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尾声:美国的秘密

尾声:美国的秘密

时间:2022-1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一切,美国只用了200年。这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从一个罪犯的流放所,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号的超级大国。但美国的生命力,就不是打了鸡血的蒙古人能比得了的了。这一年,这个公司得到了英国皇室的许可。在那么凶险的条件下,一旦缺乏帮助,很可能意味着死亡。这虽然没有在形式上脱离英国,但却是独立思想的萌芽。

 尾声:美国的秘密

第十章 美国——天幕中最璀璨的新星

一位美国的诗人曾经写道:『在这个惊人的四月的早晨以前,从没有过这样多的人为一个他们无缘一见的伟人的逝去而洒泪,他们生命中的友好之神,似乎也已随着他的逝世而远去,使他们感到阴冷和黑暗。对死者的颂扬,从没有像那天陌生人遇见时彼此交换的肃穆而同情的眼光那样感人。他们都为失去了一个亲人而悲痛!』

1 不必大惊小怪

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英国通过种种手段,把版图扩大到几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太阳可以照到的地方,就有英国人在生活。但可惜的是,它已经衰落了,而它在19世纪里所扮演的世界中心的角色,已经悄悄地被美国所取代。似乎后者还做得更大,连英国都要唯其马首是瞻。

而这一切,美国只用了200年。对于一份世界历史年表,200年,是多么地微小。

这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从一个罪犯的流放所,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号的超级大国。实力之强,势头之猛,如果要在世界历史中找一个如此这般的贫儿发迹史一般的例子,大概只有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才堪与之媲美。但美国的生命力,就不是打了鸡血的蒙古人能比得了的了。(www.guayunfan.com)

这种变迁是多么惊人,而在这种变迁中体现出来的人的力量,简直可以用可怕来形容。

好吧,就让我们重新翻开历史的长卷,看看蜥蜴是如何变成恐龙的。

很久很久以前,在今天美国所处的土地上,生活着的可不是现代美国人的祖先,而是那些头插羽毛脸涂油彩的印第安人。这些看上去有点滑稽的人,每天种玉米,种烟草,生活既宁静又祥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简直是诗意的栖居。

忽然,有朋自远方来了……

1607年的一天,天空晴朗无云,海水湛蓝而清澈,和往常一样。这个时候,有3艘船的影子出现在海天相接的地方,渐渐逼近海岸。

他们来自英国。

这些船可绝对不是大老远跑到这里来观光游玩的。在葡西两章里,我们都说过了,那个年头搞航海可绝对是个苦差事,跟今天我们徒步全国没有什么区别。

这些船靠岸后,他们搬下来的第一样东西,就是一门大炮。

原来,这120个老兄,都是伦敦公司的人。这一年,这个公司得到了英国皇室的许可。这份许可太值钱了,里面规定,准许伦敦公司占有北纬34~41度的所有土地。

这可不是我们在地图上量量那么简单的事情——这伙人把大炮放下,对准大陆深处,然后开始盖房砌墙,实际上就是盖些茅草房。为了纪念他们伟大的王——詹姆斯一世给了他们这样的生活,他们把这个小村子叫作詹姆斯城。

现在问题来了,这一百多个人都是些游手好闲的家伙,除了一张嘴,他们什么也没带;除了吃,他们什么也不会。可惜,他们连吃的也没有,还没到年底,120人就快要剩下不到20个人了。

眼看这批人要全军覆没了,这时候有人伸出了援助之手,递过来一棵玉米。饿得奄奄一息的伦敦公司的职员们抬头一看,是印第安兄弟们。

印第安老兄们不但让这帮家伙吃了个饱,饭后还塞过来几包烟。吃饱喝足后,印第安人告诉他们,你们就这么游手好闲的可活不下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就把玉米和烟草的种植方法都教给了他们。

果然,第一年就得到了大丰收。

上帝保佑吃饱了饭的人们,但是这个上帝是英国人的上帝,可不保佑印第安兄弟们。按理说,这些善良的印第安人在英国人最困难的时候拉了他们一把,英国人应该知恩图报才是,但是英国人“报恩”的方式却是很特别的“三光”政策。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前膛枪已经在欧洲普及了,而印第安人还在使用大刀呢,真打起仗来,十个勇士也不顶一个拿枪的孩子。结果显而易见,今天弗吉尼亚州所在的那片地上的印第安人,几乎被杀了个干净,没死的,也都逃到别的地方去避难了。英国人把所有的帐篷都烧掉,把村寨夷为平地后深耕,种上蓝靛和烟草,往日印第安人的乐土,在殖民者到来后,成了新主人的伊甸园。这就是鸠占鹊巢的典型体现。

不必大惊小怪,历史就是这么残酷,这种事情,哥伦布早已经做过了,这是所有殖民者的一贯做法。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是殖民者最信奉的哲学法则,难怪他们会研究出优胜劣汰这种理论。适者生存,这就是殖民者的信条。从那个时候起,自由竞争的观念就开始有了雏形。

这仅仅是第一次的情况,在初步试探尝到甜头后,大规模的淘宝行动开始了。

2 自由浇灌五月花

根据史料记载,从1607年这批先遣小分队踏上美洲大陆后,在80年的时间里,陆续搬过去27.5万人。放在今天来看,这不是什么大数字,但是那是在17世纪,到了1700年,全伦敦才不到70万人,而且这还是经历了人口大突增后的数目。其他的小城市和农村,乞丐走上十步,连口剩饭都没地方要。

在这些纷沓而来的欧洲各国殖民者中,有一伙家伙不能不提。这伙人跟伦敦公司的殖民者有着巨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还体现在精神上。这种新精神,我们可以把它叫作自由和独立。如果要寻找美利坚民族独立精神的来源,那么这伙人,完全可以说是这种精神的最初创造者。

尽管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美利坚民族险些夭折,但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他们挺过了许多次危险。

1620年的一个月夜,狂风卷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有一艘小船孤零零地在海上航行着,它的目的地是弗吉尼亚。

这些人不是伦敦公司海外办事处的成员,这是一伙恶棍、罪犯和清教徒——这真是件不可解的怪事,怎么会有清教徒参与其中呢?

要知道,那个年代正是天主教在英国大行其道的时候,传统教派肆虐——新教成为英国国教是光荣革命以后的事情,那时候,清教徒跟中世纪的异教徒没什么区别,被流放已经是从轻处罚了。

这些人心中忐忑不安,毕竟是被流放的人,手里也没有国王的土地授权委托书,不能依靠政府的力量,只能自力更生。在那么凶险的条件下,一旦缺乏帮助,很可能意味着死亡

为了生存,这些人建立了一个攻守同盟,以文件的形式保存下来,这就是著名的“五月花公约”。

公约的主要内容除了对国王的客气话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并不以英国本土的利益和保护这种利益的法律为最高准则,不以英国为中心,而是以殖民地自己为中心,这才是他们的王道。

这虽然没有在形式上脱离英国,但却是独立思想的萌芽。同时,独立、自主、勇于拼搏的精神,也在公约被制定的同时,确立了根基。

可惜天公不作美,这些可怜虫登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发现由于风浪的原因,他们已经在一个新的地方登陆了。

在200年后的今天,这个登陆点有了一个新名字——普利茅斯。这个地方是英国人在北美大陆的第二个永久性定居点。

就这样,随着一批批移民的到来,许多新的殖民地被建立起来。截至1733年,从今天的新罕布什尔到佐治亚,横跨整个大西洋沿岸,一共建立了13块殖民地,也就是美国最初的13个州。到1775年独立前夕,整个殖民地人口经过数次飙升,已经有了260多万。

美国的雏形,在地理上已经形成了!

3 美国人的美国

现在,是该说说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了。

在移民大潮中,数量最多的是英国人,其次是法、德、荷、西等国的人,可以说这简直是欧盟的美洲大会。这些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为生计所困者。尽管时代可能不同,但穷人永远是在社会的底层,社会地位不会改变。穷人由于经济原因,不断受到上层阶级的欺凌和压榨,越是这样,穷人就越穷。万般无奈,他们只好出逃海外,寻找新的活路。

这些可怜的人,自从踏上殖民的道路,就无时无刻不在幻想着幸福的生活。那些欺凌他们的上层阶级的生活,是他们的奋斗目标,即使不能达到这个目标,至少也能逃避家乡那恶劣的生存环境。

抱着这样的想法,穷人们披荆斩棘,开始了寻梦之旅,尽管这条路的尽头通到哪里还无人知晓,但是这些怀揣梦想的家伙,毕竟走了出来。在他们身上,还是可以找到勇敢和开拓这两个词的。

他们一般都是手艺人或是农民。当然,耕田也算是一门手艺。

二、异教徒和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者。这些人可能是腰缠万贯的商人,也可能是广占良田的大地主,也可能是小商小贩和工场主,当然,也有一部分穷光蛋,但无论其经济状况如何,他们有一个共性——全部是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或持异议者。

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绝对不是因为穷而亡命天涯的。这伙人对于财富的积累,甚至要比一般人更加重视。新教强调的就是少弄玄虚多赚钱,他们在国内的时候,就是传统天主教那些烦琐的宗教仪式的坚定的反对者。而在商业上,他们会通过多种手段来聚集财富,可以说,美国发展的第一桶金,有一半都是他们的资本。

为什么要跑出来呢?在那个时候,不同教派间的迫害太厉害了,尽管对宗教的理解和侧重点不一样,但对于反对者,哪怕是一点点习惯上的不同,都要用极端残忍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比如在1630年,英国伦敦的一名男子被判处终身监禁,他的财产被没收,鼻子被切开,一只耳朵被割掉,而他的前额则被烙上了“S.S.”(sower of sedition煽动叛逆者)的印记。而实施这样的严刑,仅仅是因为他懒得遵守那些麻烦的宗教仪式而已。

面对这样血腥和残酷无情的迫害,稍微清醒的人都会溜之大吉。

三、罪犯。这伙人同样在国内待不下去,但是他们跟前两类人可不是一回事儿,这些人不是流氓就是恶棍,甚至是杀人越货的强盗,最起码也是赌徒和酒鬼。把这样的人留在国内,那肯定是不利于社会治安的。

所以政府通过了一条法律:凡是愿意去移民的罪犯,他的罪行就可以得到赦免,改以殖民形式的流放。而且英国政府甚至经常直接流放罪犯到殖民地。

第四类人就很特殊了,他们本身不是英国人,其待遇甚至比罪犯还要差。这些人就是奴隶。

我们甚至不能把这些人称之为移民,因为他们连起码的平等也得不到。在这些人中间,有的是白人奴隶,或许会有人不理解,不是只有有色人种才会成为奴隶吗?怎么白人也成了奴隶呢?

