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五十六章广东人民的伟大壮举

第五十六章广东人民的伟大壮举

时间:2022-11-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十六章 广东人民的伟大壮举闽浙总督怡良原本是达、姚二人的顶头上司,因为打仗的缘故,所以允许他二人越过上级,有事情时直接报告给清政府,怡良也只能干瞪眼。然后由道光帝下令:该革员等呈递亲供,朕详加披阅,达洪阿等原奏,仅据各属文武士民禀报,并未亲自访查,率行入奏,有应得之罪。《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广州排在第一位。英国人想借着条约进城,广东人不答应,请耆英制止,耆英不管。

第五十六章 广东人民的伟大壮举

闽浙总督怡良原本是达、姚二人的顶头上司,因为打仗的缘故,所以允许他二人越过上级,有事情时直接报告给清政府,怡良也只能干瞪眼。就为了这点小事,怡良心存芥蒂,想借机报复。到了台湾,早有人来迎接,台湾百姓听说怡良是来审理案子的,知道达洪阿、姚莹很冤枉,纷纷跑出来求情。半路上就拦着喧闹,争着说达洪阿他们的好处,请怡良大人就不要查了。达洪阿听说以后,立刻亲自去和百姓解释,百姓这才渐渐解散。

怡良到了官方招待的地方,门外又有一片闹声,巡捕过来报告说,外面的百姓每人拿着一炷香,闯进这里来了。怡良问为什么?巡捕说,是为达洪阿和姚莹申冤。

这时,达洪阿和姚莹见过怡良以后,已经回衙门了。怡良急忙派人找来。不一会儿,达洪阿和姚莹都到了。老百姓分到两边,把二人让进去。怡良这会儿只好装出谦恭的样子出来迎接,跟两人行过了礼,接着说:“两位都是好官,所以才这么受百姓的爱戴。现在仍然要两位劝慰百姓,禁止喧闹,兄弟我一定替你们伸冤。”(www.guayunfan.com)

达、姚二人急忙说:“大人过来是公事公办,我们知道做得不对,难道因为老百姓,连国家的法律也不顾了吗?”正在商量的时候,外面的喧闹更加起劲了。达、姚二人只好奉命出来委婉地劝慰。老百姓说:“怡大人既然已经到了这里,怎么不出来审理案子,我们也好当面上诉。”

达、姚二人又把怡良给请出来,让他通告百姓。怡良没办法,只好亲自出来,看见外面有无数百姓,黑压压地跪了一地。前面的还都举着呈词,巡捕急忙把呈词交给了怡良。

怡良眯着小眼大体瞧了一下,就说:“我来这里,是给达大人和姚大人申冤的,你们这些百姓先好好地等着,千万不要喧哗!”百姓仍不信,经过达洪阿和姚莹再三劝慰,这才解散。

怡良又把达、姚二人邀进去,说:“两位的好名声我已经知道了,但皇上害怕耽误了议和,所以才让我来的。”一面说着,一面把皇帝的密旨交给二人看。上面有“如果这件事稍微有所隐瞒,导致我处理不公正,肯定会耽误议和的事,将来如果被我查出来,到时候可要治你怡良的罪”。

两人看完了皇上的命令,就说:“我们的事,反正大人已经都清楚了。我们非常感激,现在就请大人照皇上说的办吧!”

怡良说:“现在英人索要他们的俘虏,台湾抓到的俘虏大部分都被你们杀了,还拿什么交?以前我就曾写信告诉过你们,让你们不要杀洋人,你们竟然杀了一大半,所以才有今天这样的事!”达洪阿说:“我这是奉旨照办,不是我敢违抗你的命令。”

怡良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现在已经议和了,为了索要俘虏的事,弄得皇上很为难,做臣子的也都过意不去。我为两位打算,最好还是自己请罪。就说:‘两次洋船破损,一次是被风给打碎了,一次是被风给刮沉了,根本就没打过仗。之前交出去的几十名白人都是台湾救起来的难民。其他的都掉进海里,没地儿找了。’你们照这么说,政府就有说辞了,免得交涉的时候棘手。”

达洪阿不禁气愤地说:“照大人的意思,是让我们无故认罪,事情到了这地步,我们也可以曲认。但一旦这么说以后,我们以前那样报上去的功劳,不就成了说谎了吗?这可是欺骗皇上,罪就更大了,那该怎么办?”

