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雷峰胜境,烟火凡尘

雷峰胜境,烟火凡尘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雷峰塔毗邻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背依古刹净慈寺,面迎同样是西湖十景中的“柳浪闻莺”和“花港观鱼”。这是《西湖志》对雷峰夕照的描述,其美跃然纸上,可惜今人是无缘见到了。如今,在雷峰新塔的底层,可以看到保护起来的古塔遗址。《西湖志》所记载的雷峰夕照已完全作了古。西湖烟雨中,渡口之上,一场制造的、浪漫的邂逅就此开始。虽说白娘子奋不顾身前往仙界盗药,令许仙起死回生,但猜疑的祸根已经埋下。
雷峰胜境,烟火凡尘_中华古都文化之旅

西湖,如画的风景太多,可倒映在湖水中如画的风景并不多。在这一湖温柔的碧水中,化作水光中最美春色的身影,无疑是雷峰塔。

“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那位在西湖边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宋代诗人林和靖,在千年前就用白话诗句描绘了雷峰塔具体的位置和环境。它位于夕照山的中峰,在湖边地势突出,曲径而上,一路上葱郁的林木云集,幽静非常。一个“云”字,其实也反映出雷峰塔的高大和壮观。而今重建的塔完全采用宋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共七层,整体高70余米,再现其当年的风采。因而,只要你身处西湖,不因一叶蔽目的遮挡,随时随地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宋人的诗同时也反映出雷峰塔建塔历史的久远。它的建造者是五代时期的吴越国国王钱俶,从时间上算来,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塔的年代可以推算清楚,可雷峰之名的由来,却让后人有些说不清。《淳祐临安志》说是因为有姓雷的人曾筑庵所居,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而改原本叫“黄妃塔”的塔名,俨然难以让后人信服。后来经过考证发现:夕照山中峰是有名字的,叫“回峰”,“回”字和“雷”字,在古人写来,看上去特别像,导致后人误认,从而有了“雷峰”。“回峰塔”变成“雷峰塔”,塔名的气势盛了好多。

雷峰塔毗邻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背依古刹净慈寺,面迎同样是西湖十景中的“柳浪闻莺”和“花港观鱼”。可见,它是被西湖风景环绕,成为风景中的风景。隔水看它,绿林中高塔耸立,巍然壮观。风景中的风景,美不胜收,成为众游客争相要在西湖边留下的镜头。临水看雷峰塔更妙。温柔的碧水水墨化了夕照山,柔软了雷峰塔。

“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由于雷峰塔与西湖北岸的保俶塔,对峙相望,在明代的时候,名士闻启祥评说道:“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美人之美,不必言说;老衲之“美”,就要有一双可以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受美的心了。

春日里的“柳浪闻莺”无疑是看老衲之“美”的绝佳地。柳枝,“嫩于金色软如丝”;莺歌,清脆婉转;绿草如织,百花争艳……春光明媚得晃人眼,看久了,也就乏了,可隔着这些春光看去,无论是碧山上的还是碧水里的雷峰塔,岿然淡定,不因周围的风景变化而有所改变,仿若老僧坐定,仍是风景里惹眼的风景。那样的安然,只要你受感染,定能感受到静好。这样的美,难道不是别致的美吗?

老僧之美,你领会不到没关系,那你可以去体会雷峰塔的醉翁之美。明代才子张岱曾写道:“闻子状雷峰,老僧挂偏裘, 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时有熏风至,西湖是酒床,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

“雷峰夕照”是西湖闻名遐迩的一景,在南宋年间就被列入了西湖十景。宋人尹廷高用“烟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图兀倚嚓,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来描写当年的雷峰夕照,由于尹廷高更多的是在心情,我们无法从字里行间看到夕照之美,更多的是感同身受到“夕照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苍凉。

到了明嘉靖年间,入侵的倭寇纵火焚烧了雷峰塔。塔残了,夕照之景却更美了,“奇景那知缘劫火,弧峰斜映夕阳红”。

“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 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这是《西湖志》对雷峰夕照的描述,其美跃然纸上,可惜今人是无缘见到了。

如今,在雷峰新塔的底层,可以看到保护起来的古塔遗址。经火焚烧后的古塔在清末到民国初年期间,因当地人迷信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塔砖被抽走,古塔坍塌,从而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支离破碎的样子。美景只有在懂得欣赏的人眼中才是美景,在愚民眼中,一无是处,还不如一道西湖醋鱼实在。

塔,支离破碎了,浴火涅槃后的赤红塔砖的美还在,只不过看不到藤萝牵引,绿映红,绿更青翠,红更鲜亮的美景了。由于整个遗址包围在新塔里,还被玻璃给包围着,无孔不入的夕阳也无能为力,只能望新塔兴叹,进不来了。《西湖志》所记载的雷峰夕照已完全作了古。