这些人跟以上三类人的不同之处不仅仅表现在身份上,他们移民的动机也完全不同,也就是说,这些人中间有很多人,根本就不想来北美。这些人有共同的名字——强制契约奴,有的地方叫他们债务奴隶。

这些人欠了债主的钱,又还不起,或者是干脆就没打算还,怎么办?政府只好采取强制,钱没有可以,拿人抵债吧。于是他们被政府强制送到殖民地,干活还。什么时候这些人把债还清,什么时候算是翻身得解放

不过最痛苦的还不是这些债务奴隶,还有一些被人用绳子捆来的奴隶,比如黑奴。白奴在一段时间以后还可以重新得到自由,而黑奴,一辈子也翻不了身。一旦为奴,子孙后代都是奴,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欺负他们,在阶级金字塔上,黑奴永远是最低的那一层。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一个世纪以后,林肯当了总统,才有了根本的变化。

此外还有一些受封的贵族和官吏,这些人来这儿也还真是没办法,谁叫国王把你的封地封在这了呢?

大致就是这么个情况,这些人,是美利坚民族形成的人种基础。

4 区别就是区别

我们屡次提到美利坚民族,可如果考虑到这个民族的形成与来源,我们很难找到美国人和英国人的区别。

然而这的确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尽管就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他们之间的不同在哪里,但区别就是区别,他们是两条河中快速行驶的船,纵然他们之间的区别对于别人来说毫无意义,但恰恰是这一点构成了他们之间关系的全部。

这是两个民族——确实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不能混为一谈。

在头几批殖民者来到美洲的时候,他们可能是典型的英国人。他们的行为习惯、生活特点、爱穿什么衣服喝什么酒,都跟英国本土的人一模一样,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了。

首先是北美地区的环境很艰苦,比英国最艰苦的农村都不如,在这个地方想活命,靠的就是四个字——艰苦奋斗。任何收获都是勤劳的双手一点点打拼出来的。

留在国内的人可就不一样了,家里再苦,起码还有一个避风的港湾,而且地面上也熟。时间一长,在北美混的那帮人肯定把这点认识得非常清楚——不劳动者不得食。有时候,吃不上饭还是小事,最难对付的是调皮的印第安人,经常成群结队地过来打家劫舍。这时候,可就不是饿肚子那么简单的事情了,人不就那么一条命嘛。

时间一长,这两种人在心理上肯定就不会处于同一种状态,北美的移民什么都可以不认,活下去,就是他们的唯一王道。

其次,民族的同化也在中间推波助澜。第一批移民刚到美洲的时候,还保持着纯正的英格兰血统。后来,欧洲所有国家和民族的人,几乎都能在美洲找到,那里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时间一长,跨越民族界限的爱情就产生了。在那里,根本没人遵守传统的道德或是习俗,人们对任何事都采取放任包容的态度,在外面混都不容易嘛。反正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就可以在一起。

后来独立了以后,这种情况发展愈烈,西奥多·罗斯福在他当上总统前,居然喜欢上了一位印第安酋长的女儿。他的部队就驻扎在那个部落的旁边,这老兄每天都要拿望远镜偷窥那位公主,但就是不敢表白。

连总统都这么干,至于普通人就可想而知了。

恋爱自由,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到了独立前,经过无数次的通婚,一种“新英国人”就遍布全殖民地了。而且好像英、美两边都知道这种事情,血缘关系越走越远,民族感情越来越淡。

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因,以及在这种全新的环境下所形成的新的文化与集体潜意识。

也就是说,真正促使美利坚民族形成的原因,是美洲移民强烈的自我意识。说到这种自我意识的产生,还是环境惹的祸。

在移民初期,那里的环境极其恶劣,自然灾害损害着他们赖以生存的事业,尽管一顿两顿饿不死,但是野兽和印第安人同样会威胁他们的生命,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时候,就必须以个人为重,哪还顾得上别人。

将这几点综合在一起,加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产生的天赋人权的精神,殖民地新文化就被拼凑出来了。我们不妨把它叫作“开放而平等的新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有了独特的美利坚文化,也就有了独特的美利坚民族。

5 他们来了

现在,我们对殖民地人民的组成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你可千万别以为这些人远离故土,出门在外会有点儿老乡情结。他们不但不会互相照顾,反而一刻不停地明争暗斗。

比如穷人和富人的相互敌视,这点在哪里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此外,白人和黑人之间,也绝对不会成为朋友。在佐治亚等种植业盛行的南方,这点体现得特别明显。

此外,北方地区因为水运发达、交通便利,逐渐成为了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区域;而南方因为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合种植经济作物,于是种植园经济就在这一地区蓬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大经济体为了争夺资本和劳动力,矛盾也日益激化。

在所有的矛盾中,有一类最为迫切,斗争也特别尖锐,那就是与英国殖民当局的矛盾。作为殖民宗主国,英国那种父亲对待儿子的态度,让殖民地人民难以忍受,而且,按照殖民原则,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压榨是无穷无尽的。

英国开发北美,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殖民地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在这个时候,重商主义正在大行其道。

这种观点在对待殖民地的态度上,最典型的表现是,极端地限制殖民地贸易。这种限制甚至达到野蛮的程度。

在具体措施的施行上,英国人的行为可以归纳为两大主义:一是“拿来主义”,表现在殖民地应该把原料供应给宗主。一是“跟班主义”,这种缺德的措施就是禁止殖民地在工业上和宗主国竞争,不但不允许你展开平等的自由贸易,还加强了殖民地对宗主国经济的依赖。

为了让这种缺德的措施能够有法律的依据,英国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在航海业上有著名的《航海条例》,不允许北美的船只自行运输,造出来的船只能摆着看,拉人可以,运货不行。

《制帽条例》里是这样规定的,殖民地不准用本土生产的毛皮自行制帽。

原来,那段时间美国人戴的都是英国帽子。

《制铁条例》不允许殖民地制造任何铁器,当然,建炼铁炉肯定也是不允许的。美国人这时候估计连菜刀和饭勺都要从英国进口。

《娶老婆条例》——这个条例英国人还没来得及制订出来,不过就算是没这条法律,美国人也已经够难以忍受的了。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浅层次的限制,只会激起民众的不满,那么当《货币法》和《驻军法》颁布后,这种不满的情绪就达到了顶峰,逐渐转化成为反抗的动力。

1764年,英国议会通过《货币法》法令,规定不允许殖民地自发货币,已发的也要作废,这项法律对殖民地经济的打击是致命的,稍懂经济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在贸易逆差地区,通货减少后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如果说这还只是对殖民地人民利益上的侵犯,那《驻军法》简直就是欺人太甚。这项法律要求当地居民出钱盖房子给皇家军队住,这不仅是损害殖民地人民的利益,还侮辱了人家的人格——我自己家的地盘,你个外人来了是不是要客随主便!

终于,这种强烈的情绪随着著名的《印花税法》的颁布而爆发了。因为此项规定,虽然在对利益的损害上比不了《货币法》,在对人格的侮辱上也比不了《驻军法》,但是却象征着英国已经把这块土地当成自己家的私产。这让那些自治殖民地的总督和移民大为恼火。

独立运动的序曲,终于随着“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发生,在全美奏响了。

这是一次标志性的事件——美国人来了。

他们来了!

6 暴风雨来临的前夜

1773年12月16日晚。

波士顿港。

一群头插羽毛,脸涂油彩,似乎是印第安人的怪异的人出现在历史上,这伙人蹑手蹑脚地爬上了一艘大船,然后从船舱中搬出许多木头箱子。用大斧劈开箱子,里面全部是一包包的茶叶,清香扑鼻。忽然领头的人开始向海里扔茶叶,从一包一包地扔,到一箱一箱倒。终于,整船的茶叶被倒到了海里。

这就是“波士顿倾茶事件”!

这伙人都是波士顿的居民。英国人在波士顿搞出了一项茶叶税。钱当然算不了什么,殖民地的人民已经不在乎小规模的搜刮了,但是让他们恼火的是,英国人凭什么在这里征税。

英国人坚持自己的主张,一定要征税!

