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胡服骑射练强兵

胡服骑射练强兵

时间:2022-11-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胡服骑射练强兵商鞅变法带动了战国时期第二轮变法的浪潮。下面我们要讲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在与少数民族的多次交战当中,还只是公子的赵雍逐渐认识到游牧民族的服饰与装备在作战当中的便利性,为后来自己登基后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胡服骑射练强兵

商鞅变法带动了战国时期第二轮变法的浪潮。公元前355年,申不害被韩昭侯(公元前362年-公元前333年在位)任命为韩国的相国,主持变法。申不害推行论功行赏的办法,来打击贵族权力,同时向韩昭侯灌输通过权术驾驭臣民的“术”的法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申不害担任韩国相国的十五年间,韩国国力有所提升,诸侯不敢来侵犯。而几乎就在商鞅变法的同时,齐威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在齐国也整顿吏治,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此外他还任用邹忌作为丞相,制定法律,加强对官员的监督。通过这些努力,齐国在打败强大的魏国之后,也曾经盛极一时。

但是上面这些改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仅仅涉及国家事务的某个方面,虽然能够使国家国力暂时得到提升,但却不可能使国家真正走上富强之路,这些国家也只能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像一颗颗流星那样陆续陨落。下面我们要讲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在三家分晋之后,赵氏家族占据了今天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部的地区。西边与秦国为邻,东北与燕国毗邻,南边挨着魏国和韩国,东南方向与齐国搭界。战国时期除了魏国面临的生存环境最为凶险之外(关于魏国的疆域与邻国情况,参看第三章《李悝变法》),紧随其后的就是赵国了。从地缘政治上讲,赵国虽然避开了楚国这个大国作为自己的邻国,可是却跟其他所有的战国都搭界,尤其是刚刚经过商鞅变法、对东方六国虎视眈眈的秦国。

战国初期的赵国史,基本上就是一段血泪斑斑的抵抗侵略史: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军在庞涓的率领下,大举进攻赵国,对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展开了围攻,经过殊死抵抗之后,邯郸不幸沦陷。要不是齐国军队在田忌和孙膑的率领下围魏救赵,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赵国恐怕就要亡国灭种了。公元前332年,齐国与魏国联合进攻赵国,赵国根本无力抵抗,只好掘开黄河,才挡住了两国的进攻。

这还不算,在赵国北部的广袤的草原地区,分布着有林胡、匈奴、东胡、楼烦等大大小小的游牧民族,东边还有一个白狄部族建立起来的小国——中山国(今河北省中部大行山东麓一带),这些游牧民族仗着自己兵强马壮,动不动就南下进犯,烧杀抢掠,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与少数民族的多次交战当中,还只是公子的赵雍逐渐认识到游牧民族的服饰与装备在作战当中的便利性,为后来自己登基后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奠定了基础。(www.guayunfan.com)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公元前349年-公元前326年在位)去世,其子赵雍即位,即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在位)。赵武灵王一登基,就雄心勃勃地整军备战,想要振兴赵国,称霸天下。经过悉心准备,在公元前317年,赵国与韩国、魏国、齐国、燕国组成五国联军,进攻秦国。结果被秦国名将樗里疾率领的部队大败于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五国联军丢下八万具尸体,狼狈逃窜。这场惨败极大地震动了赵武灵王,当听到战败的消息时,他愣在那里,半天没有吱声,久存于心的变革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又慢慢浮现了出来……

不知不觉,十年时间一晃而过。有一天,赵武灵王在宫里闲坐着,此时正好手下的重臣肥义入宫觐见。肥义看赵武灵王若有所思,就问他说:“大王您是不是在想:在当今的乱世当中应当如何合理调兵遣将,整肃军队,发扬我们先祖赵简子(赵国建国以前的祖先)、赵襄子(公元前475年-公元前425年在位)的伟业,并打败北方的胡人戎狄,开疆拓土呢?”

