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春节为什么贴春联和门神 春节有

春节为什么贴春联和门神 春节有

时间:2022-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春节为什么贴春联和门神 春节有春节有中华民族“百节之首”的称谓,象征着团结、兴旺,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当今众多庆祝春节的习俗中,以贴春联和贴门神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增添喜庆气氛。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

春节为什么贴春联和门神 春节有

春节有中华民族“百节之首”的称谓,象征着团结、兴旺,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在庆贺春节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一直传至今天。在当今众多庆祝春节的习俗中,以贴春联和贴门神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

春节习俗之一:贴春联

贴春联,俗称贴门对子,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增添喜庆气氛。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桃符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上面写有“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白礼六帖》中写道:“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据《山海经》记载,相传在很多年以前,东海上有一座古老的大山,叫度朔山,山上树木繁茂,百鬼出没。在山顶的最高处,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的时候,金鸡就会长鸣,这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度朔山。桃树下面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他们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都会在大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他们发现鬼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就会立即将它捉住,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可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平安无事。于是,春节前夕,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作“桃符”。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除夕这天,后蜀君主孟昶让学士幸寅逊在桃符上题词志喜,可他对辛寅逊所题的词很不满意,便自己动手挥毫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题桃符就演变成了写春联。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因此,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开始普及并盛行。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对春联十分热衷,常亲自撰写春联赏赐大臣,还专门降旨命令金陵的家家户户必须在过年时写春联,贴在门上。经朱元璋这一提倡,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和广大群众的传播,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习俗之二:贴门神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因此,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都是双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据记载,门神的前身也是桃符,又称“桃版”。据说,最早的门神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取代。

据明代《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相传,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了,晚上睡觉时常常听到卧室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号,弄得他彻夜不得安宁。他将此事告诉了群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应允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持武器立于李世民卧室门旁把守,夜里再也听不到鬼魅骚扰了。自此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二将军便夜夜守卫在李世民卧室门外。李世民不忍二将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贴到门上阻挡鬼魅,从此邪祟便绝迹了。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因此,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

春节为什么贴春联和门神 春节有

春节有中华民族“百节之首”的称谓,象征着团结、兴旺,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在庆贺春节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一直传至今天。在当今众多庆祝春节的习俗中,以贴春联和贴门神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

春节习俗之一:贴春联

贴春联,俗称贴门对子,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增添喜庆气氛。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桃符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上面写有“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白礼六帖》中写道:“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据《山海经》记载,相传在很多年以前,东海上有一座古老的大山,叫度朔山,山上树木繁茂,百鬼出没。在山顶的最高处,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的时候,金鸡就会长鸣,这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度朔山。桃树下面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他们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都会在大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他们发现鬼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就会立即将它捉住,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可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平安无事。于是,春节前夕,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作“桃符”。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除夕这天,后蜀君主孟昶让学士幸寅逊在桃符上题词志喜,可他对辛寅逊所题的词很不满意,便自己动手挥毫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题桃符就演变成了写春联。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因此,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开始普及并盛行。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对春联十分热衷,常亲自撰写春联赏赐大臣,还专门降旨命令金陵的家家户户必须在过年时写春联,贴在门上。经朱元璋这一提倡,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和广大群众的传播,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习俗之二:贴门神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因此,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都是双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据记载,门神的前身也是桃符,又称“桃版”。据说,最早的门神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取代。

据明代《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相传,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了,晚上睡觉时常常听到卧室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号,弄得他彻夜不得安宁。他将此事告诉了群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应允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持武器立于李世民卧室门旁把守,夜里再也听不到鬼魅骚扰了。自此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二将军便夜夜守卫在李世民卧室门外。李世民不忍二将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贴到门上阻挡鬼魅,从此邪祟便绝迹了。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因此,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

春节为什么贴春联和门神 春节有

春节有中华民族“百节之首”的称谓,象征着团结、兴旺,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在庆贺春节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一直传至今天。在当今众多庆祝春节的习俗中,以贴春联和贴门神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