双方争执到了极点——终于,在东印度公司的运茶船强行停靠在波士顿港后,发生了在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那一幕。

英国人当然不是好惹的,他们索性封了美国的港口。

之后,英国取消了马萨诸塞州的自治权,派遣皇家军队进驻该地区。

美国人的心中充满了对于宗主国的愤懑,他们的愤懑已经积蓄得太久了,迟早——就是现在,是爆发的时候了。

1774年,美国各州的领袖人物在费城集合,开会。这是全美人民第一次大联合。尽管这些人也是各怀心腹事,一部分代表是坚定的强硬派,在对待独立的问题上毫不妥协,坚持要求实现完全独立;另一派是保守派,他们希望用“维持会”的形式来继续保持殖民地的存在;还有一派纯粹是和稀泥来的,主张以等为主。虽然三派意见各异,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都不糊涂。通过激烈的争吵,三派终于达成了共同的意见。

这个共同的意见就是《权利宣言》,表示自己还是英王乔治三世的臣民,但是拒绝英货,要求在各方面的权利上得到平等的对待,而且坚持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武装。

这个消息立刻传到了英国。

英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态度出奇地坚决:以强硬的手段制止这种自由散漫的现象继续延续——或许这些流放者需要更加实在的教训。

这在策略上属于把对手逼到极端的经典案例。此时,殖民地人民已经无路可退,索性让心中的怒火,把所有的专制焚毁!

北美大地上空一片阴霾!

战争的风暴在酝酿之中,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其实早在《印花税法》通过的时候,殖民地就已经有了一个群众性的秘密反抗组织——“自由之子”。

这是一个有趣的群众组织——1770年冬天的时候,就是这个组织,在波士顿的广场上,跟英国兵因为一点小事打了起来,用的武器居然是雪球。

可惜他们的对手拿的武器不是雪球,而是枪。

“自由之子”当场就死亡3人。

这件事情让他们变得聪明起来。

4年后,“自由之子”已经不是那群恶作剧般的孩子了,他们懂得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在英国人的眼皮子底下搞起了规模不小的民兵组织。正是这些民兵,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力部队。

那一边,英国派来了和蔼可亲的绅士托马斯·盖奇来担任英军总司令。

双方都在厉兵秣马,蓄势待发。

7 自由时代的枪声

1774年4月18日晚,英军终于行动了。盖奇总司令在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后,派出了一支队伍去离波士顿32公里远的内地小城康科德,目的是夜袭民兵的军火库,直捣民兵老巢。如果能把民兵头子抓回来,就十全十美了。

如果盖奇只派一个人去,情况一定不会像后来那样糟糕。

英军的人数太多,刚一出门,就被民兵的活动哨发现了。

消息立即被传了出去。

走了一夜的英军,在抵达列克星敦村的时候,他们在晨雾中看到,小股民兵与自己隔着一块空地并排站着。起初,双方都有一点迟疑,这可是战争啊。

于是他们只是互相喊话和下命令:都回去吧。别闹了!

喧哗之中,大概是有人骂了句脏话。

一声枪响。

接着,双方开火。民兵人数太少,而且他们面对的是正规军,他们抵挡不住,在草地上留下8具尸体后慌忙撤退。

这是美国独立战争洒的第一滴血。

英军继续向康科德推进,他们成功地捣毁了民兵的军火库。

正在他们准备回去睡觉的时候,他们的队伍中有人倒下了。

一路上从各村各镇来的大批民兵躲在障碍物后面开始向英军射击,石墙、小山、房舍之后子弹纷纷射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决不放空枪。

英国士兵鲜红的制服,在清晨的雾霭中成了最好的靶子,即使是最差的射手,也能成功命中目标。等英国部队退到波士顿的时候,他们的伤亡达到了200人,几乎是民兵损失的3倍。

列克星敦和康科德的消息,刹那间传遍了13个殖民地。没有人下命令,殖民地人民开始攻城略地,短短20天内,从缅因到佐治亚立刻燃起了同仇敌忾的战火。

整个殖民地,变成了战争的汪洋。

昔日,英国人还把殖民地人民当成二等公民,而现在,在这片大英帝国的属地上,到处都是和英军战斗的殖民地人民的身影。历史,就是这般无情地嘲弄着英国人。

8 土地、土地、土地

列克星敦的枪声仍未散尽,第二次大陆会议召开了。

单听听与会者的名字就够响亮的了。约翰·汉考克!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

为了把抗英工作做得更好,会议共通过了三项决议:

一、发行货币,发展经济,支撑战争。

二、成立正规军。民兵虽然骁勇,但是毕竟没有经过训练,如果按这个法子打下去,非输不可。这支部队的名字就叫作大陆军。总司令的名字为我们所熟知——华盛顿!现在我们知道,这个人成为了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堪称伟大。

三、争取同情。越多越好,历史证明了这点是正确的,法国在这场战争中帮了殖民地的大忙。

其实尽管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殖民地的起义者们还没有真正认清形势。他们虽然在事实上已经打出了独立的旗号,但可能连华盛顿这样的伟人也没有彻底和英国决裂,单从大陆军的旗帜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英国的国旗还赫然摆在上面。

这层窗户纸,直到《独立宣言》发表的时候,才被彻底地捅破。

1776年7月4日。

现在的美国的国庆日。

《独立宣言》被正式当作独立的标志而发表出来了。

美国人民在这份宣言里高声喊了出来:

我们终于独立了!

这份宣言,不仅仅是一份宣告或声明性的文件,这份宣言,显示出了几乎全部的美利坚的民族性格。

追求自由,呼吁平等,强调资源共享。

更主要的是,这份宣言所体现出的观念帮助美国人民找到了自我,认清自己在整个民族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它把个人的开拓进取的精神以集体的形式发扬出来,成就了今天的美国的民族精神!

这一天,可谓来之不易。美国这个咿呀学语的婴儿,终于在这一天迈出了走向成熟的第一步。但是,这一步,仍然有它的不义和不公,可以说这是歪歪斜斜的一步。

但这确是决定性的一步——军事学家在分析这场战争时,常常习惯于把它划分为两个阶段,我们在这里仍然采取这种划分方式。

可以说,在第一阶段,美军处处挨打,形势上处于守势,实力上处于劣势,连费城都丢掉了。这个状况直到萨拉托加大捷之后,才得以扭转。而第二个阶段,美军展开了大反攻,英军这个时候不知道中了什么邪,节节败退。

终于,在1781年,英军北美战区最高指挥官康华利将军,在众人的注视之下,向华盛顿交出了象征着指挥权的佩剑。美国在这场历时5年的战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一年之后,大英帝国彻底低下了它高傲的头。随着和约在巴黎的签订,美国的疆界也得以重新划分,加上新并入的领土,一个89万平方公里的国家诞生了。

随着战争的结束,美国人民雷厉风行的民族性格立刻得到了彰显,他们迅速制定了属于自己的宪法,这部宪法,在世界历史和法律史上同时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因为,这部宪法,不但体现了民主的思想,还包括了英国的理性、法国的哲学、殖民地的生活经验。但最重要的是,它是美国人那种强调个人人格、主张发扬民主的精神落实在文本上的体现。哪怕这个宪法在实施的时候不那么高明,甚至三权之间有掣肘之嫌,但是,为了能贯彻此种精神,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但对于这个刚刚学会独立行走的孩子,尽管他是那么的坚强,但他的成长道路依然漫长。

今天我们看到,一个成熟睿智的美国民族已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傲然挺立,但是,在那个成长的过程中,狂风巨浪吹打得别人,难道就吹打不得美利坚吗?

土地!土地!土地!

9 美国的西游记

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初期的美国的青年人,你一定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知识青年到西部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正是这种在当时年轻人的耳边不断回响的声音,使得无数人或为了自身的发展,或为了民族的振兴,摩拳擦掌,杀奔西部,立志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这就是西进运动的情况!

我们在上几章中反复强调,一个民族一定有它独特的性格。美国这个在独立战争中磨炼出来的“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一种坚强、果断、勇于开拓的性格,这个“孩子”一旦成长为一个“少年”,一定会立志做一番大的事业。而边疆扩张,不仅给美国提供了一个锻炼的机会,也给这个国家的进一步崛起,夯实了基础。

作为西半球第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共和国,只有北美大陆东部大西洋沿岸的一小块如同一条毛巾一样的土地,怎么能符合美利坚的强国梦,况且,这让列强看起来,也实在是太没面子。

因此,美国的眼睛盯上了身边的土地。

你可以在地图上立足于华盛顿,看当时的美国。

向西,首先是路易斯安那。

向南,是佛罗里达!

再向南,是德州,这当然不是山东德州——是墨西哥的德克萨斯州。

这么广袤的土地,要是都能归到美国的版图里,那么——这个“孩子”在此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和权谋,简直如同一只“老狐狸精”的能力——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天赋和秉性,超越了所有的国家。

如果说一个人20岁不精美,30岁不健壮,40岁不智慧,那么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失败的。而美国,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同时拥有了20岁人的精美,30岁人的健壮和40岁人的智慧。这个国家,焕发出一种向上的精神,国势日盛!

