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鼎革制度促统一

鼎革制度促统一

时间:2022-11-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鼎革制度促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火绵延了几百年,人民遭受深重的苦难,统一越来越成为人心所向的必然趋势。大道之行,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不肯抛弃旧有制度的东方各国逐渐走向了腐朽与没落。在秦统一六国前后,北方的匈奴大举南下,给中原地区造成很大威胁。这些都构成了不利于统一的要素。这个官僚体制是对春秋战国以来变法浪潮中各国官职改革的一次总结。

鼎革制度促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火绵延了几百年,人民遭受深重的苦难,统一越来越成为人心所向的必然趋势。大道之行,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不肯抛弃旧有制度的东方各国逐渐走向了腐朽与没落。秦王嬴政(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在位)即位之后,着手组织统一战争: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公元前221年,齐国向秦国投降,这标志着秦国的统一大业终于完成,中国走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秦朝,从公元前221年开始了秦朝时期的封建社会大一统帝国时代

除了攻灭东方诸国之外,秦朝还努力扩张自己的领土。在秦统一六国前后,北方的匈奴大举南下,给中原地区造成很大威胁。于是秦朝在公元前215年派出大将军蒙恬统率三十万大军向河套地区进军,大败匈奴,在这里重新设置了九原郡。与此同时,秦国大举进军长江以南地区。公元前221年,秦军占领了东瓯(今浙江温州一带)和闽越(今福建地区),在此设置了闽中郡。之后,五十万秦军分五路南下,大举进攻南越和西瓯(今两广一带),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秦朝终于占领了包括珠江流域一直到南海的广大地区,并在这里设置了南海郡(今广东东部一带)、桂林郡(今广西北部和广东西部一带)和象郡(今广西南部和贵州的一部分地区),形成了疆域辽阔的秦帝国。

以嬴政为首的秦朝统治集团清醒地意识到:虽然统一是大势所趋,可是维护统一没有那么简单。秦朝的疆域,东起辽东,西至陇西、北至长城一线,南至南海,不仅远远超过了原来的西周王朝的领土,也比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领土之和还要大。而且各地区差异太大,各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有所不同。另外,中国分裂的时间太久,人们的思想意识习惯于分裂,一时半会儿还转不过来。这些都构成了不利于统一的要素。为了维护统一,巩固秦帝国的统治,嬴政君臣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在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全面实行郡县制。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召开朝会进行庆贺,他得意地说:“感谢祖宗神灵保佑,寡人不才,指挥着大秦的铁骑,终于将六国一一灭掉,实现了几百年来大秦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大愿。而寡人的称号以后如果还继续是‘王’的话,就还跟统一以前各国君主的称谓没什么区别,实在无法让后人记住寡人的丰功伟绩。”

“我王圣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三位大臣不约而同地说。王绾说:“想当年,即便是远古时代英明神武的五帝,也只能统治千里之地。至于远方的蛮夷戎狄和外边的诸侯,时而归顺,时而叛离,五帝对此也是束手无策。”“没错。”冯劫接着说,“大王您一统天下,各路诸侯陆续束手就擒,远方的蛮夷戎狄也对您俯首帖耳,法令统一,这实在是前所未有的功业啊!五帝怎么能与您相提并论呢?”“据臣等所知,”李斯缓缓地说,“远古时代有天皇、地皇和泰皇三种称号,其中泰皇地位最高。因此臣等建议:大王您的称号改为‘泰皇’,您下达的命令称为‘制’和‘诏’,您自称为‘朕’。”(www.guayunfan.com)秦王嬴政想了一想,说:“难得众爱卿一片苦心。寡人功盖三皇(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另外三位首领),德过五帝,所以这称号还是叫‘皇帝’比较好。其他的,就按照你们说的办吧。另外,古往今来的君主,都要有谥号,比如周文王、晋文公等等,这是臣子对死了的君父进行的评价,很没有意义。因此寡人决定,从寡人起,自称为始皇帝。寡人的子子孙孙就依次叫‘二世’‘三世’以至于千万世,我们大秦的江山也将千秋万代!”从此秦国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秦王嬴政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秦始皇。

在确立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之后,秦始皇开始着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官僚体制为自己服务。这个官僚体制是对春秋战国以来变法浪潮中各国官职改革的一次总结。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所谓“三公”,就是级别最高的三位官员,他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其中丞相是皇帝的副手,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是国家的最高军事掌管,统率全国的军队;御史大夫地位相当于副丞相,是国家最高的监察官员,负责监察百官的不法行为。三公共同辅佐皇帝,同时又相互牵制,最后大权还是掌握在皇帝的手里。