春节习俗之一:贴春联

贴春联,俗称贴门对子,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增添喜庆气氛。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桃符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上面写有“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白礼六帖》中写道:“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据《山海经》记载,相传在很多年以前,东海上有一座古老的大山,叫度朔山,山上树木繁茂,百鬼出没。在山顶的最高处,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的时候,金鸡就会长鸣,这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度朔山。桃树下面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他们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都会在大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他们发现鬼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就会立即将它捉住,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可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平安无事。于是,春节前夕,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作“桃符”。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除夕这天,后蜀君主孟昶让学士幸寅逊在桃符上题词志喜,可他对辛寅逊所题的词很不满意,便自己动手挥毫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题桃符就演变成了写春联。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因此,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开始普及并盛行。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对春联十分热衷,常亲自撰写春联赏赐大臣,还专门降旨命令金陵的家家户户必须在过年时写春联,贴在门上。经朱元璋这一提倡,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和广大群众的传播,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习俗之二:贴门神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因此,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都是双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据记载,门神的前身也是桃符,又称“桃版”。据说,最早的门神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取代。

据明代《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相传,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了,晚上睡觉时常常听到卧室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号,弄得他彻夜不得安宁。他将此事告诉了群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应允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持武器立于李世民卧室门旁把守,夜里再也听不到鬼魅骚扰了。自此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二将军便夜夜守卫在李世民卧室门外。李世民不忍二将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贴到门上阻挡鬼魅,从此邪祟便绝迹了。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因此,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

春节为什么贴春联和门神 春节有

春节有中华民族“百节之首”的称谓,象征着团结、兴旺,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在庆贺春节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一直传至今天。在当今众多庆祝春节的习俗中,以贴春联和贴门神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

春节习俗之一:贴春联

贴春联,俗称贴门对子,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增添喜庆气氛。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桃符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上面写有“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白礼六帖》中写道:“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据《山海经》记载,相传在很多年以前,东海上有一座古老的大山,叫度朔山,山上树木繁茂,百鬼出没。在山顶的最高处,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的时候,金鸡就会长鸣,这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度朔山。桃树下面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他们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都会在大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他们发现鬼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就会立即将它捉住,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可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平安无事。于是,春节前夕,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作“桃符”。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除夕这天,后蜀君主孟昶让学士幸寅逊在桃符上题词志喜,可他对辛寅逊所题的词很不满意,便自己动手挥毫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题桃符就演变成了写春联。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因此,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开始普及并盛行。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对春联十分热衷,常亲自撰写春联赏赐大臣,还专门降旨命令金陵的家家户户必须在过年时写春联,贴在门上。经朱元璋这一提倡,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和广大群众的传播,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习俗之二:贴门神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因此,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都是双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据记载,门神的前身也是桃符,又称“桃版”。据说,最早的门神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取代。

据明代《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相传,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了,晚上睡觉时常常听到卧室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号,弄得他彻夜不得安宁。他将此事告诉了群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应允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持武器立于李世民卧室门旁把守,夜里再也听不到鬼魅骚扰了。自此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二将军便夜夜守卫在李世民卧室门外。李世民不忍二将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贴到门上阻挡鬼魅,从此邪祟便绝迹了。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因此,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

春节为什么贴春联和门神 春节有

春节有中华民族“百节之首”的称谓,象征着团结、兴旺,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在庆贺春节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一直传至今天。在当今众多庆祝春节的习俗中,以贴春联和贴门神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

春节习俗之一:贴春联

贴春联,俗称贴门对子,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增添喜庆气氛。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桃符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上面写有“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白礼六帖》中写道:“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据《山海经》记载,相传在很多年以前,东海上有一座古老的大山,叫度朔山,山上树木繁茂,百鬼出没。在山顶的最高处,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的时候,金鸡就会长鸣,这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度朔山。桃树下面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他们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都会在大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他们发现鬼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就会立即将它捉住,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可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平安无事。于是,春节前夕,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作“桃符”。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除夕这天,后蜀君主孟昶让学士幸寅逊在桃符上题词志喜,可他对辛寅逊所题的词很不满意,便自己动手挥毫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题桃符就演变成了写春联。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因此,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开始普及并盛行。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对春联十分热衷,常亲自撰写春联赏赐大臣,还专门降旨命令金陵的家家户户必须在过年时写春联,贴在门上。经朱元璋这一提倡,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和广大群众的传播,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习俗之二:贴门神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因此,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都是双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据记载,门神的前身也是桃符,又称“桃版”。据说,最早的门神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取代。