美国人有钱,他们坚信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是人的灵魂。

首先被美国收买的居然是拿破仑——路易斯安那收购案,这是国际贸易中外资并购的经典案例。操盘手美国,依靠时代背景,居然以1 500万美元的超级低价收购成功。在这里,逻辑帮助美国人击败了拿破仑。

此地不卖则为英人所有,卖则为美国人所有。英与法为敌,英土即敌土,美与英为敌,美土既敌之敌之土。敌之敌必为我友,我友土则为我土。

是不是觉得脑浆快从耳朵眼里流了出来?没错,美国人就是用这样的思维愚弄拿破仑的,天知道是不是这次的买卖让他智力受损,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那么这笔买卖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

1 500万美元=300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5美元。

在当时,这300万平方公里,如果都种上粮食,估计可以供全世界人民一年之用。商品粮基地的概念,一并产生。

这才仅仅是个开头。

第二个跟美国人做生意的是俄国。

沙皇一贯缺钱花,美国人这次连逻辑都用不上了。

阿拉斯加卖了多少呢?这么一块虫吃鼠咬,光板无毛的地方,一亩一分钱。

结果,700万买到了一片大森林,木材从此无忧。

当然,钱不是万能的,总有那种不缺钱或者有穷志气的。

这个时候买是不奏效了,怎么办?

抢!江山北望,加拿大抢不得,一是太大,二是那可是英国的家当,暂时惹不起它。

有北战就有南征。美国开始全国总动员,准备展开佛罗里达争夺战,对手是西班牙。

这个时候的西班牙,钱倒是不缺,可惜在地球村里是个小户,人丁不那么兴旺,又年老体衰,怎么打得过这个大小伙子?所以他只有瞪眼挨揍的份儿。

打了一半,不知道是小伙子觉得欺负老人不光彩,还是觉得应该给这个老守财奴一些面子,居然扔下了500万,“买”走了佛罗里达。

下一个!墨西哥。

这个乡巴佬是美国的邻居,但是美国可从来没瞧得起过这个穷邻居,直到有一天,美国突然发现这个邻居的老婆德克萨斯很漂亮,注意了——德克萨斯!不是萨克斯!

1845年,美国开始撺掇德克萨斯跟墨西哥“闹离婚”,那当然容易,小伙子又帅又能说,这个傻姑娘很快就搬出来自己住了。

美国迅速派家丁看住了德克萨斯,紧接着把她接入自己的家门。

对于找上门的墨西哥,美国表现得无比干脆,怎么来的就怎么回去。

至此美国的版图又加上了墨西哥的一半“家产”。到了19世纪中叶,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财主之一。只有“池塘”中的夏威夷,此时还没有到手。

在每一次的领土扩张中,美国人或买或诈或抢,都获得了成功。如果仔细思考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美利坚民族的那种坚韧不拔,或者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帮助他们完成了这次西进运动。

在这次运动里包含了对弱国的欺凌,浸透了印第安人的血和泪,美国在此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是他们成功崛起的关键。

难道美国真的能凭借这股劲头一直走下去吗?就没有什么美国之乱的故事吗?

有!

黑奴制!

这是困扰美国文明与经济发展的最大的障碍。

这个问题必须要得到解决。

1861年!

美国内战。

10 耻辱季节的罪恶

人建造巴别之塔,上帝毁灭之。

奴隶制度就是心窍迷乱者建立的巴别塔。为了钱,他们不惜一切。

其实奴隶制度在美国并不稀奇,我们说过,在最早的殖民时代里,奴隶就已经出现了。

这个时候,正好是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年代。而工业革命是从纺织业的机械革命开始的,在英国,珍妮机、骡机、水力纺纱机等稀奇古怪的东西相继被发明出来。

这些发明创造的好处显而易见,省力又省时间,还能提高生产量。但是问题也出现了。

生产加快了,棉花就不够用了,没有了足够的棉花,那些机器再先进,也不可能自己吐棉纱。这就要求棉花的产量必须提高——总得有原料才能生产吧?

怎么办?开荒地,大种棉花。刚抢来的土地,闲着也是闲着。

那时候的农业,可不怎么先进,基本比刀耕火种强不了多少,一切还都要靠双手。种棉花就更加麻烦。从种植,到采摘,一直到最后的脱壳、打成皮棉,在专业机械出现之前,这些还是只能靠棉农。

等大片的土地都种上了棉花,人手又不足了。这种辛苦的劳动,自视甚高的白人肯定是不会干的,一是这种工作太不体面,二是确实太辛苦,而他们都是资本的掌控者,为什么要干这个?

活总是要有人干的,谁呢?黑人。

这些人都是从非洲过来的,适应热带的生活,对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比较了解,其强壮的身体也能适应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果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些人是最廉价的成熟劳动力。

于是在这些主要处于南方的棉花种植区,包括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区,对黑奴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从哪里再去搞些黑奴呢?奴隶贩子行动了起来,在非洲连骗带抢,黑奴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美国。到了1860年前后,美国已经有了500万的黑奴,那时候全美人口也就3 000万。

美国,这样一个标榜自由、民主的国家,居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奴隶交易市场。民主和人权,就这样被无情地践踏着。

其实奴隶制——把人当作私有物占有并控制——是一种在历史上许多阶段和在不少的文明中都出现过的灾祸。

古希腊、罗马、伊朗、印度、中国和日本都曾经被奴隶制玷污过。1500年,即近代初期,奴隶制的各种形式的实施几乎遍及全世界。在欧亚的文明古国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伊朗的萨非王朝、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中国的明代以及日本,都有过奴隶阶层,但是在文明开化已经到了这个程度的美国,英国绅士的隐居所,居然也会出现这样的东西,这实在不能不令我们感到惊讶。

让人困惑的是:《宪法》和《独立宣言》不是都强调天赋人权吗?美国人怎么会自己抽自己的嘴巴呢?

在美国——所有的纲领和宣言,包括国家的宪法,都把“天赋人权”和“权利不可让与”作为核心内容,但是这些东西只保障了白人和立法者的权利。对于黑人以及其他有色人种的权利,却根本没有提到。

对待这些民众,美国人可以任意进行践踏,剥削,虐待。

美国的民主制度,正在遭受来自建立者自身的挑战。

尽管有许多开明之士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在经济利益的面前,那些理论和期望都是如空气般虚幻的东西。

人就是这样的动物,居安思危,只是理论上的梦想,永远不可能进入现实。只有当美景不常、盛筵难再的时候,人才会作出反应。

在美国,黑人是这样生活的——天不亮就要从稻草堆里爬起来,闹钟也很特别,那就是奴隶主或监工的一顿鞭子,然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工作量有多大呢?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女人干男人该干的活,男人干畜生该干的活。

等到天黑了,由于那个时代缺乏照明的条件,就可以休息了。食物粗粝,而且实行配额制,如果你的食量很小,那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大多数人都要饿肚子。

如果你觉得委屈和不公,很遗憾,没有人可以帮助你;如果你试图逃跑和反抗,那么肯定是要丢掉性命的。

像一切曾经实行过的奴隶制度一样,美国也坚持奴隶从属于奴隶主,属于会说话的财产。别忘了,《宪法》是保护个人财产所有权的。所以奴隶主对自己的财产,想如何处置就如何处置。就连人类最基本的生殖和繁衍,都要受奴隶主的控制。

用这种方式来表述当时美国黑奴的生存状况,看起来并不那么规范,但这确实是当时黑人的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奴隶主对奴隶生命的残害,对自由和人权的极端蔑视,简直骇人听闻!

黑奴能奉献给这个世界的,只有鲜血、艰辛、眼泪和汗水!

难道这个号称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就要因为黑奴制度的存在,堕落成一个口惠而实不至的政治骗子?它答应的那些自由、民主都跑到哪里去了?

11 武力冲突下的驴与象

如果奴隶主仅仅在自己的领地里干奴役黑奴的罪恶勾当,也许还不会有那么大的危机产生。随着纺织工业对棉花产量的更大需求,他们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种植棉花。与之配套的,就是还需要更多的奴隶来从事这项工作。他们巴不得把全国的州都变成奴隶制,这样他们才有更多的钱赚。什么民主、自由,让那群北方佬去玩弄吧,好听的口号换不了半根雪茄、一杯葡萄酒。

听听他们老巢的名字就知道了——里士满(RICHMIND),翻译过来就是“致富”的意思。人们对金钱的渴望达到了这种程度。

北方禁奴的州可不这样认为。在北方,最发达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它需要的是技术和资本,而不是奴隶这种劳动力。而且在北方,有许多无地或少地的市民,他们可不希望在全国推行奴隶制,那样他们当个小地主的梦想,就无从实现了。

况且,这些地方,尤其是大西洋沿岸的那几个州,是独立运动的发源地。居民对人道主义和自由的认识,远比那些在抢来的土地上生活的人认识得深刻。

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重新制定游戏规则,任由这种一国两制的固有模式发展下去,一定会把他们的生存空间压榨到最小,到那个时候,可就不仅仅是“手把宪法”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这就是典型的美国民族,一定要为利益而斗争,永远的本位主义。

因为生存才是王道!

矛盾不断尖锐着,激化着,终于,斗争初露端倪……

1854年,国会正式通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规定新建立的州是否实行奴隶制,要由该州的居民自己决定。这简直是打着民主的旗号公然纵容奴隶制度。或者说,他们还没有明白,真正的民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保障所有公民的权利,而不是少部分人的民主。少部分人的民主,换一个说法,叫强权。

法案刚刚通过,奴隶主的武装就纵马持枪开进堪萨斯,妄图依靠武力,造成奴隶制势在必行的大环境,北方人当然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立刻有大批武装人员和农民从千里之外赶来。

两伙人针锋相对,大打出手。而且这一打,就打了半年时间,麦子绿了又黄,堪萨斯州硝烟弥漫。

而这次“堪萨斯内战”,仅仅是大餐前的一道开胃菜,好戏还在后头呢。

1860年,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京抢劫;普鲁士人在和丹麦人打仗;沙皇正在准备改革。多事之秋,美国又迎来了他们的总统大选年。

简单地说吧,林肯代表“长鼻子象”共和党参选,坚持限制奴隶制。

道格拉斯代表“长耳朵驴”民主党,当然是坚持奴隶制的扩张,要把全国变成一座大种植园。

结果亚伯拉罕·林肯成功当选!

