几个人的流失可以说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这包括了以下不可多得的人才:

商鞅,原本是卫人,后在魏国担任小吏。他原本的志向是选择魏国实现自己的抱负,当商鞅被丞相公叔痤多次推荐给魏惠王的时候,魏惠王不仅没有动心,还等于是亲自放走了商鞅,放走了这个可以改变战国格局的大才。

孙膑,原本是齐人,后入魏任职。在受到排挤后逃到了齐国,而他策划的围魏救赵等战争实际上宣告了魏国实力已经走向了下坡路。

乐毅,原本是魏人,是当初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人。乐毅在魏国不受重用,后到燕国,受燕昭王的赏识。也正是乐毅,带领着燕国军队攻陷了齐国70余城,夺得齐国财富无数。

张仪,同样也是魏人。对于这个能够纵横诸侯国数十年的纵横家,魏惠王同样是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极为强劲的对手。

可以试想一下,不奢求这些人能够齐聚一堂,哪怕其中的两人甚至一人能够在魏国得到重用,整个战国的形势必定也将会被改写。但是历史不容改写,魏国的悲剧也就此产生。而魏惠王时期,也正是魏国由盛转衰的时期。

人才的流失,特别是人才大量流向邻国秦国给魏国带来的危机是异常明显的。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曾经强大的魏国在与秦国的斗争中接连失利。特别是秦昭襄王以来,魏国逐渐丢失了大量的城池。在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简单列举一下魏国是怎么样一步步丧失对秦斗争的主动权的。

公元前293年,已经是秦将的白起在伊阙大胜韩国和魏国的联军,斩首24万。

公元前290年,魏献秦河东之地400里。

公元前289年,秦攻取魏国61城。

公元前286年,秦攻魏河内地区,魏国献出了自己原先的首都安邑。

公元前283年,秦攻魏,兵至魏国都大梁。

在吕不韦担任秦相国期间,秦军先后又攻取了魏国大量战略要地,整个形势对于魏国来说已经非常地不利。而在嬴政亲政以后,秦军为达削弱赵国的目的,屡次对赵用兵。而魏王慑于秦军的威胁,在公元前231年又被迫割让了部分的土地给秦国。

秦灭魏国,无论是时间和策略都是十分恰当的,这也体现出了嬴政超出常人的大局观。魏国之所以被嬴政选定为第四个被灭掉的国家,其实是有着深层次考虑的。韩国地处天下的咽喉地带,秦军要大举东进荡平六国,首先不能不灭掉韩国;而赵国是秦国兼并其他六国最主要的障碍,当它的军事实力受创以后,必须毕其功于一役,啃下赵国这个最难的骨头;而当赵国灭亡以后,秦军主力已经到达了燕国边境,趁势拿下燕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荆轲刺秦王的事情可以说又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在稳定了北方,完成了对魏国的战略包围后,其灭亡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而楚和齐的冷漠又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嬴政的顾忌。

而在方略上,王贲并没有采取强攻的方式,而是利用当时有利地形,采用了水战这一出乎意料的方式。用最节省的方式赢得了一场最重要的战争。灭魏之后的秦国可以集中全部力量来歼灭另外一个军事强国——楚国。

在秦灭魏国之后,还有另外一个小插曲,这则被记录在《战国策·魏策》的故事因为一个人和嬴政的一段对话而名垂千古。

这个人的名字叫作唐雎,他是安陵君的使者。这个安陵君,是当年魏襄王分封的一个族弟,也可以说是魏国的附属国。在魏国灭亡后,嬴政为了防止大国世族暗中叛乱,特意保留了一些有着德政之名的小封国。而安陵君就属于这类人。安陵国甚至不能称为国,它只有一片封地、一座城池而已。但是保留安陵国同样有着很大的意义,这其中就在于彰显秦国对老世族的一丝尊重。但是安陵的地理位置又十分重要,这让秦王陷入到了两难的境遇中。

无奈之下,嬴政想到了以地易地的方式。他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来交换安陵国,希望安陵君能够答应我!”但是安陵君的回答却让嬴政很不愉快,安陵君回答说:“大王给我恩惠,用较大的土地来交换我较小的土地,这实在是一件善事;但即便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里继承来的土地,我愿意终生守护它,不敢交换。”得知秦王很愤怒之后,安陵君就派遣使者唐雎到秦国出使。

嬴政在见到唐雎后,很不客气地质问道:“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来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愿听从我的,这是为什么呢?更何况秦国可以灭掉韩国和魏国,但是安陵国却凭借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了下来,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它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来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却违背了我的意愿,这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道:“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来的封地,所以要全力保护它,即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是不愿意交换的,更何况是区区的五百里呢?”

秦王听后勃然大怒,对唐雎说道:“先生听说过天子发怒时候的场景吗?”唐雎回答道:“我未曾听过。”秦王接着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有上百万人倒下,血流千里。”唐雎回答说道:“大王听说过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笑道:“百姓发怒的时候,只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击罢了。”唐雎不置可否地回答说:“这只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时候的场景,不是有胆识的人发怒的情形。当初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勇士,即便他们的愤怒还没有表现出来,上天就已经降下了吉凶的征兆。现在加上唐雎,已经正好是四个人了。”这个相貌平平的中年士子语气强硬,弥漫着一股让人无法言说的气质。在说完这些以后,唐雎拔剑出鞘。

久经历练的嬴政立马变了脸色,但很快也意识到唐雎并不是像专诸一样的刺客。于是他直身而跪,一脸正色向唐雎道歉说道:“先生请坐,为了区区五十里的土地,如何到这种境地?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韩国和魏国这么快被灭亡,而安陵国以五十里的封地能够安然存在,这都是因为有先生你啊。”

在双方协商之后,秦王与安陵国达成了协议:秦军不侵扰安陵君的宗庙社稷,在保留安陵国封地不动的情况下,秦军可以在安陵国境内修建粮仓和关隘。后来,安陵国成为秦军南下攻打楚国的一个重要集结地,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