比三公地位稍低一些的是“九卿”。“九卿”是一个虚称,其实不止九个官员,因为古人总喜欢用“三”“六”“七”“九”之类的数字,故称。与“三公”纵览全局相比,“九卿”主要负责一些具体事务,其中,奉常负责掌管宗庙的祭祀;郎中令负责皇帝的安全警卫工作;太仆负责管理宫廷的车马;卫尉负责保卫皇宫的安全;典客负责处理少数民族和外交事宜;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负责全国的财政和税收;宗正负责管理皇族宗亲内部的事务;少府负责管理全国的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需要;将作少府负责皇宫的营建事宜;中尉负责首都的治安;主爵中尉负责爵位的授予和管理。无论是“三公”还是“九卿”,都是由皇帝任命的,不可以世袭,这也标志着旧制度下的官员世袭的现象被彻底打破了。

在解决了中央官制的问题后,秦始皇的目光开始盯向地方。当时大家对于地方究竟应该实行何种制度,是存在着争议的。有一天上朝的时候,丞相王绾说:“皇上刚刚统一六国,而燕国、齐国、楚国地方偏远,建议皇上将皇子们分封为王,来镇守这些地方,如此,国家幸甚,天下幸甚。”王绾的主张,其实就是要恢复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回到诸侯林立的时代。

就在群臣的一片附和声中,廷尉李斯却表示不以为然:“当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自己的子孙去当诸侯,一开始他们的确是骨肉相亲。可是过了多少代以后,他们的亲戚关系疏远了,矛盾越来越深,就经常互相杀伐,连周天子都管不了。微臣以为,对于皇子,只要赏赐金钱即可,没必要封为诸侯。皇上还是应该在天下推行郡县制,这样才有利于巩固我们大秦的江山。”“李爱卿所言甚合朕意,”秦始皇说,“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大乱,就是因为诸侯林立。而朕现在要是再册封诸侯,岂不是重蹈覆辙?朕决定了,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就这样,一场推行郡县制的改革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郡”和“县”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新的地方行政单位。“郡”一般设置在各国的边境上,面积一般比较大;而各国一旦灭掉别的国家,就把这个国家的领土设置为“县”。一开始,虽然县的面积比较小,地位反过来比郡还要高。但是后来郡的地位慢慢就超过了县,而且也不再仅仅设置于边境地区,并且把县作为自己的下级行政单位。

秦国早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就实行过县制改革,后来各国纷纷效仿,逐渐形成了郡县制度。秦统一后,在各国原有郡县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陆续设置了四十多个郡。在郡县制度下,郡一级设置有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其中郡守为一郡之长官,管理全郡事务;郡尉管理全郡的军事事务;监御史负责监察。郡下设县,县一级设置有县令(一个县的人口要是少于一万户的话,就改叫“县长”)、县尉和县丞。其中县令是一县的长官,管理全县事务;县尉管理全县军事事务;县丞是县长的副手,负责司法事务。县以下设置乡,每个乡设置三老、啬夫和游徼。其中三老负责教育老百姓,协助地方事务;啬夫负责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游徼负责地方治安。乡以下还设置里、亭等机构,形成一套严密的行政体系。郡、县的官员和“三公”“九卿”一样,都由中央统一任命,不能世袭。此外,每一年各个郡都要定期向中央报告本郡的财政收入、人口、治安情况,这叫作“上计制度”。通过上述种种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面加强了。

第二,在经济上,实行“令黔首自实田”,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公元前216年,秦始皇颁布命令:“令黔首自实田”,“黔首”是古代对天下百姓的称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让天下的老百姓要向官府报告自己所占有的土地的数额,官府再根据呈报的土地数额征收赋税。这意味着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了国家的保护,国家正式承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这是对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改革的继承,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也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巩固了封建政权。

第三,在社会生活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朝刚刚统一的时候,各地的文字、货币、度量衡都不一样,既不利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也不利于统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秦始皇下令一律统一。在文字方面,由李斯、赵高等人制定出小篆这种字体,作为推行全国的文字。可是小篆的笔画比较复杂,一般人很难学会,于是程邈又创造出一种更为简洁的字体——隶书,成为民间比较通行的字体。文字方面的改革意义是非常大的。我们知道,到现在为止,中国各地还有方言,有的方言之间差异还很大,几千年前的秦朝恐怕情况还要严重一些。如果文字再不统一的话,那各地方的正常交流的根本就无从谈起。秦始皇统一文字,使之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统一的纽带。很多西方的学者也认为,秦以后的中国之所以能够维持比较长久的大一统局面,统一的文字是主要因素之一。

