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杨坚死后,杨广继承皇位,隋朝进入了另一个高速发展阶段。

杨坚死后,杨广继承皇位,隋朝进入了另一个高速发展阶段。

时间:2022-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杨坚死后,杨广继承皇位,隋朝进入了另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以此劝告他不要有谋反之心。杨谅手下有两个可用之材,一个叫王頍,是个对政事、军事都很有见解的老臣,一个是从前陈朝的名将萧摩诃。杨坚曾是个极有远见的帝王,但年老之后,他只看得到眼前,忘记了身后大业需要更加严谨细密的筹划,———若他泉下有知,恐怕要对自己的失误悔恨不已。

杨坚死后,杨广继承皇位,隋朝进入了另一个高速发展阶段。

杨坚刚咽气,杨广就以杨坚的名义下了诏书,赐死前太子杨勇。同时,杨坚的小儿子汉王杨谅就发动了叛乱。杨谅是杨坚夫妇最疼爱的小儿子,这对夫妻对其他儿子虽然严厉,对杨谅却到了溺爱的程度,甚至从不放心让他离开京城。直到他二十四岁,才接替三哥杨俊当了并州总管,去外地赴任。杨坚很清楚他的小儿子是个什么都不懂的草包,曾经担忧地对他说:“你这个小东西,一旦没了我的保护,你二哥想抓你就跟抓鸡笼里的小鸡一样。”以此劝告他不要有谋反之心。

杨广忌惮手握重兵的五弟,就压下父亲去世的消息,命人以父亲的名义诏令杨谅马上进京。杨谅察觉诏令有异,杨广又有害完杨勇害杨秀的“前科”,就说什么也不肯进京。他知道不反抗早晚一死,索性举兵造反,找的借口是“宰相杨素有叛逆的野心”,杨广知道后,笑着命杨素带兵讨伐杨谅。(www.guayunfan.com)

杨谅手下有两个可用之材,一个叫王頍,是个对政事、军事都很有见解的老臣,一个是从前陈朝的名将萧摩诃。这二人一个胸中有韬略,一个有丰富行军经验,本来可以帮助握有重兵的杨谅撑起局面,但有这么一句话:性格决定悲剧。杨谅从小就被娇惯得目中无人,开皇十八年征辽,他连高颎的指挥都不听,还要反过来跟母亲告恶状,可见此人不知天高地厚。王頍想了很多条奇谋,进可以攻京城,退可以守一方,但杨谅偏偏要随着自己的性子,一会儿想要进军,一会儿又想割据,没个准头。王頍知道此人做不了大事,含恨自杀。

剩下一个年老体衰年过七十的萧摩诃,也没能帮杨谅打几场胜仗,被杨素俘虏斩首。杨谅本有几十万大军,被杨素带来的十万精兵打败。杨广没有杀掉这个失败的弟弟,杨谅的结局和杨秀一样:终身囚禁。杨谅的僚属大多被杨广处死。

杨坚的五个儿子死了两个,另外两个终身囚禁,这就是他曾对人夸口的“真兄弟”。

被称为“隋炀帝”的杨广在史书上的形象并不光彩:靠伪饰狡诈欺骗父母,残杀亲兄弟,穷奢极欲,好色淫逸,滥用民力,屡次下江南让国库空虚,三次征辽使民怨沸腾,不过,透过史书上这些言过其实的记载,我们能够对杨广的真面目窥探一二:

史书上说杨广不思治国,只知享乐,这种记载与污蔑无异。事实上杨广的事业心不下于他的父亲杨坚,他最大的功绩是开通了大运河,连接了长江黄河两大水系,这个浩大的工程成了后来朝代的交通大动脉,可谓利在千秋;

此外,杨广真正奠定了科举制的基础,使科举成为此后朝代选拔人才的最有效方法;杨广数次巡幸,史书说是游玩,实际上都是为了亲自了解当地的真实情况,他甚至到车马不能通行的绝塞地区了解民情,还打通了丝绸之路。对一个帝王来说,这种行为很难得。可以说,杨广在生活上比父亲杨坚奢侈,也更喜欢享乐,但他并没有耽误帝王的“正业”。

关于对杨广的一些指责也与史实有相悖之处。史书上说杨广残害忠良,但杨广杀大臣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登基后需要处理文帝一朝遗留下来的老臣;一是晚年时他与杨坚一样听不进劝谏,杀掉了几个进谏的大臣,就连他的两个弟弟杨秀和杨谅都在监禁之中活到了很大岁数,可见他并不是个无故杀人的君王;还有人指责杨广好色无度,杨广的嫔妃的确不少,但他对他的皇后萧氏却保持了自始至终的尊重与宠爱,并非喜新厌旧之徒。

这些或真或假的记载终归折射了杨广性格的一个方面,人们对隋炀帝杨广最集中的评价是:他使一个富庶的王朝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变成了乱世和战场,开皇之治的辉煌成就被他挥霍一空,隋文帝杨坚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变为焦土。杨广统治后期,民怨沸腾,不论是统治阶级的贵族还是被压迫的农民,不约而同地举起了造反的旗帜,公元618年,杨广死在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手中。隋亡之后,经过四方混乱,杨广的表兄弟李渊一统天下,建立唐朝

从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到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只有不到三十八年历史,是与秦朝并列的短命王朝,他们有很多共同之处:统一了分裂多年的中国;有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建立了垂范后世的制度,建造了利在千秋的公共工程;为中国最强大的两个朝代汉、唐打下了基础;都是二世而亡;开国皇帝晚年都在立嗣问题上犯了错误,废掉了忠厚的长子……不同的是,人们认为秦始皇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而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则是隋炀帝。

但是,隋文帝杨坚难道没有责任吗?

从帝王作风上,杨坚本人喜欢猜忌,脾气暴烈,晚年更加情绪化,导致了朝廷上下充满暴戾之气,君臣之间充满猜疑之心,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就很难扭转;

从人才培养上,杨坚非但没有为他的江山留下那些忠心的肱骨之臣,还废掉了全国的学校,伤害了人才培育的根本,导致杨广一朝的朝臣素质完全不能与杨坚一朝相比;

从后代教育上,杨坚虽然给杨勇、杨广等人配了优秀的教师,但他自身却没有树立一个宽容、平和的君王形象,杨广耳濡目染,完全不知何谓“明君之道”;

从政策维护上,杨坚在开皇初年曾经制定过很多利国利民的典章、制度、政策,但越到后来,这些政策越严苛,再加上杨坚本人朝令夕改,过去坚定执行政策的人又大多被贬被害,导致政策不能一以贯之……

可以说,隋炀帝杨广既有大功又有大过,对隋朝短命而亡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隋朝败亡的很多祸根,由杨坚亲自种下。不然,怎么会有房彦谦的担忧和房玄龄的预言?杨坚曾是个极有远见的帝王,但年老之后,他只看得到眼前,忘记了身后大业需要更加严谨细密的筹划,———若他泉下有知,恐怕要对自己的失误悔恨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