赵武灵王长叹一口气,回答说:“知我者,肥义也!不忘记祖先的恩德,这是一国之君必须遵守的原则。辅佐君主将国家治理得蒸蒸日上,成就旷世奇功,使君主感到如虎添翼,这是作臣子的本分。”赵武灵王看着肥义,接着说:“所以,贤明的君主在平时就要教育老百姓为国效力,一旦到了战时,则要调动起自己臣民的力量去建功立业。而做臣子的,即使在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时刻做好报效国家的准备。而一旦被委以重任,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君主排忧解难。”

“大王英明!”肥义连忙下拜:“不管大王想成就什么大业,只要用得上微臣,微臣一定万死不辞!”“坐下坐下。”赵武灵王摇摇手:“现在寡人想继承先人的事业,对北方的戎狄开战,开拓我们赵国的疆土。而且寡人想了一个好办法,可以既不劳民伤财,又能实现我们的目标,事半功倍地成就旷世功业。可惜啊,我就担心这样做会遭到全赵国乃至全天下人非议。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

“既然有这样好的办法,大王为什么还担心有人非议呢?”肥义好奇地问。“爱卿有所不知啊,”赵武灵王面带难色地说:“寡人的办法,就是实行‘胡服骑射’,要让全赵国的人都改穿胡人的衣服。你看,胡人的衣服穿着轻便,也便于骑马作战。不像咱们中原人的衣服,种类繁多不说,穿起来骑马都很难骑好!军队穿着这样的衣服,还怎么谈得上保家卫国,扫平胡人啊?!可是寡人一想,要是让军队都穿上胡服,那帮子迂腐的老家伙肯定又要搬出一套又一套礼法的东西来质疑寡人,甚至骂寡人是带领赵国人学习夷狄禽兽的作风!老百姓也会不理解寡人的一番苦心,这……这真是叫人为难啊!”

听到这里,肥义明白了个大概,他想了一想,说:“大王不用为难。俗话说:做事情的时候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在做事之前还瞻前顾后,就不可能成名。大王既然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下定决心要打破旧有的东西,那就不要顾及别人的质疑与污蔑了。要知道,凡是有真知灼见的人不会附和庸俗的人的看法,凡是最后成就大事的人都要有自己的主见。想当年,为了建功立业,舜帝去南方的三苗之地时,跳了当地的舞蹈;大禹去赤裸国的时候,也入乡随俗,脱掉了身上的衣服。可是后人谁也没有嘲笑他们是学习蛮夷的禽兽作风啊!这也不耽误他们成为后世敬仰的圣人啊!所以说大王对于那些闲言碎语,根本不必顾虑,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听着肥义这一番细致入微的分析,赵武灵王连连叫好,他说:“寡人现在明白了:愚蠢的人要是为某件事情感到高兴,聪明的人就应该对此感到悲哀。就算天下人都讥笑寡人,寡人也要坚持到底,北方湖人和中山国的地盘,寡人是一定要占领的。只不过在全国推行胡服,短期内恐怕有些困难,爱卿有什么好办法没有?”“这个好办。”肥义对着赵武灵王一番耳语,赵武灵王一听,连声叫好。

过了不久,赵武灵王派人带着一套崭新的胡服,来到自己的叔叔公子赵成的家里,带来自己的口信说:“寡人已经改穿胡服了,而且要穿着它上朝。俗话说;在家听父母,在朝听君王,这是公理。子女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思,臣子不许抗拒君王的旨意,这是咱们赵氏先祖定下的家法。现在寡人下令全国改穿胡服,如果叔叔您不穿它,寡人担心天下的人会对此议论纷纷,担心官府的命令是一纸空文。要知道,治理国家一定要以有利于民众为出发点,处理政务首先要做到的是政令能够顺利施行。所以国家的命令要得到有效执行,首先是得让公卿贵族服从才行。寡人改穿胡服的目的,不是因为心血来潮,也不是由于贪图享乐,而是为了强军兴国。叔叔德高望重,要是连您都带头不执行我的命令的话,恐怕会加深贵族乃至于全国民众对我的误会。所以我特地派人给您送来胡服,希望您能够在贵族当中起到带头作用,帮助寡人实现胡服骑射的改革。”

听了这番话,赵成哭笑不得。其实他心里对此是不太乐意的,只是害怕触怒赵武灵王,一直不敢说。于是他索性就一直称病在家,想图个清静。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赵武灵王居然直接派人到他家里逼他表态,还要他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没法子,赵成只好托来人给赵武灵王带口信说:“老臣听说,我们华夏地区是有远见卓识的人居住的地方,是各种财富汇聚的地区,是圣贤对老百姓进行教化的地方,也是仁义礼智普遍实行的地方,因此,四面八方落后的少数民族一直都在争先效仿学习我们华夏的文化。而现在大王您却要抛弃这些优秀的文化,命令全赵国的人都去穿野蛮落后的胡人的衣服,这样做实在是上对不起祖宗留下的礼法,下违背广大臣民的意愿,还望大王三思而后行!”

