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隋文帝杨坚为什么要建造寺庙?

隋文帝杨坚为什么要建造寺庙?

时间:2022-12-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杨坚心里,最让他迷恋的始终是佛教。这种怀念,更加深了杨坚对佛教的眷恋,也让他更加迷信。杨坚看重佛教,一来和他长时期所受的熏陶有关;二来他认为信徒更好管理,不易生事;三来他的的确确迷信神佛的力量,杨坚不光这样想,他还以实际行动推行了佛教的兴盛。但随着国力的提高,杨坚不再规定出家人的人数,他希望普天下有更多的人接受佛教,信奉佛教。杨坚愿意将钱花在佛像上,也不愿再供这群吃闲饭的人。

不只一件事表明,隋文帝杨坚虽然提倡儒学治国,但那仅仅是因为他以政治家的眼光,看到儒学是统治者最有利的工具,能够加强百姓对国家、对国君的忠诚,并规范百姓的行为,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换言之,儒学仅仅是杨坚的统治工具,他本身既不了解儒学,也不愿意深入接近这门学问,更不能打从心底里尊重儒家学说。

在杨坚心里,最让他迷恋的始终是佛教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北周也是个佛教气息浓厚的国家,杨坚和他的夫人独孤伽罗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不少王公大臣家里也香火缭绕。更何况,杨坚从小就在佛寺长大,他的早期教育全与佛教有关,将他养育到十三岁的是佛家尼姑,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将来要弘扬佛法”。人最难磨灭的就是早期教育的痕迹,杨坚终生都信奉佛教。(www.guayunfan.com)

而且,杨坚经常怀念他的师父智仙尼姑,这位“阿门者梨”已经去世,杨坚每每和群臣说起她的慈祥,她的智慧,都会忍不住流下眼泪,这时群臣也会跟着皇帝长吁短叹,用袖子不断擦拭眼角。这种怀念,更加深了杨坚对佛教的眷恋,也让他更加迷信。

杨坚为人本就迷信,没当皇帝之前就总是与术士往来,遇事就要叫术士占卜吉凶,对那些说他会当皇帝的“预言”深信不疑,等到他真的得了富贵,当了皇帝,又反过来觉得这些术士的确知天机、通古今,迷信思想更坚定。对那些献上祥瑞物品的人,他也信以为真,对献宝者大加赏赐。

人都是矛盾的,杨坚一方面极度务实,一方面又无可救药地相信着虚无缥缈的“祥瑞”、“宝气”、“预兆”,这种矛盾来自杨坚的自大心理,他从小受到大人们的励志教育,总认为自己有不凡的身世,而他取得的丰功伟绩,也佐证了他的确不是个平凡的人,又有那么多人对他歌功颂德,称圣称仙,他也飘飘然地怀疑起自己是仙人下凡,才有如此功德。

越是沉浸在这种感觉之中,杨坚越是觉得治国固然需要严明的法令,正确的伦常,但宗教信仰必不可少,他相信佛教有净化人心的功能,如果百姓都能虔诚地信奉佛教,用佛教的力量统治天下,那么天下必然更太平,更繁荣。

杨坚看重佛教,一来和他长时期所受的熏陶有关;二来他认为信徒更好管理,不易生事;三来他的的确确迷信神佛的力量,杨坚不光这样想,他还以实际行动推行了佛教的兴盛。

杨坚曾经下诏增加出家人的名额。过去,政府为了防止劳动力流失,防止浪费财物,对出家人数有极其严格的规定。但随着国力的提高,杨坚不再规定出家人的人数,他希望普天下有更多的人接受佛教,信奉佛教。信佛的人本来就多,出家人又不用纳税服徭役,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寺庙,在隋文帝统治年间,出家人口足有二十多万,蔚为大观。

杨坚一向反对大兴土木浪费财力,但在建造寺庙、佛像的问题上,他却一改平日作风,舍得花大钱,出大力。曾有人统计过隋文帝时期兴建了多少庙宇,结果是将近四千所。除了这些寺庙,还有高规格的佛塔,还要组织大量僧人抄写经文,这些都需要巨额资金。也幸好开皇年间国力充足,杨坚到处建寺,养着这么多的僧侣,国民生产总值还在连年提高。

上行下效,皇帝如此重视佛教,王公大臣们也在家中摆起佛像,寻常百姓也不断去寺庙进香,大江南北,庙宇林立,信徒众多,香火缭绕,昔日的读书声被诵经声取代,杨坚越来越相信佛法万能。国家有事,他想到的不再是尽快责令官员想对策,而是赶快去哪个寺庙拜佛,请哪个高僧祈福。———智仙尼姑曾说杨坚一定会弘扬佛法,倒也没说错,一个帝王将佛法弘扬到这个地步,也算奇观。

这又一次证明了杨坚骨子里对儒学的疏远。立国之初,他曾经鼓励人人读书,也曾给知识分子优越的地位,渐渐地,佛教的地位越来越高,儒生的地位越来越低,杨坚对儒家那一套学问越来越不耐烦。他本来就认为读书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偏偏凡事都有规矩,迂腐可憎,如今在“佛光”普照之下,更认为只要有佛法普度,立国教民都是易事,还要儒家学问做什么?

何况,他高薪聘请来的那些学者,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却看不出有更高的才能;国子寺的那些学生,也看不出有多大的出息。杨坚愿意将钱花在佛像上,也不愿再供这群吃闲饭的人。于是,开皇十三年(593年),杨坚干脆下了一道圣旨,废除中央及地方的学校,仅仅保留国子寺七十二名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