据明代《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相传,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了,晚上睡觉时常常听到卧室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号,弄得他彻夜不得安宁。他将此事告诉了群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应允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持武器立于李世民卧室门旁把守,夜里再也听不到鬼魅骚扰了。自此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二将军便夜夜守卫在李世民卧室门外。李世民不忍二将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贴到门上阻挡鬼魅,从此邪祟便绝迹了。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因此,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

春节为什么贴春联和门神 春节有

春节有中华民族“百节之首”的称谓,象征着团结、兴旺,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在庆贺春节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一直传至今天。在当今众多庆祝春节的习俗中,以贴春联和贴门神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

春节习俗之一:贴春联

贴春联,俗称贴门对子,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增添喜庆气氛。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桃符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上面写有“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白礼六帖》中写道:“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据《山海经》记载,相传在很多年以前,东海上有一座古老的大山,叫度朔山,山上树木繁茂,百鬼出没。在山顶的最高处,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的时候,金鸡就会长鸣,这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度朔山。桃树下面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他们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都会在大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他们发现鬼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就会立即将它捉住,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可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平安无事。于是,春节前夕,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作“桃符”。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除夕这天,后蜀君主孟昶让学士幸寅逊在桃符上题词志喜,可他对辛寅逊所题的词很不满意,便自己动手挥毫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题桃符就演变成了写春联。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因此,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开始普及并盛行。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对春联十分热衷,常亲自撰写春联赏赐大臣,还专门降旨命令金陵的家家户户必须在过年时写春联,贴在门上。经朱元璋这一提倡,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和广大群众的传播,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习俗之二:贴门神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因此,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都是双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据记载,门神的前身也是桃符,又称“桃版”。据说,最早的门神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取代。

据明代《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相传,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了,晚上睡觉时常常听到卧室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号,弄得他彻夜不得安宁。他将此事告诉了群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应允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持武器立于李世民卧室门旁把守,夜里再也听不到鬼魅骚扰了。自此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二将军便夜夜守卫在李世民卧室门外。李世民不忍二将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贴到门上阻挡鬼魅,从此邪祟便绝迹了。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因此,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

春节为什么贴春联和门神 春节有

春节有中华民族“百节之首”的称谓,象征着团结、兴旺,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在庆贺春节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一直传至今天。在当今众多庆祝春节的习俗中,以贴春联和贴门神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

春节习俗之一:贴春联

贴春联,俗称贴门对子,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增添喜庆气氛。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桃符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上面写有“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白礼六帖》中写道:“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据《山海经》记载,相传在很多年以前,东海上有一座古老的大山,叫度朔山,山上树木繁茂,百鬼出没。在山顶的最高处,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的时候,金鸡就会长鸣,这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度朔山。桃树下面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他们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都会在大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他们发现鬼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就会立即将它捉住,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可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平安无事。于是,春节前夕,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作“桃符”。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除夕这天,后蜀君主孟昶让学士幸寅逊在桃符上题词志喜,可他对辛寅逊所题的词很不满意,便自己动手挥毫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题桃符就演变成了写春联。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因此,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开始普及并盛行。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对春联十分热衷,常亲自撰写春联赏赐大臣,还专门降旨命令金陵的家家户户必须在过年时写春联,贴在门上。经朱元璋这一提倡,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和广大群众的传播,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习俗之二:贴门神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因此,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都是双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据记载,门神的前身也是桃符,又称“桃版”。据说,最早的门神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取代。

据明代《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相传,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了,晚上睡觉时常常听到卧室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号,弄得他彻夜不得安宁。他将此事告诉了群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应允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持武器立于李世民卧室门旁把守,夜里再也听不到鬼魅骚扰了。自此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二将军便夜夜守卫在李世民卧室门外。李世民不忍二将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贴到门上阻挡鬼魅,从此邪祟便绝迹了。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因此,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