1861年2月,在林肯宣誓就职的第3个月,南方七州宣布独立。

这是赤裸裸的公开分裂,也是矛盾无法调和的结果。

战争!

任何争执已经无所谓的了,共和党人已经妥协得够多了。当妥协和退让不再有效的时候,只有战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尽管这种方式是那么极端,代价比任何谈判都巨大。

想要对权力有所要求,这种代价决不可避免。

还没等联邦政府作出反应,南方政权已经开始采取了军事行动,他们在州界上发动正式进攻。既然无法用选举来控制全国,索性用武力统一全国。

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决不会只停留在军事冲突和互相骚扰的程度。

绝对的持久战!

猜猜联邦政府和林肯现在都在琢磨什么呢?

居然是用实力拖垮南方,而不是彻底解放人民,依靠改革来打败对方。只要能够稳妥地赢得胜利,就绝对不会碰触那条底线——土地和解放。

他并非不愿实现这两点,如果连这种魄力都不具备,那他就不会是为人敬仰的那个长脸的瘦老头了。只是,他需要一个理由,或者说是一个台阶。毕竟,一步迈到那个极端,还是要考虑很多的。

不错,在实力对比上北方占优,人口比例为22︰9,工业制造能力大概是23︰2,而且正义站在北方一边。在林肯看来,只要坚持几个月,就可以通过封锁来扼杀南方政权。

可惜他错了。实际情况虽然是这样,但是战争一开始,南方军就让白宫和国务院的官僚们大跌眼镜。

12 民主革命的丰盛祭品

1861年7月,布尔河会战,北军行动受挫。

1862年6月,七日会战,北军大败。

1862年8月底,马恩河会战,北军再次大败,罗伯特·李率领的南军直逼华盛顿。

这个时候,整个北方陷入了混乱,因为已经有那么确凿的数据摆在那里,在如此优势的情况下,居然把仗打成这个样子,林肯总统怎么对国会交代呢?

这时,林肯总统需要的那个理由来了。

1862年9月24日凌晨。

著名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了。

从这一刻起,黑奴就永远获得了自由!

同时,《宅地法》也随之实行,一下子满足了人民对土地和自由的双重愿望。

革命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黑人纷纷参加联邦军。加上通过了《征兵法》,强调了个人对国家的责任。这样,服兵役不再只依靠个人意愿,而是国家的强制性行为,这让北方军迅速扩充到上百万,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彻底压倒了南方军的补充机制。

一下子,北方势力大涨。

我们注意到,这种情况和100年前华盛顿颁布《独立宣言》时,何其相似。

只要能够把美国民族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他们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1863年7月,葛底斯堡大战,北军经过三天血战,将南方军彻底击溃,从此,北军就把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1865年4月9日,罗伯特将军率部投降。

同月26日,南军宣布全部投降。

美国之乱到此终结。

尽管北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整个美国,为了这次调整,付出了250亿美元的代价。在那个年代,花掉250亿美元来打一场战争,已经是国家所能承受的极限了。换做今天,这个数字恐怕会达到天文级别。

为了实现统一之梦,包括林肯总统在内的200万人伤亡。

还没有仔细地品尝胜利的果实,林肯总统就被刺杀身亡了。

鲜血染红了美利坚的天空。

在他活着的时候,大家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他的价值,以及他的英雄品质、道德所达到的高度,这些都是在他死后才被人们所传颂的。

一位美国的诗人曾经写道:“在这个惊人的四月的早晨以前,从没有过这样多的人为一个他们无缘一见的伟人的逝去而洒泪,他们生命中的友好之神,似乎也已随着他的逝世而远去,使他们感到阴冷和黑暗。对死者的颂扬,从没有像那天陌生人遇见时彼此交换的肃穆而同情的眼光那样感人。他们都为失去了一个亲人而悲痛!”

正因为有这样的伟人存在,能够忍辱负重地完成时代交予的任务,才会有后来的超级美利坚。

林肯,这位在美国的自由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伟大人物,成为了这场战争最为丰盛的祭品。

他的死,让美利坚民族更加理智。

13 抚平战后心灵的创伤

林肯死了。

美国人实现了他们对自由与民主的愿望,但同时也失去了他们最杰出的领袖。

然而问题到此还没有完全结束。

如何对待那些南方叛乱的州,它们在国家中的地位如何处理,成为困扰政府的首要难题。

林肯生前曾经对这个问题提出过看法。他认为,南方各州的人民从没有合法地退出过,他们只是被一些反对政府的人引入了蔑视联邦政府的歧途而已。战争永远是少数人发动的,因此,联邦政府将只对付那些少数人,而不是对付那些州,更不是对付那些州的人民。他们只不过是受了少数人的蛊惑,才陷入魔道,该给他们一个机会。

在林肯死后,他的继任者约翰逊开始执行那些作了微小修正的林肯的复兴方案。他以总统公告的形式向各退出联邦的州指派州长,并运用总统的特权,顺利地使大量的南方人恢复了政治权利。与此同时,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这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公平持正,对任何人不存恶意,这才是一个开明的政府应该有的态度。对每一个人仁慈,坚持正义,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观念,因为上帝要人们识别正义。

还有对黑人的妥善安置,这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黑人们终于摆脱了奴隶的身份,他们到底该去做些什么?

于是,国会于1865年3月专门设立了“自由人局”,以监护黑人,并引导他们实现自力更生。同年12月,国会通过了有关废除奴隶制度的美国宪法的第十三条修正案。

在战争后,如何来包扎国家的“伤口”,使它不至于化脓溃烂;如何照顾那些遭受战争之苦的人,使他们能够回归原来的生活,这才是一个政府应该尽的责任。

尽一切努力去求得国家内部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正义和和平,这一点是国家必须意识到的。

这些,都体现了美国政府的负责态度,林肯总统在这里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独立战争是美国民族站起来学走步,那么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吹雨打,特别是这次关于民主制度的大改进,美国民族已经迈开了大步,在自己的路上坚定地行走了。

战争,从来就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输和赢。单纯去强调战争意义,这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

必须要认识到的是,美国民族的观念,经过这次战争的洗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他们的理智、务实的民族性格,也得到了强化。

美利坚民族看到了命运的周转,真正走向了成熟,而非从前的早熟,甚至是早慧。这种成熟,就像是丢不掉的烟,弥漫在这个民族中,永远驱赶不散。理性烙上的印,永远无法抹去。

这个时候的其他民族,大部分还执迷于暴力或权力之中。

14 新帝国崛起的曙光

扩张力是美国民族特有的一种力量——F·特纳如是说。

这种说法,在美国民族的心中已经存在许多年了,这符合他们的世界观。

跟西班牙、荷兰等国势逐渐衰败的国家相比,这个时候的美国人心态,恐怕不仅仅是自豪和骄傲,简直就是“壮怀激烈”。

用传统的思维习惯,是无法解读美国这种法则的,那是一种实力带来的强国心态,而非自吹自擂的大国心态。

在内战50年后,美国的发展已经不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摩天大厦,电气化,钢铁厂,高耸入云的烟囱,汽车,横贯大陆的铁路。

美国的强大,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上,还体现在像“门户开放”这样的明显包藏祸心的政策上。

这个政策,在那时叫作门户开放,在今天我们只说利益均沾。大家各赚各钱,其立足点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得干涉任何一个依照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的自由贸易。不得干涉别国的既得利益。不论何国货物,进入其他国家势力范围口岸内,一律按协定关税征收关税。

这个政策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美国人真拿列强当傻子吗?

包着天鹅绒的大锤也是大锤。

这个政策长期实行下去,那么最大的受益者将会是美国。这其实是种全新的殖民主义,先在文字游戏上承认各国势力范围,又要各国在其势力范围内开放门户。

这就好像承认这片荒地是别人家的菜园子,但是又要在人家的菜园子里种菜一样。

可是,列强居然都答应了。

1905年,美国将已经成型的“门户开放”政策再次重申,所有列强又均予以认可。

除了狡诈和高明之外,这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的——你换个小国来试试?

军事力量的强大是国家强大的象征。美国海军的发展恰是这个论断最好的证明。

美国学者马汉曾经说过:“有制海权的民族才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

对海洋的控制力,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志。几乎每一次海上霸主的兴起,都要经历残酷的大海战。

曾经在1853年叩开日本大门,从而让日本发愤图强的美国海军,在那之后却一直在走下坡路,直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工业化已经相当成熟的时候,它海军的实力,也仅居世界第十二位。

这个时候,就连日后沦为列强“美食”的天朝上国——大清,都要比它威风得多,北洋舰队成军之时,镝操合一,万炮齐鸣,在世界上足以排入前八。

在1886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长崎事件”。

事情起源是北洋舰队在日本长崎访问时,北洋水兵与日本警察发生了冲突,水兵吃了亏,被杀被捕者甚众,等回到舰上,所有的军官都恼怒了。他们叫嚣着要求释放被捕士兵并进行赔偿,否则立即断交,以武力解决问题。

在没有收到政府指令的情况下,北洋海军褪掉炮衣,以所有的舰炮对准市区。只待令下,就准备开战。

英德两国出面斡旋。你看这么近的邻居,就不要打了。日本政府在无奈的情况下对受伤的北洋水兵作出了赔偿。

北洋舰队回国之后,举国赞叹——少有的胜利啊——这是些题外话,然而,那个时代美国海军的实力,实在是不敢令人恭维。

等到1907年,才仅仅过去了20年,美国海军竟然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对象同样是日本。

那个时候,日本已经通过黄海东沟大战、威海卫大战,击败了亚洲第一的中国北洋舰队,又在对马海峡,依靠东乡平八郎大将的出色指挥,通过两次大战,将俄罗斯帝国的远东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全数歼灭。

日本人丧失了理智,旋即向美国发起挑衅——日本《每日新闻》言论:“整个世界都知道,装备很差的美国陆军和海军不是我们具有高度战斗力的陆军和海军的对手!”