赵武灵王听到这话后,觉得果然不出自己所料,于是他立马赶到赵成的家里。一上来他先问赵成:“叔叔,请问您知道南方的瓯越(今浙江温州一带)人和吴国(今江苏一带)人的衣着打扮是什么样吗?”“老臣有所耳闻。”赵成说:“听说瓯越人把头发剪掉,在身上刺文身,衣襟向左边掩着;吴国人在头皮上刺一些图案,戴鱼皮做的帽子,穿着缝纫得很粗糙的衣服。”“那您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做吗?”“这还用问?”赵成一拍胸脯说:“当然是因为他们是蛮夷,没有受到咱们中原文化的熏陶,所以才野蛮落后,连衣着打扮都不成个样子。”

“未必如此吧。”赵武灵王说:“请叔叔您想一想,瓯越人和吴国人都居住在什么地方?那都是河网密布、地势崎岖、湿气浓厚之地啊!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们要是穿成我们中原人这样宽衣长袖的样子,恐怕连走路都困难,还怎么进行生产生活?”赵成一听,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

赵武灵王看赵成没话说了,就接着开导他说:“所以说,寡人觉得,所谓的礼法中对人们衣食住行的具体规定与要求,是必须便利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人们所秉持的礼法也应该相应地作出一些变革。天下那么大,国家那么多,不同地方的人能吃一样的东西,穿一样的衣服吗?一个圣人教育出来的子弟,往往对学问的观点还不一样,你能说谁一定对一定错吗?所以说,聪明的人往往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只有孤陋寡闻的人才会少见多怪,喜欢争论一些没有意义的对错。叔叔您说是吗?”赵成一听,就知道赵武灵王是在影射自己,连忙回答说:“大王说得对!老臣的确孤陋寡闻,还望大王赐教。”

“就拿咱们赵国来说吧,”赵武灵王走到赵成家里挂着的一张地图前面,指着上面的地名说:“叔叔您看,咱们赵国东面有黄河、漳水(即今天的漳河,流经山西、河北),毗邻齐国和中山国。但是我们却没有水师可以守卫它。从常山(今山西恒山)到代郡(今山西东北部一带)、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东面与燕国和东胡接壤,西面与楼烦、秦国、韩国紧紧相邻,但是我们却没有骑兵部队防守。所以寡人准备打造战船,招募水师,让他们来防守黄河、漳水;然后下令全国臣民改穿胡服,练习骑马射箭,一旦与燕国、东胡、楼烦、秦国和韩国的交界处有战事,随时都可以被应征入伍。过去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水师和骑兵,中山国仗着齐国撑腰,屡次侵占我国的土地,掳掠人口,甚至曾经引水围灌鄗城(今河北高邑附近),要不是祖宗神灵的保佑,鄗城几乎就被攻破了。此仇此恨,我们永世难忘!现在寡人推行胡服骑射,从小处说,可以保家卫国;从大处说,灭掉中山国,雪我国耻……”

赵武灵王越说越激动,禁不住眼泪夺眶而出。他转过头来对赵成说:“可叔叔您呢?您却偏偏要因袭中原的旧俗,不愿意改穿胡服,却偏偏忘记了我们赵国曾遭受的耻辱,这绝不是寡人期望您做的!”“老臣糊涂啊!”赵成拜倒在地,连连谢罪,泣不成声,他说:“老臣居然没有体会到大王的一番苦心,却妄听了一些俗人的言论。现在老臣明白了,大王胡服骑射,是为了继承赵氏先祖的遗志,强军兴国,称霸天下!老臣怎敢不服从命令!”说罢又拜了两拜。赵武灵王扶起赵成,亲自为他穿上胡服,一场推行胡服的改革就这样在赵国拉开了序幕。