还好,有温暖的橘色灯光笼罩着古塔遗址,仿若夕阳的余晖,别样的雷峰夕照又重现了。这样的雷峰夕照不再受天气的影响,只要你来,你就能看到。

当然,雷峰新塔建起来了,消失了七十余年的雷峰夕照又能重现,重现宋时的风华——金碧辉煌的塔身与金色的夕阳交相辉映。

雷峰塔之所以家喻户晓,源于经久不衰的民间传说——《白蛇传》。在雷峰新塔的暗层,《白蛇传》的故事被分成六块立体画面,用东阳木雕雕刻而成。画面栩栩如生,传神地再现了故事。

六块立体画面没有具体的名字,看着画面,让人忍不住想去给它们命名。

那么,第一幅画面应该叫“思凡”。人要经历生老病死,人间坎坷不平,在凡人眼中,凡间的生活不堪入目,渴望着可以长生不老、法力无边。可在女性神仙鬼怪的眼中,有七情六欲的人间却是真正的天堂。“只羡鸳鸯不羡仙”,仙女们禁不住诱惑下凡了,“千年修得共枕眠”,女妖们宁愿放弃千年的修行,变身为美貌女子,制造一场与心仪之人的浪漫邂逅,然后开始一段人世间平凡的生活,即使最后的结局是万劫不复,也在所不惜。所以,我们在画面里看到了化作美貌女子的白蛇,如花的颜,如柳的姿,俏生生地从峨眉山顶向西湖之滨飞去。

跟着她的仙姿,我们很快就进入了第二个场景——相逢。西湖烟雨中,渡口之上,一场制造的、浪漫的邂逅就此开始。这是爱情故事里常会上映的大同小异的桥段,让人百看不腻、回味无穷,“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白娘子想要的是平凡的人间生活,渴求的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妖始终是妖,她其实并不懂也不会人世间的生存之道,总是爱用妖法来为生活服务,捷径是有了,造成的却是谎言重重、危机重重。这种经营爱情的方式,完全是如履薄冰、步步为营。虽然说她在自己一手导演并倾情演出的婚姻生活里自得其乐,可不知道结局的局外人,肯定没有看到幸福的模样,时刻在为谎言终被拆穿、白娘子该如何收场而暗自焦急和担忧。

第三幅场景——危机,白娘子精心粉饰的太平生活开始混乱。虽说白娘子奋不顾身前往仙界盗药,令许仙起死回生,但猜疑的祸根已经埋下。许仙只是个凡夫俗子,甚至算得上是个迂腐书生,他不崇高,也不伟大,惊世骇俗的人妖恋不可能是他能够接受的范围。

第四幅场景——杀戮。整个故事的高潮到来了,白娘子水漫金山,造成漫天杀戮,被法海和尚镇压到了雷峰塔里。这出斗法的场景里,白娘子指挥着虾兵蟹将涌向雷峰塔,曾经温柔的贤妻良母,摇身一变成了“战场”上的女将军,妖的血性尽显,英姿飒爽,可却是悲情的。拼到山穷水尽,拼到风云变色,不仅斗不过道高一尺的法海和尚,更挽救不回和许仙之间的婚姻和自己的幸福。这样拼命守卫爱情和幸福的女子是伟大的,也是崇高的,许仙是配不上的,然而他却成为了她的宿命。

我想每一个男子都渴望成为许仙吧,可以在平凡的生命里遇到一个白娘子,而每一个女子都会为白娘子鸣不平吧。但无论怎样,《白蛇传》的故事在千百年的流传中,至此情节大体上一致,只是后来的结局有了不同的版本。

“西湖水干,江湖不起,雷峰塔倒, 白蛇出世”,这是法海和尚镇压白娘子时的放言,只不过是故事里一句精彩的说辞,一个象征着希望的说法,而人们却把雷峰塔认作了有违人性的东西。在1924年的时候,雷峰塔真的倒了,杭州人竟欢呼着争相前去看白娘子会不会出来。“塔倒了,白娘子还在吗”,这是雷峰塔而今的一句广告宣传语。

想到鲁迅先生写文章对雷峰塔的倒掉一论再论,让我忍不住对雷峰塔鸣不平了:《白蛇传》的传说让雷峰塔妇孺皆知,但雷峰塔却为其所累。塔何其无辜?雷峰塔是无辜的,被人唾骂的法海和尚更无辜。他本着替天行道、为民除害之心,却背上了千古骂名。

这里的画面并没有采取传奇的结局,毕竟传奇的人间烟火味太浓厚,真实得太残忍,还是故事里的圆满结局更容易让人接受。于是,便有了白娘子生子和出塔合家团圆的两幅画面。

世情薄,人情恶,白娘子曾拼尽性命想要守卫的爱情和婚姻已经烟消云散。雷峰塔下多年的修行和反省,她已经对凡世的烟火有了清醒的认识,曾经那个单纯、不谙世事的蛇妖已经不存在了,再美好的圆满结局,仔细看来,不过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