春节为什么贴春联和门神 春节有

春节有中华民族“百节之首”的称谓,象征着团结、兴旺,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在庆贺春节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一直传至今天。在当今众多庆祝春节的习俗中,以贴春联和贴门神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

春节习俗之一:贴春联

贴春联,俗称贴门对子,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增添喜庆气氛。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桃符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上面写有“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白礼六帖》中写道:“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据《山海经》记载,相传在很多年以前,东海上有一座古老的大山,叫度朔山,山上树木繁茂,百鬼出没。在山顶的最高处,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的时候,金鸡就会长鸣,这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度朔山。桃树下面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他们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都会在大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他们发现鬼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就会立即将它捉住,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可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平安无事。于是,春节前夕,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作“桃符”。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除夕这天,后蜀君主孟昶让学士幸寅逊在桃符上题词志喜,可他对辛寅逊所题的词很不满意,便自己动手挥毫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题桃符就演变成了写春联。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因此,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开始普及并盛行。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对春联十分热衷,常亲自撰写春联赏赐大臣,还专门降旨命令金陵的家家户户必须在过年时写春联,贴在门上。经朱元璋这一提倡,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和广大群众的传播,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习俗之二:贴门神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因此,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都是双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据记载,门神的前身也是桃符,又称“桃版”。据说,最早的门神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取代。

据明代《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相传,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了,晚上睡觉时常常听到卧室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号,弄得他彻夜不得安宁。他将此事告诉了群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应允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持武器立于李世民卧室门旁把守,夜里再也听不到鬼魅骚扰了。自此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二将军便夜夜守卫在李世民卧室门外。李世民不忍二将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贴到门上阻挡鬼魅,从此邪祟便绝迹了。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因此,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

春节为什么贴春联和门神 春节有

春节有中华民族“百节之首”的称谓,象征着团结、兴旺,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在庆贺春节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一直传至今天。在当今众多庆祝春节的习俗中,以贴春联和贴门神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

春节习俗之一:贴春联

贴春联,俗称贴门对子,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增添喜庆气氛。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桃符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上面写有“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白礼六帖》中写道:“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据《山海经》记载,相传在很多年以前,东海上有一座古老的大山,叫度朔山,山上树木繁茂,百鬼出没。在山顶的最高处,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的时候,金鸡就会长鸣,这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度朔山。桃树下面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他们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都会在大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他们发现鬼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就会立即将它捉住,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可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平安无事。于是,春节前夕,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作“桃符”。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除夕这天,后蜀君主孟昶让学士幸寅逊在桃符上题词志喜,可他对辛寅逊所题的词很不满意,便自己动手挥毫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题桃符就演变成了写春联。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因此,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开始普及并盛行。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对春联十分热衷,常亲自撰写春联赏赐大臣,还专门降旨命令金陵的家家户户必须在过年时写春联,贴在门上。经朱元璋这一提倡,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和广大群众的传播,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习俗之二:贴门神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因此,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都是双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据记载,门神的前身也是桃符,又称“桃版”。据说,最早的门神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取代。

据明代《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相传,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了,晚上睡觉时常常听到卧室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号,弄得他彻夜不得安宁。他将此事告诉了群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应允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持武器立于李世民卧室门旁把守,夜里再也听不到鬼魅骚扰了。自此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二将军便夜夜守卫在李世民卧室门外。李世民不忍二将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贴到门上阻挡鬼魅,从此邪祟便绝迹了。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因此,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

春节为什么贴春联和门神 春节有

春节有中华民族“百节之首”的称谓,象征着团结、兴旺,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在庆贺春节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一直传至今天。在当今众多庆祝春节的习俗中,以贴春联和贴门神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

