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王国维投湖自尽之谜

王国维投湖自尽之谜

时间:2022-1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国维投湖自尽之谜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但也有学者对这一说法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王国维和罗振玉、郑孝胥、陈宝琛等人是有所区别的。王国维不愿将来受辱,所以选择自沉而死。有学者认为王国维投湖自沉而死和屈原投江而死相类似,都是希望以死劝谏。有学者从心理层面上诠释王国维的死因,认为王国维之死是为寻求精神的解脱。

王国维投湖自尽之谜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王国维遗书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朝末年的秀才,是我国近代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同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名人,却在自己学术生涯处于巅峰之际,于颐和园昆明湖沉湖而死。王国维的死引发了学术界的轩然大波,人们不禁纷纷揣测:王国维为什么要在人生的鼎盛之际选择自沉?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作出这样的选择呢?经过总结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观点。(www.guayunfan.com)

第一种观点,“殉清”说。王国维是清朝末年的秀才,是清朝遗老,为了向末代皇帝溥仪报答知遇之恩——王国维以秀才的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必须是翰林院甲科出身”的规定,可以直入“南书房”。有这样一份“恩情”和遗老心态,再做出自杀殉节的举动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梁启超将王国维的行为比喻成伯夷、叔齐不肯吃周的粮食。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都支持这一说法。

根据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的记载,称王国维是“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以看出鲁迅也是支持“殉清”一说。但也有学者对这一说法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王国维和罗振玉、郑孝胥、陈宝琛等人是有所区别的。罗振玉、郑孝胥、陈宝琛等人不惜委身于日本侵略者,为伪满政权效力,等待着将来的清朝复辟;而王国维却在清华任职,一心钻研学术。他虽然忠心清朝,却并不为他们卖命,又怎么会做出“殉清”的举动呢?甚至还有人对王国维的遗嘱进行考证,认为他不可能“殉清”。

第二种观点,“逼债”说。根据溥仪《我的前半生》中的记载: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国维帮忙代售宫中的字画,但这事被罗振玉知道了,罗振玉以代卖为名把字画都取走,并把出售字画所得到的钱财用作偿还王国维欠他的债务,导致王国维没办法向绍英交代,所以愧疚之下寻死。当时报纸上还登载了王国维和罗振玉合伙做生意亏本,欠下了罗振玉一笔巨大的债务。罗振玉在女婿(王国维长子)死后,同王国维的关系就已经出现问题,罗振玉要求女儿住在家中为亡夫守节,逼王国维每年为自己女儿支付2000元大洋的生活费。王国维只是一介书生,哪里有这么多的钱财,因此导致债务缠身,万般无奈之下便自寻短见。这一说法经过郭沫若撰写传播,几乎成为了定论。但是根据王国维遗书中对自己后事的安排和其他的一些证据来看,王国维生前并没有巨大的债务逼得他唯有一死。

第三种观点,“惊惧”说。1927年春,北伐军一路进逼北京之时,人人自危。有学者认为,王国维之所以自杀是怕自己这个清朝遗老落入北伐军的手中,蒙受耻辱。还有王国维把自己脑后的辫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当时传言北伐军入城后将会杀光所有脑后留辫子的人。王国维不愿将来受辱,所以选择自沉而死。但是这一说法被很多人质疑,认为这不符合王国维为人处世的方式。

第四种观点,“谏阻”说。有学者认为王国维投湖自沉而死和屈原投江而死相类似,都是希望以死劝谏。王国维希望通过一死来劝阻溥仪听从罗振玉等人的主意,东渡日本避难。王国维自沉后,罗振玉愧疚万分地说:“静安以一死报知己,我负静安,静安不负我。”

第五种观点,“文化殉节”说。王国维的好友,同为清华导师的陈寅恪认为王国维选择“殉清”,是作为一个清朝遗老对清朝灭亡的绝望,是作为一个文化学者对文化变革的恐惧。当王国维想着“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时,便不顾一切地纵身跳入昆明湖中。也许,这就是王国维选择自沉而死的原因。

有学者从心理层面上诠释王国维的死因,认为王国维之死是为寻求精神的解脱。根据刘雨在《王国维死因考辨》一文中的记载,王国维一生都致力于学问研究,晚年的时候却遭到清朝覆亡的巨变,使他的精神失去寄托,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再加上家境贫寒,身染重病,儿子去世,因此极度悲观绝望地选择了沉湖自尽。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这是王国维在死前留给家人的遗书中的一句话。它像是在向人们昭示着谜底,却又让人捉摸不透。尽管后世学者对王国维的死因猜测争议不断,但王国维选择自杀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作为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他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和价值,难以解脱,最终才会走上沉湖而死的不归路。但是,导致王国维之死的直接原因又是什么呢?目前还是一个谜,答案恐怕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了。

“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垣)先生两人。”——伯希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