怡良说:“这个不要紧,我自然会给你们想办法!”

于是就提笔写了:“这件事发生在议和之前,大家都根据自己的能力办事。台湾的官员为了抵御入侵,理直气壮。就算处理得不恰当,也是出于义愤!”

写到这里,又停了停,指着二人说:“照这么说,两位就不会有什么大罪,就算稍微受点委屈,以后我也可以为你们洗刷。这是为皇上解围,所以才不得不给你们加上罪名,肯定会有回旋的余地。我当担保,请你们放心!”达、姚二人也很无奈,只好照办了。

怡良就把写好的信暗地里在开头和末尾又加上了几句话,并附上了达洪阿和姚莹的供词,报告给了道光帝。

道光帝看了以后,看到怡良最后写的是“就是因为一意孤行,所以才成为别人的借口,罪有应得”的话,不肯放过,于是秘密让人把达洪阿和姚莹抓到了京城,交给刑部和军机大臣一块儿审理。道光帝自己也知道是冤枉好人,毕竟过意不去,审理的结果也不是很重。然后由道光帝下令:

该革员等呈递亲供,朕详加披阅,达洪阿等原奏,仅据各属文武士民禀报,并未亲自访查,率行入奏,有应得之罪。姑念在台有年,于该处南北两路匪徒,叠次滋扰,均迅速蕆事,不烦内地兵丁,尚有微劳足录。达洪阿、姚莹,著加恩免其治罪!业已革职,应毋庸议!钦此。

台湾经过这番交涉,英国人才没有话说,这可都是怡良的功劳啊。无奈的是,洋鬼子捞到好处以后,更加得寸进尺。法、美各国开始还愿意来当调解员,结果《南京条约》没让他们参与,免不了在旁边看笑话。何况中国已经积贫积弱,都过来落井下石。这时钦差大臣伊里布到了广东,和英使濮鼎查商议好了通商章程,还没办利索,伊里布就死掉了。

清政府又让两江总督耆英来接替,制定了通商章程十五条。从此英国人通知其他各国,来通商要到他那里去挂号,才允许进出商船,来往都要交税。法、美各国的商人因为本国又不属于英国,都不愿意去看英国人的脸色,就派人直接通知广东,请求也这样通商。耆英不敢反抗,急忙上报上去,清政府自然答应了。

于是在道光二十四年,和美国大使签订了《中美商约》三十四款,又和法国大使拉萼尼签订了《中法商约》三十五款,大体上都是效法英国,只是条约上还要加上“利益均沾”四个字。耆英有些莫名其妙,就让他们加上了,引出后来许多的麻烦,又上了法国、美国的当。

《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广州排在第一位。英国人想借着条约进城,广东人不答应,请耆英制止,耆英不管。百姓们就自发组织创办团练,按户抽丁,除老弱病残和单口家庭以外,每户三顶抽一,百人为一甲,八甲为一总,八总为一社,八社为一大总,自己制造旗帜,抵制英人,不受政府约束。

正好英使濮鼎查从香港回国,英政府让达维斯接管所有的事。达维斯到了广东,请求去见耆英。耆英知道老百姓的厉害,急忙派广州知府刘浔先去英舰,让他先等几天,等通知了当地的居民,这才可以进城相见。

刘浔去通知了英国人,就在回来的路上,有一乡民挑着油担,在马路牙子上卖油,冲了这位刘大官的马头,被衙役抓住,不由分说,掀倒在地上,把裤子给扒了,一连打了几十下。市民顿时一阵喧哗,都说官府去迎接洋鬼子进城,百姓的家业以后都得给洋鬼子了,这样的人就该打死。这话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就把老百姓的火给勾上来了,跟着这位刘大人就进了官府。刘大官下了轿,正想去劝慰老百姓,一看一个个张牙舞爪的,铁青着脸,恨不得要吃了他,吓得他撒丫子就跑,躲到了后院。官府中的衙役哪顶得住?这时,闯进后院的人已经差不多有四五千了。