在货币方面,秦始皇规定:货币分为二等,黄金为上等货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的货币为下等货币,以半两为单位。在度量衡上面,秦始皇将商鞅变法时期在秦国统一的度量衡制度作为标准,下发到全国,通令严格执行。此外,秦始皇还下令实行度量衡定期检查核准制度,每年二月要对全国的度量衡的器具进行重新鉴定,看是否符合标准,从而保证器具的准确和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的交流与发展,也有利于消除割据,促进统一。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焚书坑儒,打击儒家思想,推行法家思想,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虽然秦朝统一了天下,但是复古思想却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咸阳宫举行了一次宫廷宴会。在宴会上,有一个叫作周青臣的官员阿谀秦始皇说:“当年秦国的地盘不过千里,仰赖着陛下的英明神武,才能一统海内,只要是日月能够照耀到的地方,都服从于您的统治。废除分封制而行郡县制,天下因此太平,百姓人人安乐,咱们大秦的江山一定能够千秋万代!陛下真是千古一帝啊!”秦始皇听了之后很高兴。

可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儒家学者淳于越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他说:“微臣记得,当年殷商和周朝打下江山之后,都分封了自己的王室子弟去做诸侯,来辅助王室。而陛下现在虽然富有四海,可是您的皇子却都还是平民。万一哪一天有田氏代齐、三家分晋这样的祸患发生,可是却没有皇室诸侯前来勤王救驾,大秦的江山可就完了!不向古人学习却能维持长久的统治这样的事,微臣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而周青臣一味地迎合陛下的意思,颠倒是非,实在不是忠臣!”

淳于越的话,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大臣们议论纷纷。已经当上了丞相的李斯说:“陛下,当年三皇五帝登基之后,都没有沿袭前任帝王的统治方式,都是另起炉灶,创立新制度。这是因为时代变了,统治的政策当然也要发生变化。也正是因为此,当年我们秦孝公才会任用商鞅变法,我们秦国才能走向强大,最终在陛下手里成就了统一大业!这,岂是淳于越这样的腐儒所能理解的?!”淳于越被驳斥得哑口无言。

李斯不依不饶地说:“所以微臣以为,淳于越所说的那套陈旧的东西,根本不值得学习。想当初诸侯割据,天下大乱,各国国君争先招揽人才为自己服务,于是各种游学之士横行天下,宣传自己的主张。现在天下都统一了,人人应该各司其职,服从朝廷的统一命令。可是还是有些游学之人,他们到处散布谣言,诋毁朝廷的法令,整天喊着要复古,欺骗和蛊惑老百姓,搞得人心惶惶,天下不安,长此以往,君威何在?国威何存?”

“因此,”李斯接着说,“微臣请求陛下下令,除了我们秦国的史书之外,原先其他国家的史书要通通烧掉;除了朝廷里面收藏的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之外,其他人拥有的这些书,一律烧光;谁要是敢谈论这些儒家学说,就要被斩首;谁要是宣扬复古思想,全家处死;官吏要是敢包庇上述违法行为,与犯法者同罪;在规定期限内不主动烧书的人,要去服劳役;不烧的书,只有关于医药、占卜和种树的书;老百姓只能学习法令,而且要以官吏作为自己的老师。”

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焚书运动在全国展开,无数书籍化为灰烬。但是浩劫还远远没有结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一心想要长生不老,永享富贵。而当时正好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有人说海外有仙山,里面的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也有人说吃了仙丹可以长生不老。秦始皇非常信服这些东西,他曾经派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扶桑(就是今天的日本)求取仙药,结果徐福一去不复返,这场闹剧无果而终。后来他又任用方士侯生、卢生去给自己炼制仙丹。侯生、卢生的这套鬼把戏是骗人的,当然不能奏效,可是他们自己还死活不承认这一点,把炼丹失败的责任都推到了秦始皇身上。

有一天,侯生炼丹又没有成功,他懊恼之余找到卢生说:“始皇帝这个人,刚愎自用,残暴蛮横,统一天下,为所欲为,自以为古今天下第一。他还大搞严刑酷法,搞得天下臣民人心惶惶。而大家都畏惧他,不敢直言进谏,搞得他变本加厉。他大权独揽,生怕别人夺走了他的天下,如此贪恋权位、急功近利的人,怎么可能得到仙丹呢?”卢生愁眉苦脸地说:“秦法严酷,要是咱们再练不成仙丹,就是欺君之罪,要掉脑袋啊!”于是两个人心一横,索性溜之大吉。

