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历史上的大事件——科举制度

历史上的大事件——科举制度

时间:2022-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他的各项政策都是历代政策的集大成产物,去粗取精,加以创新,成为有生命力的新政策,科举制度也是在比较了各朝各代选拔机制之后,加以扩大和革新的产物。科举制度在隋朝萌芽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彻底改变了寒门子弟的命运,打破了贵族与平民的界限,这项制度在中国沿用了一千多年,选拔了无数人才。

有效的制度,严明的法律,都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这些基础上,还需要大量的官员,将制度和法律有效地落实下去,才能使政策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不论是高坐宰相府的宰相,还是在乡村里管理百来人口的小官,都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使国家行政形成良性循环,成为有机整体。

国家的发展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历史上的有为君主除了自身的良好素质外,能够甄别、利用人才也是一大特点。如何有效地选拔出大量人才?历史上的君王各显其能,各个朝代也有不同的方式。后代推崇的周朝,选拔人才的方式却最不科学。周朝的择才制度为世袭制,官员一律世袭;到了汉朝,为了扩大人才队伍,朝廷注意到民间“征辟”人才,并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但这种制度不能避免裙带关系的影响,大官推荐的是自己的亲属,州县推荐的是拿得起钱的“人才”,这种“选拔”虽然也选出了一批真材实料的人才,但多数却是“货不对板”,官员位置被不敬业又不专业的人占据。

魏晋南北朝的人才机制更被后世不断诟病,这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的初衷是想要选拔各地的人才,在各地设立中正官负责考评人才,将人才分为上中下九个品级授予官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选拔被豪门权贵垄断,中正官们也被大家族控制,于是,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现象,高官全部世袭,寒门子弟就算优秀也只能做小官,甚至不能进入官场。(www.guayunfan.com)

隋朝建立后,关陇集团的地位大大加强,关中贵族的后代自然成了官吏的主力,原北齐地区的贵族们对此大为不满,要求朝廷改革人才制度。改革的呼声主要集中在山东地区,而齐鲁大地是儒教的发源地,孔子的故乡,无疑有极大的发言权。杨坚虽然是关陇贵族出身,却并不狭隘,他知道想要成为真正的大国,必须打破地域和集团的限制,从全国各地选拔人才,再为全国各地所用。

于是,实行了三百余年的九品中正制被废除,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从此,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科举取士。

开皇七年(587年),隋朝正式规定每个州每年向朝廷推荐三名贡士,这三名贡士不限家庭背景,只要求品德和才学。为了杜绝“走后门”,推荐的人才必须集中到大兴城,由国家统一考核,考试合格的人,安排官职,不合格的则打发回家。这就促使地方长官必须对自己推荐的人才负责。这就是千年科举制度的萌芽。

比起世袭制度和推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更加公平,即使在具体的考试过程中,依然会出现人为干预,但在一个泱泱大国,这已经是最公正、最有效的人才选拔方法。这个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就是那些没有背景、没有家世的普通读书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才学进入官场,一展所学,为那些“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饱学之士打开了通向治国道路的大门。

这扇通向功名与理想的大门,是隋文帝为天下人才打开的,而这项制度只是隋文帝雄才大略的一小部分,他本人在科举的推广方面并无太过深入的作为,科举制的确立的主要功劳,还是要首推他的儿子,也就是隋炀帝杨广。但是,首创的功劳,依然要放在千古一帝杨坚身上。

杨坚创立科举制度,与他创立其他政策异曲同工。他注重皇权,所有政策的目的是为中央集权服务,在制定政策之时,他的眼光务求最大,思虑务求最远,触角务求最广,所以能够打破成规,打破限制。所以,他才能把平民也吸纳到国家官僚的队伍中来。此外,他的各项政策都是历代政策的集大成产物,去粗取精,加以创新,成为有生命力的新政策,科举制度也是在比较了各朝各代选拔机制之后,加以扩大和革新的产物。

科举制度在隋朝萌芽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彻底改变了寒门子弟的命运,打破了贵族与平民的界限,这项制度在中国沿用了一千多年,选拔了无数人才。隋文帝本人不是读书人,却成了“读书改变命运”的创始人,也许是无心插柳,也许是历史对杨坚格外青睐,才让他能够开创一项又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这些制度的伟大,怎么说都不为过,而杨坚,也靠着这些“发明”,缔造着他期望中的盛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