幸亏刘大官手长脚快,爬过后墙,逃了出去。剩下的太太、姨太太、小姐、少奶奶都慌成一团,杀鸡似的乱抖。老百姓也不管这些人,把刘大官的箱子全都撬开,把里面的官服一件件拿出来,摆到客厅里。

里面有一个赳赳武夫,指手画脚地说:“这个强盗知府已经投靠洋人了,还要这些衣服有什么用?咱们不如把它们全都烧了,让他改穿洋人的衣服吧!”其他的人都齐声称好。不一会儿就七手八脚地把衣服堆到一块儿,一把火给烧了。然后又四处去搜寻刘大官,没有找到,只好散伙离开了官府。

出了官府,巡抚已经让人贴了告示,让百姓离开解散,不然就追究责任。老百姓们都说:“官府贴告示,咱们就不会贴告示吗?”接着就由念过书的人写了几句似通非通的话,贴在告示的旁边,大意说:“某天要去烧了十三洋行,官府不能干预,不然就得追究责任!”这消息传到了达维斯的耳朵里,吓得不敢进城,退回香港了。

百姓更高兴了,没事就在城外溜达寻找洋人,只要见到洋人上岸,就是一顿狠揍。英国大使恼羞成怒,给耆英写信,责备他违反条约。耆英也没什么好说的,迫不得已就把当地的绅士找来,让他们去约束老百姓,别去招惹外国人。绅士大都说众怒难犯,有几个甚至说:“百姓都愿意打仗,不愿意议和,如果大人下令杀敌。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也愿意赶赴战场。”话越说越远!

耆英听了,更加懊恼后悔了,赶紧把他们给送走了。他一个人溜回后院,反复琢磨,终于想出一个主意,就写了封信,让手下去交给穆彰阿。大约过了一个月,送信的回来了,说穆彰阿已经答应了,将来一定有好消息。

耆英暗暗高兴,但英国大使经常来催促,耆英就想了一个应急的办法,答应两年之内一定履行约定,于是耆英又安安稳稳地过了一年。

道光二十七年春,耆英被召回了京城。另任命徐广缙为两广总督,叶名琛为广东巡抚。这道命令一下,耆英这才拍脑门高兴,暗地里感激穆彰阿的大德,从此日日夜夜盼望徐、叶二人到来。等了几个月,徐、叶终于到了,耆英接见,急忙把烂摊子一撂,自己甩屁股回京了。

光阴似箭,转眼间又是一年。英政府改任文翰为香港总督,申请履行两年之内入城的契约。旧事重提,新来的官没理会。广东的绅士已经听到消息,急忙跑到政府衙门求见,被徐广缙请进去。

绅士开口就说:“英国人贪得无厌,我们广东可不能事事都答应。广东人民早就反感英国人了,大人只要坚持抗战,一声招呼,大队人马就会聚集在您的身边,还怕打不赢吗?”

徐广缙说:“各位既然决心抗战,这是广东的福气,我自然需要你们一起出力!”

绅士们回去以后,忽然报告说,英国大使送来书信,询问进城的事。徐广缙立刻回复,让他们先别忙着进城,如果要会见商议,自己一定亲自去虎门上船相见。过了两天,徐广缙把衙门的官员召集全,出城到了虎门外,会见了英国大使文翰。见了面后,英国人无非是想进城,徐广缙婉言拒绝了。徐广缙回到城里,就和巡抚叶名琛商量打仗的事。叶名琛是个佛教徒,什么事都不管。何况打仗的事都是由总督说了算,徐广缙说什么,叶名琛就听什么。

城里的绅士纷纷来询问,都争着说:“民兵能立即招集十万,只要肯打仗,都能过来效力,就等您下命令了。”

徐广缙说:“英国人打算进城,就算我不答应,他们也肯定会带兵强行进入。我们先提前准备好,等他们来闹事的时候,我们再对付他们,那时候咱们就有理了。”绅士们连声称赞。

没想到只过了一晚上,英国的船就已经闯进了省河。全城的老百姓都要出来堵截。徐广缙说:“先慢着!等我去劝劝,让他们退回去。他们要是不退,咱们再动手!”接着,他就出了城,一个人去通知。文翰一看只有徐广缙一个人,就想把他留住,用来要挟进城。双方正在各执一词的时候,突然听到两边岸上喊声动地。文翰赶忙往船舱外一看,差点没被吓倒。