解决了推行胡服的问题之后,赵武灵王转过头来开始大力推行军事改革,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在战国以前,中原各国的部队主力都是战车兵。一辆战车,由几匹马拉着,配备一定数量的士兵,有人驾车,有人在车上操作武器来杀伤敌人,这叫作“一乘”。古代说“千乘之国”,指的就是能够配备一千辆战车的国家,是大国的代称。

可是在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战车兵开始越来越不适应战争的需要。首先,少数民族部族的势力大举进入中原,他们都是骑兵,来无影去无踪,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而且一人一马,行动起来也方便。中原各国的战车兵,一辆战车配备好几个人和好几匹马,速度也不够快,跟少数民族的骑兵打仗没少吃亏;其次,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次数大增,规模也越来越大,战车的损耗也与日俱增,可是战车的制造和养护都耗资巨大,对于各诸侯国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用步兵或者骑兵来取代战车兵成为主力部队。

对于赵国而言,大力建设骑兵还有其特殊的原因。我们知道,战国时期其他各国之间进行的战争基本上是在中原地区进行,这里大部分都是平原,一马平川,战车行驶起来很方便。可是赵国面对的主要敌人是北部的游牧民族,而在双方交界的今天山西、河北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的地区,山地很多,非常不利于战车发挥作用。赵武灵王一心想要打败北方游牧民族,开疆拓土,依靠战车兵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大力发展骑兵。

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骑兵,赵武灵王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他严格挑选符合条件的步兵加入骑兵队伍;其次,赵武灵王招募大量的胡人来到赵国参加骑兵队伍,并和自己身边的优秀骑兵将领一起训练骑兵;此外,大力提高骑兵将士的待遇和地位。一个骑兵的待遇比步兵要好十倍,而赵武灵王推行改革之后,赵国的主要将领基本上都是骑兵将领出身。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这种积极政策的带动下,整个赵国都掀起了一股养马和骑射的热潮;为了配合骑兵的建设,赵武灵王还对国内的马匹进行了统一管理,以便了解全国马匹的情况,便于调度。经过不懈地努力,赵国终于训练出了一批优秀的骑兵部队,实现了由战车兵到骑兵的转变。

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赵武灵王也逐步开始自己开疆拓土的计划。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率军进攻中山国,一直打到房子(今河北高邑西),第二年又攻到宁葭(今河北石家庄西北),又向西打到榆中(今陕西榆林以北地区),迫使这里的林胡部族向赵国献马,还将林胡的军队收编为赵国所有。公元前305年,赵国大举进攻中山国,中山国节节败退,被赵国夺取大片领土。公元前304年,赵国一路向西攻击,用新占领的土地设置了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一带)和云中郡(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部一带)。公元前297年,已经退位的赵武灵王在巡视九原郡和云中郡期间,又收编了楼烦部族的队伍,次年就出兵灭了中山国,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目标。拥有一支胡汉混编的强大军队的赵国,成了天下各国都不敢忽视的强国。尤其是在后来魏国、楚国、齐国三个大国相继衰落之后,赵国成了东方六国对抗秦国东进的主力军。这可以说都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打下的基础。

但是,我们在一开始就提到过,赵武灵王的改革,仅仅是就军事本身进行的改革,对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等方面的改革根本就没有涉及,这就使改革不可能真正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后来的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赵武灵王一直忙于征战,却没有好好解决自己的继承人问题。他先是废掉了自己的太子赵章,立小儿子赵何为太子。后来他又怠于政务,于公元前299年传位给赵何,即赵惠文王(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66年在位),由肥义担任相国进行辅佐。赵武灵王自己则自封为“主父”,一心对外作战。

可是后来,赵武灵王又封赵章为东安君,让他拥有了一定的势力。赵章当然不甘心丢掉王位,于是趁赵惠文王和赵武灵王出游沙丘(今河北巨鹿东南)之际,发动叛乱。在叛乱中,肥义被杀,而闻讯赶来的赵成等人平定了叛乱之后,却又为了争权夺利,把赵武灵王包围在沙丘的宫殿里,将他活活饿死。

从赵武灵王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根本就是一个只会带兵打仗、全无政治头脑的人。这样的人改革,当然不可能取得根本意义上的成功,这也注定了他最后的悲惨结局。赵武灵王死后,赵国在赵惠文王手里又强盛了一段时间。可是在赵孝成王(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45年)在位期间,赵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中被秦国打败,四十万降兵被秦将白起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后被秦国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