消息传到秦始皇那里,他龙颜大怒:“朕待这些方士,不可谓不厚!他们要什么,朕就给什么,从不吝啬。可他们为什么都对朕忘恩负义呢?!之前徐福出走,到现在还没回来,朕还没有来得及处置,现在侯生和卢生竟敢又做出这种大逆不道之事!”于是下令,将咸阳城内的所有为他服务的方士,通通抓起来,严刑拷打。虽然方士和儒生本来不是一路人,可是当时有很多儒生也混进了方士的队伍,因此许多儒生也被抓了起来。这些被抓的人耐不住严刑拷打,又招认出了许多人,一共460多人,秦始皇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坑儒事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连秦始皇的长子扶苏都劝秦始皇说:“天下刚刚安定,很多人都信服孔子的学说。父皇上一次焚毁儒家经典,已经是大失民心,这一次又坑杀了这么多儒生,儿臣恐怕会弄得天下大乱!望父皇三思!”秦始皇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还把扶苏打发到边疆去了。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秦始皇君臣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的确有利于打击以儒家为代表的复古思想,从而维护统一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于历史发展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政策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许多的先秦古籍被付之一炬,极大地破坏了先人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实在是中华文化的一次浩劫。而更糟糕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就此结束了,人们的思想被极大地禁锢。这种政策也不同程度地被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从这个层面讲,秦始皇以及李斯等人都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第五,在法律上,颁布了《秦律》。早在商鞅变法时,商鞅就曾经采用李悝的《法经》,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秦国的法律并予以实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秦律再进一步修订,作为全国统一的法律颁行全国。秦二世(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7年在位)即位后,也曾对此进行修订,形成了完整的《秦律》。

《秦律》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李悝《法经》里面的门类之外,还有《田律》《效律》《置吏律》《仓律》《工律》《金布律》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在刑罚的种类上,主要有死刑(包括斩首和千刀万剐)、肉刑(包括砍掉手脚、阉割生殖器、割掉鼻子、在脸上刺字等等)、笞刑(即用鞭子抽打犯人)、徒刑(将犯人囚禁起来,并让其服苦役)、流刑(即将犯人流放到边远之地)等等。而犯法的人,则可以通过自己的特权或者金钱来赎罪。

除此之外,《秦律》还有许多合理性的原则,如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原则,未成年人可以减轻刑罚的原则等等,而且,《秦律》中有重证据而不提倡刑讯逼供的精神,而且如果被告对官员的判决不服可以提出抗诉等等。这些合理因素对于今天的司法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但是,《秦律》的根本宗旨还是维护封建统治,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比如《秦律》中规定:谁要是敢私自移动自己家和别人家田地之间的界线,就要被剃掉鬓角的头发(因为古代的人把剃头发当成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剃头发也是一种处罚方式),这实际上还是为了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此外,《秦律》延续了商鞅以来严刑酷法的传统,比如说偷盗一百一十钱的士兵,就要判四年徒刑;普通百姓谁要是偷采别人的桑叶,哪怕还不到一钱,也要被判处服三十天的劳役。

总而言之,《秦律》是对战国以来各国法制发展的一次总结,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及封建经济提供了法律保证。正因为《秦律》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也被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所借鉴,比如汉初萧何制定《九章律》和《二年律令》时,基本上就沿袭了《秦律》的内容,因此在中国法制史上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六,其他方面秦始皇也推行了一些改革。比如统一各地的车轨的宽度,并修建首都咸阳通往各地的道路——驰道,拆毁原先各国在边境修筑的关塞、堡垒,促进各地的交流,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将大批六国贵族和富人迁居到秦国的根据地——关中地区(今陕西一带),防止他们在故乡割据一方;没收老百姓手里的兵器,将其熔铸为十二个铜人,以削弱老百姓造反的力量;统一各地老百姓的风俗习惯;等等

秦始皇的改革,是对战国以来蓬勃发展的变法运动的一次总结,将各种改革的成果制度化,也奠定了之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面貌。后来紧接着秦朝的汉朝,虽然标榜自己“诛灭暴秦”,可是实质上将秦始皇改革的成果几乎都继承了下来,这也就是后人所经常提到的“汉承秦制”。虽然在后来的历史上,批判秦始皇残暴无道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也有很多有识之士充分肯定了秦始皇及其改革的成就。比如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说:“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鲁迅先生也认为:“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毛泽东主席评价道:“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秦朝对老百姓进行了横征暴敛。史书上说秦朝向老百姓征收“泰半之赋”,也就是说,老百姓要把三分之二的收入交给国家作为赋税,人民负担之沉重可想而知。而秦始皇及其儿子秦二世又好大喜功,大兴土木,我们今天看到的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等宏伟的建筑,无一不浸透了人民的血泪。而且土地兼并严重,使许多人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

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秦朝政府不是想方设法地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而是采用严刑酷法的手段,妄图遏制人民群众的反抗意志。然而,正如老子所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残酷的压迫吓不倒伟大的中国人民,只会激发他们的革命意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揭竿而起,引发全国各地人民的响应,秦末农民战争就此爆发。

而通过阴谋篡权的秦二世,昏庸无道,听信奸臣赵高的谗言,将李斯、蒙恬等能臣良将一一害死,致使统治阶级的力量大为削弱。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到关中,秦三世(公元前209年即位)投降,秦朝灭亡。秦朝的历史告诉我们:改革的同时,一定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为改革提供稳定的环境。离开了稳定的环境,再好的改革措施也不可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