在太平洋地区,由于日本的不断扩张,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美国在远东的利益,顺便说一句,这可不是门罗当总统的年代了,不再殖民、不干涉,这些说法,早就被美国抛到了脑后。

这个时候,美国的扩张,已经不再需要通过投机、狡诈、虚伪这些东西来掩饰自己的实力上的不足。美国之鹰可以尽情翱翔。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资本主义强国已经转变为帝国主义国家!

美国国内民情激愤,一向高傲的美国人,如果在弱小阶段,还能韬光养晦,以现在的实力,哪里能忍受日本人这样的侮辱。

就算再成熟稳重的狮子,当豺狗不断地在它面前抢食吃的时候,也不会完全没有反应。

于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思考后作出决定:必须给日本人一个下马威看看。

战争,毕竟还是迫不得已的极端行为,而美国公民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理性和务实的民族精神,在这个时候及时地起了作用。

1907年12月16日。

弗吉尼亚州的海军基地,北美第一批居民登陆的地方。

17艘战列舰、7艘驱逐舰拔锚远航,开始了环球航行。这些巨舰,全部被漆成新娘婚纱的白色,在阳光照耀下,编队接受总统的检阅。

一时间礼炮齐鸣!所有的水兵列队舷边,以军礼向总统致敬!这样壮观的景象,这样强大的舰队,在人类的历史上,恐怕只有当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有如此雄壮的军姿。

在经过长达一年的航行后,舰队抵达日本横滨军港。

日本人当即表示,同意在太平洋保持现状,尊重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紧接着,法国、意大利,甚至是海上皇帝英国,都见识到了美国海军的强大力量。

脸上有光的不仅仅是罗斯福总统,还有整个美利坚民族。

白色舰队的远航,是一个国家的行为艺术,更是一个国家的名片。

从这次航行后,美国开始继续它的海洋理论,持续不断地发展海军力量。历史证明,这一点是无比明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看到,正是凭借着强大的海军,美国才成功地击败日本联合舰队,彻底树立了其海洋霸主的地位。

美利坚民族,在这一阶段,将性格中的强悍、不承认命运、敢于奋斗等方面彻底地展示给了全世界。

美国,这个民族现在真正成长起来了。

15 狐狸的狡黠与狮子的凶猛

正在美国国势日渐强盛的时期,欧战的突然爆发,更给美国本已经欣欣向荣的工业,打了一针营养剂。欧洲国家纷纷送来订单,所订的东西,不是军事产品,就是帮助美国锻炼重工业生产能力的产品。

这正中美国的下怀!

那些大财阀和大集团趁机大力提高生产能力,赚个盆满钵盈!不单是这些人,就连普通工人,都能拿到双薪,这实在让美国人大大地挣了一笔。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订单既有来自英法等协约国集团的,也包括来自德国和奥匈帝国等同盟国集团的,美国跟谁也不翻脸,只要来买我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朋友。

你们打你们的仗,我们赚我们的钱。

但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可不这么想,都开动了自己的宣传机器,对准美国群众一顿狂煽。

干吗?当然是有利可图。

尽管美国参战不一定直接导致某一方的胜利,而且在以前似乎也没有这样的例子。

但是,这样一股强大的力量,一定会打破力量天平的平衡。虽然结果无法预知,但是多个帮手就多些胜算,还不得赶紧拉它入伙?一旦美国民众对打仗忽然热心起来,政府是一定会重视人民意愿的。

美国当然有自己的打算。反正也不在我的地盘上打,只要不惹到我,我是绝对不会拿士兵的生命开玩笑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多国家都立即作出选择,要么站在这一边,要么成为这一边的敌人,但是美国仍然按兵不动,甚至连总统竞选的口号都是“我们要置身于战争之外”。

但是有的时候事情是不会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德国人在战争后期,由于战局上的失利,开始不择手段,他们将公海上的商船击沉,导致美国人的死亡事件接连发生。德国一下子把自己推到了美国民众的对立面上。

随后,无限制潜艇战的进行,让美国人对德国产生了极端的厌恶,这不是大街上的疯狗吗?逮谁咬谁。要是让这样的国家打赢了欧战,早晚有一天它也得打到我的家门口上来。

随着5艘美国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美国人生气了!

为了避免愚人节参战所产生的喜剧效应,1917年4月2号,美国正式向同盟国宣战。

175万美军在几个月内就被运到了法国。

如此强大的运输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了这次战争的结局。

在德军发动了等待已久的攻势时,初上战场的美国陆军就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同年11月,百万美军在默兹河-阿尔贡森林区一线的战斗中又发挥了重大作用,将德国人苦心建造的兴登堡防线冲了个支离破碎。

至此,结局已定。

到战争结束前,美国人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理性和睿智。这点集中表现在对德国人民的尊重上,美国在参战之初就阐明了参战的目的。

那就是——战斗的对象不是德国人民,而是他们的独裁政府。

威尔逊总统表明的十四点,也从旁证明了美国人民对和平的认识——宽大持久的和平,才是真正的和平。

尽管威尔逊希望最后缔结的和约能具有和平谈判的性质——他不停地奔走、呼吁。因为他担心战争所掀起的激愤的情绪,会使他所处的盟国提出苛刻的要求。毕竟死了那么多的人,仗不能白打,这一直是胜利者综合征的典型症状。

这一点他猜对了。威尔逊受到劝告,如果他不对盟国提出的要求让步,不满足那些对于领土和赔款的要求,那么他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希望——国际联盟——将不会实现。于是在巴黎和会中,他在另外两巨头的坚持下,把原来所坚持的原则一条一条地放弃了,以实现他的希望。毕竟,国际联盟这种东西,在地球上是前所未有的。

但,他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功。比如:

拒绝把南斯拉夫的阜姆让给意大利。

拒绝法国总理克莱蒙梭提出的使莱茵河地区完全脱离德国的要求。

阻止法国兼并萨尔盆地,同时也拒绝由德国负担全部战争赔偿的建议。

宽容的理想主义吹拂着整个美国大地——却吹不到别的地方,因为其他的民族好像对此并不认同。

富足的物质生活,养成了美国国民平和的心态,但是在寸土寸金的欧洲,好像要保持这种平和,也就只有英国能做到。

这样的观念不能成为主流,那是全世界的悲哀。

在欧战之后,作为战胜国之一的美国,一切似乎都太顺利了,顺利到了竟然没有人感觉到危机正悄然向他们袭来。

——经济危机!

16 撒旦到来前夜的歌声

国际联盟建立之后,美国国内的股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涨势。连一向谨慎行事的政府,都对其前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

一个在菜市场卖土豆的家伙,遇到他以擦皮鞋为生的朋友时,谈论的都是股票的问题。他们是那么地自信,那么地乐观,似乎股市永远也不会跌。所有人都能成为百万或者千万富翁。

不仅在今天,美国在那时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了,世界上的人,纷纷往美国跑,以至于在20年代,美国不得不出台了一项限制移民的政策。在20世纪最初的15年中,移居美国的人数竟然超过1 300万。

在一段时间里,美国国内反对无限制移民的情绪逐渐增高。美国不再认为它有足够的土地供移民定居,因而不愿意接纳大批新的移民。但这并不说明美国丧失了开放精神,变成了吝啬鬼。

这只是为了避免更多的社会性问题的发生,给已经在这里生根的人民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毕竟有限的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可能提供给无限的人。

这种情绪表现在一系列的措施上,最终导致出台了1924年的《移民配额法》和1929年的一项法令。这些法律限定美国每年接收的移民人数为15万,美国根据1920年美国已有的各民族人口的比例,把限额平均分配给各国。

这样,移民一事就具有选择性了,因为当时的移民大多数来自东欧、南欧,而不是北欧和西欧等发达国家。这项措施的通过大大减少了移民的人数,终止了世界历史上的一次人口大迁移。这次大迁移已经历时三个世纪了。

在柯立芝总统时代,这种繁荣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

美国人大概不会想到,撒旦到来的前夜往往有夜莺在歌唱,暴风雨到来前都是宁静异常的。

上帝似乎有意要中止这部长篇传奇。

在1929年美国股市一路暴跌后,美国政府没能及时作出宏观调控,反而作出乐观的预测,美国政府大概没有想到,在其经济体系内部,有着许多相互关联的东西。股票证券价格的迅速下跌直接影响到银行和金融机构,它们中的许多被拖累倒闭。而这种金融危机的大爆发,又无可避免地影响到各行各业,使它们的销售、生产和雇佣俱告削减。

