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才的逐客令恢复李斯

大才的逐客令恢复李斯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才初显写这封上书的人叫作李斯,这封上书无论是在政治史还是在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李斯在上书中所列举的由余等五子,以及后来的商鞅、张仪、范雎等人以客卿的方式辅佐穆公等人让秦国壮大的事实是无法被否认的。

大才初显

写这封上书的人叫作李斯,这封上书无论是在政治史还是在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司马迁写《史记》时,他不惜篇幅将这篇上书抄录其中,显示了对这封上书的重视程度。这封上书的原文如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骐騠骐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www.guayunfan.com)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原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嬴政在阅读完这样一篇长达千余字的《谏逐客书》后彻底醒悟了过来。李斯在上书中所列举的由余等五子,以及后来的商鞅、张仪、范雎等人以客卿的方式辅佐穆公等人让秦国壮大的事实是无法被否认的。

除此之外,李斯还列举了秦王所享用的珍宝等事物,均来自秦国之外。特别是李斯在上书中表明逐客的最大危害在于“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的话让希望成就一番功业的嬴政吓出了一身冷汗。这让嬴政重新开始审视自己逐客的行动。秦王嬴政至此幡然悔悟,当即下令废除刚颁布的逐客令,恢复李斯的官职。

李斯是何许人也?他的这篇高论又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李斯来到秦国的时间并不算短了。李斯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自称是“上蔡布衣”,从这个称呼我们能够看出他的出身应该属于贫寒之人。

为了摆脱自己的处境,李斯投奔于当时著名的学者荀况门下,向荀况学习辅佐帝王统治天下的谋略和办法。荀子是战国时期诸子中最为特立独行的大家之一。荀子可谓是真正的见多识广,这主要在于他有着广泛的游历和超出普通人的寿命。荀子出生在赵国,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停留在齐国和楚国,后又游历秦国。

事实上,赵、齐、楚三国分别是法家、儒家和道家的发源地。他受到这些不同风气的浸染,所以荀子的思想可谓是博采众长。此外,由于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基本上各家学派都已经登台亮相过了,而荀子则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汲取各家的精华,形成一种博大的气象。举个简单的例子,诸子百家的文章中,荀子的文章不是最好的,但是他的文章却是最有法度的,几乎是每篇文章都有章可循,有理可据。可以这样来总结荀子,他是吸收了诸子百家中的精华并加以改造,形成一套可行的政治准则。

以荀子的学问和人品,前往他门下求学的弟子有很多,李斯就是其中的一个。李斯天资不差,加上肯吃苦,很快就学有所成。学成以后,李斯考虑到楚王不足以成就大事,而山东其余国家则积重难返,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李斯准备西行入秦。在临行之前,他对自己的老师荀子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听说时机是不等人的,当下几个大国之间相互争夺天下,正是布衣之人施展自己才能的绝好机会。如今秦王有志向吞并六国,这正是我发挥自己才干的时机。一个处于卑贱的境地而不想法有所作为,这如同只看到肉才会张嘴去吃,仅拥有一张面孔而只能勉强行走一样。因此,对于一个人来讲,卑贱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在困苦之中,不去努力改变现状,反而用无所作为来安慰自己,这不是一个有志之士的意愿。”

对于李斯的离去,荀子已经在意料之中,他很清楚李斯并不是一个可以治学的人,反而是一个可以做大事的人。于是李斯在辞别恩师后来到了秦国。

李斯来到秦国的时候,正由吕不韦当政。就像很多宾客一样,李斯首先做了吕不韦的门客。没过多久,李斯就用自己出色的表现引起了吕不韦的赏识。很快,吕不韦就推荐李斯成为嬴政的侍从人员。这个职位虽然地位不高,办事也比较繁杂,但是他能够有机会经常接近秦王嬴政。逐渐取得嬴政的好感之后,他借机向秦王进言说道:“坐而等待的人,将会失去最好的时机;那些成就大功的人,在于能够利用空隙而有所作为。当年秦穆公能够在西戎称霸,但最终不能趁势兼并山东六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其中的缘由就是当时诸侯国还比较众多,周王室尚未完全衰败,所以才会出现春秋五霸交替出现的局面。自从秦孝公变法以来,周王室逐渐衰微,诸侯之间相互兼并的局面形成了。如今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就如同扫除灶上的尘土一样,足以灭掉诸侯,成就一番大事业。这就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如果现在懈怠而不急速采取行动,各诸侯国一旦再次强盛起来,相互结盟合纵,联合攻打秦国。到这个时候,哪怕有黄帝的贤能,也不能兼并六国了。”

李斯的判断和论述其实就是秦王嬴政心中所想的。只不过对于这样一个前无古人的伟业,嬴政一个人感觉还是有些力不从心。李斯的到来,仿佛天生就是来帮助嬴政实现那个伟大愿望的人。

听完李斯的进言,秦王嬴政任命李斯为长史,听用他的计谋。为了实现统一大业,李斯建议暗中派遣谋士携带着大量的黄金珠宝等贵重物品游说各诸侯国的名士。有愿意为秦国效力的,可以使用重金进行结交;对于那些不愿意为秦效力的,便暗中派刺客将其杀死。并且利用谣言离间其他六国的君臣关系。李斯的这一计谋果然奏效。嬴政也就越发器重李斯了,很快就将他由长史拜为客卿。

正当李斯仕途得意、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韩国水工郑国通过修渠来使秦国疲敝的阴谋败露,嬴政在盛怒之下发出了逐客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