原来城里的民兵已经都出来了,站在两岸,一个个瞪着英国的船,不停地喊让洋鬼子滚!文翰心想,现在实力悬殊,害怕自己的船被打成粉末,立刻换了张脸,跟徐广缙好声好气地说愿意停止攻击,再也不提进城的事了。徐广缙也说几句话安慰文翰,劝他别去招惹众怒,就在广州海口进行贸易得了。文翰答应了,把徐广缙送回去,然后下令让英船退回去了。

徐广缙就和叶名琛一块儿报告了这事。道光帝看了以后,非常高兴,就亲自写了一封回信说:

“洋务已经搞了十年,为了沿海已经花费了很多钱。这几年虽然情况稍微好了点,但危害却日益显著。我害怕沿海的老百姓受到损害,所以一直隐忍,这是以屈求伸。

“前不久因为英兵要进城,总督徐广缙办理得不错,又说那里的绅士和百姓都深明大义,一同抵御外侮,进城的事英国人才终于不提。英国人仍然照常通商,中外都没有损失一兵一弹。那儿的总督、巡抚能追本溯源,让外国人屈服,而且毫不勉强,可以长治久安。我内心的喜悦,实在难以言表。应该给予好好奖赏。

“现在赏赐徐广缙子爵,准其世袭,并赏戴双眼花翎。赏赐叶名琛男爵,也准其世袭,并赏戴花翎。发去花翎二支,其他穆特恩、乌兰泰等人合力同心,也尽了自己的职责,都给予一定的奖赏。候补道许祥光和候补郎中伍崇曜正式被录用,并赏给三品顶戴。

“至于我广东的百姓,一向以骁勇著称,而且深明大义,服从教化,天性淳朴。我感激他们的功劳,怎么能不感动?但怎么给予奖励呢?就让徐广缙、叶名琛去把我的话宣布一下,一定要家喻户晓。最好是弄个匾,这件事你们好好去办吧!”

这份通知,是道光二十九年四月的事。道光帝本来还以为英国人就这么放弃了,以后也不会再有什么事了。没想到英国人就像狗皮膏药,今年不行明年接着来,明年不行后年接着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道光帝即位以来,克勤克俭,也想振奋精神、励精图治。但是国家多灾多难,重用的官员又没有什么才能。又因为他不信任汉族官员,所以等到中英开战,林则徐、邓廷桢、杨芳这几个很有本事的人,不仅得不到重用,反而被降职。

琦善、弈山、弈经、文蔚、耆英、伊里布这些人,明明没有什么才能,反而一个接一个被重用。琦善、弈山、弈经、文蔚四人,虽然因为处理得很不恰当,而被抓起来审问,但不久就又被重用。

御史陈庆镛直截了当地说赏罚不分明,不足以服众。道光帝也奖励他敢说真话,又罢了琦善的官。可惜贵人多忘事,不到两年,又任命弈经为二等侍卫、叶尔羌为参赞大臣、弈山为二等侍卫、和阗为办事大臣、琦善为二等侍卫和驻藏大臣,后来竟然又升琦善为四川总督,并授予协办大学士之位,弈山也被提拔为伊犁将军。林、邓二人却始终得不到重用,林则徐被调去管理云贵,邓廷桢被调去管理陕西。又有权相穆彰阿和乾隆年间的和珅不相上下,妒功忌能,贪赃聚敛,弄得国家内忧外困。道光帝心里很郁闷,心情不好就容易生病,何况道光帝这时候已经七十来岁了。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倒霉的事儿往往扎堆来。皇太后这个时候竟然一病长逝,道光帝一向很孝顺,极其悲伤。四皇子的福晋萨克达氏也病死了。种种不如意的事,接踵而至。道光帝也有点吃不消,更是病上加病了。正是: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究竟道光帝的病情能否痊愈,咱们下次再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