到了1930年,美国已陷于了全面的经济大萧条之中。银行倒闭,倒掉的是千百万投资者和储蓄者一生的积蓄。商店关门,工厂倒闭,这种萧条情况为美国建国以来前所未有。

除了这些,千百万失业者在街头徘徊,求职无望。很多机构拒绝给予这些人任何工作机会。据说,连纽约百货大楼开电梯的家伙,都有博士学位。在招聘的地方,闻讯赶到的数千人排成了长队,共同竞争一个岗位,后面的人用手抱住前面人的腰,环环相扣,一起大声喊着“快!快!”这样做的目的是扰乱正在面试的人。不过很多人好像连招聘者的面都没有见到,招聘就结束了。

美国人作出了反应,从最初的慌乱中清醒了过来。在探究经济萧条的原因时,他们终于看出那些隐伏在20年代表面繁荣下的不良趋势。

问题的核心是美国的生产力和美国人民的消费能力相差十分悬殊。战时与战后生产技术的大改革使美国的工业产量大大增加,而美国的工人、农场主的购买力还没有那么强大,无法消化这么多的工业产品。而大资本家和中产阶级存款的增加远远超过了正常投资所能容纳的程度,于是这些流动资产终于流向证券市场和不动产方面,被用于疯狂的投机行为,甚至可以把它叫作赌博。

因此,证券市场的崩溃只不过是好些爆炸中的第一个,在爆炸声中,脆弱的投机组织瓦解了,美国人们的迷梦也被惊醒了。

牛奶在密西西比河里流淌,谷物在德州的仓库里发霉。新泽西的牛羊被成批杀掉后火化,不是得了疯牛病,而是实在卖不出去。但是纽约和底特律的工人,却正在为一块面包而发愁。

苦难的时代呼唤救世主!美国人民需要一个蜘蛛侠一样的英雄来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富兰克林·罗斯福!

听听这名字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他能击败胡佛。在独立战争时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给了美国人“避雷针”,让美利坚民族更加坚信民主,永避专制之雷。

西奥多·罗斯福,让美国从一个一流的资本主义强国,一下跃升为顶级的大国。

现在该轮到这位身残志坚的总统先生了。

17 智慧时代的拯救者

罗斯福总统清楚地认识到,民主已在其他几个大国中消失,原因不是这些国家的人民抗拒民主,而是政府的无能,没有发挥其职能作用。

人民是这种政府的受害者,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他们食不果腹,如果要用自由换取食物,他们肯定愿意这样做,德国纳粹党能取得政权,靠的就是这个。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在美国发生,为了让自由之花在美国长存,想要守住自由的第一道防线,那就要保障经济安全。

新政使公民很快重新关心政府事务,这正是新总统最高明的地方。罗斯福把每个人都拉入了跑在国家复兴轨道上的快车中,如果说从前的美国经济在超车道上行使,那么现在,罗斯福把这辆快车重新驶入了行车道。

绝对不能再放任了,自由主义绝对不是这么个搞法,不然要政府还有什么用?

不是都失业了吗?修水库去,修高速公路去。

不是银行亏损得要倒闭了吗?择其善者扶持之,其不善者关闭之。我们政府出钱帮“善者”恢复信用。

农产品卖不掉没关系,只管种,政府出钱收购。没钱种,我们提供贷款。

退休的老人没钱养,国家养!社会保险的概念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

尽管有那么多的反对者坚定地对罗斯福和他的政府提出批评,但这个干瘦的老头仍然坚持着他的做法。现在看起来,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才让美国重新焕发了生机。如果不是后来的国际形势不断恶化,以致让他在针对国内计划时受到了影响,那么美国会比现在更发达。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批评,说罗斯福的新政并没解决根本问题,政府职能的扩大,损害了自由——这种责难不仅毫无道理,而且近乎无聊。罗斯福得到尊重,除了那些人所共知的功绩外,还有很多原因。

他是一个朴实认真的领导人,这一点被很多人认同,这一点非一般人能做到。朴实认真,除了可以被理解为罗斯福的工作作风外,还可以被理解为他对民族的真诚。

他对国家机器有很强的驾驭能力,这个也被很多人认可。

最重要的是他对民主、自由的理解,作为一种独立的思想,民主和中央集权之间有着太多说不清楚的东西,民主、自由当然是民族进步的标志,也是民族达到一个高境界的象征,但有的时候,没有权利保障的民主,是不能长久的。像他拒绝承认日本人建立的“满洲国”,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不是在用政府的力量保护人民,因为它根本就不代表满洲人民的权利。

罗斯福,努力了,而且做得很好。

也许是英国和美国的发展刺激了德国和日本。但是,如果那个时候的德、日,能够看清自己的位置,在心态上向美国看齐,那么战争,这种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

可惜他们弄不懂这个道理。

从30年代开始,德日两国就陆续走向了极权主义的道路。尤其是意大利,更是早在20年代,政权就被法西斯所窃取。

日本首先采取行动。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打败了中国军队。一年后,日本建立了“满洲国”。意大利则在非洲进行领土扩张,并于1935至1936年征服了埃塞俄比亚。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组织了国社党,并夺取了政权,他进而重占莱茵河地区,并开始大规模地重整军备。

当极权主义的真面目日渐显露,德、意、日三国继续侵略的时候,美国人由担忧转为愤怒。

1938年,希特勒把奥地利并入德国之后,又要求得到捷克的苏台德区,欧洲大战已成一触即发之势。

尽管如此,美国人仍然保持着冷静的头脑。甚至在长江中,日本击沉了美国军舰“班乃号”,美国人都忍了下来。

在把打落了的牙齿吞到肚子里后,美国只是宣布:任何交战国不能指望得到他们的援助。

1935年至1937年间陆续制定的各项中立法案,禁止美国和任何交战国进行贸易,或向其发放贷款。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惜任何代价,避免使美国卷入一场非美洲的战争。

有人把这样的政策称之为绥靖,但这却是一种理智的表现。好事万物皆出于我,坏事一毫于我何有哉——这样的态度是对民族的负责,总不能因为欧洲几个小国的领土,就把全美近亿的人民拖入战争的泥潭。那朵由理性浇灌出的绥靖之花,在美国大地开放正盛。

但是,沉静之时酝酿着的是爆发。

比之于思考,行动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可更改的,这是美国人所担忧的事情。

站在民族命运的十字路口,美国,这一次将如何选择?

18 让他们回到石器时代

从1939年起,希特勒对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接连发动闪电战,德军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个时候美国人的态度逐渐转硬。虽然美国人起先是想置身于欧洲战争之外,但是事态的发展终于使他们确信,那些威胁着欧洲安全力量的结合也威胁着美国的安全。

美国先是修改了中立法案,开始大量地向同盟国出售武器等军用物资,随后又开始对德、意、日三国禁运。当英国遭受轰炸后,美国人有些坐不住了,毕竟是同文同种,民族认同感还是有一些的。

美国人仍在观察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德国在横扫了半个欧洲之后开始对苏联下手,这可是有互不侵犯条约的协议双方啊。真是不可理喻,对于他们的保证谁还能相信呢?

1940年,日本似有南下夺取英属马来西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趋势。这个地区一直和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41年7月,维希政府同意日本占领印度支那的剩余地盘后,美国随即冻结了日本人在美的资产。

紧接着,德、意的东方盟友日本,在战略选择上与它们一模一样:向全世界宣战。

珍珠港成了火海。

随着渊田中佐的“虎!虎!虎!”传到山本大将的耳朵里;随着日本水兵的欢呼声在“赤城号”航母的甲板上响起;随着美国人引以为傲的战列舰一艘艘相继沉没,四千五百多名士兵长眠海底,美国人暴怒了,而且是前所未有的暴怒!

敌人太狡猾了,居然可以毫无顾忌地撒出弥天大谎,而与此同时,美国人在行动上却坚守道德的高标准!

美国国务卿赫尔是一位谦和善良的绅士,在面对袭击一个小时后才来递交最后通牒的日本大使时,气愤地吼道:“在我50年的公职生涯中,我从来没见过这样厚颜无耻的文件!”日本大使还想说话,赫尔直接挥手要他们滚蛋。

日本——这个无耻到了极点的国家,必须要为它的无耻付出代价——准备挨炸吧,准备回到石器时代吧!