春节习俗之一:贴春联

贴春联,俗称贴门对子,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增添喜庆气氛。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桃符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上面写有“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白礼六帖》中写道:“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据《山海经》记载,相传在很多年以前,东海上有一座古老的大山,叫度朔山,山上树木繁茂,百鬼出没。在山顶的最高处,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的时候,金鸡就会长鸣,这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度朔山。桃树下面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他们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都会在大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他们发现鬼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就会立即将它捉住,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可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平安无事。于是,春节前夕,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作“桃符”。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除夕这天,后蜀君主孟昶让学士幸寅逊在桃符上题词志喜,可他对辛寅逊所题的词很不满意,便自己动手挥毫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题桃符就演变成了写春联。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因此,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开始普及并盛行。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对春联十分热衷,常亲自撰写春联赏赐大臣,还专门降旨命令金陵的家家户户必须在过年时写春联,贴在门上。经朱元璋这一提倡,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和广大群众的传播,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习俗之二:贴门神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因此,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都是双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据记载,门神的前身也是桃符,又称“桃版”。据说,最早的门神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取代。

据明代《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相传,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了,晚上睡觉时常常听到卧室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号,弄得他彻夜不得安宁。他将此事告诉了群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应允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持武器立于李世民卧室门旁把守,夜里再也听不到鬼魅骚扰了。自此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二将军便夜夜守卫在李世民卧室门外。李世民不忍二将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贴到门上阻挡鬼魅,从此邪祟便绝迹了。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因此,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

春节为什么贴春联和门神 春节有

春节有中华民族“百节之首”的称谓,象征着团结、兴旺,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在庆贺春节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一直传至今天。在当今众多庆祝春节的习俗中,以贴春联和贴门神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

春节习俗之一:贴春联

贴春联,俗称贴门对子,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增添喜庆气氛。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桃符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上面写有“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白礼六帖》中写道:“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据《山海经》记载,相传在很多年以前,东海上有一座古老的大山,叫度朔山,山上树木繁茂,百鬼出没。在山顶的最高处,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的时候,金鸡就会长鸣,这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度朔山。桃树下面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他们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都会在大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他们发现鬼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就会立即将它捉住,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可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平安无事。于是,春节前夕,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作“桃符”。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除夕这天,后蜀君主孟昶让学士幸寅逊在桃符上题词志喜,可他对辛寅逊所题的词很不满意,便自己动手挥毫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题桃符就演变成了写春联。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因此,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开始普及并盛行。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对春联十分热衷,常亲自撰写春联赏赐大臣,还专门降旨命令金陵的家家户户必须在过年时写春联,贴在门上。经朱元璋这一提倡,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和广大群众的传播,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习俗之二:贴门神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因此,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都是双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据记载,门神的前身也是桃符,又称“桃版”。据说,最早的门神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取代。

据明代《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相传,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了,晚上睡觉时常常听到卧室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号,弄得他彻夜不得安宁。他将此事告诉了群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应允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持武器立于李世民卧室门旁把守,夜里再也听不到鬼魅骚扰了。自此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二将军便夜夜守卫在李世民卧室门外。李世民不忍二将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贴到门上阻挡鬼魅,从此邪祟便绝迹了。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因此,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

春节为什么贴春联和门神 春节有

春节有中华民族“百节之首”的称谓,象征着团结、兴旺,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在庆贺春节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一直传至今天。在当今众多庆祝春节的习俗中,以贴春联和贴门神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

春节习俗之一:贴春联

贴春联,俗称贴门对子,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增添喜庆气氛。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桃符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上面写有“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白礼六帖》中写道:“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据《山海经》记载,相传在很多年以前,东海上有一座古老的大山,叫度朔山,山上树木繁茂,百鬼出没。在山顶的最高处,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的时候,金鸡就会长鸣,这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度朔山。桃树下面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他们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都会在大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他们发现鬼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就会立即将它捉住,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可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平安无事。于是,春节前夕,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作“桃符”。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除夕这天,后蜀君主孟昶让学士幸寅逊在桃符上题词志喜,可他对辛寅逊所题的词很不满意,便自己动手挥毫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题桃符就演变成了写春联。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因此,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开始普及并盛行。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对春联十分热衷,常亲自撰写春联赏赐大臣,还专门降旨命令金陵的家家户户必须在过年时写春联,贴在门上。经朱元璋这一提倡,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和广大群众的传播,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习俗之二:贴门神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因此,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都是双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据记载,门神的前身也是桃符,又称“桃版”。据说,最早的门神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取代。

