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难的韩非

两难的韩非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两难的韩非在嬴政心目中,有一个人的去世一直让他耿耿于怀,那就是韩非。在这种状况下,他渴望着一个完整而可行的治国方略,而韩非无疑就是秦王嬴政眼中的商鞅再世。在他的著作中,韩非博采众长,创立了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难之中,韩王想起了屡次不受重视的韩非,也记起了他曾和秦国重臣李斯曾一同学习。李斯和姚贾对韩非的才华是很赞同的,但是这二人和韩非的关系并不友好。

两难的韩非

在嬴政心目中,有一个人的去世一直让他耿耿于怀,那就是韩非。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不能算作是嬴政的肱骨之臣,甚至不是嬴政手下的臣子,但是他的一部著作让嬴政找到了一个系统的政治方略和手段,这条谋略又使得嬴政最终能够确立正确的统一战争战略。

韩非和李斯是荀子手下的同门弟子,与出身寒门的李斯不同,他是韩国王室宗亲,史称“韩之诸公子”。韩非也是极度聪明之人,很快就成了荀子非常得意的门生。但是韩非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他有先天性口吃,不善于议论,而善于将想法著书立说。李斯对韩非评价很高,认为自己的见识和文采都不如他。和自己的老师很相似,韩非虽然师从号称是儒家的荀子,但是他又很认真研读过《老子》、《商君书》、《申子》等诸多先秦名家。从学术来源上讲,韩非的理政思想受到了儒家、法家和道家的共同影响。

学成之后,韩非并没有远走,而是回到了韩国,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识来振兴韩国。但是事情并不如他想的那样,虽然韩非原本就是韩国贵族,但是“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然而韩王并没有采纳韩非的任何意见。(www.guayunfan.com)

韩非清醒地认识到韩国衰弱的根源在于自己政治上一系列的失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务修明其法制”,不能“富国强兵而求人任贤”。而韩王自己则“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用的人大多也是徒有虚名的俗儒家和奸邪谄媚的小人。这样一来,辅臣庸碌无为,民众也多是祸乱之人。至此,韩非提出了一个论断:“儒者用文乱法,而侠着以武犯禁。”韩非深感其中的弊病,在考察历史的经验教训后,有感韩国危急的现实,“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这些凝结着韩非心血的著作在韩国并不受重视,但是这些书很快就流传到了秦国。当秦王嬴政阅读到这些著作的时候,感觉像是有人在迷途之中为他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道路,将其心中若隐若现的治国方略转变成了条理清晰的文本。虽然从内心来说,嬴政的内心深处是遵守《商君书》中的治国之道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商君书》中的一些理念和方略并不完全适合如今秦国的状况,最重要的是,此时的秦王已经不满足于在函谷关内固守一隅,他的志向在其他六国之外,他想要成就一番前人无法想象的功业。在这种状况下,他渴望着一个完整而可行的治国方略,而韩非无疑就是秦王嬴政眼中的商鞅再世。所以在读完韩非的著作后,嬴政起身感叹说道:“我如果能够见到这个人,并且能够同他一起交游,死也无憾了。”

那韩非在著作里究竟提出了什么样的论断,让一向比较自傲的嬴政都拍案叫绝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简单看一下韩非在自己的著作中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就行了。

首先来看《孤愤》。《孤愤》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能法之士劲直,听用,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

而在另外一篇著作《五蠹》里,韩非是这样论述的:“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超五帝、侔齐三王者,必此法也。”

当然这里只是截取了韩非著作中较为典型的部分。从这些片段里我们能够看出,韩非不仅指出了加强君主权力的利弊,更是提出了富国强兵的具体实施方案。无论是加强君主权威,还是增强国家实力,乃至最后吞并天下建立帝国,这都是嬴政梦寐以求的目标。而当有一个人将这一整套的方案放在嬴政的面前时,他怎么能够不欣喜若狂?

韩非的著作虽是一家之言,但嬴政的态度已经表明了他对韩非的欣赏。他的著作之所以能够被嬴政奉为圭臬,主要是基于两点原因:

第一,韩非的著作很少夸夸其谈,总是从现实出发,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富强与统一的道路。他所讲述的道理大多朴实实在,既没有高深莫测的玄谈,也没有夸张的辞藻,非常对嬴政的口味。

第二,韩非是一个理论素养很高的人,对诸子都有着深入研究,尤其是精通儒、道、法三家。在他的著作中,韩非博采众长,创立了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世皆以为韩非是最后一位法家的代表,实际上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的创新在于他将术治、势治都纳入法家之中进行重新加工。法、术、势三种说法都是很有渊源的:法治的代表人物属于李悝、商鞅;术治的学说代表人物则是申不害;势治的代表人物是慎到。虽然这些人都被称为法家,但是这三种学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也不会有人将这三家混为一谈。但是韩非在研读各家的著作后,韩非将这三家学说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在反复翻阅韩非的著作后,嬴政难免读其文而思其人。当嬴政从李斯口中得知韩非目前身处韩国的时候,急切希望见到韩信的他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出兵攻打韩国,目的只是为了得到韩非。这是公元前233年的事情。

当秦军的铁骑冲向韩国的城池时,韩王束手无策。为难之中,韩王想起了屡次不受重视的韩非,也记起了他曾和秦国重臣李斯曾一同学习。无奈之下,韩王准备派遣韩非出使秦国,让韩非劝阻秦王首先伐赵存韩。如果韩非真能劝说秦王停止攻韩最好,即便不行,以秦王对韩非的渴慕,他也会对韩国有所眷顾的。

韩非进入秦国后,嬴政自知已经达到预期的目的了,很快就撤兵而归。来到秦国的韩非并没有像预料中的那样成为嬴政的知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韩非是韩国王室的贵族,他入秦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劝阻嬴政对韩国开战。

在这个目的的驱使下,韩非对李斯、姚贾等人提出先灭韩国的战略不以为然,极力主张秦国先削弱甚至是灭亡赵国。他的观点被提出以后并没有得到嬴政的认可,反而刺激了李斯和姚贾等人。

李斯和姚贾对韩非的才华是很赞同的,但是这二人和韩非的关系并不友好。这其中有三个原因:首先就是政见上的不和。李斯和姚贾力主先灭掉临近并且实力较弱的韩国,而韩非则极力主张存韩。第二就是出身问题,韩非以韩国贵胄示人,加之自己才学很高,认为姚贾等人没有资格与他谈论天下大事。最后就是现实利益的冲突。当时秦国朝臣对秦王重用韩非的事情都已经心知肚明了,韩非受到重用也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对于这一点,李斯和姚贾很怕失去嬴政的信任,最终危及自己的政治地位。

在以上种种因素之下,李斯和姚贾开始想办法诋毁韩非。他们对嬴政说道:“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嬴政信以为真,将韩非投进了监狱。而李斯为了早日除掉韩非,派人送去了毒药。没多久,秦王嬴政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准备让人赦免韩非,但是此时韩非已经死去了。

韩非虽然死了,但是他留下的《韩非子》却依然在嬴政统一六国的战争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部书也堪称嬴政身边最重要的政治教科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