1942年夏,美军在中途岛之战中,大败日本联合舰队。从此,日本开始走下坡路。

1943年,美军解放意大利。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美军,27年后重返铁血欧罗巴,依然势不可挡。

1945年,硫磺岛战役,美军将日军的抵抗彻底粉碎。但他们却惊奇地发现,日本人那种认输却不认错的性格,可能会导致日本在本土坚决抵抗。

1945年,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两朵蘑菇云在广岛、长崎升起了,两座城市被夷为平地。原子能的第一次使用,不是为了发电,而是为了屠戮。这被许多人诟病,可是如果不投掷原子弹,那么将有更多的人——包括美国人和日本人——会在战争中死去。也就是说,如果美军大规模进攻日本本土,那么双方死亡的人数,很可能在百万以上。

也只有这种极端的手段,才能让一个蛮横的民族清醒过来——现在经常有人指责美国拒绝销毁核武器,殊不知早在1949年6月,美国驻联合国代表伯纳德·巴鲁克就向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提出建议,禁止使用原子武器,对一切原子能材料实行国际管制。

这距美国发明核武器,还不到两年的时间。

可是这个目标的实现还需时日——尽管更多的民族都能够表现得更理性,但是这个过程仍然在行进之中。

如果“理性”的民族过早地放弃了保护自己的能力,那么这不仅是对自己极端不负责任,也是对整个世界极端不负责任。所以,我们就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现实:

美国的优势和大国地位,在这个时候已经不表现在天然资源的丰富,也不表现在经济规模的宏大,甚至不需要表现在政治影响的广泛,即所谓的强权政治。它最为隐秘和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就是文化上的扩张和渗透。正是依靠这些,欧洲才有了今天的景象。

19 理性的漫漫征途

战后,随着联合国的建立,世界上终于出现了一个能够致力于推行民主与和平的机构。在这里,美国作了巨大的努力,它是一战后国际联盟梦想的延续。可是,由于那个时候,美国的国际地位还没有如此之高,实力也没有那么强大,许多国家仍然各怀鬼胎,国际联盟也就没有发挥出美国所期望的作用。

现在,这个机会来了,一切国际间的分歧都可以进行和平讨论。武力,不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

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无数的文化古迹成为了废墟,连有“欧洲工厂”之称的德国,生产力都倒退了几十年,工厂、矿山、学校在战争中消失。

当许多的新国家在那些地区出现时,饱受战争蹂躏的欧洲国家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1947年6月初,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那位闻名遐迩的五星上将,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一项旨在恢复欧洲经济的大规模的计划。根据“马歇尔计划”,美国向所有愿意参加该计划的欧洲国家提供金钱、物资和机器,以加速其恢复进程。

这时候,美国的宽容再一次表现了出来,欧洲所有的国家都得享受该待遇,只要你愿意。虽然苏联及其东欧附庸国也在该计划范围内,但它们却拒绝参加。

美国这一大规模的援助计划开始于1948年4月,包括价值120亿美元的物资与劳务,使从冰岛到土耳其的十六个国家的经济迅速恢复元气。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它们的工农业产量分别比战前提高了25%和14%,而类似德国这样基础雄厚的国家,则出现了飞跃。

连德国人在面对从前的敌人时,都发出了这样的评论——希特勒把人变成鬼,马歇尔把鬼变成人,而且是幸福的人。

在整个“马歇尔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柏林就已出现了严峻的局势。1948年2月,法国、英国和美国合并了它们各自在德国的占领区及深入德国苏占区175公里的柏林占领区。盟国宣布实行货币改革,促使它们的3个占领区的经济一体化,并使联合起来的经济和西欧的关系更趋密切。苏联人进行了报复,先是限制,继而完全封锁了柏林与西德的公路、铁路交通,只留下了天空一条通道。除了鸟,谁也飞不过。

英、美采取柏林空运的方法来应对苏联的行动。在从1984年夏天之后近一年时间内,英、美两国的飞机向西柏林市民连续空运了两百万吨粮食、燃料、药品及其他必需品。大批“B17”、“B29”轰炸机,还来不及洗掉征尘,就卸下炸弹,装上粮食。

航空在那个时候并不普及,也没有像“C130大力神”那样的大飞机,所以,这样的做法,基本上是在养蚂蚁啃山——费力又不见功效。

1969年1月20日,理查德·尼克松宣誓就任美国第37届总统。当时,他和三人同时竞选,尼克松仅以微弱的优势击败了其中的一位。

尼克松任总统后,优先考虑外交事务,并且对美国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1996年7月,他发表了政策纲领,以之作为政府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他对“尼克松主义”解释如下:

它的中心思想是,美国仍将参与盟国及友邦的防卫和发展工作。但是,美国不能——也不会为世界上的自由国家设计和拟订全部的计划,执行全部的决策,承担全部的防务责任。如果我们的援助能在某地显著生效,并且这样做对我们有利,那么我们将会提供援助。

在“水门事件”被曝光以后,尼克松不得不离开白宫。他的继任者——福特总统,以及福特的后任,吉米·卡特总统,都继续不遗余力地施行他们前任那些被普遍赞同的政策。

“家教”在不断地传承中得到了完善。

在那位漂亮的电影演员——里根总统的手里,这种传统得到了更坚定的发扬,在格林纳达、在菲律宾,美国都在目睹和鼓励一些国家向民主政治过渡。

人们总是苛求于别人以极端的观点——那些认为政府和主义可以解决所有全球性问题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是,把希望都寄托在个人的身上,还不如依靠政府,而且政府,则往往已经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

每个人都有责任,特别是政治家。

如果真的有一位美国总统为世界带来和平,那他必须拥有卡特的道德、里根的声望和尼克松的老谋深算。但是,这种罗斯福式的人物是不多见的。只要美国的总统不是尼克松的道德、卡特的声望、里根的智力的结合体,就已经足够了。

他们也是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

即使有些时候,美国的政策制定得不那么高明,也只能说他们是辜负众望的大师。他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就像一个脑袋上顶了五顶帽子。

有的时候,并不是你自己把责任扛到肩上,而是被别人扔在你的肩上。

国家就像一部行驶中的列车,你可以换司机,但你要冒着随时出轨颠覆的危险,而且不论如何你的车不能停下,停下来就要出大问题,像我们在上一章已经提过的苏联,它就是停下来了。一旦停下来,再要启动,不仅需要更多的燃料,速度也需要慢慢提高,虽然避免了颠覆的危险,但损失却永远是坐车人在承担。

直到从红场上传来了枪声,这段持续了50年的冷战,才算告一段落。

在这50年的时间里,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在美国的帮助下,那些在二战中饱受摧残的人们又重新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20 烟花散去风云淡

《独立宣言》的颁布,距今已经有将近240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如果一个民族能坐下来仔细思考,美国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崛起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那么他们就会发现很多值得思考的细节。

所有的人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美国在对待事情的态度上,从来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并不说明美国不富于人情味儿,也不代表冷漠,恰恰相反,这样的态度正是最具人性的表现,这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因为,只要能用谈判和让步解决问题,为什么一定要付之于武力呢?

只有在某些不能忍受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极端的措施,就会导致更多的生命和财产受损,这样的时候,美国人才会从他们的钱堆里爬出来,用另外一种方式把他们的价值观念“推销”给全世界。

也许我们并不需要美国这个讨厌的、以世界警察而自居的国家,而奥斯威辛或达姆斯塔特集中营的里那些骨瘦如柴的战俘肯定不会这么想。

美国人是一群典型的“利益至上主义”者——任何时候,当激情散尽,在这个世界上突显出来的就是这群大腹便便的狡黠的商人,他们把那令人厌恶的功利主义渗透进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即使越南人,也对美国曾经抵抗邪恶的行为充满了感激。根据网上提供的数据,“9·11”救援基金迄今为止收到的最大的个人捐款是200万美元,你一定不会想到,这笔数额巨大的款子,居然是一个越南人捐献的。

有一件事,是说明和平在美国的战略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的鲜明的例子。1969年7月21日,航天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另一位航天员迈克尔·柯林斯则驾驶“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环绕月球飞行。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登陆小艇登上月球后,在月球上逗留数小时,采集岩石和其他标本,以备携回地球供相关人士作研究。他们还在月球上插下一面美国国旗,放了一块很薄的金属板,上面写着:

“我们为全人类的和平而来”。

他们是这样。

我们也是这样。

所以,他们在赢得了我们的尊重的同时,也保持了对我们的尊重——尽管这种尊重仍然带有浓重的冷战情绪在内,但我们需要给他们这样一个机会:一切重新开始的机会!

时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我们今天畅所欲言,纵谈得失,不管有多么良好的企图,不管有多少不得已的苦衷,历史终究已过去。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原因很多,但就所有成功者的共性而言,美国继承了传统强国向现代强国转型的最积极的因素——健全的法律机制与民主的思想;打破了那些传统中的阻力因素。然而总结经验和教训并非难事,随时行善且及时改过,方才称得上大智大勇;在“和平崛起”的态势下,我们是否能吸取经验,能真正迎来民族的复兴?

21 尾声:美国的秘密

非理性的冲动能够最大程度地带动一个民族的激情,但这绝非是民族崛起的最关键因素。

民族的崛起不是人山人海的大会战,也不是少数精英的对决。相反,一个民族的经济力量增长更多地体现在技术特色——犹如植树挖坑,如果一个人挖出这个树坑需要60分钟的话,那么决不意味着60个人挖这个树坑的时间可以缩短到1分钟。

因为,任何民族都只有一棵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之树,如果挖坑的人太多了,除了满目疮痍,你什么也不会得到。

所以我们知道,真正促使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力量是体现在更多的理性的,是宽容的智慧与包容的心态——所有崛起的民族都曾因获得这个而赢得了他们民族的荣誉,而所有从巅峰坠落的民族,恰恰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这个。

无论是宽容的智慧,还是包容的心态,指的并不是某一人的个人行为——它必须是植根于一个民族潜意识的心智模式与行为模式,说到底,是指一个民族对异端的宽容。

民众的宽容并不是由于他们天性善良,而是这个国家培养了他们善良的传统,这样,每个人一生下来,就会受到这种传统的熏陶。

美国成功的秘密其实不在于金融业中心华尔街,也不在于高科技之园硅谷;不来源于空军,也不依靠海军;不在于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也不在于自由市场让每个商人都有机会。

真正的秘密在于长盛不衰的法治及其背后的制度。

正是这种制度使每一个人可以充分发展——而不论是谁在掌权。

美国真正强大的力量,在于他们所继承的良好的法律与制度体系。

这是一种由天才们设计,使蠢材们也可以运作的体系。

美国人见到这样美丽的风景,只是因为他们曾经走过这样的路。

美国人所得到的一切荣誉与财富,只是因为他们拒绝种种歧见之中的迷失。

一切都是那么清晰。

无论是对他们自己,还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是这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