据明代《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相传,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了,晚上睡觉时常常听到卧室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号,弄得他彻夜不得安宁。他将此事告诉了群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应允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持武器立于李世民卧室门旁把守,夜里再也听不到鬼魅骚扰了。自此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二将军便夜夜守卫在李世民卧室门外。李世民不忍二将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贴到门上阻挡鬼魅,从此邪祟便绝迹了。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因此,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

春节为什么贴春联和门神 春节有

春节有中华民族“百节之首”的称谓,象征着团结、兴旺,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在庆贺春节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一直传至今天。在当今众多庆祝春节的习俗中,以贴春联和贴门神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

春节习俗之一:贴春联

贴春联,俗称贴门对子,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增添喜庆气氛。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桃符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上面写有“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白礼六帖》中写道:“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据《山海经》记载,相传在很多年以前,东海上有一座古老的大山,叫度朔山,山上树木繁茂,百鬼出没。在山顶的最高处,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的时候,金鸡就会长鸣,这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度朔山。桃树下面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他们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都会在大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他们发现鬼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就会立即将它捉住,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可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平安无事。于是,春节前夕,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作“桃符”。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除夕这天,后蜀君主孟昶让学士幸寅逊在桃符上题词志喜,可他对辛寅逊所题的词很不满意,便自己动手挥毫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题桃符就演变成了写春联。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因此,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开始普及并盛行。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对春联十分热衷,常亲自撰写春联赏赐大臣,还专门降旨命令金陵的家家户户必须在过年时写春联,贴在门上。经朱元璋这一提倡,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和广大群众的传播,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习俗之二:贴门神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因此,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都是双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据记载,门神的前身也是桃符,又称“桃版”。据说,最早的门神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取代。

据明代《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相传,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了,晚上睡觉时常常听到卧室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号,弄得他彻夜不得安宁。他将此事告诉了群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应允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持武器立于李世民卧室门旁把守,夜里再也听不到鬼魅骚扰了。自此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二将军便夜夜守卫在李世民卧室门外。李世民不忍二将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贴到门上阻挡鬼魅,从此邪祟便绝迹了。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因此,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

春节为什么贴春联和门神 春节有

春节有中华民族“百节之首”的称谓,象征着团结、兴旺,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在庆贺春节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一直传至今天。在当今众多庆祝春节的习俗中,以贴春联和贴门神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

春节习俗之一:贴春联

贴春联,俗称贴门对子,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增添喜庆气氛。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桃符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上面写有“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白礼六帖》中写道:“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据《山海经》记载,相传在很多年以前,东海上有一座古老的大山,叫度朔山,山上树木繁茂,百鬼出没。在山顶的最高处,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的时候,金鸡就会长鸣,这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度朔山。桃树下面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他们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都会在大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他们发现鬼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就会立即将它捉住,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可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平安无事。于是,春节前夕,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作“桃符”。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除夕这天,后蜀君主孟昶让学士幸寅逊在桃符上题词志喜,可他对辛寅逊所题的词很不满意,便自己动手挥毫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题桃符就演变成了写春联。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因此,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开始普及并盛行。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对春联十分热衷,常亲自撰写春联赏赐大臣,还专门降旨命令金陵的家家户户必须在过年时写春联,贴在门上。经朱元璋这一提倡,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和广大群众的传播,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习俗之二:贴门神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因此,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都是双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据记载,门神的前身也是桃符,又称“桃版”。据说,最早的门神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取代。

据明代《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相传,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了,晚上睡觉时常常听到卧室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号,弄得他彻夜不得安宁。他将此事告诉了群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应允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持武器立于李世民卧室门旁把守,夜里再也听不到鬼魅骚扰了。自此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二将军便夜夜守卫在李世民卧室门外。李世民不忍二将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贴到门上阻挡鬼魅,从此邪祟便绝迹了。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因此,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